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雅马哈Cygnus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山叶生产的CygnusX SR Evolution

雅马哈Cygnus(日语:ヤマハ・シグナス)是日本雅马哈发动机公司制造贩售的一款轻型踏板车,型号是“XC”。虽然以前所有的型号都是日本生产,但现在都是由台湾山叶机车生产。车名Cygnus是“天鹅座”的意思。

以下内容以日本市场为主

CYGNUS XC180

[编辑]
CYGNUS XC180

CYGNUS XC180是1982年开始销售并贩卖十余年的轻型摩哆车,是Cygnus车系始祖,排气量171cc的引擎可以产生15p马力,但是引擎散热部分被车体覆盖,导致容易过热的缺点也在上市后逐渐显露,销售状况并不如预期。

Cygnus

[编辑]

Cygnus于1984年发售。正式型号为XC125,引擎使用124cc排气量,以圆弧曲线为设计特征的车体外观。虽然并不是一台很人气的车种,但却是贩卖相当久的商品,1988年的小改款后,持续在日本市场贩售了10年以上。

但1995年进行整个大改款,正式型号改为XC125T(台湾称为迅光),到目前为止Cygnus全系列都是由台湾当地法人公司台湾山叶机车工业所生产,在日本则以代理的方式贩售。外观设计上增加更多的圆弧线条,销售也有显著的上升,以往大幅降价求售的情况已经很稀少了。

CYGNUS D・CYGNUS Si・CYGNUS SV

[编辑]

CYGNUS D(部分海外市场称为CYGNUS R)在1996年发售。产品定位在先前发售的XC125T高阶版,前轮配有碟盘刹车,大灯则被设计在前斜版处。

CYGNUS Si(台湾称为风光)在1998年发售。事实上他就是XC125T的大改版,产品定位在Cygnus D的低价版本,虽然没有配备前轮碟盘刹车,但车体重量下降为97公斤。直到2001年型号改变为CYGNUS SV后,使用CYGNUS D的前轮总成让前轮碟煞成为配备之一。

CYGNUS-X

[编辑]

CYGNUS-X(台湾山叶称为劲战)台湾山叶于2002年9月发售至今。母厂雅马哈发动机也将此车款引进日本市场。

CYGNUS-Z・CYGNUS-L

[编辑]

CYGNUS-Z以及CYGNUS-L是中国大陆所生产的Cygnus车型,Cygnus-Z称为迅鹰、Cygnus-L称为悦鹰。整个车体设计都跟台湾生产车型有相当大的不同,L版为101cc排气量,且为原劲风光的可动式版本。

在车体设计上沿用过去Cygnus T・D・S・SV的部分零件,目前YAMAHA在Cygnus车系是采取大陆及台湾各自生产的制度。

CYGNUS GT于1991年发售。正式型号为XC150(台湾称为迎光,引擎代号3UH),使用149cc排气量引擎。散热方式采用水冷汽缸头融合空冷汽缸的特殊结构。虽然这台由台湾制造的车种在销售上并不是很好,但在Majesty发售后依然可以看到CYGNUS GT在商品型录上。

在大陆雅马哈公司,Cygnus GT是大陆地区独有赛鹰 125踏板车代号。赛鹰 125采用Blue Core引擎,大陆雅马哈公司宣传称其为创核科技

台湾的CYGNUS

[编辑]

虽然台湾市场的CYGNUS系列在1991年就开始在市场上贩售,但初期都是使用中文名称称呼,在车壳上的英文名称也不使用CYGNUS而另外命名,由于中文名称都是以-光为命名,例如迎光、迅光、风光、顶级迅光、劲风光,故有人称呼为光字号,一直到2002年台湾山叶机车发表劲战CYGNUS-X后,CYGNUS这个英文单字才正式出现在台湾市场。最早在台湾贩售的CYGNUS车种为1991年的迎光150 FLY ONE(日本为CYGNUS GT,引擎代号4DH)。大约在1992年推出CYGNUS 125cc排气量车种,型号为XC125开头,如同日本一样,台湾XC125系列也分为高阶版迅光系列,以及低阶版风光系列。

迅光系列,官方英文为Fuzzy/Forward ,生产日期从1992年到1998年,外观采用欧洲风格设计,优雅的线条在当时125cc市场中相当新颖流行,引擎采用符合第二期环保法规的四行程EV4引擎,配备在当时也是数一数二的豪华,如铝合金货架、无内胎高速胎、双后避震器及大容量置物空间,在长达六年的时间也随着市场变化推出许多小改款车型。

