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梵语*Abhidharma-mahāvibhāṣā-śāstra),又称为《大毘婆沙论》,简称《毘婆沙论》(“毘”又作“毗”,“阿毘达磨”又作“阿毘昙”,“毘婆沙”又作“鞞婆沙”),是说一切有部根本论书《发智论》的注释书。本论梵本据称有十万颂已不存,仅汉译本传世[1]

本论大约在公元150年前后,于迦湿弥罗国(现今喀什米尔)编撰。迦湿弥罗的论师,尊奉《大毘婆沙论》,称作毘婆沙宗。《大毘婆沙论》在其宣扬下,成为说一切有部的最高论书。

名称[编辑]

毘婆沙梵语vibhāṣā),是一种佛教注释书名称,主要用于对阿毘达摩论书的注解[2]。《大毘婆沙论》主要是《发智论》的注解书,故称毘婆沙[3]

历史[编辑]

传说佛灭后四百年,迦腻色迦王(约公元2世纪)时[4],有诸多异议,部执不同。胁尊者迦湿弥罗罽宾)发起结集,其中有五百贤圣,世友志求菩萨,奉为上座,余为阿罗汉,结集三藏并造注释。解释《阿毘达磨藏》的就是《大毘婆沙论》,计十万。一说,佛灭后六百年,北天竺有五百阿罗汉,造《大毘婆沙论》抑止众说,计十万余[5][6]

《婆薮槃豆法师传》称《大毘婆沙论》是由《发智论》作者迦多衍尼子亲作解释,诸阿罗汉及诸菩萨共研辩义,马鸣著文[7]

另一说法称,有三阿罗汉,尸陀槃尼、达悉和鞞罗尼,各撰《毘婆沙》,释《阿毘昙》[8]。尸陀槃尼等人所造的《毘婆沙论》,只是《大毘婆沙论》中一部分的内容[9]

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提出两种说法,一是优婆毱多英语Upagupta时诸阿罗汉共同编著,另一是第二次结集[10]时耶舍[注 1]和萨婆迦摩[注 2]等所造。然后又说,西藏人说是萨婆迦摩和鸠浮阇[注 3]等五百阿罗汉在北方宾陀山(Vindhya)那吒婆吒罗寺所造,是将上二说揉合而成[11][12]

《大毘婆沙论》的编成时间,现今有许多不同看法,木村泰贤与印顺认为,《大毘婆沙论》应在迦腻色迦王之后,龙树之前编成,约在公元150年前后。而且其编写曾有多个不同版本。

译本[编辑]

汉传中,有三种《大毘婆沙论》传本:

  • 《鞞婆沙论》,尸陀槃尼造,梵本一万一千七百五十二首卢。公元383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僧伽跋澄口诵,昙摩难提笔受,佛图罗刹译传、敏智笔受,秘书郎赵政正义,14卷[13]。公元389或390年,僧伽提婆对旧译改正,更出《鞞婆沙论》[14]
  • 《阿毘昙毘婆沙论》,或题作《阿毘昙八犍度毘婆沙》,五百阿罗汉造,梵本十万余偈。公元425年,浮陀跋摩共道泰于北凉译出,智嵩、道朗等三百余人考文详义,至427年译毕,共100卷。因北凉京城兵乱散佚,现存60卷,相当于唐译本第一至一百十一卷[15]
  •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或题作《阿毘达磨发智大毘婆沙》,五百阿罗汉造,梵本十万颂。公元656年(显庆元年)玄奘译出,嘉尚、大乘光等笔受,至公元659年译毕,共200卷[16]。1940年代,法尊法师将其译成藏文。据研究,奘译本的版本,与二百年前的版本相比,又有所增改[9]

《鞞婆沙论》是《大毘婆沙论》的部分译出,其主要内容是“四十二章十门”中“十门”所释义对象──“四十二章”的部分,共计四十处[注 4],相当于唐译本“结蕴”中的“不善纳息”的前半(第四十六至五十卷)和“十门纳息”的前半(第七十一至八十六卷)。加上中阴(位于唐译本“结蕴”的“有情纳息,第六十九至七十卷)和四生(位于唐译本“业蕴”的“害有纳息”,第一百二十卷),而成为四十二处[9][14]

考证[编辑]

日本学者西义雄、桝田善夫主张,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与北凉浮陀跋摩译《阿毘昙毘婆沙论》,两书来自不同传承。玄奘译本属于迦湿弥罗派传承,而北凉译本则来自于非迦湿弥罗派的传承[17]

道安称《鞞婆沙论》“经本甚多,其人忘失”,周柔含推测译主所忘失的,或许就是解释四十二章的“十门分别”,位于唐译本《大毘婆沙论》第八十六至九十二卷,而尸陀槃尼所造的《鞞婆沙论》,本来只有《大毘婆沙论》中四十二章和十门分别的内容[9]

