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伊丽莎白二世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丽莎白二世
Elizabeth II
共和联邦元首
1959年的官方肖像
联合王国以及其他共和联邦王国女王
统治1952年2月6日-2022年9月8日
(70年214天)
加冕1953年6月2日
前任乔治六世
继任查尔斯三世
出生约克的伊丽莎白公主(Princess Elizabeth of York
(1926-04-21)1926年4月21日
英国英格兰伦敦西敏市梅费尔布卢顿街17号
逝世2022年9月8日(2022岁—09—08)(96岁)
英国苏格兰阿伯丁郡皇家迪赛德巴尔莫勒尔城堡
安葬2022年9月19日
配偶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
1947年结婚—2021年夫逝
子嗣
全名
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王朝温莎王朝
父亲乔治六世
母亲伊丽莎白王太后
宗教信仰英国圣公会
签名伊丽莎白二世 Elizabeth II的签名

伊丽莎白二世(英语: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2022年9月8日),全名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英语:Elizabeth Alexandra Mary),是1952年至2022年间联合王国暨其他共和联邦王国女王共和联邦元首。她生前曾担任32个主权国家的女王,逝世时则为15个王国的君主。她在位70年214天,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英语List of monarchs in Britain by length of reign,也是所有主权国家中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君主,也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女王

伊丽莎白在伦敦梅费尔出生,当时其祖父乔治五世在位。她是约克公爵夫妇(后来的乔治六世伊丽莎白王太后)的第一个孩子。1936年,爱德华八世退位,她的父亲乔治六世继承了王位后,十岁的伊丽莎白公主成为推定继承人。她在家中接受教育,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承担公共职责,在本土辅助部队服役。1947年11月,她与前希腊和丹麦王子菲利普·蒙巴顿结婚。他们的婚姻持续了73年,直到2021年夫逝。他们有四个孩子,分别是查尔斯安妮安德鲁爱德华

她的父亲在1952年2月去世后,当时25岁的伊丽莎白成为七个独立共和联邦国家的女王,分别为英国加拿大澳洲新西兰南非巴基斯坦锡兰,同时也是共和联邦的元首。她以立宪君主的身份经历了北爱尔兰问题英国的权力下放非洲的非殖民化等重大政治变革。随着一些领地独立以及一些领地成为共和国,她统治的领地数量也随之变化。伊丽莎白在位期间,她的领地共出现过170多位首相或总理。她进行过许多历史性访问和会晤,包括1986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事访问、1994年对俄罗斯的国事访问和2011年对爱尔兰共和国的国事访问,并会见了五位教宗和十四位美国总统

她在位期间经历的重大事件包括1953年的加冕典礼,以及她的银禧英语Silver Jubilee of Elizabeth II金禧英语Golden Jubilee of Elizabeth II钻石禧白金禧庆典。虽然共和主义思潮不时出现,媒体对其家庭的批评也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子女婚姻破裂以及1997年前儿媳戴安娜王妃去世后,但君主制的支持率和她的个人声望始终居高不下。伊丽莎白二世于2022年在巴尔莫勒尔城堡驾崩,享寿96岁,王储查尔斯继承王位,名查尔斯三世

早年生活

[编辑]

伊丽莎白出生于1926年4月21日,是约克公爵阿尔伯特王子(后来的乔治六世)和夫人伊丽莎白(后来的伊丽莎白王太后)的第一个孩子。她的父亲是乔治五世玛丽王后的次子,母亲是苏格兰贵族第十四代斯特拉斯莫尔和金霍恩伯爵克劳德·鲍斯-莱昂的小女儿。她于格林尼治标准时间凌晨2时许[1]在她外祖父位于伦敦梅菲尔布卢顿街17号的家中以剖腹产的方式出生[2]。5月29日,约克大主教科斯莫·戈登·朗英语Cosmo Gordon Lang白金汉宫的私人教堂为她施洗[3]。她被命名为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其名字中的“伊丽莎白”来自她的母亲,“亚历山德拉”是为了致敬六个月前去世的曾祖母丹麦的亚历山德拉,而“玛丽”则是向祖母玛丽王后致敬[4]。她的家人以她幼时的自称,昵称她为“莉莉贝特”(Lilibet[5][6]。她的祖父乔治五世对她疼爱有加,她则昵称他为“英格兰爷爷”(Grandpa England[7]。1929年,乔治五世病重期间,她频繁的探访被当时的媒体和后世传记作家认为提振了国王的情绪,甚至促进了他的康复[8]

Elizabeth as a thoughtful-looking toddler with curly, fair hair
1929年4月的时代杂志封面
Elizabeth as a rosy-cheeked young girl with blue eyes and fair hair
7岁的伊丽莎白(1933年),由菲利普·德拉斯洛英语Philip de László绘画

伊丽莎白公主唯一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于1930年出生。两位公主在母亲和家庭教师玛丽昂·克劳福德英语Marion Crawford的指导下在家中接受教育[9],主要学习历史、语言、文学和音乐[10]。1950年,克劳福德出版了一本关于伊丽莎白和玛格丽特童年时光的传记《小公主们》(The Little Princesses),此举令王室颇为不悦[11]。书中描述了伊丽莎白对马匹和狗的喜爱、她做事井井有条的特点,以及她强烈的责任感[12]。其他人也表达了类似的观察:丘吉尔曾形容两岁的伊丽莎白公主“个性鲜明,拥有一种令人惊讶的威严和沉思气质”[13]。她的表妹玛格丽特·罗德斯英语Margaret Rhodes则形容她是个“活泼的小女孩,但本质上懂事且举止得体”[14]。伊丽莎白公主的早年时光居住在父母的两处住所——伦敦皮卡迪利街145号的联排别墅温莎皇家小屋[15]

王位继承人

[编辑]

在祖父乔治五世在位期间,伊丽莎白是英国王位的第三顺位继承人,排在她的伯父威尔士亲王爱德华和父亲之后。虽然她的出生引起了公众关注,但当时人们并不预期她会成为女王,因为爱德华仍年轻,很可能结婚生子,其子女将优先于伊丽莎白继承王位[16]

1936年祖父去世后,伯父继位为爱德华八世,伊丽莎白随即成为王位第二顺位继承人,仅次于父亲。同年稍晚,爱德华八世因计划与离过婚的美国名媛华里丝·辛普森结婚而引发宪政危机,最终选择退位[17]。伊丽莎白的父亲被迫继位为王,采用“乔治六世”作为尊号。由于伊丽莎白没有兄弟,她成为推定继承人。根据当时实行的长子继承制,若其父母后来生下儿子,他的继承顺位将高于伊丽莎白[18]

伊丽莎白在伊顿公学副校长亨利·马滕英语Henry Marten (educator)的私人教导下学习宪政史英语Constitutional history[19],并由多位法语母语家庭教师教授法语[20]。王室还专门成立了“白金汉宫第一女童军连”,让她能与同龄女孩交往[21]。后来她更加入了“海上女童军[20]

1939年,伊丽莎白公主的父母出访加拿大美国。如同1927年他们出访澳洲新西兰时一样,伊丽莎白公主被留在英国,因为她的父亲认为她年纪尚小,不宜参与公开巡访[22]。当父母启程时,她“看起来泫然欲泣”[23]。期间他们保持定期通信[23],并在5月18日进行了王室首次跨大西洋电话通话英语transatlantic telephone[22]

第二次世界大战

[编辑]
1945年4月,穿后援部队军装的伊丽莎白。

1939年9月,英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人建议公主们应该到加拿大避难,以免被纳粹德国空军伦敦的频繁轰炸波及[24],但王后不允许。她表示:“孩子们不能没有我,我不能没有国王,而国王绝不离开。”[25]两位公主最初留在苏格兰巴尔莫勒尔城堡直至1939年圣诞节,随后迁至诺福克郡桑德灵厄姆府[26]。1940年2月至5月间,她们居住于温莎皇家小屋,此后五年多主要生活在温莎城堡[27]。1940年,14岁的伊丽莎白透过英国广播公司儿童节目《Children's Hour》首次发表广播演说,向其他从城市疏散的儿童喊话:“我们正尽己所能帮助英勇的海军、陆军与空军将士,同时也努力承担战争带来的危险与悲伤。我们每个人都深信,最终一切都会好起来。”[28]

1943年,伊丽莎白首次单独执行公开公务,视察她于前一年被任命为荣誉团长的掷弹兵卫队[29]。当她即将年满18岁时,英国国会特别修法,允许她在父亲无法履职或出访海外时(例如1944年7月国王访问意大利期间),担任五位国务顾问之一[30]。1945年2月,她获授本土辅助部队荣誉少尉军衔[31]。经过驾驶与机械维修训练后,五个月后晋升为荣誉初级指挥官(当时女性军衔,相当于上尉[32]

伊丽莎白(最左)与她的家人及丘吉尔一同出现在白金汉宫阳台上,摄于1945年5月8日

欧洲战事结束时,在“欧洲胜利日”当天,伊丽莎白与玛格丽特曾偷偷混入伦敦街头的庆祝人群。1985年,伊丽莎白在一次罕见的访谈中回忆道:“......我们请求父母让我们亲自上街看看。我记得当时很怕被认出来......印象中,无数素不相识的人们手挽着手,沿着白厅大道前行,我们全都被这股幸福与解脱的浪潮推著走。”[33][34]

二战期间,英国政府曾拟定多项计划,试图透过加强伊丽莎白与威尔士的联系,以缓和威尔士民族主义情绪。这些提案包括任命她为卡纳温城堡的总管,或担任威尔士青年联盟英语Urdd Gobaith Cymru的赞助人,但最终均被搁置。部分原因在于当时英国正处于战争状态,当局担心此举会使伊丽莎白与该青年组织中的良心拒服兵役者产生不当联想[35]。直至1946年,她在威尔士国家艺术节上获授吟游诗人团英语Gorsedd of Bards成员资格[36]

伊丽莎白(中)在南非(1947)

1947年,伊丽莎白首次与父母出访南非。在21岁生日那天,她对共和联邦发表广播演说,宣誓将终身投入对共和联邦和帝国人民的服务中[37][a]

我在众人面前宣告,我的一生无论长短,都将奉献给你们,以及我们同属的伟大帝国。但除非你们与我同心协力——正如我此刻邀请各位所做的——否则我将无力独自实现这项承诺。我知道你们必会坚定地给予支持。愿上帝助我履行誓言,也愿上帝保佑所有愿意参与其中的你们。

婚姻

[编辑]

伊丽莎白与希腊与丹麦的菲利普亲王于1934年初次相遇,并于1937年再次会面[39]。两人均为维多利亚女王的玄孙辈,因此具有远房表兄妹关系。另外,两人亦分别为克里斯蒂安九世的曾孙和玄孙女。1939年7月,当他们在德文郡达特茅斯不列颠尼亚皇家海军学院第三次相遇时,年仅13岁的伊丽莎白便表示自己爱上了18岁的菲利普,此后双方开始书信往来[40]

