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葉Cygnus


山葉Cygnus(日语:ヤマハ・シグナス)是日本山葉發動機公司製造販售的一款輕型速克達,型號是「XC」。雖然以前所有的型號都是日本生產,但現在都是由台灣山葉機車生產。車名Cygnus是「天鵝座」的意思。
以下內容以日本市場為主
CYGNUS XC180
[编辑]
CYGNUS XC180是1982年開始銷售並販賣十餘年的輕型機車,是Cygnus車系始祖,排氣量171cc的引擎可以產生15p馬力,但是引擎散熱部份被車體覆蓋,導致容易過熱的缺點也在上市後逐漸顯露,銷售狀況並不如預期。
Cygnus
[编辑]Cygnus於1984年發售。正式型號為XC125,引擎使用124cc排氣量,以圓弧曲線為設計特徵的車體外觀。雖然並不是一台很人氣的車種,但卻是販賣相當久的商品,1988年的小改款後,持續在日本市場販售了10年以上。
但1995年進行整個大改款,正式型號改為XC125T(台灣稱為迅光),到目前為止Cygnus全系列都是由台灣當地法人公司台灣山葉機車工業所生產,在日本則以代理的方式販售。外觀設計上增加更多的圓弧線條,銷售也有顯著的上升,以往大幅降價求售的情況已經很稀少了。
CYGNUS D・CYGNUS Si・CYGNUS SV
[编辑]CYGNUS D(部份海外市場稱為CYGNUS R)在1996年發售。產品定位在先前發售的XC125T高階版,前輪配有碟盤煞車,大燈則被設計在前斜版處。
CYGNUS Si(台灣稱為風光)在1998年發售。事實上他就是XC125T的大改版,產品定位在Cygnus D的低價版本,雖然沒有配備前輪碟盤煞車,但車體重量下降為97公斤。直到2001年型號改變為CYGNUS SV後,使用CYGNUS D的前輪總成讓前輪碟煞成為配備之一。
CYGNUS-X
[编辑]CYGNUS-X(台灣山葉稱為勁戰)台灣山葉於2002年9月發售至今。母廠山葉發動機也將此車款引進日本市場。
CYGNUS-Z・CYGNUS-L
[编辑]CYGNUS-Z以及CYGNUS-L是中國大陸所生產的Cygnus車型,Cygnus-Z稱為迅鷹、Cygnus-L稱為悅鷹。整個車體設計都跟臺灣生產車型有相當大的不同,L版為101cc排氣量,且為原勁風光的可動式版本。
在車體設計上沿用過去Cygnus T・D・S・SV的部份零件,目前YAMAHA在Cygnus車系是採取大陸及臺灣各自生產的制度。
CYGNUS GT於1991年發售。正式型號為XC150(台灣稱為迎光,引擎代號3UH),使用149cc排氣量引擎。散熱方式採用水冷汽缸頭融合空冷汽缸的特殊結構。雖然這台由台灣製造的車種在銷售上並不是很好,但在Majesty發售後依然可以看到CYGNUS GT在商品型錄上。
在大陸雅馬哈公司,Cygnus GT是大陸地區獨有賽鷹 125踏板車代號。賽鷹 125採用Blue Core引擎,大陸雅馬哈公司宣傳稱其為創核科技。
台灣的CYGNUS
[编辑]雖然台灣市場的CYGNUS系列在1991年就開始在市場上販售,但初期都是使用中文名稱稱呼,在車殼上的英文名稱也不使用CYGNUS而另外命名,由於中文名稱都是以-光為命名,例如迎光、迅光、風光、頂級迅光、勁風光,故有人稱呼為光字號,一直到2002年台灣山葉機車發表勁戰CYGNUS-X後,CYGNUS這個英文單字才正式出現在台灣市場。最早在台灣販售的CYGNUS車種為1991年的迎光150 FLY ONE(日本為CYGNUS GT,引擎代號4DH)。大約在1992年推出CYGNUS 125cc排氣量車種,型號為XC125開頭,如同日本一樣,台灣XC125系列也分為高階版迅光系列,以及低階版風光系列。
