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丹
師丹(?—3年),字仲公,西漢琅邪郡東武縣(今屬山東省諸城市)人,師丹拜匡衡為師,精通《詩經》,漢成帝年間舉茂才為博士,此後歷任朝中多職,甚見尊重。漢哀帝即位,授師丹左將軍、領尚書事,接替王莽任大司馬,封高樂侯,再遷大司空,期間師丹主張限制勳貴、官僚、地方豪強佔有奴婢、土地的數目,來緩和激化的社會矛盾,但遭遇大量阻礙而不了了之。其後師丹因為和傅喜反對替漢哀帝祖母傅太后上尊號,得罪於傅太后,遭免官削爵,回歸鄉里。漢平帝登基後,下令徵召師丹至公車,賜爵關內侯,不久又加封他為義陽侯,食邑二千一百戶,元始三年師丹去世,諡號「節」[1][2]。
生平
[編輯]帝師諫言
[編輯]師丹研習《詩經》,奉匡衡為師,因舉孝廉而當上郎官,漢元帝末年,官至博士,後被免官。到了漢成帝建始年間,由於州裏舉薦茂才,又補任博士,出任東平王太傅。丞相翟方進、御史大夫孔光推薦師丹議論深刻廣博,廉潔正直堅守道義,徵召他入京為光祿大夫、丞相司直,僅過幾個月,便以光祿大夫任給事中,此後歷任少府、侍中,頗受敬重。漢成帝末年,冊立定陶王劉欣為太子,任命師丹為太子太傅,漢哀帝即位,師丹任左將軍,賜爵關內侯,賞給食邑,領尚書事,而後師丹接替王莽為大司馬,被封為高樂侯,一個多月後,調任大司空[1]。
漢哀帝年輕待在封國定陶的時候,眼見漢成帝將大權委託給外戚王氏家族,王氏越權囂張,內心經常憂慮不安,登基後,便多次嘗試糾正這種局面,封爵授官給丁氏、傅氏來削奪王氏的權力,師丹認為自己身為帝師,又位居三公,深受漢哀帝的信任,於是上奏說[1]:
“ | 古代帝王居喪期間不處理政事,百官聽命於丞相,三年不改變先父的政策。前些時候先帝的屍柩還在靈堂,而陛下就給我們與親屬賜官封爵,使我們赫然尊貴榮耀起來。封舅父丁明為陽安侯,傅皇后的尊號都尚未確定,便預先封她的父親傅晏為孔鄉侯,又逐出侍中王邑、射聲校尉王邯等人。詔書頻繁下發,變動人事政策,倉促突然不能循序漸進,臣既不能明白地陳說大道理,又無法堅決辭讓陛下所賜的爵位,隨同他人平白接受封侯,增添陛下的過錯。近來各郡國多次發生地震,洪水氾濫淹死百姓,太陽跟月亮不明亮,五星不按軌道運行,這都是陛下舉止不合準則,號令不穩定,法令制度違背事理,陰陽混亂污濁的驗證啊[1]!
臣想人之常情不能沒有子嗣,年齡即使已經六七十歲了,仍多娶姬妾廣求子嗣。漢成帝深刻了解天命,洞察到陛下崇高的德行,在壯年時就能克制自己,立陛下為繼承人。先帝突然拋棄了天下而陛下繼承皇位,四海安寧,百姓沒有憂慮,這是先帝聖德符合上天與百姓心意的功勞啊!臣聽說上天的威嚴不遠,離顏面不過咫尺之間,希望陛下深刻思考先帝選立陛下的用意,暫且克制自己,親自遵行禮法,來觀察天下人的歸化。天下,是陛下的家,您的親戚何必擔心不能富貴,不應該如此急迫[1]。 先帝不嫌棄臣愚鈍,任命臣當太傅,陛下因為臣是先帝委任的老師,所以沒有功德而充任鼎足重臣,賜封大國,加賜黃金,位列三公,職責在於輔佐皇上,不能竭盡忠誠彌補您的過失,而使百姓私下議論,災異多次發生,這是臣的大罪過啊!臣不敢提出讓骸骨歸葬家鄉海濱的請求,恐怕被懷疑是虛偽,實在羞愧辜負了重大的職責,按道義不能不已死盡忠[1]。 |
” |
師丹奏疏幾十次上呈,大多是懇切直率的言語[1]。
禮法之爭
[編輯]當初漢哀帝繼位,漢成帝的生母王政君尊稱為太皇太后,漢成帝的趙皇后尊稱為皇太后,而漢哀帝的祖母傅太后和母親丁后都住在定陶國設於京城的官邸,自然根據定陶共王來稱呼他們。高昌侯董宏上書建議說:「秦莊襄王的母親本來是夏氏,而他被華陽夫人當作親兒子撫養,等到秦莊襄王即位後,夏氏與華陽夫人都稱太后,應立定陶共王王后為皇太后。」事情下交給有關官員議處,當時師丹以左將軍的身分和大司馬王莽共同彈劾董宏「明知皇太后是最尊貴的稱號,天下已經統一,卻稱引已滅亡的秦朝做比喻,欺騙貽誤盛名的朝廷,不是人臣應當說的話,非常不合道義。」當時漢哀帝剛即位,謙遜退讓,採納了王莽、師丹的意見,將董宏免為平民[1][2]。