这段关系当时引发了一些争议。菲利普不仅身无恒产、生于海外(尽管他是英国国民,并在二战期间全程服役于皇家海军),他更有姊妹嫁给了与纳粹党[41]。玛丽昂·克劳福德曾写道:“国王的部分幕僚认为他配不上公主。这位亲王既无领土也无王国,某些报刊更对菲利普的外国出身大做文章。”[42]后来的传记披露,伊丽莎白的母亲最初对这桩婚事有所保留,甚至戏称菲利普为“匈人”(The Hun[43]。不过晚年的王太后向传记作家蒂姆·希尔德英语Tim Heald坦言,菲利普实为“一位英国绅士”[44]

婚礼后的伊丽莎白与菲利普亲,摄于1947的白金汉宫

在他们结婚前,菲利普正式放弃了希腊与丹麦的王室头衔,并从希腊正教改宗英格兰教会,同时采用母系英国家族的姓氏,使用“菲利普·蒙巴顿中尉”的头衔[45]。婚礼前夕,他被册封为爱丁堡公爵并获授“殿下”尊称[46]。1947年11月20日,伊丽莎白与菲利普在西敏寺举行婚礼,收到来自全球的2500份贺礼[47]。由于英国尚未从战争破坏中完全恢复,伊丽莎白甚至需要动用配给票才能购得由设计师诺曼·哈特奈尔英语Norman Hartnell打造的新娘礼服英语Wedding dress of Princess Elizabeth of the United Kingdom所需面料[48]。在战后的英国社会氛围下,菲利普的德国籍亲属,包括他三位姐姐皆未获邀出席婚礼[49]。伊丽莎白的伯父温莎公爵(即逊位的前国王爱德华八世)同样不获邀请[50]

1948年10月,乔治六世颁布英王制诰,特别准许伊丽莎白公主的子女使用“王子”或“公主”的头衔与称号[b]。一个月后,伊丽莎白公主诞下她的长子查尔斯。1950年8月,伊丽莎白诞下她唯一的女儿安妮[52]

婚后,这对夫妇租住于温莎城堡附近的温德尔舍姆庄园英语Windlesham Moor,直至1949年7月[47]。此后,他们迁居至伦敦的克拉伦斯宫。1949至1951年间,由于菲利普作为皇家海军现役军官被派驻马耳他直辖殖民地,伊丽莎白公主曾多次随丈夫在马耳他的瓜达马尼亚英语Gwardamanġa小村庄居住数月,借住在菲利普的舅舅蒙巴顿勋爵租用的瓜达马尼亚别墅英语Villa Guardamangia。而查尔斯及安妮则一直留在英国[53]

女王生涯

[编辑]

登基与加冕

[编辑]
1953年拍摄的加冕官方肖像

1951年,随着乔治六世健康状况恶化,伊丽莎白开始频繁代父出席公开活动。当年10月访问加拿大华盛顿特区,并会晤杜鲁门总统时,她的私人秘书马丁·查特里斯英语Martin Charteris随身携带了一份即位宣言草案,以防国王在她出访期间驾崩[54]。1952年初,伊丽莎白与菲利普启程前往澳洲新西兰,途中经过英国殖民地肯尼亚。2月6日,他们在树顶旅馆过夜后,刚返回肯尼亚的萨加纳行宫英语Sagana Lodge时,便接到了父王驾崩的消息[55]。她决定沿用“伊丽莎白”作为君主名号[56],因此称号定为“伊丽莎白二世”。由于在苏格兰历史上从未有过“伊丽莎白一世”[c],此称号引发部分苏格兰人士不满[57]。随着女王的继位公告在各领地发布,王室代表团紧急返回英国[58]。伊丽莎白与菲利普随后入住白金汉宫[59]

随着伊丽莎白继位,王室家族是否会依当时已婚妇女惯例改从夫姓成为讨论焦点。蒙巴顿勋爵主张采用“蒙巴顿王朝”,菲利普则提议以其公爵封号为名,改称“爱丁堡王朝”[60]。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与伊丽莎白二世的祖母玛丽均支持保留“温莎王朝”。伊丽莎白最终于1952年4月9日发布声明,确认王室继续沿用温莎为王朝名称。菲利普曾为此抱怨:“我是全英国唯一不能让子女继承自己姓氏的男人。”[61]直至1960年,两人的子嗣中未具王室头衔者,获准使用“蒙巴顿-温莎”为姓氏[62][63]

尽管祖母玛丽于1953年3月24日逝世,加冕典礼仍依照其遗愿于同年6月2日如期举行[64]。这场加冕仪式在西敏寺举行,首次透过电视转播,惟受膏圣餐礼除外[65],观众包括2000万英国人及近一亿北美居民[66]。根据伊丽莎白的指示,其加冕礼服上绣有各共和联邦成员国的国花标志,包括英格兰的都铎蔷薇、苏格兰的、威尔士的韭葱、爱尔兰的三叶草、澳大利亚的金合欢、加拿大的枫叶、新西兰的银叶蕨、南非的海神花、印度和锡兰的以及巴基斯坦的小麦棉花黄麻[67]

在位初期

[编辑]
伊丽莎白二世登基时以她名义统治的领土:英国本土(鲜红)、英国属地和保护国(深红)、其他王国(粉红)及其属地(间线)

自伊丽莎白出生以来,大英帝国持续转型为共和联邦[68]。至1952年她继位时,其作为多个独立国家元首的角色已然确立[69]。1953年,伊丽莎白与菲利普展开为期七个月的环球访问,通过陆路、海路和航空途径造访13个国家,行程超过64,000公里[70]。她成为首位以在位君主身份访问澳洲与新西兰的英国君主[71]。此次巡访期间,群众规模空前,估计有高达四分之三的澳洲人口曾亲眼目睹女王风采[72]。在其在位期间,她进行了数百次国事访问英语List of state visits made by Elizabeth II共和联邦巡访英语List of Commonwealth visits made by Elizabeth II,成为出访最频繁的国家元首[73]

1956年,英国首相安东尼·艾登爵士与法国总理居伊·摩勒曾商议法国加入共和联邦的可能性。该提案最终未获采纳,隔年法国便签署《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即欧洲联盟前身)[74]。同年11月,英国与法国出兵入侵埃及,意图夺取苏伊士运河控制权,最终以失败告终。蒙巴顿勋爵事后透露伊丽莎白反对此次军事行动,但艾登对此予以否认。两个月后,艾登宣布辞去首相职务[75]

在1960年共和联邦政府首脑会议上,伊丽莎白二世与各成员国领袖的合照

保守党尚未建立正式领导人选举机制的情况下,伊丽莎白需亲自决定委托何人组阁以接替辞职的艾登。根据艾登建议,女王咨询了枢密院议长索尔兹伯里侯爵英语Robert Gascoyne-Cecil, 5th Marquess of Salisbury。经索尔兹伯里侯爵与大法官法伊夫英语David Maxwell Fyfe, 1st Earl of Kilmuir协商,并征询内阁成员、前首相丘吉尔以及后座议员“1922委员会”主席意见后,伊丽莎白二世最终任命他们共同推荐的麦克米伦出任首相[76]

1957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及艾登继任人选问题使伊丽莎白首度面临重大个人批评。拥有并主编某杂志的约翰·格里格英语John Grigg[77]公开指责女王“与现实脱节”[78]。此言论引发公众人物齐声谴责,更有民众因愤慨其言论而掌掴该勋爵[79]。六年后的1963年,当麦克米伦辞职并建议女王任命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接任首相时,女王再度因“仅凭少数阁员(实则单一阁员)建议”任命首相而遭受批评[80]。此事件直接促使保守党于1965年建立正式党魁选举机制,终结了君主介入首相任命的宪政惯例[81]

1957年,伊丽莎白与丈夫共同端坐于加拿大国会大厦的王座上。

1957年,伊丽莎白二世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她代表共和联邦在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说。同次行程中,她主持了加拿大第23届国会开幕,成为首位亲自主持加拿大议会开幕仪式的在位君主[82]。两年后,她以加拿大女王身份再次访问美国并巡视加拿大[82][83]。1961年,女王先后访问塞浦路斯、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和伊朗[84]。同年访问加纳时,尽管东道主(取代她成为元首的总统夸梅·恩克鲁玛)正面临暗杀威胁,女王仍无视自身安全疑虑坚持出访[85]。时任首相麦克米伦在信中写道:“女王始终坚定不移......她厌恶被当成......电影明星般的对待......她确实‘拥有男子般的胆识’......她热爱职责并决心成为真正的君主。”[85]1964年,她到访魁北克前夕,媒体报导魁北克主权运动极端分子密谋暗杀女王[86]。虽然最终未发生暗杀事件,但她在蒙特利尔期间仍遭遇暴动,当时媒体特别记载她“面对暴力时的镇定与勇气”[87]

1960年2月,伊丽莎白二世诞下第三个孩子安德鲁,令她成为自1857年以来首位在位期间生育的君主[88]。1964年3月,她的第四个孩子爱德华出生[89]

1960至1970年代

[编辑]
Elizabeth waving from a car
1970年,伊丽莎白二世到访澳洲昆士兰,并在车内向民众挥手
1972年,伊丽莎白二世在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总统铁托会面

1960至1970年代,非洲与加勒比地区去殖民化进程急速推进。为过渡到自治政府,超过20个国家脱离英国统治下获得独立。然而在1965年,罗得西亚总理伊恩·史密斯反对多数族裔执政,单方面宣布独立,同时向伊丽莎白二世表示“忠诚与效忠”。尽管伊丽莎白二世正式罢免其职务,国际社会亦对罗得西亚实施制裁,该政权仍维持逾十年[90]。随着英国与前帝国属地的联系减弱,英国政府转而寻求加入欧洲共同体,并于1973年成功加入[91]

1966年,艾伯凡村发生矿难,导致116名儿童及28名成人丧生。伊丽莎白因延迟八日才到访当地而遭受批评。女王私人秘书马丁·查特里斯英语Martin Charteris事后承认,此次延误是基于他的建议所致,并表示女王对此深感遗憾[92]

1972年10月,伊丽莎白二世历史性访问南斯拉夫,成为首位到访共产国家的英国君主[93]。她抵达时获总统铁托亲赴机场迎接,贝尔格莱德更有数千群众夹道欢迎[94]

1974年2月,英国首相希思在伊丽莎白二世出访环太平洋奥斯特罗尼西亚地区期间,建议女王返英召开大选[95]。是次选举结果出现悬峙国会,希斯领导的保守党虽非最大党,但若能与自由党组成联合政府仍可继续执政。希思在组阁谈判破裂后辞职,女王遂委托反对党工党领袖威尔逊筹组政府[96]

