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小說


恐怖小說(英語:horror fiction)是一種旨在擾亂、驚嚇或恐嚇觀眾的推想虛構作品,通常分為心理恐怖和超自然恐怖兩個子類型。文學史家J·A·卡登於1984年將恐怖故事定義為「一種長度不定的散文小說……它震撼甚至嚇唬讀者,或者可能引起厭惡或憎惡的感覺」[1]。恐怖小說旨在為讀者營造一種詭異而可怕的氛圍。通常,恐怖小說的中心威脅可以被解讀為對社會更大恐懼的隱喻。
歷史
[編輯]1000年以前
[編輯]
恐怖文學體裁源遠流長,其根源可追溯至聚焦死亡、來世、邪惡、魔障及人格化本質的民間傳說與宗教傳統[2]。這些元素體現於惡魔、女巫、吸血鬼、狼人與鬼魂等生物的故事中。部分早期歐洲恐怖小說創作源自古希臘人與古羅馬人[3]。瑪麗·雪萊1818年著名小說《科學怪人》深受希波呂托斯故事影響——該角色被阿斯克勒庇俄斯從死亡中復活[a]。歐里庇得斯據此創作劇本《希波呂托斯蒙面者》(古希臘語:Ιππόλυτος Καλυπτομένος)與《希波呂托斯》[4]。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記載客蒙生平時,描述了一位在奇羅尼亞公共浴場遭謀殺的兇手達蒙的亡靈[5]。
小普林尼(61年—約113年)記述了阿特諾多羅斯購入雅典一棟鬧鬼宅邸的故事。因房價異常低廉,雅典娜多洛斯心生警惕。當他撰寫哲學著作時,一名身纏鎖鏈的幽靈現身,最終消失於庭院。次日官員挖掘庭院,發現一座無名塚[6]。
1000年之後
[編輯]由馬姆斯伯里的威廉所著的柏克萊的巫婆被視為早期的恐怖故事[8]。狼人故事在中世紀的法國文學中非常流行。瑪麗·德·法蘭西的十二首萊詩之一便是一個名為「比斯克拉維特」的狼人故事。

許多恐怖小說的靈感來自15世紀最殘忍的人物。德古拉可以追溯至瓦拉幾亞大公弗拉德三世,其所謂的戰爭罪行被發表在德語小冊子上。馬庫斯·艾勒(Markus Ayrer)於1499年出版的小冊子因其木刻版畫插圖而最為著名[9]。據稱連環殺手吉爾·德·雷的暴行被視為「藍鬍子」的靈感來源[10]。女性吸血鬼的主題最著名的來源是現實中的貴族兼殺人犯巴托里·伊莉莎白,這促進了18世紀恐怖小說的興起,例如圖羅齊·拉茲洛於1729年所著的《悲慘歷史》(匈牙利語:Trágica Historia)[11]。
18世紀
[編輯]
18世紀見證了浪漫主義和哥德恐怖體裁的逐步發展。它借鑒了中世紀後期的書面和物質遺產,並以霍勒斯·沃波爾1764年具有開創性和爭議性的小說《奧特蘭托堡》確立了其形式。事實上,第一版出版時偽裝成一部真實的中世紀義大利浪漫故事,由一位虛構的譯者發現並重新出版[12]。被揭露為現代作品後,許多人認為它時代錯置、反動或品味低下,但它很快就受到了歡迎[12]。
《奧特朗托堡》啟發了威廉·貝克福德的《瓦泰克》(1786年)、安·拉德克利夫的《西西里浪漫史》(1790年)、《烏多爾佛的奧秘》(1794年)、《義大利人》(1796年)以及馬修·格雷戈瑞·路易斯的《僧侶》(1797年)[12]。這一時期的大量恐怖小說是由女性撰寫,並面向女性讀者市場,小說中的典型場景是一位機智的女性在陰森的城堡中受到威脅[13]。
19世紀
[編輯]