相关著作[编辑]

世亲著《俱舍论》对大毗婆沙论进行了总结,并以经量部的观点进行了讨论。

注解[编辑]

  1. ^ 《根有律杂事》译为名称Yaśas,《巴利律》称Yasa-Kākandakaputta
  2. ^ 《根有律杂事》译为乐欲Sarvakāma,《巴利律》称Sabbakama
  3. ^ 《根有律杂事》译为曲安Kubjita,《巴利律》称Khujjasobhita
  4. ^ 发智论》作四十二章,其异出本《八犍度论》作四十章,即是《鞞婆沙论》中的四十处,道安〈鞞婆沙序〉称为小品十五事和大品二十五事。四十二章(或四十章)是阿毘达磨本母,为组织阿毘达磨的重要架构。因为传本不同,而有四十、四十二之差异[9]

参考文献[编辑]

  1. ^ 梁启超. 說大毘婆沙. 
  2. ^ 大乘光俱舍论记》:“毘名为广。或名为胜。或名为异。婆沙名说。谓彼论中分别义广故。名广说。说义胜故。名为胜说。五百阿罗汉。各以异义解释发智。名为异说。”
  3. ^ 《大智度论》卷2:“佛后百年,阿输迦王作般阇于瑟大会,诸大法师论议异故,有别部名字。从是以来,展转至姓迦旃延婆罗门道人,智慧利根,尽读三藏内外经书,欲解佛法故,作发智经八干度,初品是世间第一法。后诸弟子,为后人不能尽解八干度故,作鞞婆沙。”
  4. ^ 汉书·西域传》:大月氏本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十余万,故彊轻匈奴。本居敦煌、祁连间,至冒顿单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以其头为饮器,月氏乃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大夏本无大君长,城邑往往置小长,民弱畏战,故月氏徙来,皆臣畜之,共禀汉使者。有五翕侯:一曰休密翕侯,治和墨城,去都护二千八百四十一里,去阳关七千八百二里;二曰双靡翕侯,治双靡城,去都护三千七百四十一里,去阳关七千七百八十二里;三曰贵霜翕侯,治护澡城,去都护五千九百四十里,去阳关七千九百八十二里;四曰肸顿翕侯,治薄茅城,去都护五千九百六十二里,去阳关八千二百二里;五曰高附臓侯,治高附城,去都护六千四十一里,去阳关九千二百八十三里。凡五翕侯,皆属大月氏。
    后汉书·西域传》:初,月氏为匈奴所灭,遂迁于大夏,分其国为休密、双靡、贵霜、驸顿、都密,凡五部臓侯。后百余岁,贵霜臓侯丘就却攻灭四臓侯,自立为王,国号贵霜王。侵安息,取高附地。又灭濮达、罽宾,悉有其国。丘就却年八十余死,子阎膏珍代为王。复灭天竺,置将一人监领之。月氏自此之后,最为富盛,诸国称之皆曰贵霜王。汉本其故号,言大月氏云。
  5. ^ 道梴毘婆沙序》:“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丧。重梦方始。虽前胜迦栴延撰阿毘昙以拯颓运。而后进之贤寻其宗致。儒墨竞构。是非纷拏。故乃澄神玄观。搜简法相。造毘婆沙。抑止众说。或即其殊辩。或标之铨评。”
    《大毘婆沙论》:“三藏法师玄奘译斯论讫。说二颂言。佛涅槃后四百年。迦腻色加王赡部。召集五百应真士。迦湿弥罗释三藏。其中对法毘婆沙。具获本文今译讫。愿此等润诸含识。速证圆寂妙菩提。”
  6. ^ 玄奘. 大唐西域記. 
  7. ^ 真谛译《婆薮槃豆法师传》:“佛灭度后五百年中,有阿罗汉,名迦旃延子,母姓迦旃延从母为名。先于萨婆多部出家,本是天竺人,后往罽宾国,罽宾在天竺之西北。与五百阿罗汉及五百菩萨,共撰集萨婆多部阿毘达磨,制为《八伽兰他》,即此间云八干度。……八结合有五万偈,造八结竟,复欲造《毘婆沙》释之。马鸣菩萨,是舍卫国婆枳多土人,通八分《毘伽罗论》,及四《皮陀》六论,解十八部三藏,文宗学府,允仪所归。迦旃延子,遣人往舍卫国,请马鸣为表文句。马鸣既至罽宾,迦旃延子,次第解释八结,诸阿罗汉及诸菩萨,即共研辩,义意若定,马鸣随即著文,经十二年造《毘婆沙》方竟。凡百万偈,《毘婆沙》译为广解。”
  8. ^ 道安鞞婆沙序》(十四卷者):“阿难所出十二部经。于九十日中佛意三昧之所传也。其后别其迳至小乘法为四阿含。阿难之功于斯而已。迦栴延子撮其要行。引经训释为阿毘昙四十四品。要约婉显外国重之。优波离裁之所由为毘尼。与阿毘昙四阿含并为三藏。身毒甚珍。未坠于地也。其后昙摩多罗刹集修行。亦大行于世也。又有三罗汉。一名尸陀槃尼。二名达悉。三名鞞罗尼。撰鞞婆沙广引圣证。言辄据古释阿毘昙焉。其所引据。皆是大士真人佛印印者也。达悉迷而近烦。鞞罗要而近略。尸陀最折中焉。其在身毒登无畏座。……会建元十九年。罽宾沙门僧伽跋澄。讽诵此经四十二处。是尸陀槃尼所撰者也。”