迅光系列,官方英文為Fuzzy/Forward ,生產日期從1992年到1998年,外觀採用歐洲風格設計,優雅的線條在當時125cc市場中相當新穎流行,引擎採用符合第二期環保法規的四行程EV4引擎,配備在當時也是數一數二的豪華,如鋁合金貨架、無內胎高速胎、雙後避震器及大容量置物空間,在長達六年的時間也隨著市場變化推出許多小改款車型。
- 以下為迅光系列各版本
- 迅光Fuzzy,1992年發售,型號為XC125,引擎代號4CW,是迅光初期版本,外觀使用配有前輪擋泥板的可動設計,前避震器為防俯衝多連桿避震,煞車為股煞設計,大燈為雙燈泡設計(30w燈泡),一般俗稱為老迅光或者可動版迅光,外銷版XC125T(引擎代號4KP)以此車型為基礎。
- 迅光Fuzzy FX,為1993年與FR版本同時販售,型號為XC125S/S1/S2,引擎代號4JK,與上述可動版迅光的衍生產品,煞車為鼓煞設計,在外觀上採用無前輪擋泥板的斜版設計,大燈有雙燈泡(30w燈泡)及三燈泡版本(20w燈泡),後期還導入當時頗為豪華的第二LED煞車燈版本。販售初期使用三燈泡車型,有分貨架版本(XC125S)與第二煞車燈(XC125S1)版本可選擇,1994年7月進行小改款使用雙燈泡車型,一律採用第二煞車燈版本(XC125S2)。
- 迅光Fuzzy FR,1993年發售,型號為XC125Z/Z1/ZE,引擎代號4HP,是迅光車系的小改款車型,外觀上全車系改為無前輪擋泥板的斜版設計,前避震器改為潛望式油壓避震器並配備碟盤式油壓煞車,大燈一律採用三燈泡設計(20w燈泡),販售初期有貨架版(XC125Z)及第二LED煞車燈版本(XC125Z1)兩種版本可供選擇,1996年4月進行小改款,大燈上方的遮陽板進行小幅度修改,之後一律採用第二煞車燈版本(XC125ZE)。
- 迅光Forward FD,1995年發售,型號為XC125D/DE,引擎代號4TF,為迅光Fuzzy FR的衍生車型,車殼銘牌為Forward,側殼有分為立體銘牌與一般貼紙版本,大燈位置從龍頭下移到斜版,採用35W單燈泡,原本在斜版上的方向燈則上移到龍頭兩側位置,原大燈龍頭位置則改為定位燈並與方向燈共用一體式燈殼,一律採用第二LED煞車燈為標準配備,日本和歐洲的CYGNUS D(引擎代號4TG)及CYGNUS R(引擎代號4NB)以此車型為基礎,且頂級迅光125 Force的外型也以此車為基礎修改線條而成。
迅光150 Grand,引擎代號4MK,於1996年發售,引擎本體沿用迎光150的149cc排氣量半水冷式EV4引擎,雖然使用迅光的名字,但車體結構、外型和引擎部份都跟迅光125cc排氣量版本有很大的差別,理論上應為迎光150的後繼機種。
風光系列,官方英文為Forte,型號為XC125M開頭,1996年發售,產品定位為迅光的低價車型,故此車系都配備股煞前煞車(衍生車型為碟煞版),前避震則順應時代潮流採用潛望式油壓避震,後避震器為單隻側置型,外觀為斜版設計,大燈則在龍頭位置,無第二LED煞車燈,外觀線條相當流線,而銷售時間也相當的長,直至2008年仍然還有販售,目前則以勁風光作為車系的最新車型。
- 以下為風光系列各版本
- 風光Forte,1996年發售,前輪為股煞配置,無第二LED煞車燈,斜板進氣口為垂直柵欄設計,車殼顏色為單一車色。外銷版風光稱為CYGNUS Si,引擎代號SE01J,約1998年開始販售於歐美地區。
- NPA風光Forte,約1999年發售,引擎更換為NPA版本EV4引擎,修改潤滑油道跟活塞環陽極處理,外觀配色及裝飾也有小變動。
