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裕棠
嚴裕棠 | |
---|---|
號 | 光藻 |
出生 | 上海公共租界 | 1880年10月16日
逝世 | 1958年10月18日 臺灣臺北市 | (78歲)
墓地 | 臺北市北投區陽明山第一公墓 |
配偶 | 嚴錢則予 |
兒女 | 6子1女,包括: 嚴慶祥(長子) 嚴慶瑞(次子) 嚴慶祺(三子) 嚴慶齡(四子) 嚴慶禧(五子) 嚴慶怡(長女) 嚴慶祿(六子) |
父母 | 嚴介廷(父) |
嚴裕棠(1880年10月16日—1958年10月18日),號光藻,祖籍江蘇省吳縣(蘇州市志記載其原籍安徽[1]),中華民國企業家、裕隆集團奠基者,為中國近代民族機器製造業先驅、上海「棉鐵之父」。[2]裕隆汽車創辦人嚴慶齡父親、前董事長嚴凱泰(養)祖父。
生平
[編輯]早年背景
[編輯]清光緒六年(1880年)農曆九月十三,嚴裕棠生於上海市靜安寺路後嚴家宅,洋行買辦家族出身,父親嚴介廷是英商自來水廠的小買辦、叔父嚴介坪為英商老公茂洋行買辦。因父輩能接觸洋人,嚴裕棠自幼略識英語,並師從於顏惠慶、黃錫寶。19歲時經叔父介紹於英商老公茂洋行打工,後任洋行主庇亞士的私人助理。其後他代表父親以債權人身份進公興鐵廠從事跑街工作。嚴裕棠擅於招攬生意,並在協助廠主與外商交易中解決了很多難題而深得廠主信任,但終因其私下撈錢觸怒老闆而離開公興鐵廠。 [3]
創業
[編輯]1902年,嚴裕棠與銅匠出身的褚小毛合夥資本銀7500兩創辦「大隆鐵工廠」為幾家中外絲織廠和軋花廠做修理工作。該廠分為三股,嚴裕棠占二股、股金由父親和岳父錢恂如墊借,後再分期歸還。嚴出任工廠經理,負責對外招攬生意;褚小毛擔任副經理主理內部事務,創辦初期設工場於楊樹浦太和街梅家弄,共雇用工人七人、學徒四人。次年由老公茂洋行庇亞士協助設計並代向國外訂購機器,經營為外輪修理配機件業務,遷址至平涼路西口新廠,廠址占地二畝半,有鐵皮木板平房12間,工人、學徒增至50人左右。1906年,褚小毛撤走股份,大隆歸嚴裕棠獨資經營。[3]1907年以後,大隆工廠內部管理由其妻子負責,嚴本人主理對外聯繫業務,期間開始承接英商自來水廠和漢口自來水廠的管道和閥門製造工作,之後事業版圖逐漸移轉至紡織機件修配生意。[4]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紡織業興起,大隆乘機擴大紡織廠生產規模建造新廠。1920年,嚴裕棠指定長子嚴慶祥出任廠長,承制紡織機的全部傳動裝置,並嘗試製造各種小型機器,時有大小工具機100部、工人和學徒300餘人。一戰結束後,民族工業在內外勢力壓制下多數發展停滯乃至破產,大隆因有嚴裕棠另外經營房地產為後盾得以繼續發展。1918年以後,嚴裕棠拉攏英國、日本商人擴大其房地產經營,並持有多棟里弄房屋、公寓和樓房以收獲租金。1922年,大隆開始仿製棉紡織機。1925年租辦「蘇輪紗廠」,次年正式投入紡織機製造。 1927年,嚴裕棠組設「光裕營業公司」總管大隆、蘇輪兩廠並自任總經理、長子嚴慶祥為副總經理。[5]同年底仰仗杜月笙支持,正式買進「蘇輪紗廠」加以擴建,以三子嚴慶祺為廠長並由大隆供應機器設備,兩年後陸續新設紗廠和織布廠各一所。1928年,分設車床工段、刨床工段、裝機間和設計室以適應裝備蘇綸紗廠的需要。次年設置分廠和農具傳習所,除了製造紡織機外還生產引擎、農具,兩三年間即生產各式農業機器達千餘台,年銷近300台。1931年時,營業額曾達80萬兩。[6]
1932年,嚴裕棠四子嚴慶齡自德國留學歸來出任大隆廠長、次子嚴慶瑞任經理,1934年收購上海「隆茂紗廠」更名為「仁德紗廠」,並投資常州「民豐紗廠」、戚墅堰通成毛紡廠和鄭州「豫豐紗廠」,成為上海、蘇南著名實業家。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上海失陷,大隆廠為日本軍占領,由日商內外綿接管,更名為「內外鐵廠」,後又改稱「大陸鐵廠」,專為日軍生產軍火。1938年,嚴慶齡以大隆庫存器材在租界開設「泰利機器廠」,並投資常熟開設小型紗廠。1945年抗戰勝利後,大陸鐵廠由中華民國經濟部作為敵產接收,改為資源委員會上海機器製造廠第一廠,1947年由嚴氏贖回經營,復名為「大隆」,同時合夥開辦蘇州紗廠、香港怡生紗廠。[7]
