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尼斯拉夫現象
斯坦尼斯拉夫現象(亦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現象、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克現象)——指的是在烏克蘭城市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克(1939年前稱斯坦尼斯拉夫)存在的一群作家和藝術家,他們的創作最鮮明地體現了烏克蘭文學和藝術領域的後現代主義話語。斯坦尼斯拉夫現象涵蓋的作家和藝術家包括:尤里·安德魯霍維奇、尤里·伊茲德里克、塔拉斯·普羅哈斯柯、弗拉基米爾·葉什基列夫、斯捷潘·普羅丘克、H. 彼得羅薩尼亞克、H. 米基采伊、Ya. 多夫甘等人[1]。該群體最重要的根據地包括雜誌《星期四》、《普雷羅馬》,以及尤里·安德魯霍維奇在《通行證》雜誌支持下開展的編輯項目[1]。
「斯坦尼斯拉夫現象」這個詞由弗拉基米爾·葉什基列夫在1992年6月13日舉辦的「橡膠布2號」(Рубероид №2)藝術展期間首次提出(組織者:藝術家 A. 茲維任斯基、尤里·伊茲德里克、R. 科捷爾林、V. 穆雷克、M. 亞列馬克、Ya. 亞諾夫斯基)。[1]作為「斯坦尼斯拉夫現象」的主要文學代表,尤里·安德魯霍維奇曾表示:「關於所謂的『斯坦尼斯拉夫現象』在新烏克蘭文學中的討論近來相當頻繁——有時以悲情(「這可是我們的麥加啊!」)的口吻討論他們,有時則刻薄(「濫竽充數者之城」),有時則充滿希望的討論他們在波蘭或美國的表現(「充滿活力、前景廣闊」)」[2]。
斯坦尼斯拉夫現象的歷史背景是蘇聯解體以及「文化開放的局面」,這種局面導致了美學標準和藝術坐標的改變,以及向採用後現代主義話語的文學過渡的必要性。這種情況催生了轉型過程的特殊性,即借鑑世界後現代主義的可接受元素,並在一定程度上採用「米丘林式」的方法,將其「嫁接」到植根於文化邊緣性土壤、尚難接受的烏克蘭現實之上[1]。與弗拉基米爾·葉什基列夫關係密切的文人群體持有一種觀點,認為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克才是烏克蘭的文學和文化之都<[3]。「斯坦尼斯拉夫現象」存在的客觀基礎在於,西烏克蘭在某種程度上是烏克蘭文學的橋頭堡[3];此外,該群體傾向於西方文化空間的運作模式,使他們區別於其他後蘇聯時代的烏克蘭語作家[3]。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Плерома-Глоссарий. [2009-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16).
- ^ Станислав и феномен ферментации. [2009-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2).
- ^ 3.0 3.1 3.2 Давыдов Д. Стратегии подмены и мифологизации (парадоксы литературной регионалистики в свете дихотомии Центр vs. Периферия)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