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梵語*Abhidharma-mahāvibhāṣā-śāstra),又稱《阿毘達磨發智大毘婆沙論》、《大毘婆沙論》,簡稱《毘婆沙論》(「毘」又作「毗」,「阿毘達磨」又作「阿毘曇」,「毘婆沙」又作「鞞婆沙」),是說一切有部根本論書《發智論》的註釋書。本論梵本據稱有十萬頌已不存,僅漢譯本傳世[1]

本論大約在公元150年前後,於迦濕彌羅國(現今喀什米爾)編撰。迦濕彌羅的論師,尊奉《大毘婆沙論》,稱作毘婆沙宗。《大毘婆沙論》在其宣揚下,成為說一切有部的最高論書。

名稱[編輯]

毘婆沙梵語vibhāṣā),是一種佛教註釋書名稱,主要用於對阿毘達摩論書的註解[2]。《大毘婆沙論》主要是《發智論》的註解書,故稱毘婆沙[3]

歷史[編輯]

傳說佛滅後四百年,健馱邏迦膩色迦王(大約公元2世紀)時[4],有諸多異議,部執不同。脇尊者迦濕彌羅罽賓)發起結集,其中有五百賢聖,世友志求菩薩,奉為上座,餘為阿羅漢,結集三藏並造註釋。解釋《阿毘達磨藏》的就是《大毘婆沙論》,計十萬。一說,佛滅後六百年,北天竺有五百阿羅漢,造《大毘婆沙論》抑止眾說,計十萬餘[5][6]

《婆藪槃豆法師傳》稱《大毘婆沙論》是由《發智論》作者迦多衍尼子親作解釋,諸阿羅漢及諸菩薩共研辯義,馬鳴著文[7]

另一說法稱,有三阿羅漢,尸陀槃尼、達悉和鞞羅尼,各撰《毘婆沙》,釋《阿毘曇》[8]。尸陀槃尼等人所造的《毘婆沙論》,只是《大毘婆沙論》中一部份的內容[9]

藏傳佛教認為,這本論書是由喀什米爾(唐譯迦濕彌羅)地區的阿毘達摩論師所集體編著。

《大毘婆沙論》的編成時間,現今有許多不同看法,木村泰賢與印順認為,《大毘婆沙論》應在迦膩色迦王之後,龍樹之前編成,約在西元150年前後。而且其編寫曾有多個不同版本。

譯本[編輯]

漢傳中,有三種《大毘婆沙論》傳本:

  • 《鞞婆沙論》,尸陀槃尼造,梵本一萬一千七百五十二首盧。公元383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僧伽跋澄口誦,曇摩難提筆受,佛圖羅剎譯傳、敏智筆受,祕書郎趙政正義,14卷[10]。公元389或390年,僧伽提婆對舊譯改正,更出《鞞婆沙論》[11]
  • 《阿毘曇毘婆沙論》,五百阿羅漢造,梵本十萬餘偈。公元425年,浮陀跋摩共道泰於北涼譯出,智嵩、道朗等三百餘人考文詳義,至427年譯畢,共100卷。因北涼京城兵亂散佚,現存60卷,相當於唐譯本第一至一百十一卷[12]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五百阿羅漢造,梵本十萬頌。公元656年(顯慶元年)玄奘譯出,嘉尚、大乘光等筆受,至公元659年譯畢,共200卷[13]。1940年代,法尊法師將其譯成藏文。據研究,奘譯本的版本,與二百年前的版本相比,又有所增改[9]

《鞞婆沙論》是《大毘婆沙論》的部分譯出,其主要內容是「四十二章十門」中「十門」所釋義對象──「四十二章」的部份,共計四十處[註 1],相當於唐譯本「結蘊」中的「不善納息」的前半(第四十六至五十卷)和「十門納息」的前半(第七十一至八十六卷)。加上中陰(位於唐譯本「結蘊」的「有情納息,第六十九至七十卷)和四生(位於唐譯本「業蘊」的「害有納息」,第一百二十卷),而成為四十二處[9][11]

考證[編輯]

日本學者西義雄、桝田善夫主張,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與北涼浮陀跋摩譯《阿毘曇毘婆沙論》,兩書來自不同傳承。玄奘譯本屬於迦濕彌羅派傳承,而北涼譯本則來自於非迦濕彌羅派的傳承[14]

道安稱《鞞婆沙論》「經本甚多,其人忘失」,周柔含推測譯主所忘失的,或許就是解釋四十二章的「十門分別」,位於唐譯本《大毘婆沙論》第八十六至九十二卷,而尸陀槃尼所造的《鞞婆沙論》,本來只有《大毘婆沙論》中四十二章和十門分別的內容[9]