哥德小說在19世紀發展成為現代讀者所稱的恐怖文學類型。許多至今仍在小說與電影中迴響的經典作品與角色,皆起源於此時期,包括:格林兄弟的〈糖果屋〉(1812年)、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1818年)、約翰·波里道利的〈吸血鬼〉(1819年)、查爾斯·羅伯特·馬圖林的《漫遊者梅爾莫斯》(1820年)、華盛頓·歐文的〈沉睡谷傳奇〉(1820年)、珍·勞登的《木乃伊!二十二世紀的故事》(1827年)、維克多·雨果的《鐘樓怪人》(1831年)、托馬斯·佩克特·普雷斯特的《吸血鬼瓦尼》(1847年)、愛倫·坡的作品、謝里丹·勒·法努的作品、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1886年)、奧斯卡·王爾德的《道林·格雷的畫像》(1890年)、阿瑟·柯南·道爾的〈第249號標〉(1892年)、H·G·威爾斯的《隱形人》(1897年),以及布拉姆·斯托克的《德古拉》(1897年)。這些作品皆塑造出歷久不衰的恐怖意象,並在後世的書籍、舞台與銀幕上不斷被重新演繹[14]。
20世紀
[編輯]20世紀初期,大量廉價期刊湧現,帶動了恐怖文學的蓬勃發展。例如,加斯東·勒魯在1910年將其作品《歌劇魅影》連載後出版成書。專注於為主流通俗雜誌(如《阿爾戈西》)撰寫恐怖小說的作家托德·羅賓斯,其作品常以瘋狂與殘酷為主題[15]。在俄國,作家亞歷山大·別利亞耶夫透過其小說《陶威爾教授的頭顱》(1925年)推廣這些主題,故事描述瘋狂醫生盜取屍體進行頭部移植與復活實驗,該作最初以雜誌連載形式發表,後改編為小說。此後,專業恐怖文學刊物相繼出現,其中以《詭麗幻譚》[16]與《未知》最為著名[17]。

20世紀初具影響力的恐怖作家在這些媒介中取得突破。尤以恐怖文學泰斗H·P·洛夫克拉夫特及其不朽的克蘇魯神話體系,徹底改造並推廣了洛夫克拉夫特式恐怖類型;而M·R·詹姆士則被譽為重新定義了該時期的靈異故事[18]。
早期電影從恐怖文學汲取靈感,開啟延續至今的恐怖電影傳統與子類型。在1960至1970年代砍殺電影與血腥電影常見的暴力畫面普及前,1950年代EC漫畫(尤以《地穴傳說》為代表)等漫畫滿足了讀者對電影無法呈現之恐怖意象的渴求[19]。這些意象使漫畫備受爭議,屢遭審查[20]。
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三本小說的巨大商業成功——艾拉·萊文的《失嬰記》(1967年)、威廉·彼得·布拉蒂的《大法師》以及湯姆·泰倫的《他人》——促使出版商開始大量發行其他恐怖小說,從而創造了一股「恐怖熱潮」[21]。

20世紀後半葉最知名的恐怖小說作家之一是史蒂芬·金,其代表作包括《魔女嘉莉》、《閃靈》、《牠》、《戰慄遊戲》以及數十部其他小說和約200篇短篇故事[22][23]。從1970年代開始,金的故事吸引了大量讀者,並因此於2003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的獎項[24]。其他同期知名的恐怖作家包括安妮·萊斯、尚恩·哈特森、布萊恩·盧姆利、格雷厄姆·馬斯特頓、詹姆士·赫伯特、迪安·雷·孔茨、理查·萊蒙、克里夫·巴克[25]、拉姆齊·坎貝爾[26]、以及彼得·史超伯。
21世紀
[編輯]近年,許多針對兒童與青少年的恐怖小說被推出,如R·L·斯坦的雞皮疙瘩系列或瑞克·楊西的《怪物解剖師》。此外,許多面向年輕觀眾的電影(尤其是動畫)會運用恐怖美學與慣例(例如《派拉諾曼:靈動小子》),這些可統稱為「兒童驚悚」[27]。雖然兒童為何喜愛此類電影(看似違反直覺)尚未明確,但理論認為部分原因在於西洋穴怪對孩子的吸引力[27]。與此相關的是,恐怖電視節目與電影對兒童的內化影響研究相當不足,尤其與影視暴力對青少年影響的研究相比。現有少量研究對此類媒體的影響力傾向無明確結論[28]。
特徵
[編輯]恐怖類型的一個定義性特徵是它會引發讀者的情感、心理或生理反應,使他們感到恐懼。H·P·洛夫克拉夫特關於這一類型最著名的名言之一是:「人類最古老、最強烈的情感是恐懼,而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是對未知的恐懼。」[29]這段話出自他的開創性論文《文學中的超自然恐怖》。科幻歷史學家達雷爾·施韋策曾表示:「最簡單來說,恐怖故事就是嚇到我們的故事」,並且「真正的恐怖故事需要一種邪惡感,不一定是神學意義上的;但威脅必須是真正的威脅,足以摧毀生命,並與幸福對立。」[30]
