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丹
师丹(?—3年),字仲公,西汉琅邪郡东武县(今属山东省诸城市)人,师丹拜匡衡为师,精通《诗经》,汉成帝年间举茂才为博士,此后历任朝中多职,甚见尊重。汉哀帝即位,授师丹左将军、领尚书事,接替王莽任大司马,封高乐侯,再迁大司空,期间师丹主张限制勋贵、官僚、地方豪强占有奴婢、土地的数目,来缓和激化的社会矛盾,但遭遇大量阻碍而不了了之。其后师丹因为和傅喜反对替汉哀帝祖母傅太后上尊号,得罪于傅太后,遭免官削爵,回归乡里。汉平帝登基后,下令征召师丹至公车,赐爵关内侯,不久又加封他为义阳侯,食邑二千一百户,元始三年师丹去世,谥号“节”[1][2]。
生平
[编辑]帝师谏言
[编辑]师丹研习《诗经》,奉匡衡为师,因举孝廉而当上郎官,汉元帝末年,官至博士,后被免官。到了汉成帝建始年间,由于州里举荐茂才,又补任博士,出任东平王太傅。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推荐师丹议论深刻广博,廉洁正直坚守道义,征召他入京为光禄大夫、丞相司直,仅过几个月,便以光禄大夫任给事中,此后历任少府、侍中,颇受敬重。汉成帝末年,册立定陶王刘欣为太子,任命师丹为太子太傅,汉哀帝即位,师丹任左将军,赐爵关内侯,赏给食邑,领尚书事,而后师丹接替王莽为大司马,被封为高乐侯,一个多月后,调任大司空[1]。
汉哀帝年轻待在封国定陶的时候,眼见汉成帝将大权委托给外戚王氏家族,王氏越权嚣张,内心经常忧虑不安,登基后,便多次尝试纠正这种局面,封爵授官给丁氏、傅氏来削夺王氏的权力,师丹认为自己身为帝师,又位居三公,深受汉哀帝的信任,于是上奏说[1]:
“ | 古代帝王居丧期间不处理政事,百官听命于丞相,三年不改变先父的政策。前些时候先帝的尸柩还在灵堂,而陛下就给我们与亲属赐官封爵,使我们赫然尊贵荣耀起来。封舅父丁明为阳安侯,傅皇后的尊号都尚未确定,便预先封她的父亲傅晏为孔乡侯,又逐出侍中王邑、射声校尉王邯等人。诏书频繁下发,变动人事政策,仓促突然不能循序渐进,臣既不能明白地陈说大道理,又无法坚决辞让陛下所赐的爵位,随同他人平白接受封侯,增添陛下的过错。近来各郡国多次发生地震,洪水泛滥淹死百姓,太阳跟月亮不明亮,五星不按轨道运行,这都是陛下举止不合准则,号令不稳定,法令制度违背事理,阴阳混乱污浊的验证啊[1]!
臣想人之常情不能没有子嗣,年龄即使已经六七十岁了,仍多娶姬妾广求子嗣。汉成帝深刻了解天命,洞察到陛下崇高的德行,在壮年时就能克制自己,立陛下为继承人。先帝突然抛弃了天下而陛下继承皇位,四海安宁,百姓没有忧虑,这是先帝圣德符合上天与百姓心意的功劳啊!臣听说上天的威严不远,离颜面不过咫尺之间,希望陛下深刻思考先帝选立陛下的用意,暂且克制自己,亲自遵行礼法,来观察天下人的归化。天下,是陛下的家,您的亲戚何必担心不能富贵,不应该如此急迫[1]。 先帝不嫌弃臣愚钝,任命臣当太傅,陛下因为臣是先帝委任的老师,所以没有功德而充任鼎足重臣,赐封大国,加赐黄金,位列三公,职责在于辅佐皇上,不能竭尽忠诚弥补您的过失,而使百姓私下议论,灾异多次发生,这是臣的大罪过啊!臣不敢提出让骸骨归葬家乡海滨的请求,恐怕被怀疑是虚伪,实在羞愧辜负了重大的职责,按道义不能不已死尽忠[1]。 |
” |
师丹奏疏几十次上呈,大多是恳切直率的言语[1]。
礼法之争
[编辑]当初汉哀帝继位,汉成帝的生母王政君尊称为太皇太后,汉成帝的赵皇后尊称为皇太后,而汉哀帝的祖母傅太后和母亲丁后都住在定陶国设于京城的官邸,自然根据定陶共王来称呼他们。高昌侯董宏上书建议说:“秦庄襄王的母亲本来是夏氏,而他被华阳夫人当作亲儿子抚养,等到秦庄襄王即位后,夏氏与华阳夫人都称太后,应立定陶共王王后为皇太后。”事情下交给有关官员议处,当时师丹以左将军的身份和大司马王莽共同弹劾董宏“明知皇太后是最尊贵的称号,天下已经统一,却称引已灭亡的秦朝做比喻,欺骗贻误盛名的朝廷,不是人臣应当说的话,非常不合道义。”当时汉哀帝刚即位,谦逊退让,采纳了王莽、师丹的意见,将董宏免为平民[1][2]。