相關著作[編輯]

世親著《俱舍論》對大毗婆沙論進行了總結,並以經量部的觀點進行了討論。

註解[編輯]

  1. ^ 發智論》作四十二章,其異出本《八犍度論》作四十章,即是《鞞婆沙論》中的四十處,道安〈鞞婆沙序〉稱為小品十五事和大品二十五事。四十二章(或四十章)是阿毘達磨本母,為組織阿毘達磨的重要架構。因為傳本不同,而有四十、四十二之差異[9]

參考文獻[編輯]

  1. ^ 梁啟超. 說大毘婆沙. 
  2. ^ 大乘光俱舍論記》:「毘名為廣。或名為勝。或名為異。婆沙名說。謂彼論中分別義廣故。名廣說。說義勝故。名為勝說。五百阿羅漢。各以異義解釋發智。名為異說。」
  3. ^ 《大智度論》卷2:「佛後百年,阿輸迦王作般闍於瑟大會,諸大法師論議異故,有別部名字。從是以來,展轉至姓迦旃延婆羅門道人,智慧利根,盡讀三藏內外經書,欲解佛法故,作發智經八乾度,初品是世間第一法。後諸弟子,為後人不能盡解八乾度故,作鞞婆沙。」
  4. ^ 漢書·西域傳》:大月氏本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控弦十餘萬,故彊輕匈奴。本居敦煌、祁連間,至冒頓單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單于殺月氏,以其頭為飲器,月氏乃遠去,過大宛,西擊大夏而臣之,都媯水北為王庭。其餘小眾不能去者,保南山羌,號小月氏。大夏本無大君長,城邑往往置小長,民弱畏戰,故月氏徙來,皆臣畜之,共稟漢使者。有五翕侯:一曰休密翕侯,治和墨城,去都護二千八百四十一里,去陽關七千八百二里;二曰雙靡翕侯,治雙靡城,去都護三千七百四十一里,去陽關七千七百八十二里;三曰貴霜翕侯,治護澡城,去都護五千九百四十里,去陽關七千九百八十二里;四曰肸頓翕侯,治薄茅城,去都護五千九百六十二里,去陽關八千二百二里;五曰高附臓侯,治高附城,去都護六千四十一里,去陽關九千二百八十三里。凡五翕侯,皆屬大月氏。
    後漢書·西域傳》:初,月氏為匈奴所滅,遂遷於大夏,分其國為休密、雙靡、貴霜、駙頓、都密,凡五部臓侯。後百餘歲,貴霜臓侯丘就卻攻滅四臓侯,自立為王,國號貴霜王。侵安息,取高附地。又滅濮達、罽賓,悉有其國。丘就卻年八十餘死,子閻膏珍代為王。復滅天竺,置將一人監領之。月氏自此之後,最為富盛,諸國稱之皆曰貴霜王。漢本其故號,言大月氏雲。
  5. ^ 道梴毘婆沙序》:「自釋迦遷暉。六百餘載。時北天竺有五百應真。以為靈燭久潛。神炬落耀。含生昏喪。重夢方始。雖前勝迦栴延撰阿毘曇以拯頹運。而後進之賢尋其宗致。儒墨競構。是非紛拏。故乃澄神玄觀。搜簡法相。造毘婆沙。抑止眾說。或即其殊辯。或標之銓評。」
    《大毘婆沙論》:「三藏法師玄奘譯斯論訖。說二頌言。佛涅槃後四百年。迦膩色加王贍部。召集五百應真士。迦濕彌羅釋三藏。其中對法毘婆沙。具獲本文今譯訖。願此等潤諸含識。速證圓寂妙菩提。」
  6. ^ 玄奘. 大唐西域記. 
  7. ^ 真諦譯《婆藪槃豆法師傳》:「佛滅度後五百年中,有阿羅漢,名迦旃延子,母姓迦旃延從母為名。先於薩婆多部出家,本是天竺人,後往罽賓國,罽賓在天竺之西北。與五百阿羅漢及五百菩薩,共撰集薩婆多部阿毘達磨,製為《八伽蘭他》,即此間雲八乾度。……八結合有五萬偈,造八結竟,復欲造《毘婆沙》釋之。馬鳴菩薩,是舍衛國婆枳多土人,通八分《毘伽羅論》,及四《皮陀》六論,解十八部三藏,文宗學府,允儀所歸。迦旃延子,遣人往舍衛國,請馬鳴為表文句。馬鳴既至罽賓,迦旃延子,次第解釋八結,諸阿羅漢及諸菩薩,即共研辯,義意若定,馬鳴隨即著文,經十二年造《毘婆沙》方竟。凡百萬偈,《毘婆沙》譯為廣解。」