傅太后得知後大怒,強迫漢哀帝一定要上尊號,漢哀帝於是追尊父親定陶共王劉康為共皇帝,尊稱傅太后為共皇太后,丁后為共皇后,郎中令泠襃、黃門郎段猶等人又上書道:「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都不應再引用定陶藩國的名稱來加在尊號上,車馬衣服都應符合『皇』的含意,設置二千石以下官員來履行他們的職責,還應該在京師替共皇修建宗廟。」漢哀帝將這封上書批交臣下討論,有關官員皆認為應當按照泠襃、段猶說的那樣做。師丹的議論偏偏說[1]:
“ | 聖明的君王制定禮儀效法天地,因此明確尊卑之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會歸正,人們關係端正,乾坤就能得到適當的位置而陰陽也順應規律,人君和萬民都蒙受保佑與幸福,尊卑是用來端正天地位置關係的,不能夠擾亂。現在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作稱號,符合母親隨兒子、妻子隨丈夫的原則,如果要設置官吏,車馬服與太皇太后相等,就不能用來明確尊卑與天無二主的原則,定陶共皇的諡號先前已經確定了,按道理不能再更改,《禮記》中說:「父親是士人,兒子是天子,祭祀時使用天子的喪禮,受祭人穿士人的衣服。」兒子沒有給父親封爵的道理,這是為了尊重父母啊。當了別人的繼承人就是去做他的兒子,所以要替所繼承的人穿斬衰三年,而把親生父母的守孝期減為一年,這是表明遵奉本祖重視正統啊!成帝聖恩深遠,因此幫共王立了後嗣,奉承祭祀,讓共皇長久地成為一個王國的太祖,萬代也不會毀棄祭祀,恩情道義都已完備。陛下已經繼承了先帝的帝位,主持大宗的事務,承繼宗廟天地社稷的祭祀,按道理不應再主持定陶共皇的祭祀,進入他的祠廟,如今要在京師為共皇修建宗廟,並讓臣下祭祀他,這是沒有主祭人啊!況且五代人之後親情就盡了,神主應當移入太廟,白白地放棄一個王國太祖不會移除的祭祀,卻去接受沒有主祭子孫將來會被移除的不正當禮儀,這不是尊崇優待共皇的做法啊[1]。 | ” |
師丹因此漸漸不稱漢哀帝的心意[1]。
幣制改革
[編輯]時逢有人上書說古代用龜甲、貝殼做貨幣,現在卻用銅錢替換它,百姓因此貧窮,應該改革幣制,漢哀帝就此事徵詢師丹的意見,師丹回答說可以更改,奏疏被下交給有關部門商議,都認為使用銅錢已經很長時間了,很難馬上改變。當時師丹已經年老,忘記自己以前說過的話,後來又同意公卿們的意見。此外師丹曾讓屬吏抄寫奏章,而屬吏卻私自抄了一份草稿,丁、傅二家的子弟聽說後,派人上書控告師丹進奏密封的奏書,而行人都持有那份文書,漢哀帝就此事詢問將軍與中朝大臣的處理意見,他們都回答說:「忠臣不公開諫諍,大臣上奏正式不應洩漏,讓官吏百姓流傳四方,『臣下不謹慎保密,就會招來殺身之禍。』應該將此事交給廷尉審理。」事情批交給廷尉,廷尉彈劾師丹犯下大不敬罪,事情還未裁決,給事中申咸、炔欽上書說:「師丹的經學與品行無人可以相比,自近代以來大臣能像師丹的很少,他抒發憤懣,進呈密封的奏書,來不及深思遠慮,讓主簿書寫,奏章洩漏的過錯不在師丹,因此貶黜他,恐怕不能使眾人心服。」漢哀帝對申咸和炔欽各降俸祿兩級,下策書罷免師丹說[1]:
“ | 三公,是朕的心腹大臣,輔助善行糾正措施,匡正統領百官,使天下和睦同心依靠。朕既然不賢明,把政事委託給您,近來陰陽不調,寒暑失常,變異頻繁發生,山崩地震,河水決溢,泉水漫湧,淹死百姓,人民流離遷徒,無處定居安心,司空的職事尤其荒廢,您在司空的職位上出入朝廷三年,沒有聽到您的忠誠言論與良善計策,卻反而有交結朋黨提拔任用不公正的名聲,此前把討論寬減租賦徭役改革幣制的奏章給您看,您在宮內向朕建議可以改革,沒有提出疑義,把您的主張交給朝廷大臣廣泛徵求意見,您竟然迎合眾人隨聲附和,在朝廷上認為改革不適宜,讓觀察聽聞政事的人把過錯歸到朕身上。朕克制忍耐沒有說出來,替您受過,朕痛恨那些結黨營私之人虛情偽詐敗壞風化,漸漸形成習俗,所以多次下詔書告誡您,希望您反省自己的過失,您非但不接受,回去還在背後非議,等到您上呈密封奏書,流傳到行人之間,散布的全朝廷、市井人盡皆知,執法官員認為您身為大臣不忠,罪刑重大,徒有虛名,以致毀謗之言沸沸揚揚,流傳四方。心腹大臣尚且如此,對疏遠之人又該怎麼辦呢?恐怕違背了『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吧,您又憑什麼當群臣百姓的表率,使遠方歸附親進呢?朕考慮您地位尊貴責任重大,謀慮事情不周密,心懷詭詐迷亂國家,舉止行動違背命令,言論反覆相互矛盾,很是替您羞愧,這不是用來恭敬地承奉天地,永保國家的思慮,因為您曾受託為朕的老師,不忍心交由廷尉審理,已經詔命有關官員寬赦您不予懲處,您就上繳大司空高樂侯的印綬,罷官歸家吧[1]。 | ” |