1975年,澳洲宪政危机高峰期间,反对党控制的参议院否决总理高夫·惠特拉姆的预算案后,总督卡尔行使职权将高夫·惠特拉姆免职[97]。由于高夫·惠特拉姆在众议院仍占多数,议长戈登·斯科尔斯英语Gordon Scholes遂向伊丽莎白提出申诉,要求推翻卡尔的决定。女王以“不干预澳洲宪法赋予总督的权限”为由拒绝介入[98]。此次危机直接加剧澳洲反对君主制的情绪,间接导致澳洲在1999年公投决定是否改行共和制[97]

1977年,七国集团领导人与英国王室成员及伊丽莎白二世(中)于伦敦的合影

1977年,伊丽莎白二世登基银禧纪念英语Silver Jubilee of Elizabeth II期间,整个共和联邦都举行了庆祝活动,其中许多活动与她的全国及共和联邦巡访行程同步进行。尽管当时传媒正大肆报道玛格丽特公主与丈夫史诺顿伯爵分居的消息,这些庆典仍再次彰显女王的超高人气[99]

1978年,罗马尼亚共产党领袖齐奥塞斯库及其妻子埃列娜到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女王保持外交礼仪[100],但私下她认为这对夫妇“双手沾满鲜血”[101]。翌年接连发生两宗震惊事件:曾任女王画作监管官英语Surveyor of the Queen's Pictures安东尼·布伦特英语Anthony Blunt被揭发是共产党间谍,以及蒙巴顿勋爵遭临时爱尔兰共和军暗杀[102]

根据保罗·马丁所述,至1970年代末,伊丽莎白二世已察觉加拿大总理皮耶·特鲁多认为“君主制毫无意义”[103]。工党元老托尼·本更透露,女王认为特鲁多“相当令人失望”[103]。1980年,赴伦敦商讨《加拿大宪法回归》的加国政要发现,女王对议题的掌握度“远超任何英国政客或官僚”[103]。她尤其关注《C-60法案》流产的影响——该法案若通过,将改变其作为国家元首的角色[103]

1980年代

[编辑]
伊丽莎白二世在1986年皇家军队阅兵仪式上骑马

1981年,在女王寿辰阅兵期间,伊丽莎白骑着爱驹“缅甸”(Burmese)行经伦敦林荫大道时,近距离遭遇六发枪击。警方事后证实子弹为空包弹。17岁的袭击者马库斯·萨金特英语Marcus Sarjeant被判处五年监禁,实际服刑三年后获释[104]。女王临危不乱的镇定及精湛的骑术广受赞誉[105]。同年10月,女王访问新西兰但尼丁期间再度遇袭。17岁的克里斯托弗·约翰·刘易斯英语Christopher John Lewis从游行路线旁建筑物的五楼,以.22口径步枪射击未遂[106]。刘易斯虽遭逮捕,却未被以谋杀未遂叛国罪起诉,仅因“非法持有及使用枪械”判刑三年。服刑两年后,他试图从精神病院逃脱,企图刺杀正携威尔士王妃戴安娜威廉王子访问新西兰的查尔斯王子[107]

1982年6月,女王与里根温莎骑马

1982年4月至9月,伊丽莎白之子安德鲁随英军参与福克兰战争,据报女王对此既感忧虑[108]亦深以为傲[109]。同年7月9日,女王在白金汉宫寝室醒来时,竟发现入侵者麦可·费根就在房内。由于严重保安疏漏,女王两度致电宫警总机后,援助才抵达现场[110]。同年,女王曾于温莎城堡接待美国总统里根,并于1983年回访其加州牧场。然而里根政府未事先通报便出兵入侵女王治下的加勒比领地格林纳达,引发女王强烈不满[111]

1980年代,媒体对王室成员私生活的疯狂追逐催生了一系列耸动报道,尤以《太阳报》为甚[112]。该报编辑凯尔文·麦肯齐英语Kelvin MacKenzie曾对部下直言:“给我来个周末王室独家。别管真假,只要事后别闹太大就行。”[113]观察家报》编辑唐纳德·特雷尔福德英语Donald Trelford在1986年9月21日的评论中写道:“王室肥皂剧已让公众痴迷到难辨虚实⋯⋯某些报纸不仅不查证事实或接受澄清,他们根本不在乎故事真伪。”1986年7月20日《星期日泰晤士报》等媒体大幅报道,指伊丽莎白二世担忧玛格丽特·撒切尔的经济政策加剧社会分裂,并对高失业率、连串骚乱、1984年—1985年英国矿工大罢工,以及英国拒对南非种族隔离政权实施制裁感到忧虑。传闻源头包括王室助手麦可·谢伊英语Michael Shea (diplomat)共和联邦秘书长施里达斯·兰法尔英语Shridath Ramphal,但谢伊声明其言论遭断章取义并被臆测夸大[114]。据传玛格丽特·撒切尔曾讽刺女王会投票给其政敌社会民主党[115],但撒切尔传记作者约翰·坎贝尔英语John Campbell (biographer)指该报道“纯属记者恶意杜撰”[116]。双方不和的传闻实属夸大[117],女王在玛格丽特·撒切尔卸任后,仍亲自授予其功绩勋章嘉德勋章两项至高荣誉[118]。1984至1993年间任加拿大总理的梅龙尼曾透露,女王是“终结种族隔离的幕后推手”[119][120]

1986年,伊丽莎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为期六天的国事访问,成为首位踏足中国的英国君主[121],并参观了紫禁城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历史遗迹[122]。在国宴致辞时,女王幽默提及首位英国使节携伊丽莎白一世明神宗国书途中失事的往事,并打趣道:“幸而在1602年后,邮政服务已大有改善”[123]。此次访问更标志着中英双方就香港回归的共识[124]

1980年代末,伊丽莎白开始成为讽刺对象[125]。1987年,王室年轻成员参与慈善游戏节目《皇家大混战英语The Grand Knockout Tournament》的举动更遭舆论嘲弄[126]。在加拿大,女王公开支持具政治分歧的宪法修正案,引发包括前总理皮埃尔·特鲁多在内的反对者批评[119]。同年,斐济民选政府遭军事政变推翻。作为斐济君主,女王支持总督佩纳亚·加尼劳行使行政权力进行调解,但政变领袖西蒂韦尼·兰布卡最终废黜总督,并宣布斐济改制共和[127]

1990年代

[编辑]

1991年,在海湾战争中联盟取得胜利之后,伊丽莎白成为首位在美国国会联席会议上致辞的英国君主[128]

1992年11月,伊丽莎白二世在红宝石禧年英语Ruby Jubilee of Elizabeth II演说中,以拉丁语annus horribilis”(意为“可怕的一年”)形容该年[129]。当时,有媒体夸大估算女王的私人财富,虽然被白金汉宫严正否认,仍导致英国的共和情绪上升;同时,王室成员接连传出婚变丑闻。她的次子安德鲁在3月与妻子莎拉分居;她的女儿安妮在4月与丈夫马克·菲利普斯离婚[130];10月,伊丽莎白二世在德国德累斯顿的国事访问中,有示威者向她投掷鸡蛋[131];11月,温莎城堡发生大火,烧毁逾百间厅室。由于君主制遭到更大的批评和公众审视[132],伊丽莎白二世在一次异常个人化的演讲中坦言:“任何制度都应接受批评,但或许能多点幽默、温情与体谅”[133]。两天后,首相约翰·梅杰宣布了在前一年拟定的对王室财务的改革计划,包括从1993年起伊丽莎白二世需缴纳所得税,以及削减王室年俸拨款[134]。12月,王储查尔斯和他的妻子戴安娜正式分居[135]。年终,女王控告《太阳报》提前两日刊载圣诞文告内容胜诉,该报除支付诉讼费外,需另捐20万英镑予慈善机构[136]。此为五年内女王二度因版权问题成功起诉《太阳报》——1987年该报曾擅自刊登媳妇莎拉及孙女碧翠丝公主私照[137]

1994年1月,伊丽莎白在桑德林罕姆骑马时,因座骑失足跌倒导致左手手舟骨骨折[138]。同年10月,她成为首位踏足俄罗斯领土的在位英国君主[139]。1995年10月,女王遭蒙特利尔电台主持人皮埃尔·布拉柴英语Pierre Brassard的恶作剧电话欺骗,对方假冒时任加拿大总理让·克雷蒂安。误以为正与克里纯通话的女王表示,她支持加拿大统一,并愿为影响魁北克独立公投结果尽力[140]

1996年,媒体持续公开揭露王储查尔斯与戴安娜的婚姻状况[141]。伊丽莎白与丈夫菲利普、首相约翰·梅杰坎特伯雷大主教乔治·凯里英语George Carey及私人秘书罗伯特·费洛斯英语Robert Fellowes商议后,于1995年12月底致函查尔斯与戴安娜,明确建议两人离婚为宜[142]

1997年8月,威尔士王妃戴安娜于巴黎车祸身亡。事发时,伊丽莎白正与王室成员在巴尔莫勒尔堡度假。戴安娜的两名儿子——威廉哈里提出前往教堂,女王与菲利普遂于当日上午亲自陪同[143]。此后五日,女王夫妇将两位王子留在巴尔莫勒尔堡,使其远离媒体骚扰以私下哀悼[144]。然而,王室成员的沉默隐居,以及白金汉宫未下半旗致哀的决定,引发公众强烈不满[120][145]。在舆论压力下,女王于9月5日(戴安娜葬礼前夕)返回伦敦,并透过电视直播向全国发表讲话[146]。她在演说中表达对戴安娜的赞赏,以及“作为祖母”对两位王子的关怀[147],成功化解大部分民众的不满[147]

1997年10月,伊丽莎白与菲利普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行程中包含极具争议的札连瓦拉园大屠杀遗址悼念活动。示威者高呼“杀人女王滚回去”[148],要求女王为78年前英军暴行道歉[149]。女王夫妇在遗址公园内献上花圈,并进行30秒默哀[149],此举使民众愤怒情绪大幅缓和,抗议活动随后中止[148]。同年11月,女王夫妇于国宴厅举行金婚纪念酒会[150]。女王致词时特别肯定菲利普亲王作为配偶的贡献,更称其为“我的力量与依靠”[150]

1999年,作为权力下放进程的一部分,伊丽莎白二世正式在威尔士和苏格兰开设新成立的立法机构,分别为5月在加的夫开设的威尔士国民议会[151],以及7月在爱丁堡开设的苏格兰议会[152]

千禧年代

[编辑]
2002年,伊丽莎白二世于金禧年期间与五位仍在世的英国现任及前任首相共进晚餐。从左至右依次为:托尼·布莱尔玛格丽特·撒切尔希思、伊丽莎白、詹姆斯·卡拉汉约翰·梅杰