  8. ^ 道安鞞婆沙序》(十四卷者):「阿難所出十二部經。於九十日中佛意三昧之所傳也。其後別其逕至小乘法為四阿含。阿難之功於斯而已。迦栴延子撮其要行。引經訓釋為阿毘曇四十四品。要約婉顯外國重之。優波離裁之所由為毘尼。與阿毘曇四阿含並為三藏。身毒甚珍。未墜於地也。其後曇摩多羅剎集修行。亦大行於世也。又有三羅漢。一名尸陀槃尼。二名達悉。三名鞞羅尼。撰鞞婆沙廣引聖證。言輒據古釋阿毘曇焉。其所引據。皆是大士真人佛印印者也。達悉迷而近煩。鞞羅要而近略。尸陀最折中焉。其在身毒登無畏座。……會建元十九年。罽賓沙門僧伽跋澄。諷誦此經四十二處。是尸陀槃尼所撰者也。」
  9. ^ 9.0 9.1 9.2 9.3 9.4 周柔含. 《婆沙論》三譯本及其成立 (PDF). 台大佛學期刊,第十五期. 2008年6月 [2013年6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年5月2日) (中文(臺灣)). 
  10. ^ 《梁高僧傳》〈僧伽跋澄傳〉:「苻堅祕書郎趙正,崇仰大法,嘗聞外國宗習阿毘曇毘婆沙,而跋澄諷誦,乃四事禮供,請釋梵文。遂共名德法師釋道安等,集眾宣譯,跋澄口誦經本,外國沙門曇摩難提筆受為梵文。佛圖羅剎宣譯,秦沙門敏智筆受為晉本,以偽秦建元十九年譯出。」
    《出三藏記集》:「會建元十九年,罽賓沙門僧伽跋澄,諷誦此經四十二處,是屍陀槃尼所撰者也。來至長安,趙郎飢虛在往,求令出焉。其國沙門曇無難提筆受為梵文,弗圖羅剎譯傳,敏智筆受為此秦言,趙郎正義。起盡自四月出,至八月二十九日乃訖。梵本一萬一千七百五十二首盧,長五字也,凡三十七萬六千六十四言也,秦語為十六萬五千九百七十五字。經本甚多,其人忘失,唯四十事,是釋阿毘曇十門之本。而分十五事為小品迴著前。以二十五事為大品而著後。此大小二品全無所損。其後二處是忘失之遺者,令第而次之。……遂案本而傳,不令有損言遊字。時改倒句,餘盡實錄也。」
  11. ^ 11.0 11.1 印順.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第五章 發智論與大毘婆沙論 第二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12. ^ 僧祐出三藏記集》,道梴「毘婆沙經序」:「……大沮渠河西王者。……息心昇堂玄客入室。誠詣既著理感不期。有沙門道泰才敏自天沖氣疎朗。博關奇趣遠參異言。往以漢土方等既備幽宗粗暢。其所未練唯三藏九部。故杖策冒嶮。爰至蔥西。綜攬梵文義承高旨。並獲其胡本十萬餘偈。既達涼境。王即欲令宣譯。然懼環中之固將或未盡。所以側席虛衿企矚明勝。時有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周流敷化會至涼境。其人開悟淵博神懷深邃。研味鑽仰喻不可測。遂以乙丑之歲四月中旬。於涼城內苑閑豫宮寺。請令傳譯理味。沙門智嵩道朗等三百餘人。考文詳義。務存本旨。除煩即實質而不野。王親屢迴御駕陶其幽趣。使文當理詣斥言有寄。至丁卯歲七月上旬都訖。通一百卷。會涼城覆沒淪湮遐境。所出經本零落殆盡。今涼王信向發中深探幽趣。故每至新異悕仰寄聞。其年歲首更寫已出本六十卷。……」
  13. ^ 智昇開元釋教錄》: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二百卷(見內典錄。五百大阿羅漢等造。顯慶元年七月二十七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四年七月三日畢。沙門嘉尚大乘光等筆受。)
  14. ^ 西義雄《阿毘達摩佛教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年。
    桝田善夫<初期有部阿毘達磨佛教の狀況(上)>,《佛教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所報》,1987年。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