伊莉莎白·巴雷特·白朗寧在她的論文〈厭惡的元素〉(Elements of Aversion)中闡述了現代世界中某些人對恐怖故事的需求:
我們進化遺產中古老的「戰鬥或逃跑」反應曾經在每個人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我們的祖先靠它生存與死亡。後來有人發明了「文明」這個迷人的遊戲,一切開始平靜下來。發展將荒野推離定居的土地。戰爭、犯罪和其他形式的社會暴力伴隨文明而來,人類開始互相捕食,但總的來說,日常生活平靜了下來。我們開始感到不安,覺得少了什麼:生活在邊緣的刺激,獵人與獵物之間的緊張關係。於是,我們在漫長的黑夜中互相講述故事。當火堆漸弱時,我們盡全力嚇唬彼此。腎上腺素的飆升感覺很好。我們的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可以想像自己處於邊緣。然而,我們也欣賞恐怖的深刻之處。有時故事意在震驚和厭惡,但最好的恐怖意在撼動我們的牢籠,讓我們擺脫自滿。它迫使我們思考,面對我們寧願忽略的想法,並挑戰各種先入之見。恐怖提醒我們,世界並不總是像看起來那樣安全,這鍛鍊了我們的心理肌肉,並提醒我們保持一點健康的警惕[31]。
在某種意義上,類似於人們尋求雲霄飛車的受控刺激,現代讀者尋求恐怖與驚悚的感覺以獲得興奮感。然而,巴雷特補充說,恐怖小說是少數幾種迫使讀者面對他們「寧願忽略的想法和圖像,以挑戰各種先入之見」的藝術形式之一。
關於人們為何享受被嚇到的理論有很多。例如,「喜歡恐怖電影的人更可能在『經驗開放性』這一與智力和想像力相關的人格特質上得分較高。」[32]
目前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德古拉》中對吸血主義的恐怖描寫,是對維多利亞時代中壓抑的性慾的隱喻[33]。但這僅僅是對德古拉隱喻的眾多解讀之一。朱迪斯·霍伯斯坦在他的論文《怪物技術:布拉姆·斯托克的德古拉》(Technologies of Monstrosity: Bram Stoker's Dracula)中提出了許多這樣的解讀。他寫道:
這些積滿灰塵且未使用的黃金、來自多國的硬幣和老舊未佩戴的珠寶,立即將德古拉與腐敗階級的舊錢財、某種國家掠奪行為以及貴族最惡劣的過度行為聯繫起來[34]。

哈伯斯坦闡述了一種觀點,認為德古拉體現了人們日益將貴族視為一種邪惡且過時、需要被擊敗的概念。一群跨國主角利用最新技術(例如電報)快速分享、整理並根據新信息採取行動,這正是消滅吸血鬼的關鍵。這僅僅是恐怖小說經典中一個核心人物的眾多隱喻解讀之一,因為在分析中引用了從宗教到反猶太主義的十幾種可能的隱喻[35]。
諾埃爾·卡羅爾的《恐怖哲學》提出,現代恐怖小說中的「怪物」、反派或更廣泛的威脅必須具備兩個特徵,分別為具有威脅性的威脅——無論是身體上、心理上、社會上、道德上、精神上,或是上述幾種的組合,或是不純潔的威脅——違反普遍接受的文化分類標準。「我們認為那些在分類上矛盾的事物是不純潔的」[36]。
學術研究與評論
[編輯]1826年,哥特小說家安·拉德克利夫發表了一篇區分恐怖小說兩大元素的文章,即「恐怖」與「驚駭」。前者是事件發生前的恐懼感,後者則是事件發生後的厭惡或反感[37]。拉德克利夫將「恐怖」描述為「擴展靈魂並喚醒感官至高度活躍」,而「驚駭」則是「凍結並幾乎摧毀它們」。
現代恐怖小說的學術研究援引了多種來源。在對哥特小說的歷史研究中,德文德拉·瓦爾馬[38]和S·L·瓦爾納多(S. L. Varnado)[39]均提及神學家魯道夫·奧托,其「神聖」概念最初用於描述宗教體驗。