千禧年前夕,伊丽莎白与菲利普于南华克登船,前往千禧巨蛋。在通过伦敦塔桥前,女王以激光火炬点亮“伦敦池区”的国家千禧纪念圣火[153]。接近午夜时分,她亲自主持千禧穹顶开幕仪式[154],并在《友谊万岁》的乐声响起时,与菲利普亲王及时任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手牵手合唱[155]。2001年美国九一一袭击事件后,女王打破传统,下令在白金汉宫卫兵换岗仪式上演奏美国国歌《星条旗》,以表达对美国的声援[156]

2002年,伊丽莎白二世迎来了她的金禧庆典英语Golden Jubilee of Elizabeth II,庆祝登基50周年。然而,她的妹妹及母亲先后去世,令媒体纷纷猜测这场金禧庆典能否顺利举行[157]。由于伊丽莎白与妹妹感情深厚,她对妹妹的离世感到震惊,并在她的葬礼上罕有地公开流泪[158]。同年,伊丽莎白再度展开对共和联邦国家的访问,并于2月到访牙买加。她到访总督官邸时遇上停电,但她参与告别宴会后,仍表示告别宴会“令人难忘”[159]。和1977年一样,街头派对和纪念活动随处可见,还有纪念碑以此来庆祝这个特殊的时刻。在伦敦为期三天的主要金禧庆祝活动中,每天有一百万人参加[160],公众对伊丽莎白二世的热情超出了许多记者的预期[161]

2007年5月,伊丽莎白于美国马里兰州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接见美国太空总署人员。

2003年,伊丽莎白控告《每日镜报》侵犯隐私。该报记者伪装成白金汉宫侍从潜入,秘密收集内部信息。女王成功取得禁制令,阻止该报发布有关报道[162],《每日镜报》最终支付了25000英镑,以赔偿其法律费用[163]。她在2003年接受了双膝关节内窥镜手术。2006年10月,由于她未从背部肌肉拉伤中康复,她缺席了酋长球场的开幕仪式[164]

2007年5月,《每日电讯报》援引匿名消息来源报导,伊丽莎白对于时任首相托尼·布莱尔的政策感到“恼怒与沮丧”,包括对英军在伊拉克与阿富汗的过度部署感到忧虑,以及对其农村政策表示关注[165]。不过报导同时指出,女王赞赏托尼·布莱尔推动北爱和平进程的努力[166]。同年11月,女王与菲利普成为英国史上首对庆祝钻石婚(60周年)的在位君主夫妇[167]。2008年3月20日,她更打破传统,在北爱尔兰阿马圣帕特里克座堂参与首次于英格兰与威尔士以外举行的濯足节仪式[168]

2010年,伊丽莎白二世以“共和联邦所有王国君主暨共和联邦元首”身份,第二度于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说[169]。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誉她为“当代定锚者”[170]。在访问加拿大后,女王于纽约为英国籍911事件遇难者主持纪念花园揭幕仪式[170]。2011年,她在5月应爱尔兰总统玛丽·麦卡利斯邀请,成为首位对爱尔兰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的英国君主[171]。另外,她亦在10月前往澳洲,进行为期11天的访问,是她1954年以来第16次到访当地[172]

登基钻禧纪念

[编辑]
2012年7月,伊丽莎白到访伯明翰

2012年,伊丽莎白迎来登基60周年的“钻禧庆典”,世界各地纷纷举行庆祝活动。女王与菲利普到访英国各地,而他们的子女与孙辈则代表女王出访其他共和联邦国家[173]6月4日,钻禧圣火在全球各地点燃[174]。12月18日,女王更成为自1781年的乔治三世以来,首位在和平时期出席内阁会议的英国君主[175]

女王曾于1976年为蒙特利尔夏季奥运会揭幕,故她在2012年为伦敦奥运残奥揭幕后,便成为首位在两个国家为两届奥运会开幕的国家元首[176]。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典礼上,她与饰演詹姆斯·邦德丹尼尔·基克共同出演了一段短片[177]。2013年4月4日,女王因对电影业的赞助而获颁荣誉英国电影学院奖,在温莎城堡的特别颁奖典礼上,她更被誉为“最令人难忘的邦女郎[178]

2015年9月9日,伊丽莎白成为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英语List of monarchs in Britain by length of reign的当天,她为一条铁路线揭幕,并在演讲中表示,她从未想过会实现这一里程碑[179]

2013年3月,伊丽莎白因肠胃炎症状在爱德华七世医院英语King Edward VII Hospital留院观察一晚[180]。一星期后,她在共和联邦日签署《共和联邦宪章[181]。同年,由于年事已高需减少长途旅行,她40年来首次缺席两年一度的“共和联邦政府首脑会议”,改由查尔斯代表出席[182]。2018年4月20日,共和联邦政府首脑宣布查尔斯将继任共和联邦元首,并表示这是女王“真诚的愿望”[183]。同年5月,她接受白内障手术[184]。2019年3月,在丈夫菲利普发生车祸两个月后,出于安全考虑,女王决定不再于公共道路驾车,结束了她长达数十年的亲自驾车习惯[185]

女王在这段期间创下多项历史纪录:2007年12月21日,她超越高祖母维多利亚女王,成为英国史上最长寿的君主;2015年1月23日,随着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逝世,她成为全球最年长的在位君主[186];同年9月9日,她超越维多利亚女王,成为英国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187]。2016年10月13日泰王普密蓬逝世后,她成为全球在位最久的现任君主[188];2017年11月21日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辞职后,她更成为全球最年长的现任国家元首[189]。2017年对女王而言是特别值得纪念的一年。2月6日,她成为首位庆祝蓝宝石禧年(即位65周年)的英国君主[190];11月20日,她与菲利普亲王庆祝白金婚(70周年),创下英国王室婚姻史上的新纪录[191]

疫情与孀居

[编辑]

2020年3月19日,随着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在英国蔓延,伊丽莎白二世迁往温莎城堡进行自我隔离,作为预防措施[192]。所有公开活动全部取消,温莎城堡实施严格的防疫措施[193]

2021年10月,伊丽莎白二世在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期间与新西兰总督辛迪·基罗举行网上会议

4月5日,女王透过电视向全国发表特别讲话,在英国吸引了约2400万观众收看[194]。她在演讲中鼓励民众:“尽管我们可能还要忍受更多苦难,但请放心,美好的日子终将回来:我们将再次与朋友相聚,与家人团圆;我们终将重逢。”[195]5月8日欧战胜利75周年纪念日当晚9时,即1945年她的父亲乔治六世向全国演讲的时间,女王再次透过电视讲话,呼吁人们“永不放弃,永不绝望”[196]。2021年,女王分别于1月和4月接种了第一剂和第二剂2019冠状病毒病疫苗[197]

2021年4月9日,与女王相伴73年的菲利普亲王逝世,令伊丽莎白成为自维多利亚女王以来,首位以寡居身份统治的英国君主[198]。据报导,女王在丈夫离世时陪伴在侧[199]。她私下曾表示,丈夫的离去“留下了巨大的空白”[200]。由于当时英国正实施防疫限制,女王需在丈夫的葬礼上独坐,引发全球民众的同情[201]。后续媒体披露,女王曾婉拒政府为她放宽防疫规定的提议[202]。在2021年的圣诞致辞中,她深情缅怀“挚爱的菲利普”,说道:“直到生命尽头,他那调皮而充满求知欲的眼神,依然如我们初见时那般明亮。”[203]

尽管疫情严峻,女王仍于2021年5月出席国会开幕大典[204],6月参与第47届七国集团会议[205],并在温莎城堡接待美国总统拜登,令拜登成为她会晤的第14位美国总统[206]。同年10月,女王取消原定的北爱尔兰访问行程,在爱德华七世医院留院接受“初步检查”[207]。2021年圣诞节期间,当女王驻跸温莎城堡时,一名19岁青年贾斯旺·辛格·柴尔(Jaswant Singh Chail)携带十字弓,利用绳梯闯入城堡花园,企图为阿姆利则惨案报复行刺女王。然而,他尚未进入任何建筑前已被逮捕,并根据《2007年精神健康法英语Mental Health Act 2007》被拘留。2023年2月,柴尔对“企图伤害或惊吓君主”的指控认罪[208],最终于10月被判处9年监禁,外加5年延长许可监督。法官同时根据《1983年精神健康法英语Mental Health Act 1983》第45A条下达混合令,要求他必须先在布罗德莫精神病院英语Broadmoor Hospital接受治疗,完成疗程后方能转入一般监狱服刑[209]

登基白金禧纪念

[编辑]
2022年6月,白金禧庆典结束后,在白金汉宫阳台上的伊丽莎白二世与其他王室成员。

2022年2月6日,伊丽莎白迎来登基70周年的“白金禧年”庆典[210]。在这个历史性时刻,女王透过特别声明,重申了她在1947年的21岁生日时,在南非开普敦向共和联邦发表的著名宣言中,对终身公共服务事业的承诺[211]

2022年2月下旬,伊丽莎白与多名王室成员相继确诊2019冠状病毒病,所幸女王仅出现“轻微感冒症状”,并于月底康复[212]。3月29日,她出席于西敏寺举行的菲利普亲王感恩仪式[213],但因“偶发性行动不便”,接连缺席当月的共和联邦日仪式[214]与4月的皇家濯足节英语Royal Maundy活动[215]。5月,女王59年来首度缺席国会开幕大典[d][216]。同月下旬,她惊喜现身帕丁顿站,为以其命名的“伊丽莎白线”主持启用仪式[217]

2022年6月,伊丽莎白在公开的白金禧年庆祝活动中,主要仅能透过阳台露面形式参与,并缺席了6月3日的全国感恩仪式[218]。6月13日,她以在位70年127天的纪录,超越泰国国王普密蓬,成为在有确切在位纪录的君主中,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君主[219]。9月6日,女王在苏格兰巴尔莫勒尔堡接见并任命她任内第15位英国首相莉兹·特拉斯。这是英国历史上首次有君主在白金汉宫以外地点接见新任首相[220],也使她成为任命最多位首相的英国君主[221]。女王于9月7日发表最后一则公开讯息,慰问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持刀伤人事件中的受害者[222]

虽然她晚年逐渐减少公开活动,并由查尔斯分担更多职责[223],伊丽莎白从未打算退位[224]。2002年,她曾向加拿大总督伍冰枝明确表示:“退位不符合我们的传统。当然,如果我完全神智不清了,那另当别论。”[225]2022年6月,女王接见坎特伯雷大主教贾斯汀·韦尔比。大主教事后表示:“从她的言谈中,我感受到她对死亡毫无畏惧,并对未来充满盼望。她深知自己立命的根基,这给予她无比力量。”[226]