傅太后得知后大怒,强迫汉哀帝一定要上尊号,汉哀帝于是追尊父亲定陶共王刘康为共皇帝,尊称傅太后为共皇太后,丁后为共皇后,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人又上书道:“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都不应再引用定陶藩国的名称来加在尊号上,车马衣服都应符合‘皇’的含意,设置二千石以下官员来履行他们的职责,还应该在京师替共皇修建宗庙。”汉哀帝将这封上书批交臣下讨论,有关官员皆认为应当按照泠褒、段犹说的那样做。师丹的议论偏偏说[1]:
“ | 圣明的君王制定礼仪效法天地,因此明确尊卑之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归正,人们关系端正,乾坤就能得到适当的位置而阴阳也顺应规律,人君和万民都蒙受保佑与幸福,尊卑是用来端正天地位置关系的,不能够扰乱。现在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作称号,符合母亲随儿子、妻子随丈夫的原则,如果要设置官吏,车马服与太皇太后相等,就不能用来明确尊卑与天无二主的原则,定陶共皇的谥号先前已经确定了,按道理不能再更改,《礼记》中说:“父亲是士人,儿子是天子,祭祀时使用天子的丧礼,受祭人穿士人的衣服。”儿子没有给父亲封爵的道理,这是为了尊重父母啊。当了别人的继承人就是去做他的儿子,所以要替所继承的人穿斩衰三年,而把亲生父母的守孝期减为一年,这是表明遵奉本祖重视正统啊!成帝圣恩深远,因此帮共王立了后嗣,奉承祭祀,让共皇长久地成为一个王国的太祖,万代也不会毁弃祭祀,恩情道义都已完备。陛下已经继承了先帝的帝位,主持大宗的事务,承继宗庙天地社稷的祭祀,按道理不应再主持定陶共皇的祭祀,进入他的祠庙,如今要在京师为共皇修建宗庙,并让臣下祭祀他,这是没有主祭人啊!况且五代人之后亲情就尽了,神主应当移入太庙,白白地放弃一个王国太祖不会移除的祭祀,却去接受没有主祭子孙将来会被移除的不正当礼仪,这不是尊崇优待共皇的做法啊[1]。 | ” |
师丹因此渐渐不称汉哀帝的心意[1]。
币制改革
[编辑]时逢有人上书说古代用龟甲、贝壳做货币,现在却用铜钱替换它,百姓因此贫穷,应该改革币制,汉哀帝就此事征询师丹的意见,师丹回答说可以更改,奏疏被下交给有关部门商议,都认为使用铜钱已经很长时间了,很难马上改变。当时师丹已经年老,忘记自己以前说过的话,后来又同意公卿们的意见。此外师丹曾让属吏抄写奏章,而属吏却私自抄了一份草稿,丁、傅二家的子弟听说后,派人上书控告师丹进奏密封的奏书,而行人都持有那份文书,汉哀帝就此事询问将军与中朝大臣的处理意见,他们都回答说:“忠臣不公开谏诤,大臣上奏正式不应泄漏,让官吏百姓流传四方,‘臣下不谨慎保密,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应该将此事交给廷尉审理。”事情批交给廷尉,廷尉弹劾师丹犯下大不敬罪,事情还未裁决,给事中申咸、炔钦上书说:“师丹的经学与品行无人可以相比,自近代以来大臣能像师丹的很少,他抒发愤懑,进呈密封的奏书,来不及深思远虑,让主簿书写,奏章泄漏的过错不在师丹,因此贬黜他,恐怕不能使众人心服。”汉哀帝对申咸和炔钦各降俸禄两级,下策书罢免师丹说[1]:
“ | 三公,是朕的心腹大臣,辅助善行纠正措施,匡正统领百官,使天下和睦同心依靠。朕既然不贤明,把政事委托给您,近来阴阳不调,寒暑失常,变异频繁发生,山崩地震,河水决溢,泉水漫涌,淹死百姓,人民流离迁徒,无处定居安心,司空的职事尤其荒废,您在司空的职位上出入朝廷三年,没有听到您的忠诚言论与良善计策,却反而有交结朋党提拔任用不公正的名声,此前把讨论宽减租赋徭役改革币制的奏章给您看,您在宫内向朕建议可以改革,没有提出疑义,把您的主张交给朝廷大臣广泛征求意见,您竟然迎合众人随声附和,在朝廷上认为改革不适宜,让观察听闻政事的人把过错归到朕身上。朕克制忍耐没有说出来,替您受过,朕痛恨那些结党营私之人虚情伪诈败坏风化,渐渐形成习俗,所以多次下诏书告诫您,希望您反省自己的过失,您非但不接受,回去还在背后非议,等到您上呈密封奏书,流传到行人之间,散布的全朝廷、市井人尽皆知,执法官员认为您身为大臣不忠,罪刑重大,徒有虚名,以致毁谤之言沸沸扬扬,流传四方。