- 風光Deluxe,約2000年發售,以NPA風光為基礎的小改款車型,有第二LED煞車燈配置,外型同NPA SV 125R鼓煞版,但龍頭並沒有黑色小風鏡配置,方向燈為透明燈殼無黑色外框。
- 新風光,約在2002年發售,外型同風光Deluxe,但方向燈改回黃色燈殼,也取消了第二LED煞車燈。2005年版本有修正引擎潤滑油道問題。
- Forte SV 125R,官方中文為勁魅,風光高階版,型號為XC125R開頭,大約於1998年發售,使用跟風光Forte相同的車體、引擎,但卻配備有碟煞及第二煞車燈,前方向燈有黑色外框,龍頭也附加黑色小風鏡,外觀配色以及貼紙裝飾也採用比較運動化的設計,前斜板進氣口則為橫置飛翼設計。2000年小改款更換NPA版本的EV4引擎,配色為雙色(主色 + 黑色側導流殼),透明後方向燈殼,紅色避震器彈簧,也推出低價導向前輪股煞版本,但在市場定位上跟風光Forte太過接近而容易讓消費者搞混,最後則研發新車體SV-MAX作為勁魅系列的接班人。原本勁魅的車體則回饋給新風光使用,日本或歐洲的CYGNUS SV(引擎代號SE07J),約2001年開始販售,則以此車為基礎,後期針對早期NPA EV4引擎因潤滑油道設計問題,針對NPA EV4引擎再度改進。
- 勁風光,官方英文為Breeze,約在2004年發售,採用曲軸潤滑設計修正的NPA EV4引擎與凹頂活塞、低壓縮比耐用設定,分為鼓煞版及DX單一卡鉗 碟煞版,大燈在斜板位置,使用55/60W H4規格燈座,方向燈則在龍頭位置,在設計上有特別考慮女性使用者而降低座椅高度。2008年則增加大燈和方向燈都位在龍頭的勁風光版本,並在左右方向燈內增加定位燈設計,讓使用者可以在斜板安裝菜籃增加便利性。2009年勁風光全車系推出對應五期環保法規的噴射引擎版本。
- SVMax 125',官方中文為車玩,是作為勁魅的後繼10吋車種,也是當時台灣山葉主打的125cc主力車種,引擎一樣採用NPA EV4 2v SOHC引擎,最大馬力有9.5ps,但是初期車玩在高速行駛時曲軸的機油潤滑潑濺效果會降低,加上機油濾清器位置設計不佳,一般店家不懂也不想拆下保養,使得引擎潤滑油路阻塞。Max sv在外型方面對當時台灣市場相當吸引人,曲軸箱與迅光車系相同,只需將汽缸安裝處加大便可借屍還魂,讓保險公司丟車賠車險賠到入不敷出,是當時台灣市場失竊熱門車種。當勁戰上市後便停產,改由GTR車系接手10吋輪胎車種市場,引擎也由NPA EV4改為馬力更大的5TY引擎,與勁戰系列互通有無。SV MAX電視廣告請來演員張震與後藤希美子拍攝兩支廣告,分別是咖啡篇與順路篇。
- SVMax 125'第二代,NPA EV4引擎改成離心式潤滑,用以改善引擎機油潤滑問題,曲軸也從日本山陽特殊鋼進口,並引入與山葉大型重機引擎相同電鍍汽缸技術,稱之為GP cylinder。YAMAHA在電鍍的材質上有異於光陽、三陽採用的鎳基(Ni-Sic)成分(硬度:三陽514Hv、光陽529Hv)。而是在GP的工廠賽車中曾使用的鎳磷基(Nip-Sic 硬度750Hv以上),故在商品導入時採用GP cylinder之名稱以突顯其技術經過MOTO GP考驗的高科技感。其實,GP cylinder就是硬度(耐磨度)更高的電鍍汽缸。在後懸吊部分增加了後氮氣避震。
曾有機車雜誌訪問山葉技術人員,在山葉內部測試中,採用GP cylinder技術的汽缸溫度,平均降低30度C進而減少機油消耗,使真圓度提高使引擎永遠保持最佳狀態。曲軸軸承採用日本進口NTN STJ2(超高淨度鋼)軸承耐用性提昇2倍、曲軸採用山陽曲軸(HRC62)含碳量4.2特殊鋼材。