驾崩

[编辑]
林荫大道上摆满民众自发献上的悼念花束与纪念物。

2022年9月8日,白金汉宫发表声明:“经今晨进一步评估,女王御医团队对陛下健康状况表示担忧,建议持续接受医疗监护。女王目前状况平稳,仍驻跸于巴尔莫勒尔堡。”[227]部分王室高级成员随即紧急赶赴苏格兰[228]。当日下午3时10分,女王安详离世,终年96岁[229][230],官方于傍晚6时30分向公众发布讣告[231],随即启动“伦敦桥行动”,以及因女王在苏格兰离世而追加的“独角兽行动”[232]。伊丽莎白成为自1542年的詹姆斯五世以来,首位在苏格兰逝世的在位君主[233]。根据官方死亡证明记载,死因栏明确标注为“年老”[230][234]。不过前首相鲍里斯·约翰逊[235]与传记作者盖尔斯·布兰德雷斯英语Gyles Brandreth透露,女王生前其实罹患一种骨髓癌,当中布兰德雷斯明确表示女王患有多发性骨髓瘤[236]

9月12日,伊丽莎白二世的灵柩沿着皇家一英里,移灵到圣吉尔斯大教堂苏格兰王冠英语Crown of Scotland被安放在其上[237]。在皇家弓箭手连队英语Royal Company of Archers的守卫下,灵柩在大教堂停灵24小时,期间约有33,000名民众前来瞻仰悼念[238]。9月13日,女王的灵柩由专机运抵伦敦西部的诺索尔特皇家空军基地,随后经由陆路移送至白金汉宫[239]。9月14日,灵柩在军方仪仗队的护送下移至西敏厅,在君主近卫团英语Sovereign's Bodyguard英国御林军共同守卫下,停灵四日供民众瞻仰,期间估计有25万民众前来致哀,政要及其他公众人物亦纷纷前来悼念[240]。9月16及17日,女王的四名子女及八位孙辈分别举行守灵仪式[241][242]

伊丽莎白二世的灵柩停放在皇家海军国家炮架英语Royal Navy State Funeral Gun Carriage上,送往惠灵顿拱门

9月19日,伊丽莎白二世的国葬于西敏寺举行,使她成为自1760年的乔治二世以来,首位在该教堂举行葬礼的英国君主[243]。伦敦城中心街道两侧聚集了超过百万民众[244],多个共和联邦国家宣布当天为公共假日。在温莎城堡举行的最后仪式上,1000名军方人员组成的仪仗队进行了庄严的送葬游行,期间有97000名民众在现场观礼[245][244]。女王的费尔小型马英语fell pony和两只皇家柯基犬英语royal corgis也在游行队伍旁静立致哀[246]圣乔治礼拜堂的安息仪式结束后,在女王最亲近的家庭成员的陪伴下,女王灵柩与2021年4月过世的丈夫于同日安葬于温莎城堡乔治六世纪念礼拜堂[247][245][248][249]

个人生活及形象

[编辑]

信仰、活动和兴趣

[编辑]
1974年,伊丽莎白二世在新西兰抚摸一只狗

伊丽莎白二世极少接受采访,亦很少表达她的政治立场。在礼仪规范下,询问或透露君主的看法并不适当。1984年,她到访《泰晤士报》报社期间,记者保罗·罗特利奇英语Paul Routledge冒昧询问她对1984-1985年英国矿工大罢工的看法。女王以“这完全关乎某个人”(暗指罢工领袖阿瑟·斯卡吉尔)回应[250],既展现了政治敏感度,又展现了中立原则。罗特利奇此举随即引发媒体广泛批评后,辩称不知相关礼仪规范[251]。2014年苏格兰独立公投后,首相卡梅伦被拍到透露女王对结果“感到欣慰”[252]。事实上,女王早前在巴尔莫勒尔教堂外对民众表示希望人们“慎重考虑”的言论,已被视为经过精心设计的政治暗示。后续披露的文件显示,这其实是应卡梅伦特别请求所作的谨慎表态[253]

伊丽莎白具有深厚的宗教与公民责任感,她始终严肃对待加冕誓言[254]。除了作为英国国教会最高领袖的官方宗教角色外,她同时参与英格兰国教会与苏格兰国教会的礼拜活动[255]。她积极支持跨宗教交流,曾会晤多位宗教领袖,包括五位教宗,分别为庇护十二世若望二十三世若望保禄二世本笃十六世方济各[256]。在其每年向共和联邦发表的圣诞文告中,常可见她对个人信仰的阐述。如在2000年,她表示:“对我们许多人而言,信仰至关重要。基督的教诲与我在上帝面前的个人责任,为我的人生提供了行事准则。与你们许多人一样,在艰难时刻,我从基督的话语与榜样中获得极大慰藉。”[257]

伊丽莎白担任超过600个组织与慈善机构的赞助人[258]。根据慈善援助基金会英语Charities Aid Foundation估算,她在位期间为这些赞助对象筹集超过14亿英镑的资金[259]。女王的个人爱好包括马术运动与饲养犬只,尤其是潘布鲁克威尔士哥基犬[260]。她对哥基犬的终身热爱始于1933年饲养的第一只皇家哥基犬“杜基”(Dookie[261]。外界偶尔得以窥见王室轻松随意的家庭生活场景,女王与家人时常一起下厨烹饪,餐后共同清洗餐具[262]

媒体报导和公众舆论

[编辑]

1950年代,初登王位的年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被塑造成光鲜亮丽的“童话女王”形象[263]。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后,人们充满期望,期待“新伊丽莎白时代”带来的进步与成就[264]。虽然对伊丽莎白的负面评价偶然出现,如阿尔特林厄姆勋爵在1957年批评其演说“像自负女学生的言论”,但这些评论非常罕见[265]。1960年代末,王室试图透过电影《王室英语Royal Family (film)》及威尔士亲王授衔典礼的电视转播,展现更现代化的君主制形象[266]。伊丽莎白二世也开创多项先河。1970年,她到访澳洲和新西兰期间,她首度进行“皇家巡行”,与普通民众近距离互动[267]。女王的衣橱逐渐形成独特风格,以功能性而非时尚性为主导[268]。在公开场合,她多穿着纯色系外套与装饰性帽子,确保在人群中易于辨识[269]。据统计,近三分之一的英国人曾亲眼目睹或面见伊丽莎白[270]

1977年伊丽莎白二世登基银禧之际,人群和庆祝活动都十分热烈[271];然而进入1980年代,随着女王子女的个人与工作生活成为媒体焦点,王室面临的公众批评与日俱增[272]。至1990年代,女王声望跌至低潮。在舆论压力下,她首度开始缴纳所得税,也对外开放白金汉宫[273]。尽管当时英国共和主义的支持度创新高,但共和理念仍属少数观点,而女王个人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民意支持率[274]。批评声浪主要针对君主制度本身及王室家族的言行,而非女王本人的行为举措[275]。这种对君主制的不满在威尔士王妃戴安娜去世时达到顶峰,不过随着戴安娜逝世五日后,女王向全球发表的电视讲话,其个人声望与君主制的整体支持度均显著回升[276]

1982年,伊丽莎白到访澳洲布里斯班

1999年11月,澳洲共和制公投结果显示,多数选民支持保留现行制度,而非改为间接选举国家元首[277]。许多共和派人士认为,君主制能在澳洲存续,关键在于伊丽莎白二世个人的崇高声望。2010年,时任总理茱莉亚·吉拉德指出,澳洲民众对女王怀有“深厚情感”,任何关于君主制的公投都应待其不再是女王后再议[278]。曾领导1999年共和运动,并在茱莉亚·吉拉德任期结束后接任总理的谭保也认同,在女王有生之年,澳洲不可能通过共和制提案[279]。谭保在2021年表示:“她是一位非凡的国家元首,坦白说,在澳洲,忠于伊丽莎白的人恐怕比支持君主制的人还多。”[280]类似情况也在2008年图瓦卢与2009年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的公投中出现,两国选民均否决了改制共和的提案[281]

2006年和2007年英国的民调显示,君主制得到了强而有力的支持[282],2012年,伊丽莎白二世登基钻禧纪念期间,她的支持率达到90%,创历史新高[283]。然而在晚年,王室家族再度面临舆论压力。她的儿子安德鲁因涉及杰弗里·爱泼斯坦格希莱恩·麦克斯韦尔的案件,以及与弗吉尼亚·朱弗雷的性侵指控诉讼而备受争议。另一方面,她的孙子哈里和夫人梅根脱离英国王室,随后移居美国,引发轩然大波[284]。然而,在白金禧年期间进行的民调显示,英国民众对维持君主制的支持度依然稳固[285],而女王个人声望始终居高不下[286]。2021年,她在盖洛普最敬佩的人民意调查中在最受尊敬的女性当中排行第三,她曾入选该榜52次,是史上进入前十名次数最多的女性[287]

头衔、称号、荣誉、徽章

[编辑]

头衔及称号

[编辑]

伊丽莎白二世本身是英格兰教会最高领袖。她更在共和联邦各国中持有很多头衔和军衔。她在其统治的各个王国各有其君主头衔。在澳洲和加拿大[288]、新西兰和英国,她所用的头衔是“伊丽莎白二世,托上帝洪恩,本王国女王与她其它王国及领地女王,共和联邦元首,信仰保卫者”。

徽章

[编辑]

1944年至1952年期间,伊丽莎白的徽章采用特殊的菱形盾徽设计。基底采用英国皇家徽章,并以银白色三尖标签作为区别标志。其中央尖角饰以都铎玫瑰,两侧尖角则各绘有圣乔治十字[289]。1952年继位后,女王继承了父亲乔治六世的全套主权纹章体系。其中最显著的改变是将王冠图案进行现代化修改,采用圣爱德华王冠样式,同时将盾徽顶部的头盔更换为象征君主权的闭合式设计,彰显其作为国家元首的宪政地位。伊丽莎白还拥有皇家旗帜和个人旗帜,供不同地方使用[290]

先祖

[编辑]

以下是伊丽莎白二世的三代先祖[291]

 
 
 
 
 
 
 
 
 
 
 
 
 
 
 
 
 
 
曾祖父:英国的爱德华七世
 
 
 
 
 
 
 
 
 
 
 
祖父:英国的乔治五世
 
 
 
 
 
 
 
 
 
 
 
 
 
 
曾祖母:丹麦的亚历山德拉公主
 
 
 
 
 
 
 
 
 
 
 
父亲:英国的乔治六世
 
 
 
 
 
 
 
 
 
 
 
 
 
 
 
 
 
外曾祖父:特克公爵弗朗西斯
 
 
 
 
 
 
 
 
 
 
 
祖母:特克的玛丽公主
 
 
 
 
 
 
 
 
 
 
 
 
 
 
外曾祖母:剑桥的玛丽·阿德莱德公主
 
 
 
 
 
 
 
 
 
 
 
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外曾祖父:第十三代斯特拉斯莫尔和金霍恩伯爵克劳德·鲍斯-莱昂
 
