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光泵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弧光燈(頂部)對雷射棒(底部)進行光抽運的示意圖。紅色:熱;藍色:冷;綠色:光;非綠色箭頭:水流;實心顏色:金屬;淺色:熔融石英[1]

光泵浦(Optical pumping),亦稱光抽運光激升,是指利用原子分子中的電子從較低能級激發至(「抽運」到)較高能級的過程。此過程常應用於雷射領域,通過泵浦增益介質(活性雷射介質)以實現粒子數反轉。該技術由法國物理學家阿爾弗雷德·卡斯特勒在1950年代初開創,卡斯特勒亦因此研究獲得了196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2]

光抽運的另一應用是將原子或分子內的束縛電子,周期性地製備到特定的量子態上。以僅含單個外層電子的原子為例,在最簡單的相干雙能級光抽運情形下,電子會被相干地抽運到單一的超精細子能級(以標記)。具體抽運到哪個子能級,取決於抽運雷射偏振方向以及量子選擇定則。經過光抽運後,原子通常被稱為在特定的子能級上被「取向」(oriented)。但由於光抽運過程的周期性,束縛電子實際上會在低能級與高能級的子能級之間,不斷經歷激發衰變(或受激輻射)的循環。抽運光的頻率和偏振決定了原子最終被取向到的子能級。

實踐中,完全相干的光抽運可能難以實現,因為存在躍遷線寬的功率展寬,以及超精細結構俘獲和輻射俘獲等效應的影響。因此,在實際情況下,原子的取向通常不僅取決於雷射的頻率和偏振,還與雷射強度、光譜帶寬,以及吸收躍遷的線寬和躍遷概率等因素相關。[3]

光抽運實驗是物理學本科教學中的常見項目,通常使用氣作為同位素樣本。這類實驗可以展示如何利用射頻(MHz範圍)電磁輻射來有效地抽運銣原子,或使其弛豫(解除抽運狀態)。

在原子鐘中的應用

[編輯]

光抽運是現代原子鐘(特別是基於CsRb蒸氣的原子鐘)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4],主要用於原子的量子態製備和躍遷探測,以提升其長期穩定性。

量子態製備:在原子鐘運行過程中,需要將參與鍾躍遷的原子精確地製備到特定的超精細結構能級上。通常,利用特定偏振頻率的抽運光,將原子抽運到對磁場一階塞曼效應不敏感的磁子能級上。選擇這個態是因為它對外部磁場的微小變化最為不敏感,從而可以顯著降低環境磁場波動對原子鐘頻率穩定性的影響[4]。這確保了作為頻率基準的原子躍遷頻率儘可能地不受外界干擾。

狀態選擇性探測:在原子與微波場(用於驅動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的鐘躍遷)相互作用之後,光抽運也可用於探測有多少原子實際發生了能級躍遷。這通常通過狀態選擇性探測實現:使用一束探測光,該光只與其中一個鍾態能級(例如,躍遷後的激發態或未發生躍遷的基態)的原子發生共振相互作用。通過測量此過程中原子的螢光強度或探測光的吸收量,可以精確得知原子在兩個鍾態上的布居數比例。這個信息被用於產生誤差信號,反饋給微波源以將其頻率精確鎖定在原子躍遷頻率上[4]。因此,光抽運不僅用於「準備」原子,還用於「讀取」原子鐘的核心信息。

此外,基於光抽運和原子相干性的技術,如相干布居囚禁(Coherent Population Trapping, CPT),也被廣泛應用於緊湊型、低功耗原子鐘(如晶片級原子鐘)的設計中[5]

參考文獻

[編輯]
  1. ^ Lamp 4462 (gif). sintecoptronics.com. [2018-12-27]. 
    Lamp 5028 (gif). sintecoptronics.com. [2018-12-27]. 
  2. ^ Taylor, Nick. LASER: The inventor, the Nobel laureate, and the thirty-year patent wa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0. ISBN 0-684-83515-0.  Page 56.
  3. ^ Demtroder, W. Laser Spectroscopy: Basic Concepts and Instrumentation. Berlin: Springer. 1998. 
  4. ^ 4.0 4.1 4.2 Vanier, Jacques; Tomescu, Cipriana. The quantum physics of atomic frequency standards: recent developments. The quantum physics of atomic frequency standards. Boca Raton: CRC Press. 2016. ISBN 978-1-4665-7695-7. 
  5. ^ Wynands, R.; Nagel, A. Precision spectroscopy with coherent dark states. Applied Physics B. 1999, 68 (1): 1–25. doi:10.1007/s003400050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