近期一項調查報告了恐怖媒體的使用頻率:
為評估恐怖媒體的使用頻率,我們向受訪者提出以下問題:「過去一年中,您大約多常以恐怖媒體(例如恐怖文學、電影和電子遊戲)作為娛樂?」11.3%回答「從不」,7.5%「一次」,28.9%「幾次」,14.1%「每月一次」,20.8%「每月數次」,7.3%「每週一次」,10.2%「每週數次」。顯然,多數受訪者(81.3%)聲稱每年消費恐怖媒體數次或更頻繁。不出所料,喜好程度與使用頻率呈高度相關(r=0.79, p<0.0001)[40]。
獎項與協會
[編輯]恐怖小說的成就獲得了眾多獎項的認可。恐怖文學作家協會頒發的布萊姆·斯托克獎,以經典恐怖小說《德古拉》的作者布萊姆·斯托克命名[41]。澳洲恐怖文學作家協會則每年頒發澳洲暗影獎。國際恐怖公會獎每年頒發給恐怖與黑暗奇幻作品,從1995年持續至2008年[42]。雪莉·傑克森獎是頒發給心理懸疑、恐怖與黑暗奇幻文學傑出成就的文學獎項[43]。其他重要的恐怖文學獎項則包含在奇幻與科幻文學的綜合獎項中,例如奧瑞麗斯獎的子類別。
參見
[編輯]注釋
[編輯]參考來源
[編輯]- ^ Cuddon, J.A. Introduction. The Penguin Book of Horror Stories.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84: 11 [2025-07-11]. ISBN 0-14-006799-X.
- ^ Jackson, Rosemary. Fantasy: The Literature of Subversion. London: Methuen. 1981: 53–5, 68–9.
- ^ Even Ancient Greeks and Romans Enjoyed Good Scary Stories, Professor Says. phys.org. [2025-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3).
- ^ Edward P. Coleridge. full text. 189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4-12).
- ^
Life of Cimon. Plutarch's Lives (Clough). 維基文庫.
- ^ Pliny the Younger. LXXXIII. To Sura. Eliot, Charles W. (編). Letters. Harvard Classics 9. 由Melmoth, William翻譯. Revised by F. C. T. Bosanquet. New York: P. F. Collier & Son. 1909–1914.
- ^
- Beal, Timothy. Left Behind Again: The Rise and Fall of Evangelical Rapture Horror Culture. The Book of Revelation: A Biography. Lives of Great Religious Book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8-10-23: 197. ISBN 9780691145839.
- Pippin, Tina. Death and Desire: The Rhetoric of Gender in the Apocalypse of John. Wipf and Stock Publishers. 1992: 1052021. ISBN 9781725294189.