頂級迅光系列,官方英文為Force,約在1998年發售,產品定位為迅光的後繼機種,是台灣YAMAHA第一個搭載NPA EV4引擎的機種。在外型方面則以新迅光FD Forward 為基礎加入了更多現代感線條,圓弧部份也增加了許多,但車體尺寸卻比迅光Fuzzy還大很多。大燈採用H4燈座 55/60W燈泡,方向燈則位在斜板下方,輪框採用前12吋後10吋的配置讓轉彎更加的靈活,並且配有前潛望式油壓避震及單一活塞卡鉗 碟盤煞車。Met-in置物箱容量也更大了。值得討論的是,由於前代迅光Fuzzy系列在後雙避震器的設計不良而造成的諸多問題,導致台灣販售的頂級迅光取消了後雙避震器配置,改為單隻側置式,但在外銷版仍然使用後雙避震器設計(主要為歐洲國家)。
頂迅車系約有三次小改款,型號分別為XC125B、XC125G及XC125N。
勁戰系列,英文為CYGNUS-X
CYGNUS雜談
[编辑]- 雖然日本市場上CYGNUS-X有150cc的車種,但這些都是由車行自行進口並將引擎改裝的產品,並不在Yamaha官方保固範圍。在台灣將排氣量從100cc改為125cc、125cc改為150cc讓動力升級的人相當多,因為在市場上有許多廠商販賣排氣量升級套件,所以在改裝上相當容易。
- 台灣曾經販售Valentino Rossi配色的限定版CYGNUS-X。
- 由於引擎內部一些零件的不同(例如活塞),以及為了符合噪音法規的傳動設定,讓台灣規格的CYGNUS-X速度比日本規格還要快。
- 日本規格和台灣規格在外觀上的不同處
- 方向燈燈殼(日本:黃色,台灣:透明)
- 碼表刻度(日本:110km/h,台灣:140km/h)
- 大燈開關(日本:沒有,因為全時點燈,台灣:有(台灣六期法規後也改為全時點燈 改為無大燈開關))
- 座墊的車廠名稱刻字(日本:YAMAHA,台灣:YMT(後期推出的CygnusX也改為YAMAHA刻字))
- 大燈燈殼(日本:透明,台灣:淡藍色)
影視娛樂
[编辑]內部連結
[编辑]外部連結
[编辑]- 台灣YAMAHA,CYGNUS-X (正體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日本YAMAHA發動機,CYGNUS-X SR(日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YAMAHA中國,全車系一覽表(簡體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台灣YAMAHA公司沿革(正體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Mobile01討論串-有人擁有YAMAHA 迎光 這一部車嗎?(正體中文)
- Mobile01討論串-老迅光(可動式)的零件可 和 迅光1996/3出廠 碟煞XC125 通用嗎?(發動 傳動部份)引擎號碼等...(正體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參考資料
[编辑]- Re:老光的歷史,東吳機研-Fuzzy看板,shuoyen(玩車一輩子),2005年9月14日。
- 精華文章-風光車系的歷史,東吳機研-FORTE_SV看板,heyhay(the dark force 達斯麵)、yoten (hamakaze),2005年8月15日。
- Re:請問頂迅的型號為?,東吳機研-FORCE125看板,ANA(冬旅在北宜),2002年12月24日。
- Re:如何分辨天鵝為哪一代?,東吳機研-Cygnus-X_4V看板,r0930(木頭),2005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