  • 以下为迅光系列各版本
    • 迅光Fuzzy,1992年发售,型号为XC125,引擎代号4CW,是迅光初期版本,外观使用配有前轮挡泥板的可动设计,前避震器为防俯冲多连杆避震,刹车为股煞设计,大灯为双灯泡设计(30w灯泡),一般俗称为老迅光或者可动版迅光,外销版XC125T(引擎代号4KP)以此车型为基础。
    • 迅光Fuzzy FX,为1993年与FR版本同时贩售,型号为XC125S/S1/S2,引擎代号4JK,与上述可动版迅光的衍生产品,刹车为鼓煞设计,在外观上采用无前轮挡泥板的斜版设计,大灯有双灯泡(30w灯泡)及三灯泡版本(20w灯泡),后期还导入当时颇为豪华的第二LED刹车灯版本。贩售初期使用三灯泡车型,有分货架版本(XC125S)与第二刹车灯(XC125S1)版本可选择,1994年7月进行小改款使用双灯泡车型,一律采用第二刹车灯版本(XC125S2)。
    • 迅光Fuzzy FR,1993年发售,型号为XC125Z/Z1/ZE,引擎代号4HP,是迅光车系的小改款车型,外观上全车系改为无前轮挡泥板的斜版设计,前避震器改为潜望式油压避震器并配备碟盘式油压刹车,大灯一律采用三灯泡设计(20w灯泡),贩售初期有货架版(XC125Z)及第二LED刹车灯版本(XC125Z1)两种版本可供选择,1996年4月进行小改款,大灯上方的遮阳板进行小幅度修改,之后一律采用第二刹车灯版本(XC125ZE)。
    • 迅光Forward FD,1995年发售,型号为XC125D/DE,引擎代号4TF,为迅光Fuzzy FR的衍生车型,车壳铭牌为Forward,侧壳有分为立体铭牌与一般贴纸版本,大灯位置从龙头下移到斜版,采用35W单灯泡,原本在斜版上的方向灯则上移到龙头两侧位置,原大灯龙头位置则改为定位灯并与方向灯共用一体式灯壳,一律采用第二LED刹车灯为标准配备,日本和欧洲的CYGNUS D(引擎代号4TG)及CYGNUS R(引擎代号4NB)以此车型为基础,且顶级迅光125 Force的外型也以此车为基础修改线条而成。

迅光150 Grand,引擎代号4MK,于1996年发售,引擎本体沿用迎光150的149cc排气量半水冷式EV4引擎,虽然使用迅光的名字,但车体结构、外型和引擎部分都跟迅光125cc排气量版本有很大的差别,理论上应为迎光150的后继机种。

风光系列,官方英文为Forte,型号为XC125M开头,1996年发售,产品定位为迅光的低价车型,故此车系都配备股煞前刹车(衍生车型为碟煞版),前避震则顺应时代潮流采用潜望式油压避震,后避震器为单只侧置型,外观为斜版设计,大灯则在龙头位置,无第二LED刹车灯,外观线条相当流线,而销售时间也相当的长,直至2008年仍然还有贩售,目前则以劲风光作为车系的最新车型。

  • 以下为风光系列各版本
    • 风光Forte,1996年发售,前轮为股煞配置,无第二LED刹车灯,斜板进气口为垂直栅栏设计,车壳颜色为单一车色。外销版风光称为CYGNUS Si,引擎代号SE01J,约1998年开始贩售于欧美地区。
    • NPA风光Forte,约1999年发售,引擎更换为NPA版本EV4引擎,修改润滑油道跟活塞环阳极处理,外观配色及装饰也有小变动。
    • 风光Deluxe,约2000年发售,以NPA风光为基础的小改款车型,有第二LED刹车灯配置,外型同NPA SV 125R鼓煞版,但龙头并没有黑色小风镜配置,方向灯为透明灯壳无黑色外框。
    • 新风光,约在2002年发售,外型同风光Deluxe,但方向灯改回黄色灯壳,也取消了第二LED刹车灯。2005年版本有修正引擎润滑油道问题。
  • Forte SV 125R,官方中文为劲魅,风光高阶版,型号为XC125R开头,大约于1998年发售,使用跟风光Forte相同的车体、引擎,但却配备有碟煞及第二刹车灯,前方向灯有黑色外框,龙头也附加黑色小风镜,外观配色以及贴纸装饰也采用比较运动化的设计,前斜板进气口则为横置飞翼设计。2000年小改款更换NPA版本的EV4引擎,配色为双色(主色 + 黑色侧导流壳),透明后方向灯壳,红色避震器弹簧,也推出低价导向前轮股煞版本,但在市场定位上跟风光Forte太过接近而容易让消费者搞混,最后则研发新车体SV-MAX作为劲魅系列的接班人。原本劲魅的车体则回馈给新风光使用,日本或欧洲的CYGNUS SV(引擎代号SE07J),约2001年开始贩售,则以此车为基础,后期针对早期NPA EV4引擎因润滑油道设计问题,针对NPA EV4引擎再度改进。
  • 劲风光,官方英文为Breeze,约在2004年发售,采用曲轴润滑设计修正的NPA EV4引擎与凹顶活塞、低压缩比耐用设定,分为鼓煞版及DX单一卡钳 碟煞版,大灯在斜板位置,使用55/60W H4规格灯座,方向灯则在龙头位置,在设计上有特别考虑女性使用者而降低座椅高度。2008年则增加大灯和方向灯都位在龙头的劲风光版本,并在左右方向灯内增加定位灯设计,让使用者可以在斜板安装菜篮增加便利性。2009年劲风光全车系推出对应五期环保法规的喷射引擎版本。
  • SVMax 125',官方中文为车玩,是作为劲魅的后继10吋车种,也是当时台湾山叶主打的125cc主力车种,引擎一样采用NPA EV4 2v SOHC引擎,最大马力有9.5ps,但是初期车玩在高速行驶时曲轴的机油润滑泼溅效果会降低,加上机油滤清器位置设计不佳,一般店家不懂也不想拆下保养,使得引擎润滑油路阻塞。Max sv在外型方面对当时台湾市场相当吸引人,曲轴箱与迅光车系相同,只需将汽缸安装处加大便可借尸还魂,让保险公司丢车赔车险赔到入不敷出,是当时台湾市场失窃热门车种。当劲战上市后便停产,改由GTR车系接手10吋轮胎车种市场,引擎也由NPA EV4改为马力更大的5TY引擎,与劲战系列互通有无。SV MAX电视广告请来演员张震后藤希美子拍摄两支广告,分别是咖啡篇与顺路篇。
    • SVMax 125'第二代,NPA EV4引擎改成离心式润滑,用以改善引擎机油润滑问题,曲轴也从日本山阳特殊钢进口,并引入与雅马哈大型重机引擎相同电镀汽缸技术,称之为GP cylinder。YAMAHA在电镀的材质上有异于光阳、三阳采用的镍基(Ni-Sic)成分(硬度:三阳514Hv、光阳529Hv)。而是在GP的工厂赛车中曾使用的镍磷基(Nip-Sic 硬度750Hv以上),故在商品导入时采用GP cylinder之名称以突显其技术经过MOTO GP考验的高科技感。其实,GP cylinder就是硬度(耐磨度)更高的电镀汽缸。在后悬吊部分增加了后氮气避震。