- ^ Livermore, C. When the Dead Rise: Narratives of the Revenant,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Present Day. D.S. Brewer. 2021: 43 [2025-07-11]. ISBN 978-1-84384-576-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1).
- ^ McNally, Raymond T.; Florescu, Radu R. In Search of Dracula. Houghton Milton. 1972: 8–9.
- ^ Kiernan, Dr. Jas. G. Sexual Perversion, and the Whitechapel Murders. The Medical Standard (Chicago: G. P. Engelhard and Company).
- ^ Ungaria suis cum regibus compendia data. Typis Academicis Soc. Jesu per Fridericum Gall. 1729-09-08: 188–193.
- ^ 12.0 12.1 12.2 12.3 The Castle of Otranto: The creepy tale that launched gothic fiction. BBC. [2025-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3).
- ^ Richard Davenport-Hines. Gothic: 1500 Years of Excess, Horror, Evil and Ruin. London: Fourth Estate. 1998.
- ^ Christopher Frayling. Nightmare: The Birth of Horror. London: BBC Books. 1996.
- ^
- Stableford, Brian. Robbins, Tod. Pringle, David (編). St. James Guide to Horror, Ghost & Gothic Writers. London: St. James Press. 1998: 480–1. ISBN 1558622063.
- Server, Lee. Encyclopedia of Pulp Fiction Writers. New York: Facts On File. 2002: 223–224. ISBN 978-0-8160-4578-5.
- ^ Weinberg, Robert. Weird Tales. Tymn, M.B; Ashley, Mike (編). Science Fiction, Fantasy, and Weird Fiction Magazines. Westport, CT: Greenwood. 1985: 727–736. ISBN 0-313-21221-X.
- ^ Tymn, M.B; Ashley, Mike (編). Unknown. Science Fiction, Fantasy, and Weird Fiction Magazines. Westport: Greenwood. 1985: 694–698. ISBN 0-313-21221-X.
- ^ Medieval Studies and the Ghost Stories of M. R. James By Patrick J. Murphy. www.psupress.org. [2025-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7).
- ^ Hutchings, Peter. The A to Z of Horror Cinema. The A to Z Guide Series 100. Lanham, MD: The Scarecrow Press, Inc. 2008: 72 [2025-07-11]. ISBN 978-0-8108-6887-8.
- ^
- Collins, Max Allan. 11 Most Controversial Comic Books. HuffPost. 2013-02-28 [2025-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8).
- Hansen, Kelli. Banned Books Week: Comics and Controversy. University of Missouri. 2012-10-01 [2025-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7).
- ^
- Simmons, David. American Horror Fiction and Class: From Poe to Twilight.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7: 119. ISBN 9781137532800.
- Pringle, David (編). Rosemary's Baby. Modern Fantasy: The 100 Best Novels. London: Grafton. 1988: 103–5. ISBN 0246132140.
- ^
- Barone, Matt. The 25 Best Stephen King Stories. Complex. 2011-11-08 [2025-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7).
- Bleiler, Richard. Stephen King. Bleiler, Ed (編). Supernatural Fiction Writers: Contemporary Fantasy and Horror. New York: Thomson/Gale. 2003: 525–540. ISBN 9780684312507.
- ^ Jackson, Dan. A Beginner's Guide to Stephen King Books. Thrillist. 2016-02-18 [2025-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7).
- ^ Italie, Hillel. Stephen King receives honorary National Book Award. Ellensburg Daily Record. 2003-09-18 [2025-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6).
- ^ Laity, K.A. Clive Barker. Bleiler, Richard (編). Supernatural Fiction Writers: Contemporary Fantasy and Horror. New York: Thomson/Gale. 2003: 61–70. ISBN 9780684312507.
- ^ Laity, K.A. Ramsey Campbell. Bleiler, Richard (編). Supernatural Fiction Writers: Contemporary Fantasy and Horror. New York: Thomson/Gale. 2003: 177–188. ISBN 9780684312507.
