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Wanhink/sandbox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美國國旗

美國世紀[1]

是指自 20 世紀中葉以來,美國在政治、經濟、技術和文化方面基本佔據主導地位的時期。它相當於 1815 年至 1914 年期間被稱為英國的帝國世紀。[ 3 ]美國的影響力在整個 20 世紀不斷增強,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尤為突出,當時只剩下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1991年蘇聯解體後,美國仍然是世界唯一超級大國,[ 4 ]並成為霸主,或者有人稱之為超級大國。[ 5 ]

這句話的起源

[編輯]

這一術語由《時代》雜誌出版商亨利·盧斯創造,用來描述他認為美國在 20 世紀將會扮演和應該扮演的角色。盧斯是一名傳教士的兒子,他在 1941 年 2 月 17 日的《生活雜誌社論中敦促美國放棄孤立主義,發揮傳教士的作用,充當世界好撒瑪利亞人的作用,傳播民主。他呼籲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捍衛民主價值觀:

在整個 17 世紀、18 世紀和 19 世紀,這片大陸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計劃和宏偉的目標。而自由的勝利目標高於一切,並將它們編織成全世界和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一面旗幟。 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我們每個人都盡其所能,以最廣闊的視野,去創造第一個偉大的美國世紀。

民主和其他美國理想將「發揮其神秘的作用,將人類的生活從野獸的水平提升到詩篇作者所說的比天使稍低的水平」。只有在美國世紀的統治下,世界才能「以健康和活力煥發新生」。

根據大衛·哈維的說法,盧斯認為「賦予的權力是全球性的、普遍性的,而不是特定於領土的,所以盧斯更願意談論美國世紀,而不是帝國」。在同一篇文章中,他呼籲美國「充分發揮我們的影響力,以我們認為合適的目的和方式對世界產生影響」。

早期特徵

[編輯]
1898 年至 1902 年美西戰爭後美國及其直接控制領土最大面積的地圖
美西戰爭後的「大美洲」地圖

從 19 世紀末開始,隨着1898 年的美西戰爭義和團運動,美國開始在北美大陸以外的世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美西戰爭後,美國政府採取保護主義,發展本土工業,並組建海軍,即「大白艦隊」。1901年西奧多·羅斯福就任總統後,他加速了外交政策的轉變,從孤立主義轉向對外參與,這一過程始於他的前任威廉·麥金萊

例如,美國為鞏固對新佔領的菲律賓的控制,發動了美菲戰爭,反對菲律賓第一共和國。  1904 年,羅斯福承諾美國修建巴拿馬運河,建立巴拿馬運河區。干涉主義在 1904 年《羅斯福門羅主義推論》中得到正式表述,該推論宣稱美國有權干涉美洲任何地方,這一時刻凸顯了美國新興的地區霸權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奉行不干涉政策,在努力促成和平的同時避免衝突。伍德羅·威爾遜總統後來認為,戰爭如此重要,美國必須在和會上擁有發言權。美國從未正式成為同盟國成員,而是在 1917 年以自封的「聯合國」身份參戰。最初,美國軍隊規模很小,但在《義務兵役法》通過後,它徵召了 280 萬人,到 1918 年夏天,每天向法國派遣 1 萬名新兵。戰爭於 1919 年隨着《凡爾賽條約》的簽署而結束。美國隨後採取了孤立主義政策,拒絕簽署 1919 年的《凡爾賽條約》或正式加入國際聯盟

1916 年,美國經濟超越大英帝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經濟保護主義在美國盛行,尤其是《斯姆特-霍利關稅法》,經濟學家認為該法案導致了大蕭條的持續和全球蔓延。從 1934 年開始,貿易自由化通過《互惠貿易協定法》開始實施。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國會放鬆了20 世紀 30 年代的中立法,但仍然反對捲入歐洲戰爭。 1940 年,美國的軍事實力排名第 18 位。中立巡邏隊派美國驅逐艦在海上作戰,但國會並未宣佈進入戰爭狀態。美國輿論仍然持孤立主義立場。擁有 80 萬名成員的美國優先委員會強烈反對美國干預歐洲衝突,儘管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向英國和蘇聯出售軍事援助。