晚年
[編輯]
1948年,國共關係惡化,嚴裕棠即率其次子嚴慶瑞、三子嚴慶祺、四子嚴慶齡和女兒嚴慶怡逃往香港後轉赴巴西,嗣後僑居巴西六年。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大隆、泰利等廠部分機器由四子嚴慶齡、媳吳舜文運往臺灣成立「裕隆鐵工廠」及「台元紡織廠」。嚴裕棠晚年則屢為心臟宿疾所苦,1958年9月在心臟健康尚未完全恢復的情況下不顧醫囑,攜帶氧氣筒乘機返國,並決定要長期卜居臺灣。同年10月18日,嚴裕棠在臺北因支氣管炎及心臓併發症病逝,在善導寺設奠祭弔後移靈安葬於陽明山第一公墓。[8]
身後
[編輯]嚴裕棠身故後,家族遵照老夫人嚴錢則予的訓示,捐出新台幣100萬元作爲基金設置「嚴裕棠先生紀念獎學金」,分發予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台北工專、東海大學、東吳大學、淡江大學、中原理工等九校,每學期受獎學生擇優選70名。[9]
褒揚令
[編輯]1959年4月2日,總統蔣中正明令褒揚嚴裕棠,由總統府秘書長張羣代為頒發褒揚令、四子嚴慶齡代表領受,是中華民國總統褒揚工業界人士的首例,總統令全文如下:[10]
吳縣嚴裕棠,稟性忠純,急公好義,六十年來,率以振興實業,促進生產為職志,而於教育、文化及救濟事業倡導輸將,不遺餘力,沾被既廣,令譽彌彰。抗戰期間,協運戰區物資,維護社會金融,尤徵卓識。赤匪禍國,義不共天,歸抵臺員,俄驚溘逝,弘規未竟,悼惜良深。應予明令褒揚,以表遺徽,而昭激勸。此令。
家庭
[編輯]嚴裕棠與妻子嚴錢則予共育有六子一女,分別為長子嚴慶祥、次子嚴慶瑞、三子嚴慶祺、四子嚴慶齡、五子嚴慶禧、長女嚴慶怡(適方文丈)、幼子嚴慶祿,諸子嗣派下共計有孫20人、孫女13人、曾孫6人、曾孫女13人。[11]
綁架案
[編輯]- 1928年10月22日上午9時,嚴裕棠在去光裕公司途中遭遇三個持槍匪徒欲行綁架,嚴裕棠與車夫奮力抵抗,在搏鬥之中身中三槍,幸得車夫沈兆榮捨身力救,未傷及要害。從此嚴不再乘坐黃包車,改乘自備汽車。[12]
- 1932年5月4日上午8時,嚴裕棠乘車前往公司途中再次被綁,半個多月後,綁匪勒索嚴家贖金50萬元。嚴家尋求友人、三星棉鐵廠廠主張子廉協助找警察幫忙,警方查到歹徒藏身處後開始拘捕綁匪,在秘捕過程中嚴裕棠趁亂逃脫。[12]
參考文獻
[編輯]- ^ 蘇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陳暉. 蘇州市志 1. 江蘇人民出版社: 829. 1995.
- ^ 遠見雜誌 (79-82). 遠見雜誌社: 95-113. 1993.
- ^ 3.0 3.1 壽充一, 壽墨聊. 近代中国工商人物志 3. 中國文史出版社: 44. 1996.
- ^ 王培. 晚清企业纪事.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7: 104.
- ^ 杜恂誠. 中国传统伦理与近代资本主义——兼评韦伯《中国的宗教》.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3: 99.
- ^ 朱漢國. 中華民國史(卷九). 四川出版集團. 2006: 59-61.
- ^ 中共上海市委, 黨史硏究室. 中国资本主乂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海卷. 中共黨史出版社. 1993: 1267.
- ^ 秦琪聲. 嚴裕棠先生的風範, 《江蘇文物》 2 (4). 江蘇文物雜誌社. 1978-10-10.
- ^ 編輯部. 經濟建設 3. 經濟建設雜誌社. 1966.
- ^ 傳記文學. 398-403. 傳記文學雜誌社: 132. 1995.
- ^ 國史館. 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卷16). 國史館. 1998-02-01.
- ^ 12.0 12.1 張建安, 金人. 民国大案. 群眾出版社. 2002: 22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