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璋

刘秉璋(1826年—1905年),字仲良,庐江人。諡文莊。[1]
生平
[编辑]咸丰十年(1860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同治元年(1862年)入淮军赴上海。次年转战江苏福山、太仓和浙江的嘉善等地,镇压太平军;后又驰聘苏、皖、鲁、豫、鄂五省压捻军。授江苏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未到任)、江西布政使。光绪元年(1875年)任江西巡抚,光绪四年(1878年)以乞终养老母辞职回家农桑。
光绪八年(1882年)又被起用,任浙江巡抚,当法军侵占越南,继而侵犯东南沿海时,他于宁波设立海防营务处,加强统一调遣,布置沿海防务,沿岸筑长墙、置地雷、封海口,以所有兵轮据险设防。光绪十一年(1885年)三月,法舰突入跤门,他命守备发巨炮,击伤法船两艘,法舰败逃金塘山。几天后,法舰又进犯虎蹲山北,再痛击之,火炮击中要舰,法将迷禄当即毙命,法舰仓惶驰逃,不敢再犯。但法军贼心不死,后以小轮窜犯宝山口,他命守将选勇突起击之,法军伤亡惨重。镇海之役,计击沉法舰一艘,重创三艘,火轮、小船多只。
重慶教案
[编辑]光绪十二年(1886年),刘秉璋任四川总督,查办遗留的“重庆教案”。因美、英教会强行占地建教堂,民众反对,教会组织武装杀伤30余人,激起公愤反教会,焚毁教学,散发传单,揭露美、英帮助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使美、英教会更为不满,关杀儿童和民众。洋人践踏中国主权,激起川西11县民众起来反教会。刘秉璋在查处中,处死杀人凶手和闹事首领,未镇压群众,美、英教士不满,纷纷致电总署,要求惩办秉璋,清廷迫於英、美、法公使要挟,将刘秉璋罢官归里。
日后其子刘体智在其所著《异辞录》卷三的《刘秉璋罢职与川教案》如此写道——
先文莊督川八載,遇教案兩次。未履任前,有重慶教案,教紳羅元義糾眾械鬥,致傷人命。文莊至,梟元義以徇,法使爭之,不許,而亂立止。大足教案,薄給以資,令移教堂以去,民教均服。甲午之冬,解任受代,新督兩易其人,未及至蜀而事發。是時民仇教甚,不數日中,蜀境教堂幾毀其半。適當中日戰役之後,公使、教士氣燄甚盛,朝旨罷川督職以謝。觀於《中東戰紀本末》所載路透電,言英法兩使,皆自言功而不知其故。其後聞於李文忠公曰:「軍敗於外,禍發於中,是予之過也夫。惟時英使日至譯署,譟於恭慶兩邸前,請鐫川督職。予方議日本商約,遇恭邸,問曰:『川事奈何?』恭邸曰:『任如何,必不許。』是日,恭邸以他故先去,而慶邸諾焉。予素知川中教堂多屬坎拿大,今茲教徒呼籲,正坎產也。坎雖屬英而隸藩部,英使曷故而爭,譯署曷故而許,均出軌道之外。」觀此可見數十年前之外交。
而且同一卷里还提到慈禧曾在戊戌政变后电召刘秉璋,但刘称病未去,之后宗室貽穀、李鸿章想请刘秉璋复出,未果——
戊戌秋,慈聖曾有電旨,召先臣入都,以疾不能赴。未幾,宗室貽穀,以長白榮相國之命,來曰:「上意向用甚殷,能以私詢勉一行否?」余辭不敢言,既而悔之。以父執中李文忠、孫文正、嘉定徐相國,皆至戚也,未以情告而自專,可乎?次年拳亂作,遂不復出。
文莊電奏未至之時,文忠曾力勸之來,且預為計畫,將到京事宜,先至宮門請安。又為訪樞臣,問請安召見後,如何待之。皆云:「上意可知,或先賞還原銜翎枝,以待後命。」時文忠已老,猶為此奔走不遑,可見舊誼之厚。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病逝。逝后,由于两江总督周馥的疏奏,清廷准其“复官,予优恤,建祠”。《异辞录》卷四《瞿鴻禨聳恿昭雪川案》提到部分内情——
善化於先文莊始終契合,每見親友,必問起居,且聳恿求教合肥相國,昭雪川案。初以為寒暄而已。及秉政,示意於江督建德周公。具述文莊清風亮節,內外共知,得重臣一言,宜可開復。建德以措辭為難,擬助賑捐二千兩,較易著筆。往復通函中,而文莊即世。建德請卹疏云:「功業與劉銘傳相等,而任事勇直,持躬廉介,則又過之。」疏上之日,家式甫適在軍機處值班,善化命查壯肅舊案,持以上。定興鹿相見之,曰:「否否,廢員焉可比擬。」式甫對曰:「教案非上意也。」蒙古榮相曰:「曷不查潘鼎新案?」式甫曰:「此失守鎮南關處分,非其倫也。」及恩詔下,定興猶向善化哂曰:「乃君之姻也。」其後善化謂人曰:「滋軒以南北派別不協,華卿之妻叔,需次在川而不得志,遷怒於督臣,致有違言,則難乎為疆吏矣。」
家族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