尚書令唐林上疏替師丹緩頰道:「臣私下裏見到罷免大司空師丹的策書,言語太過尖銳,君子寫文章,應替賢者隱諱,師丹經學上是當代儒者的宗師,德行為國內的長者,親自教授陛下,位居三公,犯的罪相當輕微,在海內也沒發現他有犯下大錯,事情既然已經過去,免去其爵位的處罰太過嚴重,京師的有識之士皆認為應該恢復他的封地爵位,讓師丹參加朝會,這是四方之人的期待啊!希望陛下評判體察眾人的心意,能夠安撫報答作為師傅的大臣」漢哀帝聽從了唐林的建議,下詔賜予師丹關內侯的爵位,食邑三百戶[1]。
晚年復爵
[編輯]師丹被免職幾個月之後,漢哀帝採用朱博的建議,尊稱祖母傅太后為皇太太后,母親丁后為帝太后,與太皇太后以及皇太后同等尊貴,又替父親共皇在京師修建祠廟,禮儀與元帝廟相同,朱博升任丞相,他和御史大夫趙玄共同上奏說:「前高昌侯董宏率先提出訂立尊號的建議,卻被師丹彈劾,免為平民,那時天下有喪事,天子守孝,政事委託給師丹,師丹不仔細考慮褒揚推廣尊敬父母的原則卻胡說八道,貶低尊號,損害孝道,不忠沒有比這更大的了,陛下聖明仁厚,明確定立尊號,董宏因忠孝再次被封為高昌侯,師丹奸惡逆亂罪行昭著,儘管蒙受寬赦命令,也不應享有爵位封地,請求將其免為平民。」奏議被批准,師丹因此被廢免回歸鄉里數年[1]。
漢平帝即位後,新都侯王莽向太皇太后王政君陳請挖掘傅太后、丁太后的墓塚,收奪她們的璽印,改用平民之禮埋葬她們,定陶國也拆毀並廢棄共皇廟,所有建議此事之人,例如泠襃、段猶等人都被流放至合浦郡,又罷免高昌侯董宏為平民,師丹則被徵召到公車,賜爵關內侯,享有原本的俸祿,幾個月後,太皇太后下詔命令大司徒、大司空道:「嘉獎有德之人,賞賜功臣,這是先聖的制度,歷代帝王不變的原則,已故定陶太后建立超越本分的封號,萬分違背義理,關內侯師丹對國家忠誠正直,意志堅定如同柱石一樣牢固,面對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動搖屈服,可稱得上是棟樑之臣,有關官員逐條上奏當年建議訂稱尊號的奸邪臣子已經罷免,可是師丹立功的獎賞尚未施加,這恐怕違背了先賞後罰的原則,不是宣揚有德報答其功勞的做法啊!就把厚丘縣中鄉的二千一百戶賜給師丹,封他為義陽侯。」此後過了一個多月,師丹去世,諡號「節」,他的兒子師業繼承其爵位,直到王莽敗亡後才斷絕[1][2]。
評價
[編輯]- 班固:何武之舉,王嘉之爭,師丹之議,考其禍福,乃效於後。當王莽之作,外內咸服,董賢之愛,疑於親戚,武、嘉區區,以一蕢障江河,用沒其身。丹與董宏更受賞罰,哀哉!故曰「依世則廢道,違俗則免殆」,此古人所以難受爵位者也[1]。
參考文獻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
前任: 陳咸 |
西漢少府 前14年 |
繼任: 許商 |
前任: 韓勳 |
西漢光祿勳 前14年—前12年 |
繼任: 平當 |
前任: 趙玄 |
西漢光祿勳 前8年 |
繼任: 許商 |
前任: 王咸 |
西漢左將軍 前7年 |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彭宣
|
前任: 王莽 |
西漢大司馬 前7年—前6年 |
繼任: 傅喜 |
前任: 何武 |
西漢大司空 前7年—前6年 |
繼任: 朱博 |
無 原因:漢哀帝新封爵位 |
西漢高樂侯 前7年—前6年 |
無漢哀帝撤銷爵位 |
無 原因:漢平帝新封爵位 |
西漢義陽侯 3年 |
繼任: 子師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