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记
佛教 |
---|
![]() |
佛教大纲 ![]() |
无记(梵语:अव्याकृत,罗马化:avyākṛta;巴利语:avyākata),佛学术语,意思是无法分辨。在部派佛教教内,上座部将所有事物的本性都区分为善、恶或无记三性。
此外,《阿含经》曾经提及一组一般性的悊学问题,这些问题也被称为无记,佛教认为针对它们的任何一个解答方案都是不合适的,而且试图解答它们此举不会带来益处,故此释迦牟尼佛对这些问题不作回答。在汉传佛教教内,有十四无记的相关说法,此外又有十六无记的相关说法。在《巴利文大藏经》中,则被称十无记。
字源
[编辑]梵文中,记(梵语:व्याकृत,vyākṛta)是分别、区分、发展、断定的意思。加上否定词头a-,无记的字面意义,为无法断言、无法区分其特性之意。
概论
[编辑]在部派佛教中,大众部将一切法分为善与恶两大特性,但是上座部则主张在善与恶之外还有一些无法被区分性质的事物,称为无记[1]。
种类
[编辑]十无记
[编辑]南传上座部佛教理论中十无记问题的现代解释如下[2]:
- 世界恒常存在吗?
- 世界不恒常存在吗?
- 世界有边际吗?
- 世界无边际吗?
- 生命与自我是同一的吗?
- 生命与自我不是同一的吗?
- 如来死后还存在吗?
- 如来死后不存在了吗?
- 如来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吗?
- 如来死后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吗?
十四无记
[编辑]汉传佛教理论中十四无记问题的字句和现代解释如下:
《杂阿含经·四〇八经》 | 《杂阿含经·九六二经》 | 《中阿含经·箭喻经》 | |
---|---|---|---|
1.世界恒常存在吗? | 世间有常 | 世间常 | 世有常 |
2.世界不恒常存在吗? | 世间无常 | 世间无常 | 世无有常 |
3.世界既恒常又不恒常吗? | 世间有常无常 | 世间常无常 | |
4.世界既非恒常又非不恒常吗? | 世间非有常非无常 | 世间非常非无常 | |
5.世界有边际吗? | 世间有边 | 世间有边 | 世有底 |
6.世界无边际吗? | 世间无边 | 世间无边 | 世无底 |
7.世界既有边又无边吗? | 世间有边无边 | 世间边无边 | |
8.世界既非有边又非无边吗? | 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 世间非边非无边 | |
9.生命与自我是同一的吗? | 是命是身 | 命即是身,是命是身 | 命即是身 |
10.生命与自我不是同一的吗? | 命异身异 | 命异身异 | 为命异身异 |
11.如来死后还存在吗? | 如来死后有 | 如来有后死 | 如来终 |
12.如来死后不存在了吗? | 如来死后无 | 如来无后死 | 如来不终 |
13.如来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吗? | 如来死后有无 | 如来有无后死 | 如来终不终 |
14.如来死后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吗? | 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 如来非有非无后 | 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 |
“命即是身”和“命异身异”的含义可参见 《杂阿含经·二九七经》即《大空法经》。重要的无记问题还有“苦乐自作”、“苦乐他作”、“苦乐为自他作”、“苦乐非自非他无因作”和“自作自觉”、“他作他觉”等。
说法因缘
[编辑]在《杂阿含经·卷第十六·四〇八》中记载,佛陀在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很多比丘聚在一起讨论世间是否为常等问题,佛陀告诉他们,这些论题“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正觉,非正向涅槃”,并且鼓励他们讨论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在《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九六二》中,佛陀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婆蹉种出家来拜见佛陀,佛陀以“犹如有人于汝前然(燃)火”的譬喻给予婆蹉种相同的建议,其声称应速灭火,而不应求问燃火者向何处。
在《中阿含经·卷第六十·箭喻经第十》中,地点是舍卫国,对象是尊者鬘童子,佛陀答以“犹如有人身被(披)毒箭”的譬喻,应求速拔箭,而不应求问箭从何方射来。
另一个说法声称佛陀并非认为宇㣙的真实面貌无法为人们所了解,但因为被称为无记的这些问题所隐含的前提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它们根本没有有意义的答案,故此佛陀以沉默一事作回应[3]。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成唯识论》卷5:“于善不善益损义中,不可记别,故名无记。”
- ^ 中部63经《摩罗迦小经》(中阿含221《佛说箭喻经》)、中部64经《摩罗迦大经》(中阿含205《五下分结经》)
- ^ 刘朝霞. 时间的性质与边界———简论龙树中观学对时间观念的辨析.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1): 39-46 –通过四川大学期刊社.
因此,讨论时间的有限与无限,在佛教看来,都是线性思维的结果,这样的讨论未尝没有意义,比如执无始为实与执有始为实虽同样不可取,而尝试理解生命的无始,更容易建立一些正向的价值,并彻底反思人生的意义。但从实相的角度看,这只具有揭示俗谛层面因果相续、因缘不断的意义,只有彻底放弃这种思考方式本身,或彻底放弃对这个问题的争论,才可能揭示无法用名言概念( 如“有始”“无始”) 表达的真谛实相。在此实相面前,无论说无始还是有始,都显得异常无力和荒诞。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龙树说“无始空”,即看起来真实不虚的无始生命流转在真谛面前刹那失去了坚实的根基,而成为在智慧光芒照耀下随时可融化的浮冰。这既是龙树说“无始空”要达到的价值( 揭示无始轮回的虚妄) ,也是佛陀处处说“轮回无始,当生厌离”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无始空”真正回应了佛陀沉默处之的问题,使得十四无记完全与不可知论者划清了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