心腹大臣尚且如此,对疏远之人又该怎么办呢?恐怕违背了‘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吧,您又凭什么当群臣百姓的表率,使远方归附亲进呢?朕考虑您地位尊贵责任重大,谋虑事情不周密,心怀诡诈迷乱国家,举止行动违背命令,言论反复相互矛盾,很是替您羞愧,这不是用来恭敬地承奉天地,永保国家的思虑,因为您曾受托为朕的老师,不忍心交由廷尉审理,已经诏命有关官员宽赦您不予惩处,您就上缴大司空高乐侯的印绶,罢官归家吧[1]。 | ” |
尚书令唐林上疏替师丹缓颊道:“臣私下里见到罢免大司空师丹的策书,言语太过尖锐,君子写文章,应替贤者隐讳,师丹经学上是当代儒者的宗师,德行为国内的长者,亲自教授陛下,位居三公,犯的罪相当轻微,在海内也没发现他有犯下大错,事情既然已经过去,免去其爵位的处罚太过严重,京师的有识之士皆认为应该恢复他的封地爵位,让师丹参加朝会,这是四方之人的期待啊!希望陛下评判体察众人的心意,能够安抚报答作为师傅的大臣”汉哀帝听从了唐林的建议,下诏赐予师丹关内侯的爵位,食邑三百户[1]。
晚年复爵
[编辑]师丹被免职几个月之后,汉哀帝采用朱博的建议,尊称祖母傅太后为皇太太后,母亲丁后为帝太后,与太皇太后以及皇太后同等尊贵,又替父亲共皇在京师修建祠庙,礼仪与元帝庙相同,朱博升任丞相,他和御史大夫赵玄共同上奏说:“前高昌侯董宏率先提出订立尊号的建议,却被师丹弹劾,免为平民,那时天下有丧事,天子守孝,政事委托给师丹,师丹不仔细考虑褒扬推广尊敬父母的原则却胡说八道,贬低尊号,损害孝道,不忠没有比这更大的了,陛下圣明仁厚,明确定立尊号,董宏因忠孝再次被封为高昌侯,师丹奸恶逆乱罪行昭著,尽管蒙受宽赦命令,也不应享有爵位封地,请求将其免为平民。”奏议被批准,师丹因此被废免回归乡里数年[1]。
汉平帝即位后,新都侯王莽向太皇太后王政君陈请挖掘傅太后、丁太后的墓冢,收夺她们的玺印,改用平民之礼埋葬她们,定陶国也拆毁并废弃共皇庙,所有建议此事之人,例如泠褒、段犹等人都被流放至合浦郡,又罢免高昌侯董宏为平民,师丹则被征召到公车,赐爵关内侯,享有原本的俸禄,几个月后,太皇太后下诏命令大司徒、大司空道:“嘉奖有德之人,赏赐功臣,这是先圣的制度,历代帝王不变的原则,已故定陶太后建立超越本分的封号,万分违背义理,关内侯师丹对国家忠诚正直,意志坚定如同柱石一样牢固,面对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可称得上是栋梁之臣,有关官员逐条上奏当年建议订称尊号的奸邪臣子已经罢免,可是师丹立功的奖赏尚未施加,这恐怕违背了先赏后罚的原则,不是宣扬有德报答其功劳的做法啊!就把厚丘县中乡的二千一百户赐给师丹,封他为义阳侯。”此后过了一个多月,师丹去世,谥号“节”,他的儿子师业继承其爵位,直到王莽败亡后才断绝[1][2]。
评价
[编辑]- 班固:何武之举,王嘉之争,师丹之议,考其祸福,乃效于后。当王莽之作,外内咸服,董贤之爱,疑于亲戚,武、嘉区区,以一蒉障江河,用没其身。丹与董宏更受赏罚,哀哉!故曰“依世则废道,违俗则免殆”,此古人所以难受爵位者也[1]。
参考文献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前任: 陈咸 |
西汉少府 前14年 |
继任: 许商 |
前任: 韩勋 |
西汉光禄勋 前14年—前12年 |
继任: 平当 |
前任: 赵玄 |
西汉光禄勋 前8年 |
继任: 许商 |
前任: 王咸 |
西汉左将军 前7年 |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 彭宣
|
前任: 王莽 |
西汉大司马 前7年—前6年 |
继任: 傅喜 |
前任: 何武 |
西汉大司空 前7年—前6年 |
继任: 朱博 |
无 原因:汉哀帝新封爵位 |
西汉高乐侯 前7年—前6年 |
无汉哀帝撤销爵位 |
无 原因:汉平帝新封爵位 |
西汉义阳侯 3年 |
继任: 子师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