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無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無記梵語अव्याकृत羅馬化:avyākṛta巴利語avyākata),佛學術語,意思是無法分辨。在部派佛教教內,上座部將所有事物的本性都區分為或無記三性。

此外,《阿含經》曾經提及一組一般性的悊學問題,這些問題也被稱為無記,佛教認為針對它們的任何一個解答方案都是不合適的,而且試圖解答它們此舉不會帶來益處,故此釋迦牟尼佛對這些問題不作回答。在漢傳佛教教內,有十四無記的相關説法,此外又有十六無記的相關説法。在《巴利文大藏經》中,則被稱十無記。

字源

[編輯]

梵文中,記(梵語व्याकृत,vyākṛta)是分別、區分、發展、斷定的意思。加上否定詞頭a-,無記的字面意義,為無法斷言、無法區分其特性之意。

概論

[編輯]

在部派佛教中,大眾部將一切法分為善與惡兩大特性,但是上座部則主張在善與惡之外還有一些無法被區分性質的事物,稱為無記[1]

種類

[編輯]

十無記

[編輯]

南傳上座部佛教理論中十無記問題的現代解釋如下[2]

  1. 世界恆常存在嗎?
  2. 世界不恆常存在嗎?
  3. 世界有邊際嗎?
  4. 世界無邊際嗎?
  5. 生命與自我是同一的嗎?
  6. 生命與自我不是同一的嗎?
  7. 如來死後還存在嗎?
  8. 如來死後不存在了嗎?
  9. 如來死後既存在又不存在嗎?
  10. 如來死後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嗎?

十四無記

[編輯]

漢傳佛教理論中十四無記問題的字句和現代解釋如下:

《雜阿含經·四〇八經》 《雜阿含經·九六二經》 《中阿含經·箭喻經》
1.世界恆常存在嗎? 世間有常 世間常 世有常
2.世界不恆常存在嗎? 世間無常 世間無常 世無有常
3.世界既恆常又不恆常嗎? 世間有常無常 世間常無常
4.世界既非恆常又非不恆常嗎? 世間非有常非無常 世間非常非無常
5.世界有邊際嗎? 世間有邊 世間有邊 世有底
6.世界無邊際嗎? 世間無邊 世間無邊 世無底
7.世界既有邊又無邊嗎? 世間有邊無邊 世間邊無邊
8.世界既非有邊又非無邊嗎? 世間非有邊非無邊 世間非邊非無邊
9.生命與自我是同一的嗎? 是命是身 命即是身,是命是身 命即是身
10.生命與自我不是同一的嗎? 命異身異 命異身異 為命異身異
11.如來死後還存在嗎? 如來死後有 如來有後死 如來終
12.如來死後不存在了嗎? 如來死後無 如來無後死 如來不終
13.如來死後既存在又不存在嗎? 如來死後有無 如來有無後死 如來終不終
14.如來死後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嗎? 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如來非有非無後 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

「命即是身」和「命異身異」的含義可參見 《雜阿含經·二九七經》即《大空法經》。重要的無記問題還有「苦樂自作」、「苦樂他作」、「苦樂為自他作」、「苦樂非自非他無因作」和「自作自覺」、「他作他覺」等。

說法因緣

[編輯]

在《雜阿含經·卷第十六·四〇八》中記載,佛陀在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很多比丘聚在一起討論世間是否為常等問題,佛陀告訴他們,這些論題「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非正向涅槃」,並且鼓勵他們討論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在《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四·九六二》中,佛陀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婆蹉種出家來拜見佛陀,佛陀以「猶如有人於汝前然(燃)火」的譬喻給予婆蹉種相同的建議,其聲稱應速滅火,而不應求問燃火者向何處。

在《中阿含經·卷第六十·箭喻經第十》中,地點是舍衛國,對象是尊者鬘童子,佛陀答以「猶如有人身被(披)毒箭」的譬喻,應求速拔箭,而不應求問箭從何方射來。

另一個説法聲稱佛陀並非認為宇㣙真實面貌無法為人們所了解,但因為被稱為無記的這些問題所隱含的前提本身就是錯誤的,所以它們根本沒有有意義的答案,故此佛陀以沉默一事作回應[3]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成唯識論》卷5:「於善不善益損義中,不可記別,故名無記。」
  2. ^ 中部63經《摩羅迦小經》(中阿含221《佛說箭喻經》)、中部64經《摩羅迦大經》(中阿含205《五下分結經》)
  3. ^ 劉朝霞. 时间的性质与边界———简论龙树中观学对时间观念的辨析.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 (1): 39-46 –透過四川大學期刊社. 因此,討論時間的有限與無限,在佛教看來,都是線性思維的結果,這樣的討論未嘗沒有意義,比如執無始為實與執有始為實雖同樣不可取,而嘗試理解生命的無始,更容易建立一些正向的價值,並徹底反思人生的意義。但從實相的角度看,這隻具有揭示俗諦層面因果相續、因緣不斷的意義,只有徹底放棄這種思考方式本身,或徹底放棄對這個問題的爭論,才可能揭示無法用名言概念( 如「有始」「無始」) 表達的真諦實相。在此實相面前,無論說無始還是有始,都顯得異常無力和荒誕。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龍樹說「無始空」,即看起來真實不虛的無始生命流轉在真諦面前剎那失去了堅實的根基,而成為在智慧光芒照耀下隨時可融化的浮冰。這既是龍樹說「無始空」要達到的價值( 揭示無始輪迴的虛妄) ,也是佛陀處處說「輪迴無始,當生厭離」要達到的最終目的。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無始空」真正回應了佛陀沉默處之的問題,使得十四無記完全與不可知論者劃清了界限。 

擴展閱讀

[編輯]
  • 《雜阿含經·卷第十六·四〇八》CBETA
  •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四·九六二》CBETA
  • 《中阿含經·卷第六十·箭喻經第十》C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