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璋

刘秉璋(1826年—1905年),字仲良,庐江人。谥文庄。[1]
生平
[编辑]咸丰十年(1860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同治元年(1862年)入淮军赴上海。次年转战江苏福山、太仓和浙江的嘉善等地,镇压太平军;后又驰聘苏、皖、鲁、豫、鄂五省压捻军。授江苏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未到任)、江西布政使。光绪元年(1875年)任江西巡抚,光绪四年(1878年)以乞终养老母辞职回家农桑。
光绪八年(1882年)又被起用,任浙江巡抚,当法军侵占越南,继而侵犯东南沿海时,他于宁波设立海防营务处,加强统一调遣,布置沿海防务,沿岸筑长墙、置地雷、封海口,以所有兵轮据险设防。光绪十一年(1885年)三月,法舰突入跤门,他命守备发巨炮,击伤法船两艘,法舰败逃金塘山。几天后,法舰又进犯虎蹲山北,再痛击之,火炮击中要舰,法将迷禄当即毙命,法舰仓惶驰逃,不敢再犯。但法军贼心不死,后以小轮窜犯宝山口,他命守将选勇突起击之,法军伤亡惨重。镇海之役,计击沉法舰一艘,重创三艘,火轮、小船多只。
重庆教案
[编辑]光绪十二年(1886年),刘秉璋任四川总督,查办遗留的“重庆教案”。因美、英教会强行占地建教堂,民众反对,教会组织武装杀伤30余人,激起公愤反教会,焚毁教学,散发传单,揭露美、英帮助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使美、英教会更为不满,关杀儿童和民众。洋人践踏中国主权,激起川西11县民众起来反教会。刘秉璋在查处中,处死杀人凶手和闹事首领,未镇压群众,美、英教士不满,纷纷致电总署,要求惩办秉璋,清廷迫于英、美、法公使要挟,将刘秉璋罢官归里。
日后其子刘体智在其所著《异辞录》卷三的《刘秉璋罢职与川教案》如此写道——
先文庄督川八载,遇教案两次。未履任前,有重庆教案,教绅罗元义纠众械斗,致伤人命。文庄至,枭元义以徇,法使争之,不许,而乱立止。大足教案,薄给以资,令移教堂以去,民教均服。甲午之冬,解任受代,新督两易其人,未及至蜀而事发。是时民仇教甚,不数日中,蜀境教堂几毁其半。适当中日战役之后,公使、教士气焰甚盛,朝旨罢川督职以谢。观于《中东战纪本末》所载路透电,言英法两使,皆自言功而不知其故。其后闻于李文忠公曰:“军败于外,祸发于中,是予之过也夫。惟时英使日至译署,噪于恭庆两邸前,请镌川督职。予方议日本商约,遇恭邸,问曰:‘川事奈何?’恭邸曰:‘任如何,必不许。’是日,恭邸以他故先去,而庆邸诺焉。予素知川中教堂多属坎拿大,今兹教徒呼吁,正坎产也。坎虽属英而隶藩部,英使曷故而争,译署曷故而许,均出轨道之外。”观此可见数十年前之外交。
而且同一卷里还提到慈禧曾在戊戌政变后电召刘秉璋,但刘称病未去,之后宗室贻谷、李鸿章想请刘秉璋复出,未果——
戊戌秋,慈圣曾有电旨,召先臣入都,以疾不能赴。未几,宗室贻谷,以长白荣相国之命,来曰:“上意向用甚殷,能以私询勉一行否?”余辞不敢言,既而悔之。以父执中李文忠、孙文正、嘉定徐相国,皆至戚也,未以情告而自专,可乎?次年拳乱作,遂不复出。
文庄电奏未至之时,文忠曾力劝之来,且预为计划,将到京事宜,先至宫门请安。又为访枢臣,问请安召见后,如何待之。皆云:“上意可知,或先赏还原衔翎枝,以待后命。”时文忠已老,犹为此奔走不遑,可见旧谊之厚。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病逝。逝后,由于两江总督周馥的疏奏,清廷准其“复官,予优恤,建祠”。《异辞录》卷四《瞿鸿禨耸恿昭雪川案》提到部分内情——
善化于先文庄始终契合,每见亲友,必问起居,且耸恿求教合肥相国,昭雪川案。初以为寒暄而已。及秉政,示意于江督建德周公。具述文庄清风亮节,内外共知,得重臣一言,宜可开复。建德以措辞为难,拟助赈捐二千两,较易着笔。往复通函中,而文庄即世。建德请恤疏云:“功业与刘铭传相等,而任事勇直,持躬廉介,则又过之。”疏上之日,家式甫适在军机处值班,善化命查壮肃旧案,持以上。定兴鹿相见之,曰:“否否,废员焉可比拟。”式甫对曰:“教案非上意也。”蒙古荣相曰:“曷不查潘鼎新案?”式甫曰:“此失守镇南关处分,非其伦也。”及恩诏下,定兴犹向善化哂曰:“乃君之姻也。”其后善化谓人曰:“滋轩以南北派别不协,华卿之妻叔,需次在川而不得志,迁怒于督臣,致有违言,则难乎为疆吏矣。”
家族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