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康之
關康之(415年—477年),字伯愉,河東楊縣(今山西洪洞縣)人,刘宋时期的学者、隐士。
关氏家族世代定居丹徒,以攻讀墳籍為要務。关康之则寓居南平昌。他早年潜心治学,容貌与气度均显丰腴。下邳的赵绎以擅长文义解读闻名,关康之与他交情深厚,同时也是颜延之的知己。曾有顾悦之批判王弼对《易经》的四十余条注释,关康之则支持王弼的解释并反驳顾悦之。他还著有《毛诗义》,对经籍中的诸多疑点进行了论证与阐释。此外,他向佛僧支僧纳学习算学,在该领域也展现出才能。
關康之四十年不出門,不接受州府的聘雇。竟陵王刘义宣从京口赴江陵任职时,邀关康之同行,他并未应允。元嘉年间,宋文帝听闻关康之学识渊博,任命他为武昌国中軍将军,并免除其租税。江夏王刘义恭、广陵王刘诞担任南徐州刺史时,先后征召他担任从事、西曹等职,均被他拒绝。他断绝人际交往,坚守隐居之志。关康之的弟弟关双之曾任臧质麾下的车骑参军,在赭圻病逝后葬于水边。当年春天关康之虽染病,后稍有好转,便前往迎回弟弟的遗体。因过度劳累病情加重,此后二十余年卧床不起。闲暇时,他便卧床论析文义。
宋孝武帝即位后,陆子真以大使身份巡视各地,劝关康之出仕,他未听从。刘宋泰始年間,征召他为通直散骑侍郎,他以病为由推辞。晚年因母老家贫,請求出任岭南小县的县令。生性清約,獨處一室,甚少與妻子相見。更不見賓客。精通《左氏春秋》。元徽年间,喜爱《春秋左氏传》的萧道成将《春秋》等五经送到关康之处,他加以校订批注,并附上论述《礼记》十余条的文章回赠。曾與臧榮緒隱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世號二隱。[1]南朝宋順帝升明元年(477年),卒於家,得年六十三。
清代以后的 “关羽文献” 中,多将关氏家族世系追溯至关兴、关彝之后。有说法称关彝的庶子关夷在庞会之乱中逃脱,隐匿于故乡,其后代依次为关敝、关朗、关康之、关攀等。
注釋
[编辑]- ^ 《南史·隱逸傳下·臧榮緒》載:“初,榮緒與關康之俱隱在京口,時號為二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