李稚廉
李稚廉(508年—574年),《北史》為唐高宗避諱,他的名字被寫作幼廉,是南北朝東魏、北齊時期的官員,趙郡高邑縣人。
李稚廉是北魏殷州別駕李紹宗的兒子,李義深的弟弟。他從小欲望就很少,別人給他金銀珠寶,他都不拿,而是扔在地上,因此州牧稱他「蒙稚而廉」,並為他取名稚廉。他聰慧好學,十五歲時就通曉五經的章句。葛榮之亂爆發後,他為躲避戰亂前往洛陽。永安年間,他被任命為奉朝請。531年,他擔任開府記室、龍驤將軍、廣州征南府錄事參軍,但沒有赴任。不久後,他轉任開府諮議參軍事、前將軍。
東魏天平年間,李稚廉被高歡提拔,擔任泰州開府長史、平北將軍。後來在高澄麾下任驃騎府長史,又被高澄推薦為濟州儀同長史,之後還轉任瀛州長史。高歡經過冀州時,核對了河北六州的行政文書,調查戶口的增減情況,並指出帳簿中的疏漏。由於李稚廉率先整頓了行政事務,他所管轄的區域沒有不合規的地方,成為了各州的榜樣。各州的長史和守令都受到了斥責並謝罪,只有李稚廉受到了讚揚,還被賞賜了牛、酒。高歡回到并州後,把這件事告訴了高澄,高澄高興地說:「我看人是準的。」
547年,高澄繼承高歡的位置後,召見李稚廉到晉陽,任命他為霸府掾。高澄因為并州是高氏的根據地,所以下令推薦優秀的長史,但眾人都有顧慮,沒有回應。於是高澄舉薦李稚廉,任命他為并州長史。李稚廉住在高澄的府邸中,與隴西的辛術等六人一同被稱為「館客」,受到上賓的禮遇。
550年,北齊建國後,李稚廉被任命為安南將軍、太原郡太守。齊文宣帝召見他,詢問政治方針時,他主張施行寬容的行政和刑罰。但文宣帝傾向於嚴格執法,李稚廉強烈反對,這讓文宣帝很不高興。當話題談到楊愔時,李稚廉誤稱其為「楊公」,因此被人抓住把柄,被貶為濟陰郡守,同時兼任西兗州刺史。後來他被召回,擔任太府少卿,不久後轉任廷尉少卿,還曾任太尉長史。560年,齊孝昭帝即位後,李稚廉兼任散騎常侍、省方大使。李稚廉巡視地方返回後,上奏的許多建議都被採納。他被任命為合州刺史,政績顯著,但任期未滿就代理懷州刺史。被召回朝廷後,他兼任太僕卿,後來轉任大司農卿、趙州大中正。565年,他被加授驃騎大將軍、大理卿的職位,世人稱讚他公正平直。
和士開專權時,李稚廉被貶為南青州刺史。當時主簿徐乾行為蠻橫,李稚廉將他逮捕入獄。徐乾試圖向李稚廉贈送黃金和歌妓婢女,但李稚廉沒有接受,最終將徐乾處死。後來他被召回,擔任並省都官尚書。574年三月,李稚廉在晉陽去世,享年六十七歲。朝廷追贈他為儀同三司、信義二州刺史、吏部尚書。[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