 
 
 
 
 
 
 
 
 
 
外祖父:第十四代斯特拉斯莫尔和金霍恩伯爵克劳德·鲍斯-莱昂
 
 
 
 
 
 
 
 
 
 
 
 
 
 
外曾祖母:弗朗西斯·史密斯英语Frances Bowes-Lyon, Countess of Strathmore and Kinghorne
 
 
 
 
 
 
 
 
 
 
 
母亲:伊丽莎白·鲍斯-莱昂女勋爵
 
 
 
 
 
 
 
 
 
 
 
 
 
 
 
 
 
外曾祖父:查尔斯·卡文迪许-本廷克英语Charles Cavendish-Bentinck (priest)
 
 
 
 
 
 
 
 
 
 
 
外祖母:塞西莉亚·卡文迪许-本廷克
 
 
 
 
 
 
 
 
 
 
 
 
 
 
外曾祖母:路易莎·本拿比英语Louisa Cavendish-Bentinck
 
 
 
 
 
 
 
 
 
 

子孙

[编辑]
名字 出生日期 结婚 子女 孙子女
日期 配偶
查尔斯三世 (1948-11-14) 1948年11月14日76岁) 1981年7月29日
1996年8月28日离婚
戴安娜·斯宾塞女勋爵 威尔士亲王威廉
萨塞克斯公爵哈里王子
2005年4月9日 卡米拉·帕克·鲍尔斯 不适用
长公主安妮 (1950-08-15) 1950年8月15日74岁) 1973年11月14日
1992年4月23日离婚
马克·菲利普斯 彼得·菲利普斯
扎拉·廷德尔
1992年12月12日 提摩西·劳伦斯 不适用
约克公爵安德鲁王子 (1960-02-19) 1960年2月19日65岁) 1986年7月23日
1996年5月30日离婚
莎拉·弗格森 马佩利·莫茨夫人碧翠丝公主
布鲁克斯班克夫人尤金妮公主
爱丁堡公爵爱德华王子 (1964-03-10) 1964年3月10日61岁) 1999年6月19日 苏菲·惠斯-锺斯 路易丝·温莎女勋爵 不适用
威塞克斯伯爵詹姆斯 不适用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这段演说词由《泰晤士报》记者德莫特·莫拉英语Dermot Morrah执笔撰写[38]
  2. ^ 由于菲利普亲王已放弃希腊与丹麦的王室头衔,按照当时的王室规范,他们的子女原本无权享有此等尊称[51]
  3. ^ 伊丽莎白一世只曾担任英格兰爱尔兰的女王
  4. ^ 前次缺席是1959年与1963年,当时分别因怀有安德鲁王子与爱德华王子。

