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
佛教 |
---|
![]() |
佛教大纲 ![]() |
净土(梵语:क्षेत्र,罗马化:Kṣetra),又译为刹、刹土、清净佛土、佛国、佛刹、净国、净界、净刹,即地方或世界,佛教所使用的术语,意思是清净的地方、没有染污的庄严世界,在大乘佛教教内指的是任何一个佛陀或菩萨为渡化有情众生,凡是以本愿力成就的佛土,都可以被称为净土。
对于净土的信仰,衍生出了净土崇拜。在汉传佛教教内,净土一词常被用来指无量寿佛所居住的清泰世界。
相关观念的历史
[编辑]在部派佛教兴盛时期,已经出现与后来兴起的大乘佛教的教义中的净土相似的概念,如兜率内院。
概述
[编辑]大乘佛教认为,简单来说,佛法的基本命题是“有漏皆苦”,人们希望下次不要再像现在这样转世了,或至少转往“好一点”的地方,人们活在这个娑婆世界,基于社会的各种规范及伦理,往往无法全心投入佛法的修行中;但是在这些好一点的地方,因为外在环境、内在社会结构的关系,居民能够更容易全心投入佛法修行中,那里的生活型态能让人更容易走向“不再转世”这个终点,这样的“好一点的地方”,就被称为“净土”[1]。
大乘佛教宣称,净土相关修持属于大乘佛法,在南传上座部当中并无此修持传统,有些人以为修持净土一事属于小乘佛法,原因是他们未通达净土修持法门的发心,大乘修持者的发心,是为求无上佛境而利益众生,修持净土的人,知道六道中烦恼极多,不利于修持,所以发愿往生净土之中,以期精进修持直至成佛,净土并非大乘修持之最终目的,而只是像个中途站一样,在净土中,修持者可以直接地依佛陀学法,而且该净土并无令修持者生起烦恼及痛苦的外缘,所以更适合于修持,在净土中修至较高境界时,修持者还是会自愿地回到六道之中救度众生,或者变出化身在六道之中利益众生,修持净土的人,如果是如法地发起大乘的菩提心,以此作为动机而修证净土,就符合了大乘的修持,如果并不持这样的发心,则不能算作大乘的修持,但这并非说净土法门本身不是大乘法门,只能说个别修持者之发心不符合大乘精神而已[2]。
大乘佛教认为,净土分为三种,即法身佛净土、报身佛净土及应身佛净土。法身佛净土只有成就佛境时才能说是达到了;报身佛净土只有大菩萨才能达到;但应化身佛净土的性质不同,凡俗的众生是可以倚靠五力而往生于其中的,人们平时所说的阿弥陀佛之极乐净土,其实是指弥陀的应化身佛净土,并非指衪的报身净土或法身净土,极乐净土乃由弥陀的福慧及悲心所变化生出,所以人们一辈凡俗的众生可以依靠五力的力量而往生其中。药师佛的琉璃净土及弥勒的兜率净土的本质,也是类似极乐净土的,只要具备五力资粮便可以顺利往生,并不限于已完全忏净业障的大圣者才可以达到,三种净土的性质完全不同,如果把三者混为一谈,就不易充份了解往生其中的条件[2]。
大乘佛教认为,要往生极乐净土之中,最重要的条件是对六道轮回的出离心及对于弥陀的信心,依传说开示,往生净土必须具备五力,即白籽力、熟习力、决定力、祈愿力及断绝力,忏净罪障固然是修持者必须致力于进行的方向,但五力才是往生极乐净土的资粮,对弥供养、塑造弥陀的圣像、持诵衪的名号或真言及念诵与阿弥陀佛及极乐净土有关的经典都是在积集于其净土的因,同时,对极乐净土生起希求并发愿往生彼土而得脱六道生死一事及对于阿弥陀如来的信心,这些都是往生于极乐净土一事的关键因素[2]。
值得注意的是,大乘佛教不认为净土是永恒的归宿,事实上,其认为虽然居住在净土的生灵的寿命长得不可思议,但是祂们仍有寿尽之日,甚至连负责在那𥚃教化祂们的佛陀的方便身也终将消失,只有其法身不会消失,至于净土本身是一个让佛弟子在修行方面上快速进步的“休息站”,如果把它视作像天庭一样的地方,则可能会产生贪恋,反而会阻碍进行修持者在去世后前往那𥚃[3]。
净土的列表
[编辑]大乘佛教认为,因为众生无量、佛陀及菩萨无量,所以净土也遍布于十方三世,接引有着不同根性的众生。在大乘佛教教内较常被提及的净土如下:
- 密严世界或莲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身语意三密所庄严,为如来所依止之真如法性自受用之净土。
-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佛土。这个净土也就是观音的普陀净土[2]。
- 兜率内院(又称兜率净土):弥勒菩萨成佛前说法的地方,位于欲界天兜率陀天的内院。
- 净琉璃世界:药师佛的佛土。
- 妙喜世界:阿閦佛的佛土。
- 娑婆世界:未来弥勒菩萨下生人间娑婆世界成佛普渡教化众生,娑婆世界亦从秽土转化为净土,即所谓“人间净土”这个概念。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熊仁谦. 往生論之一:好好的轉世. 罗卓仁谦. 2019-06-09 [2019-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2) (中文(台湾)).
- ^ 2.0 2.1 2.2 2.3 祈竹仁宝哲. 《狮吼棒喝》——大藏寺祈竹仁宝哲问答选录. Khejok Rinpoche 祈竹仁波切. 狮吼棒喝答问选录. 大藏寺基金会. 2011-08-22 [1999年出版] [201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1) (中文).
- ^ 熊仁谦. 你知道往生極樂世界後也會「死」嗎?. 罗卓仁谦. [2025-07-05] (中文).
外部链接
[编辑]- 黄启江:〈净土决疑论——宋代弥陀净土的信仰与辩议〉。
- 黄启江:〈弥陀净土的追寻-北宋“往生西方”著作的探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赖贤宗:〈净土信仰论之研究:世亲、昙鸾与亲鸾之回向思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陆扬:〈论《维摩诘经》和净土思想在中国中古社会之关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八木春生:〈初唐至盛唐时期敦煌莫高窟西方净土变的发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八木春生:〈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南壁西方净土变相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宫治昭:〈阿弥陀净土之观想──吐鲁番吐峪沟石窟壁画我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