  9. ^ 9.0 9.1 9.2 9.3 9.4 周柔含. 《婆沙論》三譯本及其成立 (PDF). 台大佛学期刊,第十五期. 2008年6月 [2013年6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年5月2日) (中文(台湾)). 
  10. ^ 平川彰《律藏研究》:“七百会议中,由于异论续出而无法解决,因此由东西各派出代表者,由他们开会议决十事的是非。此事根本有部律杂事中没有提到;巴利、四分、五分、十诵中记载,此时东西各派出四位委员,他们的名字并非完全一致,不过几乎传持了同样的名称。……根本有部律杂事没有谈到自东西各派代表者,但是有举出名称(Yaśas,耶舍)遍访的长老名称:乐欲(萨婆迦摩)、奢佗、婆瑳、曲安、善意、难胜、善见、妙星。这些再加上耶舍,共有九人,所以与巴利律等加上阿耆达后列出九人的人数相同。名字也可以说十分相同。”
  11. ^ 达喇那他. 印度佛教史 第十一章 大蓮華王時代. 由王沂暖翻译. 1945. 
  12. ^ 多罗那他. 印度佛教 第十一章 大蓮華王時代. 由张建木翻译. 1983. 
  13. ^ 《梁高僧传》〈僧伽跋澄传〉:“苻坚秘书郎赵正,崇仰大法,尝闻外国宗习阿毘昙毘婆沙,而跋澄讽诵,乃四事礼供,请释梵文。遂共名德法师释道安等,集众宣译,跋澄口诵经本,外国沙门昙摩难提笔受为梵文。佛图罗刹宣译,秦沙门敏智笔受为晋本,以伪秦建元十九年译出。”
    《出三藏记集》:“会建元十九年,罽宾沙门僧伽跋澄,讽诵此经四十二处,是尸陀槃尼所撰者也。来至长安,赵郎饥虚在往,求令出焉。其国沙门昙无难提笔受为梵文,弗图罗刹译传,敏智笔受为此秦言,赵郎正义。起尽自四月出,至八月二十九日乃讫。梵本一万一千七百五十二首卢,长五字也,凡三十七万六千六十四言也,秦语为十六万五千九百七十五字。经本甚多,其人忘失,唯四十事,是释阿毘昙十门之本。而分十五事为小品回著前。以二十五事为大品而著后。此大小二品全无所损。其后二处是忘失之遗者,令第而次之。……遂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也。”
  14. ^ 14.0 14.1 印顺.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第五章 發智論與大毘婆沙論 第二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15. ^ 僧祐出三藏记集》,道梴“毘婆沙经序”:“……大沮渠河西王者。……息心昇堂玄客入室。诚诣既著理感不期。有沙门道泰才敏自天冲气疏朗。博关奇趣远参异言。往以汉土方等既备幽宗粗畅。其所未练唯三藏九部。故杖策冒崄。爰至葱西。综揽梵文义承高旨。并获其胡本十万余偈。既达凉境。王即欲令宣译。然惧环中之固将或未尽。所以侧席虚衿企瞩明胜。时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周流敷化会至凉境。其人开悟渊博神怀深邃。研味钻仰喻不可测。遂以乙丑之岁四月中旬。于凉城内苑闲豫宫寺。请令传译理味。沙门智嵩道朗等三百余人。考文详义。务存本旨。除烦即实质而不野。王亲屡回御驾陶其幽趣。使文当理诣斥言有寄。至丁卯岁七月上旬都讫。通一百卷。会凉城覆没沦湮遐境。所出经本零落殆尽。今凉王信向发中深探幽趣。故每至新异悕仰寄闻。其年岁首更写已出本六十卷。……”
  16. ^ 智昇开元释教录》: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二百卷(见内典录。五百大阿罗汉等造。显庆元年七月二十七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四年七月三日毕。沙门嘉尚大乘光等笔受。)
  17. ^ 西义雄《阿毘达摩佛教の研究》,东京国书刊行会,1975年。
    桝田善夫<初期有部阿毘达磨佛教の状况(上)>,《佛教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所报》,1987年。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