注脚

[编辑]
  1. ^ No. 33153. London Gazette. 1926-04-21. 
  2. ^ Bradford 2012,第22页; Brandreth 2004,第103页; Marr 2011,第76页; Pimlott 2001,第2–3页; Lacey 2002,第75–76页; Roberts 2000,第74页
  3. ^ Hoey 2002,第40页
  4. ^ Brandreth 2004,第103页
  5. ^ Pimlott 2001,第12页
  6. ^ Williamson 1987,第205页
  7. ^ Pimlott 2001,第15页
  8. ^ Lacey 2002,第56页; Nicolson 1952,第433页; Pimlott 2001,第14–16页
  9. ^ Crawford 1950,第26页; Pimlott 2001,第20页; Shawcross 2002,第21页
  10. ^ Brandreth 2004,第124页; Lacey 2002,第62–63页; Pimlott 2001,第24, 69页
  11. ^ Brandreth 2004,第108–110页; Lacey 2002,第159–161页; Pimlott 2001,第20, 163页
  12. ^ Brandreth 2004,第108–110页
  13. ^ Brandreth 2004,第105页; Lacey 2002,第81页; Shawcross 2002,第21–22页
  14. ^ Brandreth 2004,第105–106页
  15. ^ Crawford 1950,第14–34页; Heald 2007,第7–8页; Warwick 2002,第35–39页
  16. ^ Bond 2006,第8页; Lacey 2002,第76页; Pimlott 2001,第3页
  17. ^ Lacey 2002,第97–98页
  18. ^ Marr 2011,第78, 85页; Pimlott 2001,第71–73页
  19. ^ Brandreth 2004,第124页; Crawford 1950,第85页; Lacey 2002,第112页; Marr 2011,第88页; Pimlott 2001,第51页; Shawcross 2002,第25页
  20. ^ 20.0 20.1 Her Majesty The Queen: Early life and education. The Royal Family. The Royal Household. 2015-12-29 [2016-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7). 
  21. ^ Marr 2011,第84页; Pimlott 2001,第47页
  22. ^ 22.0 22.1 Pimlott 2001,第54页
  23. ^ 23.0 23.1 Pimlott 2001,第55页
  24. ^ Warwick 2002,第102页
  25. ^ Goodey, Emma. Queen Elizabeth The Queen Mother. The Royal Family (The Royal Household). 2015-12-21 [2016-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7). 
  26. ^ Crawford 1950,第104–114页; Pimlott 2001,第56–57页
  27. ^ Crawford 1950,第114–119页; Pimlott 2001,第57页
  28. ^ Children's Hour: Princess Elizabeth. BBC Archive. 1940-10-13 [2009-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7). 
  29. ^ Early public life. The Royal Household. [2010-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8). 
  30. ^ Pimlott 2001,第71页
  31. ^ No. 36973. The London Gazette (Supplement). 1945-03-06. 
  32. ^
  33. ^ Bond 2006,第10页; Pimlott 2001,第79页
  34. ^ The Queen Remembers VE Day 1945. The Way We Were. 与Godfrey Talbot的访谈 (BBC Radio 4). 1985-05-08 [2024-04-04] –通过YouTube. 
  35. ^ Royal plans to beat nationalism. BBC News. 2005-03-08 [2010-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8). 
  36. ^ Gorsedd of the Bards. National Museum of Wales. [2009-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8). 
  37. ^ Fisher, Connie. A speech by the Queen on her 21st Birthday, 1947. The Royal Family (The Royal Household). 1947-04-20 [2016-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3). 
  38. ^ Utley, Charles. My grandfather wrote the Princess's speech. The Oldie. June 2017 [2022-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39. ^ Brandreth 2004,第132–139页; Lacey 2002,第124–125页; Pimlott 2001,第86页
  40. ^ Bond 2006,第10页; Brandreth 2004,第132–136, 166–169页; Lacey 2002,第119, 126, 135页
  41. ^ Edwards, Phil. The Real Prince Philip. Channel 4. 2000-10-31 [200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09). 
  42. ^ Crawford 1950,第180页
  43. ^
  44. ^ Heald 2007,第xviii页
  45. ^ Hoey 2002,第55–56页; Pimlott 2001,第101, 137页
  46. ^ No. 38128. The London Gazette. 1947-11-21. 
  47. ^ 47.0 47.1 60 Diamond Wedding anniversary facts. The Royal Household. 2007-11-18 [2010-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3). 
  48. ^ Hoey 2002,第58页; Pimlott 2001,第133–134页
  49. ^ Hoey 2002,第59页; Petropoulos 2006,第363页
  50. ^ Bradford 2012,第61页
  51. ^
  52. ^ Pimlott 2001,第163页
  53. ^ Brandreth 2004,第226–238页; Pimlott 2001,第145, 159–163, 167页
  54. ^ Brandreth 2004,第240–241页; Lacey 2002,第166页; Pimlott 2001,第169–172页
  55. ^ Brandreth 2004,第245–247页; Lacey 2002,第166页; Pimlott 2001,第173–176页; Shawcross 2002,第16页
  56. ^ Bousfield & Toffoli 2002,第72页; Bradford 2002,第166页; Pimlott 2001,第179页; Shawcross 2002,第17页
  57. ^ Mitchell 2003,第113页
  58. ^ Pimlott 2001,第178–179页
  59. ^ Pimlott 2001,第186–187页
  60. ^ Soames, Emma. Emma Soames: As Churchills we're proud to do our duty. The Telegraph (London). 2012-06-01 [2019-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2). 
  61. ^ Bradford 2012,第80页; Brandreth 2004,第253–254页; Lacey 2002,第172–173页; Pimlott 2001,第183–185页
  62. ^ Pimlott 2001,第297–298页
  63. ^ No. 41948. The London Gazette (Supplement). 1960-02-05. 
  64. ^ Bradford 2012,第82页
  65. ^ 50 facts about The Queen's Coronation. The Royal Family. The Royal Household. 2003-05-25 [2016-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66. ^ Briggs 1995,第420 ff.页; Pimlott 2001,第207页; Roberts 2000,第82页; Lacey 2002,第182页
  67. ^ Lacey 2002,第190页; Pimlott 2001,第247–248页
  68. ^ Marr 2011,第272页
  69. ^ Pimlott 2001,第182页
  70. ^ The Commonwealth: Gifts to the Queen. Royal Collection Trust. [2016-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1). 
  71. ^
  72. ^ Brandreth 2004,第278页; Marr 2011,第126页; Pimlott 2001,第224页; Shawcross 2002,第59页
  73. ^ Campbell, Sophie. Queen's Diamond Jubilee: Sixty years of royal tours需要付费订阅. The Telegraph. 2012-05-11 [2016-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0). 
  74. ^ Thomson, Mike. When Britain and France nearly married. BBC News. 2007-01-15 [2009-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3). 
  75. ^ Pimlott 2001,第255页; Roberts 2000,第84页
  76. ^ Marr 2011,第175–176页; Pimlott 2001,第256–260页; Roberts 2000,第84页
  77. ^ Lacey 2002,第199页; Shawcross 2002,第75页
  78. ^ Brandreth 2004,第374页; Roberts 2000,第83页
  79. ^ Brandreth 2004,第374页; Pimlott 2001,第280–281页; Shawcross 2002,第76页
  80. ^ Hardman 2011,第22页; Pimlott 2001,第324–335页; Roberts 2000,第84页
  81. ^ Roberts 2000,第84页
  82. ^ 82.0 82.1 Queen and Canada: Royal visits. The Royal Household. [2012-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4). 
  83. ^ Bradford 2012,第114页
  84. ^ Pimlott 2001,第303页; Shawcross 2002,第83页
  85. ^ 85.0 85.1 Macmillan 1972,第466–472页
  86. ^ Dubois, Paul. Demonstrations Mar Quebec Events Saturday. The Gazette. 1964-10-12: 1 [2010-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87. ^ Bousfield & Toffoli 2002,第139页
  88. ^ Royal Family tree and line of succession. BBC News. 2017-09-04 [2022-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89. ^ No. 43268. The London Gazette. 1964-03-11. 
  90. ^ Bond 2006,第66页; Pimlott 2001,第345–354页
  91. ^ Bradford 2012,第123, 154, 176页; Pimlott 2001,第301, 315–316, 415–417页
  92. ^
  93. ^ Hoey 2022,第58页
  94. ^ Big Crowds in Belgrade Greet Queen Elizabeth. The New York Times. 1972-10-18 [2022-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6). 
  95. ^ Bradford 2012,第181页; Pimlott 2001,第418页
  96. ^ Bradford 2012,第181页; Marr 2011,第256页; Pimlott 2001,第419页; Shawcross 2002,第109–110页
  97. ^ 97.0 97.1 Bond 2006,第96页; Marr 2011,第257页; Pimlott 2001,第427页; Shawcross 2002,第110页
  98. ^ Pimlott 2001,第428–429页
  99. ^ Pimlott 2001,第449页
  100. ^ Hardman 2011,第137页; Roberts 2000,第88–89页; Shawcross 2002,第178页
  101. ^ Shawcross 2002,第178页
  102. ^ Pimlott 2001,第336–337, 470–471页; Roberts 2000,第88–89页
  103. ^ 103.0 103.1 103.2 103.3 Heinricks, Geoff. Trudeau: A drawer monarchist. National Post (Toronto). 2000-09-29: B12. 
  104. ^ Queen's 'fantasy assassin' jailed. BBC News. 1981-09-14 [2010-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8). 
  105. ^ Lacey 2002,第281页; Pimlott 2001,第476–477页; Shawcross 2002,第192页
  106. ^ McNeilly, Hamish. Intelligence documents confirm assassination attempt on Queen Elizabeth in New Zealand.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18-03-01 [2018-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6). 
  107. ^ Ainge Roy, Eleanor. 'Damn ... I missed': the incredible story of the day the Queen was nearly shot. The Guardian. 2018-01-13 [2018-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1). 
  108. ^ Bond 2006,第115页; Pimlott 2001,第487页
  109. ^ Pimlott 2001,第487页; Shawcross 2002,第127页
  110. ^ Lacey 2002,第297–298页; Pimlott 2001,第491页
  111. ^ Bond 2006,第188页; Pimlott 2001,第497页
  112. ^ Pimlott 2001,第488–490页
  113. ^ Pimlott 2001,第521页
  114. ^ Hardman 2011,第216–217页; Pimlott 2001,第503–515页; Neil 1996,第195–207页; Shawcross 2002,第129–132页.
  115. ^ Neil 1996,第207页; Wyatt 1999,diary of 26 October 1990
  116. ^ Campbell 2003,第467页
  117. ^ Hardman 2011,第167, 171–173页
  118. ^ Roberts 2000,第101页; Shawcross 2002,第139页
  119. ^ 119.0 119.1 Geddes, John. The day she descended into the fray. Maclean's Special Commemorative. 2012: 72. 
  120. ^ 120.0 120.1 MacQueen, Ken; Treble, Patricia. The Jewel in the Crown. Maclean's Special Commemorative. 2012: 43–44. 
  121. ^ Queen fulfills a Royal Goal: To visit China. The New York Times. 1986-10-13 [2022-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6). 
  122. ^ BBC Books 1991,第181页
  123. ^ Hardman 2019,第437页
  124. ^ Bogert, Carroll R. Queen Elizabeth II Arrives In Peking for 6-Day Visit. The Washington Post. 1986-10-13 [2022-10-12]. ISSN 0190-82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125. ^ Lacey 2002,第293–294页; Pimlott 2001,第541页
  126. ^ Hardman 2011,第82–83页; Lacey 2002,第307页; Pimlott 2001,第522–526页
  127. ^ Pimlott 2001,第515–516页
  128. ^ Pimlott 2001,第538页
  129. ^ Fisher, Connie. A speech by The Queen on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her succession (Annus horribilis speech). The Royal Family (The Royal Household). 1992-11-24 [2016-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3). 
  130. ^ Lacey 2002,第319页; Marr 2011,第315页; Pimlott 2001,第550–551页
  131. ^ Stanglin, Douglas. German study concludes 25,000 died in Allied bombing of Dresden. USA Today. 2010-03-18 [2010-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15). 
  132. ^ Brandreth 2004,第377页; Pimlott 2001,第558–559页; Roberts 2000,第94页; Shawcross 2002,第204页
  133. ^ Brandreth 2004,第377页
  134. ^ Bradford 2012,第229页; Lacey 2002,第325–326页; Pimlott 2001,第559–561页
  135. ^ Bradford 2012,第226页; Hardman 2011,第96页; Lacey 2002,第328页; Pimlott 2001,第561页
  136. ^ Pimlott 2001,第562页
  137. ^ Queen Threatens to Sue Newspaper. Associated Press News (London). 1993-02-03 [2021-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7). 
  138. ^ Queen Breaks Wrist in Riding Accident. Associated Press News. 1994-01-17 [2022-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31). 
  139. ^
  140. ^
  141. ^ Brandreth 2004,第356页; Pimlott 2001,第572–577页; Roberts 2000,第94页; Shawcross 2002,第168页
  142. ^ Brandreth 2004,第357页; Pimlott 2001,第577页
  143. ^ Brandreth 2004,第358页; Hardman 2011,第101页; Pimlott 2001,第610页
  144. ^ Bond 2006,第134页; Brandreth 2004,第358页; Marr 2011,第338页; Pimlott 2001,第615页
  145. ^ Bond 2006,第134页; Brandreth 2004,第358页; Lacey 2002,第6–7页; Pimlott 2001,第616页; Roberts 2000,第98页; Shawcross 2002,第8页
  146. ^ Brandreth 2004,第358–359页; Lacey 2002,第8–9页; Pimlott 2001,第621–622页
  147. ^ 147.0 147.1 Bond 2006,第134页; Brandreth 2004,第359页; Lacey 2002,第13–15页; Pimlott 2001,第623–624页
  148. ^ 148.0 148.1 Indian group calls off protest, accepts queen's regrets. Amritsar, India: CNN. 1997-10-14 [2021-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 
  149. ^ 149.0 149.1 Burns, John F. In India, Queen Bows Her Head Over a Massacre in 1919. The New York Times. 1997-10-15 [2013-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7). 
  150. ^ 150.0 150.1 Fisher, Connie. A speech by The Queen on her Golden Wedding Anniversary. The Royal Family (The Royal Household). 1997-11-20 [2017-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0). 
  151. ^ Gibbs, Geoffrey. Welsh crown day with a song. The Guardian. 1999-05-27 [2022-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0). 
  152. ^ Engel, Matthew. Something for everyone as Scots at last put history behind them. The Guardian. 1999-07-02 [2022-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4). 
  153. ^
  154. ^ Knappett 2016,第24页
  155. ^ Shawcross 2002,第224页; Bedell Smith 2017,第423页
  156. ^
  157. ^ Bond 2006,第156页; Bradford 2012,第248–249页; Marr 2011,第349–350页
  158. ^ McDowell, Erin. 13 photos that show Queen Elizabeth and Princess Margaret's close sisterly bond. Insider. 2022-12-06 [2023-11-08]. 
  159. ^ Brandreth 2004,第31页
  160. ^ Bond 2006,第166–167页
  161. ^ Bond 2006,第157页
  162. ^ Higham, Nick. Analysis: The Royal Family's history of legal action. BBC News. 2012-09-14 [2022-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6). 
  163. ^ Wells, Matt. Palace and Mirror settle over fake footman. The Guardian. 2003-11-24 [2022-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164. ^ Queen cancels visit due to injury. BBC News. 2006-10-26 [2009-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7). 
  165. ^ Alderson, Andrew. Revealed: Queen's dismay at Blair legacy需要付费订阅. The Telegraph. 2007-05-28 [2010-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0). 
  166. ^ Alderson, Andrew. Tony and Her Majesty: an uneasy relationship需要付费订阅. The Telegraph. 2007-05-27 [2010-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0). 
  167. ^ Queen celebrates diamond wedding. BBC News. 2007-11-19 [2017-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3). 
  168. ^ Historic first for Maundy service. BBC News. 2008-03-20 [2008-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2). 
  169. ^ Berry, Ciara. A speech by The Queen at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2010. The Royal Family (The Royal Household). 2010-07-06 [2016-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4). 
  170. ^ 170.0 170.1 Queen addresses UN General Assembly in New York. BBC News. 2010-07-07 [2010-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15). 
  171. ^ Bradford 2012,第253页
  172. ^ Royal tour of Australia: The Queen ends visit with traditional 'Aussie barbie'. The Telegraph. 2011-10-29 [201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30). 
  173. ^
  174. ^ Event News. The Queen's Diamond Jubilee Beacons. [2016-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6). 
  175. ^ UK to name part of Antarctica Queen Elizabeth Land. BBC News. 2012-12-18 [2019-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8). 
  176. ^ Canada's Olympic Broadcast Media Consortium Announces Broadcast Details for London 2012 Opening Ceremony, Friday. PR Newswire. 2012-07-24 [2015-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177. ^ Brown, Nicholas. How James Bond whisked the Queen to the Olympics. BBC News. 2012-07-27 [2012-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9). 