- ^ 27.0 27.1 Lester, Catherine. The Children's Horror Film. The Velvet Light Trap. 2016-09, 78 (78): 22–37 [2025-07-11]. S2CID 194468640. doi:10.7560/VLT7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1).
- ^ Pearce, Laura J.; Field, Andy P. The Impact of "Scary" TV and Film on Children's Internalizing Emotions: A Meta-Analysis.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16, 42 (1): 98–121. ISSN 1468-2958. doi:10.1111/hcre.12069.
- ^ Golden Proverbs. [2025-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6).
- ^ Schweitzer, Darrell. Why Horror Fiction?. Windows of the Imagination. Berkeley Heights, NJ: Wildside Press. 1999: 64, 67. ISBN 9781880448601.
- ^ Elements of Aversion. [2025-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28).
- ^ Whyte, Chelsea. The benefits of being scared. New Scientist. 2019-02-09, 241 (3216): 8. S2CID 126647318. doi:10.1016/S0262-4079(19)30224-6.
- ^ Stephanie Demetrakopoulos. Feminism, Sex Role Exchanges, and Other Subliminal Fantasies in Bram Stoker's "Dracula". Frontiers: A Journal of Women Studies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77-09, 2 (3): 104–113. JSTOR 3346355. doi:10.2307/3346355.
- ^ Technologies of Monstrosity (PDF). [2025-07-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5-12).
- ^ Lecture Notes for Dracula. [2025-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5).
- ^ Horror Stories. Dating Ghosts. [2025-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6).
- ^ Radcliffe, Ann. On the Supernatural in Poetry. The New Monthly Magazine: 145–152. 1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8).
- ^ Varma, Devendra. The Gothic Flame. New York: Russell & Russell. 1966.
- ^ Varnado, S. L. The Idea of the Numinous in Gothic Literature. Thompson, G.R. (編). The Gothic Imagination. Pullman: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4.
- ^ Clasen, Mathias; Kjeldgaard-Christiansen, Jens; Johnson, John A. Horror, personality, and threat simulation: A survey on the psychology of scary media.. Evolutionary Behavioral Sciences. 2020-07, 14 (3): 213–230 [2025-07-11]. S2CID 149872472. doi:10.1037/ebs0000152.
- ^ The Bram Stoker Awards. Horror Writers Association. [2025-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0).
- ^
- IHG Award Recipients 1994–2006. HorrorAward.org. [2025-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2).
- IHG Award Recipients 2007. HorrorAward.org. [2025-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2).
- ^ Gardner, Jan. Shelf Life. Boston Globe. 2010-06-27 [2025-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延伸閲讀
[編輯]- Barron, Neil. Horror Literature: A Reader's Guide. New York: Garland. 1990. ISBN 978-0824043476.
- Colavito, Jason. Knowing Fear: Science, Knowled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rror Genre. Jefferson, NC: McFarland. 2008. ISBN 978-0786432738.
- Docherty, Brian. American Horror Fiction: From Brockden Brown to Stephen King. New York: St. Martin's. 1990. ISBN 978-0333461297.
- Errickson, Will; Hendrix, Grady. Paperbacks from Hell: The Twisted History of '70s and '80s Horror Fiction. Philadelphia: Quirk Books. 2017. ISBN 9781594749810. OCLC 1003294393.
- Jones, Stephen; Newman, Kim (編). Horror: 100 Best Books. New York: Carroll & Graf. 1998. ISBN 0786705523.
- King, Stephen. Danse Macabre. New York: Everest House. 1981. ISBN 978-0896960763.
- Lovecraft, H. P. Supernatural Horror in Literature. Arkham House. 1927.
- Skal, David J. The Monster Show: A Cultural History of Horror. New York: Norton. 1993. ISBN 978-0859652117.
- Sauchelli, Andrea. Horror and Mood.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2014, 51 (1): 39–5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7).
- Wisker, Gina. Horror Fiction: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Continuum. 2005. ISBN 978-082641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