在 1941 年的國情咨文演講中,也就是眾所周知的四大自由演講中,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打破了不干涉主義的傳統。他概述了美國在幫助已參戰的盟國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到了 8 月,羅斯福總統和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起草了《大西洋憲章》,確定了戰後世界的目標。1941 年 12 月,日本襲擊了美國和英國領土,幾乎同時對東南亞和中太平洋發動了攻勢,包括襲擊珍珠港美國艦隊。這些襲擊導致美國和英國對日本宣戰。三天後,德國和意大利向美國宣戰,美國也進行了回擊。

二戰期間,四大國(美國、英國、蘇聯和中國)舉行會晤,規劃戰後世界。為了維護和平,同盟國成立了聯合國聯合國於 1945 年 10 月 24 日成立,並於 1948 年通過了《世界人權宣言》,作為所有成員國的共同標準。美國與英國密切合作,建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北約

美國治下的和平

[編輯]

主條目:美國治下的和平

美國治下的和平代表了西方世界的相對和平,部分原因是美國自 20 世紀中葉開始佔據主導地位。儘管該術語主要在 20 世紀後期使用,但它在 20 世紀的其他時期也曾被使用過。其現代含義涉及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建立的和平。

1945 年後的特徵

[編輯]

「美國世紀」貫穿了冷戰,並確立了美國作為世界兩大超級大國之首的地位。冷戰後,最普遍的觀點認為,只有美國才符合超級大國的標準。美國的地理面積是世界上第四大州,面積約為 937 萬平方公里 [ 年,美國人口為 2.487 億,是當時的第四大國家。

20 世紀中後期,美國的政治地位被定義為一個強資本主義聯邦和立憲共和國。它在聯合國安理會擁有一個常任理事國席位,另外還有兩個擁有常任理事國席位的盟友——英國法國。美國與資本主義西歐、拉丁美洲、英聯邦和幾個東亞國家(韓國台灣日本)有着密切的聯繫。它既與右翼獨裁政權結盟,也與資本主義民主國家結盟。

美國世紀不僅包括美國的政治影響力,還包括其經濟影響力。20世紀,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採取了華盛頓共識的經濟政策,有時甚至違背了其人民的意願。由於美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因此在 20 世紀末,美國的經濟實力十分強大。美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能源、金屬和木材資源,擁有龐大的現代化農業和工業基礎。美元是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主要世界儲備貨幣。美國體系植根於基於供求關係的資本主義經濟理論,即由客戶需求決定生產。美國與七國集團主要經濟體結盟。美國的經濟政策處方是華盛頓特區的國際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以及美國財政部)深陷危機的發展中國家推行的「標準」改革方案。

截至 2023 年,擁有美國軍事基地的國家

美國軍隊是一支以海軍為基礎的先進軍隊,其軍費開支是世界上最高的。美國海軍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軍,擁有最多的航空母艦,基地遍佈世界各地(特別是在西、南、東三面與華沙條約國家接壤的不完整的「環」內)。冷戰初期,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庫,是世界上最大的陸軍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兩支空軍之一。它在西歐的強大軍事盟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國家)都擁有自己的核能力。美國中央情報局還擁有強大的全球情報網絡

美國的文化效應通常被稱為美國化,體現在美國音樂、電視、電影、藝術和時尚對其他國家的影響,以及美國公民對言論自由和其他受保障權利的渴望。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米高·傑克遜麥當娜等美國流行歌星已成為全球名人。

批評與使用

[編輯]

評論家們譴責盧斯「沙文主義的傳教熱情」。其他人則將矛頭指向了 20 世紀和美國世紀的結束,最著名的是已故的剛左記者亨特·S·湯普森,他於 2003 年出版了自傳,書名為《恐懼王國:美國世紀最後幾天一個命運多舛的孩子的可憎秘密》

隨着新千年的到來,伊利諾伊大學的評論家表示,美國是否正在失去超級大國地位,尤其是在中國崛起的情況下,是一個值得爭論的問題。其他分析人士則認為,「美國世紀」恰好與美國1917 年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間相吻合,與美國第 45 任總統2017 年的就職典禮時間相吻合。

其他學者,如喬治·弗里德曼,則認為「二十一世紀將是美國的世紀。」

參見

[編輯]
  1. ^ Penguin Random House. PenguinRandomhouse.com. [2025-04-05] (美國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