  178. ^ Queen honoured with Bafta award for film and TV support. BBC News. 2013-04-04 [2013-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07). 
  179. ^ Berry, Ciara. A speech by The Queen at the Borders Railway, Scotland. The Royal Family (The Royal Household). 2015-09-09 [2022-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6). 
  180. ^ Queen leaves hospital after stomach bug. BBC News. 2013-03-04 [2013-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4). 
  181. ^ Recovering Queen signs Commonwealth charter. BBC News. 2013-03-11 [2016-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4). 
  182. ^ Queen to miss Commonwealth meeting. BBC News. 2013-05-07 [2013-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183. ^ Charles to be next Commonwealth head. BBC News. 2018-04-20 [2018-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0). 
  184. ^ Collier, Hatty. The Queen undergoes eye surgery to remove cataract. Evening Standard. 2018-06-08 [2021-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通过Yahoo! News. 
  185. ^ Nikkash, Roya. Queen slams brakes on driving in public需要付费订阅. The Times. 2019-03-31 [2019-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1). 
  186. ^
  187. ^
  188. ^
  189. ^ Queen Elizabeth II will be the world's oldest head of state if Robert Mugabe is toppled. MSN. 2017-11-14 [2017-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5). 
  190. ^ Rayner, Gordon. The Blue Sapphire Jubilee: Queen will not celebrate 65th anniversary but instead sit in 'quiet contemplation' remembering father's death需要付费订阅. The Telegraph. 2017-01-29 [2017-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0). 
  191. ^ Queen and Prince Philip portraits released to mark 70th anniversary. The Guardian. Press Association. 2017-11-20 [2017-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0). 
  192. ^ Friel, Mikhaila. The royal family is canceling events because of the coronavirus, and the Queen may be asked to self-isolate for up to 4 months. Insider. 2020-03-16 [2021-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8). 
  193. ^ Coronavirus: Queen and Prince Philip return to Windsor Castle for lockdown. Sky News. 2020-11-02 [2021-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1). 
  194. ^ Coronavirus: The Queen's message seen by 24 million. BBC News. 2020-04-06 [2021-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0). 
  195. ^ Coronavirus: The Queen's broadcast in full. BBC News. 2020-04-05 [2021-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5). 
  196. ^ VE Day: UK's streets not empty as filled with love, says Queen. BBC News. 2020-05-08 [2021-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197. ^
  198. ^
  199. ^ Tominey, Camilla. Prince Philip's peaceful passing reflects a remarkable life lived in self-effacing dignity需要付费订阅. The Telegraph. 2021-04-09 [2021-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200. ^ Prince Philip: The Queen says his death has 'left a huge void' – Duke of York. BBC News. 2021-04-11 [2022-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8). 
  201. ^
  202. ^ Burford, Rachael. No10 'offered to ease Covid rules for Prince Philip's funeral but Queen declined because it wouldn't be fair'. Evening Standard. 2022-01-20 [2022-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9). 
  203. ^
  204. ^ Queen's Speech 2021: What can we expect?. BBC News. 2021-05-10 [2021-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205. ^ Mills, Rhiannon. G7 summit: Queen charms prime ministers and presidents. Sky News. 2021-06-12 [2021-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2). 
  206. ^ Queen meets Joe Biden at Windsor Castle. BBC News. 2021-06-13 [2023-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7). 
  207. ^ Taylor, Harry. The Queen spent night in hospital after cancelling Northern Ireland visit. The Guardian. 2021-10-21 [2024-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7). 
  208. ^ Man admits treason after breaking into grounds of Windsor Castle with crossbow 'to kill Queen'. Sky News. 2023-02-03 [2023-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3). 
  209. ^ Zaccaro, Maria. Jaswant Singh Chail: Man who took crossbow to 'kill Queen' jailed. 2023-10-05 [2024-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5-24). 
  210. ^ Turner, Lauren. Queen holds reception to mark Platinum Jubilee. BBC News. 2022-02-05 [2022-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1). 
  211. ^ Goodey, Emma. Accession Day 2022. The Royal Family (The Royal Household). 2022-02-05 [2022-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0). 
  212. ^
  213. ^ Lauren, Turner. Queen attends Prince Philip memorial service at Westminster Abbey. BBC News. 2022-03-29 [2022-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6). 
  214. ^ Thompson, Eliza. Prince Charles Fills in for Queen Elizabeth II at Commonwealth Day Service Alongside Prince William. Us Weekly. 2022-03-14 [2022-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4). 
  215. ^ Adams, Charley. Prince Charles stands in for Queen at Maundy Service. BBC News. 2022-04-14 [2022-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6). 
  216. ^ Queen to miss State Opening of Parliament – Prince of Wales to read speech instead. Sky News. 2022-05-09 [2022-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1). 
  217. ^ Elizabeth line: Queen makes surprise visit to Paddington Station. BBC News. 2022-05-17 [2025-05-21]. 
  218. ^ Furness, Hannah. The Queen to miss service of thanksgiving after suffering discomfort. The Telegraph. 2022-06-02 [2022-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7). 
  219. ^ Turner, Lauren. Queen Elizabeth II becomes second-longest serving monarch. BBC News. 2022-06-13 [2022-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5). 
  220. ^ Foster, Max; Said-Moorhouse, Lauren. Queen won't return to London to appoint new British PM, for first time in her reign. CNN. 2022-08-31 [2022-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2). 
  221. ^ 10 Little known facts about British Prime Ministers. Sky HISTORY. [2022-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0). 
  222. ^ In last public statement, Queen Elizabeth extended condolences following Saskatchewan stabbing rampage. The StarPhoenix. 2022-09-08 [2023-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8). 
  223. ^
  224. ^ Brandreth 2004,第370–371页; Marr 2011,第395页
  225. ^ Tasker, John Paul. Canada is the country it is today because of Queen Elizabeth, Mulroney says at memorial service. CBC News. 2022-09-19 [2022-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3). 
  226. ^ Sherwood, Harriet. Queen had no fear of death, says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The Guardian. 2022-09-09 [2022-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9). 
  227. ^
  228. ^
  229. ^
  230. ^ 230.0 230.1 Coughlan, Sean. Queen's cause of death given as 'old age' on death certificate. BBC News. 2022-09-29 [202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1). 
  231. ^
  232. ^
  233. ^ Silver, Christopher. Elizabeth, the last Queen of Scots?. Prospect. 2022-09-13 [2022-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3). 
  234. ^ Queen Elizabeth died of 'old age', death certificate says. The Guardian. 2022-09-29 [2022-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4). 
  235. ^ Keate, Noah. Boris Johnson says Queen Elizabeth II had bone cancer. Politico. 2024-09-30 [2024-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6-05). 
  236. ^ Dawson, Bethany. Queen Elizabeth II was battling bone marrow cancer before she died, claims new book. Business Insider. 2022-11-26 [202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2). 
  237. ^ The quiet symbolism of the Queen's farewell to Scotland. BBC News. 2022-09-13 [2022-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3). 
  238. ^ Queen's coffin vigil in Edinburgh witnessed by 33,000 people. BBC News. 2022-09-13 [2022-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3). 
  239. ^ Plane carrying coffin of Queen Elizabeth lands in London. Reuters. 2022-09-13 [2022-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7). 
  240. ^
  241. ^ Therrien, Alex. Royals hold sombre watch over Queen's coffin. BBC News. 2022-09-16 [2022-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3). 
  242. ^ Bowden, George; Faulkner, Doug. Queen Elizabeth II's grandchildren to observe lying-in-state vigil. BBC News. 2022-09-16 [2022-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243. ^ A History of Royal Burials and Funerals. Westminster Abbey. [2022-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2). 
  244. ^ 244.0 244.1 Minelle, Bethany. Tens of thousands in London and Windsor as world says goodbye to the Queen at her funeral. Sky News. 2022-09-19 [2022-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9). 
  245. ^ 245.0 245.1 Your complete guide to the Queen's funeral. BBC News. 2022-09-19 [2022-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9). 
  246. ^ Heald, Claire. Queen's corgis and pony wait at Windsor Castle as coffin approaches. BBC News. 2022-09-19 [2022-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4). 
  247. ^ Family say final goodbye as Queen buried next to Philip. BBC News. 2022-09-19 [2022-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9). 
  248. ^ Hunter, Sophie. The State Funeral for Her Majesty The Queen. The Royal Family (The Royal Household). 2022-09-19 [2022-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5). 
  249. ^ State Funeral for Her Majesty The Queen. The Royal Family. [2022-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8) –通过YouTube. 
  250. ^ Walton, John. The author of political scandal. BBC News. 1999-01-16 [2022-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8). 
  251. ^ Routledge 1994,第xiii页
  252. ^ Dominiczak, Peter. David Cameron: I'm extremely sorry for saying Queen 'purred' over Scottish Independence vote需要付费订阅. The Telegraph. 2014-09-24 [2018-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9). 
  253. ^ Quinn, Ben. David Cameron sought intervention from Queen on Scottish independence. The Guardian. 2019-09-19 [2022-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7). 
  254. ^
  255. ^ Our structure. Church of Scotland. 2010-02-22 [2022-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5). 
  256. ^ Queen meets Pope Francis at the Vatican. BBC News. 2014-04-03 [2017-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8). 
  257. ^
  258. ^ About The Patron's Lunch. The Patron's Lunch. 2014-09-05 [2016-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7). 
  259. ^ Hodge, Kate. The Queen has done more for charity than any other monarch in history. The Guardian. 2012-06-11 [2021-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2). 
  260. ^ Fact files: 80 facts about The Queen. The Royal Household. [2010-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21). 
  261. ^
  262. ^ Delacourt, Susan. When the Queen is your boss. Toronto Star. 2012-05-25 [2012-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7). 
  263. ^ Bond 2006,第22页
  264. ^ Bond 2006,第35页; Pimlott 2001,第180页; Roberts 2000,第82页; Shawcross 2002,第50页
  265. ^ Bond 2006,第35页; Pimlott 2001,第280页; Shawcross 2002,第76页
  266. ^ Bond 2006,第66–67, 84, 87–89页; Bradford 2012,第160–163页; Hardman 2011,第22, 210–213页; Lacey 2002,第222–226页; Marr 2011,第237页; Pimlott 2001,第378–392页; Roberts 2000,第84–86页
  267. ^ Hardman 2011,第213–214页
  268. ^ Hardman 2011,第41页
  269. ^ Cartner-Morley, Jess. Elizabeth II, belated follower of fashion. The Guardian. 2007-05-10 [2011-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7). 
  270. ^ Smith, Matthew. Almost a third of the country has seen or met the Queen in real life. YouGov. 2018-05-17 [2023-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271. ^ Bond 2006,第97页; Bradford 2012,第189页; Pimlott 2001,第449–450页; Roberts 2000,第87页; Shawcross 2002,第1114–117页
  272. ^ Bond 2006,第117页; Roberts 2000,第91页
  273. ^ Bond 2006,第134页; Pimlott 2001,第556–561, 570页
  274. ^
  275. ^ Pimlott 2001,第578页
  276. ^ Bond 2006,第134页; Pimlott 2001,第624–625页
  277. ^ Hardman 2011,第310页; Lacey 2002,第387页; Roberts 2000,第101页; Shawcross 2002,第218页
  278. ^ Australia's PM says Elizabeth II should be country's last British monarch. The Guardian (Canberra). Associated Press. 2010-08-17 [2022-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7). 
  279. ^ Ireland, Judith. We're all Elizabethans now: When Malcolm Turnbull met the monarch.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17-07-15 [2022-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1). 
  280. ^ Lagan, Bernard. Australians in new push to break royal links after Meghan and Harry interview需要付费订阅. The Times. Sydney. 2021-03-09 [2022-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2). 
  281. ^ Vincies vote 'No'. BBC News. 2009-11-26 [2009-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0). 
  282. ^
  283. ^ Monarchy/Royal Family Trends – Satisfaction with the Queen. Ipsos MORI. 2016-05-19 [2017-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284. ^
  285. ^
  286. ^
  287. ^ Smith, Matthew. World's most admired 2021. YouGov America. 2021-12-14 [2021-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288. ^ Proclamation of the accession of 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 from the steps of Parliament House, Canberra, 1952 Feb. 8.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2011-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7). 
  289. ^ Coat of Arms: Her Royal Highness The Princess Elizabeth. Lieutenant Governor of British Columbia. [2013-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6). 
  290. ^ Berry, Ciara. Personal Flags. The Royal Family (The Royal Household). 2016-01-15 [2016-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7). 
  291. ^

参考资料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