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康之
關康之(415年—477年),字伯愉,河東楊縣(今山西洪洞縣)人,劉宋時期的學者、隱士。
關氏家族世代定居丹徒,以攻讀墳籍為要務。關康之則寓居南平昌。他早年潛心治學,容貌與氣度均顯豐腴。下邳的趙繹以擅長文義解讀聞名,關康之與他交情深厚,同時也是顏延之的知己。曾有顧悅之批判王弼對《易經》的四十餘條註釋,關康之則支持王弼的解釋並反駁顧悅之。他還著有《毛詩義》,對經籍中的諸多疑點進行了論證與闡釋。此外,他向佛僧支僧納學習算學,在該領域也展現出才能。
關康之四十年不出門,不接受州府的聘僱。竟陵王劉義宣從京口赴江陵任職時,邀關康之同行,他並未應允。元嘉年間,宋文帝聽聞關康之學識淵博,任命他為武昌國中軍將軍,並免除其租稅。江夏王劉義恭、廣陵王劉誕擔任南徐州刺史時,先後徵召他擔任從事、西曹等職,均被他拒絕。他斷絕人際交往,堅守隱居之志。關康之的弟弟關雙之曾任臧質麾下的車騎參軍,在赭圻病逝後葬於水邊。當年春天關康之雖染病,後稍有好轉,便前往迎回弟弟的遺體。因過度勞累病情加重,此後二十餘年臥床不起。閒暇時,他便臥床論析文義。
宋孝武帝即位後,陸子真以大使身份巡視各地,勸關康之出仕,他未聽從。劉宋泰始年間,徵召他為通直散騎侍郎,他以病為由推辭。晚年因母老家貧,請求出任嶺南小縣的縣令。生性清約,獨處一室,甚少與妻子相見。更不見賓客。精通《左氏春秋》。元徽年間,喜愛《春秋左氏傳》的蕭道成將《春秋》等五經送到關康之處,他加以校訂批註,並附上論述《禮記》十餘條的文章回贈。曾與臧榮緒隱居京口(今江蘇鎮江),世號二隱。[1]南朝宋順帝升明元年(477年),卒於家,得年六十三。
清代以後的 「關羽文獻」 中,多將關氏家族世系追溯至關興、關彝之後。有說法稱關彝的庶子關夷在龐會之亂中逃脫,隱匿於故鄉,其後代依次為關敝、關朗、關康之、關攀等。
註釋
[編輯]- ^ 《南史·隱逸傳下·臧榮緒》載:「初,榮緒與關康之俱隱在京口,時號為二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