曾有摩哆车杂志访问雅马哈技术人员,在雅马哈内部测试中,采用GP cylinder技术的汽缸温度,平均降低30度C进而减少机油消耗,使真圆度提高使引擎永远保持最佳状态。曲轴轴承采用日本进口NTN STJ2(超高净度钢)轴承耐用性提升2倍、曲轴采用山阳曲轴(HRC62)含碳量4.2特殊钢材。

顶级迅光系列,官方英文为Force,约在1998年发售,产品定位为迅光的后继机种,是台湾YAMAHA第一个搭载NPA EV4引擎的机种。在外型方面则以新迅光FD Forward 为基础加入了更多现代感线条,圆弧部分也增加了许多,但车体尺寸却比迅光Fuzzy还大很多。大灯采用H4灯座 55/60W灯泡,方向灯则位在斜板下方,轮框采用前12吋后10吋的配置让转弯更加的灵活,并且配有前潜望式油压避震及单一活塞卡钳 碟盘刹车。Met-in置物箱容量也更大了。值得讨论的是,由于前代迅光Fuzzy系列在后双避震器的设计不良而造成的诸多问题,导致台湾贩售的顶级迅光取消了后双避震器配置,改为单只侧置式,但在外销版仍然使用后双避震器设计(主要为欧洲国家)。

顶迅车系约有三次小改款,型号分别为XC125B、XC125G及XC125N。


劲战系列,英文为CYGNUS-X

CYGNUS杂谈

[编辑]
  • 虽然日本市场上CYGNUS-X有150cc的车种,但这些都是由车行自行进口并将引擎改装的产品,并不在Yamaha官方保固范围。在台湾将排气量从100cc改为125cc、125cc改为150cc让动力升级的人相当多,因为在市场上有许多厂商贩卖排气量升级套件,所以在改装上相当容易。
  • 台湾曾经贩售Valentino Rossi配色的限定版CYGNUS-X。
  • 由于引擎内部一些零件的不同(例如活塞),以及为了符合噪音法规的传动设定,让台湾规格的CYGNUS-X速度比日本规格还要快。
  • 日本规格和台湾规格在外观上的不同处
    • 方向灯灯壳(日本:黄色,台湾:透明)
    • 码表刻度(日本:110km/h,台湾:140km/h)
    • 大灯开关(日本:没有,因为全时点灯,台湾:有(台湾六期法规后也改为全时点灯 改为无大灯开关))
    • 座垫的车厂名称刻字(日本:YAMAHA,台湾:YMT(后期推出的CygnusX也改为YAMAHA刻字))
    • 大灯灯壳(日本:透明,台湾:淡蓝色)

影视娱乐

[编辑]

内部链接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 Re:老光的历史,东吴机研-Fuzzy看板,shuoyen(玩车一辈子),2005年9月14日。
  • 精华文章-风光车系的历史,东吴机研-FORTE_SV看板,heyhay(the dark force 达斯面)、yoten (hamakaze),2005年8月15日。
  • Re:请问顶迅的型号为?,东吴机研-FORCE125看板,ANA(冬旅在北宜),2002年12月24日。
  • Re:如何分辨天鹅为哪一代?,东吴机研-Cygnus-X_4V看板,r0930(木头),2005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