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政和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政和縣
雲根書院
政和縣的地理位置
政和縣的地理位置
坐標:27°22′04″N 118°51′09″E / 27.36778°N 118.8524°E / 27.36778; 118.8524
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福建省南平市
設立北宋咸平三年(1000)置關隸縣,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改政和縣
政府駐地熊山街道
下級行政區
10
面積
 • 總計1,744.24 平方公里(673.45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1]
 • 常住179,413人
 • 密度103人/平方公里(266人/平方英里)
 • 城鎮93,025人
語言
 • 母語方言閩北語政和話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353600
電話區號0599
車輛號牌H
行政區劃代碼350725
舊稱關隸縣、松政縣(與松谿縣合併)
網站政和縣人民政府

政和縣閩北語Ce̿ng-uǎ-gṳ̄ing)是中國福建省南平市下轄的一個,地處閩浙兩省交界處,與南平市的建陽區建甌市松谿縣,寧德市的壽寧縣周寧縣屏南縣以及浙江省慶元縣相鄰,縣政府駐熊山街道

人口

[編輯]

2023年末,全縣公安戶籍人口233202人。

按鄉(鎮)、街道分布為:熊山街道44495人;星溪鄉17039人;石屯鎮22763人;東平鎮25757人;鐵山鎮22212人;嶺腰鄉10494人;外屯鄉13571人;鎮前鎮28632人;楊源鄉19688人;澄源鄉28551人。

全縣常住人口為17.4萬人。[2]

地理

[編輯]

境內東西最大距離72公里,南北最大距離46公里,位於中國東南丘陵區,地勢東高西低。東部為鷲峰山脈北段,低山和丘陵分別佔全境面積82.8%和9.5%。河谷盆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僅佔全境面積7.7%。政和縣為福建重點林區,森林覆蓋率達76.8%。

  • 最高峰:香爐尖(海拔1597米),千米以上的高峰有400多座
  • 海拔最低點:石屯鄉王山口(海拔為129米)
  • 主要河流:七星溪、松溪等,屬閩江水系建溪支流

氣候

[編輯]

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

政和-海拔262米(平均數據1991–2020 極端數據1981–2010)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28.4
(83.1)
32.3
(90.1)
33.1
(91.6)
34.6
(94.3)
36.4
(97.5)
37.6
(99.7)
42.0
(107.6)
42.1
(107.8)
39.2
(102.6)
37.0
(98.6)
33.8
(92.8)
26.1
(79.0)
42.1
(107.8)
平均高溫 °C(°F) 14.0
(57.2)
16.4
(61.5)
19.5
(67.1)
24.8
(76.6)
28.5
(83.3)
30.9
(87.6)
34.5
(94.1)
34.2
(93.6)
31.2
(88.2)
27.0
(80.6)
21.7
(71.1)
16.1
(61.0)
24.9
(76.8)
日均氣溫 °C(°F) 8.7
(47.7)
10.8
(51.4)
14.0
(57.2)
18.9
(66.0)
22.8
(73.0)
25.6
(78.1)
28.2
(82.8)
27.8
(82.0)
25.2
(77.4)
20.6
(69.1)
15.5
(59.9)
10.1
(50.2)
19.0
(66.2)
平均低溫 °C(°F) 5.2
(41.4)
7.2
(45.0)
10.3
(50.5)
14.8
(58.6)
18.8
(65.8)
22.0
(71.6)
23.7
(74.7)
23.6
(74.5)
21.0
(69.8)
16.1
(61.0)
11.4
(52.5)
6.2
(43.2)
15.0
(59.1)
歷史最低溫 °C(°F) −5.1
(22.8)
−4.0
(24.8)
−3.5
(25.7)
3.4
(38.1)
8.9
(48.0)
13.1
(55.6)
19.3
(66.7)
17.6
(63.7)
12.8
(55.0)
3.5
(38.3)
−1.7
(28.9)
−7.0
(19.4)
−7.0
(19.4)
平均降水量 mm(吋) 70.0
(2.76)
105.9
(4.17)
204.6
(8.06)
194.1
(7.64)
253.7
(9.99)
339.2
(13.35)
138.6
(5.46)
125.2
(4.93)
79.6
(3.13)
44.7
(1.76)
62.1
(2.44)
58.8
(2.31)
1,676.5
(66)
平均降水天數(≥ 0.1 mm) 12 13.1 18.2 16.7 17.3 18.5 12.9 14.4 10.1 7.0 8.5 9.1 157.8
平均相對濕度(%) 78 77 78 76 77 81 75 76 75 72 76 77 77
月均日照時數 99.2 94.0 98.3 119.4 133.1 130.8 225.6 207.7 178.7 172.0 130.9 125.9 1,715.6
可照百分比 30 30 26 31 32 32 54 52 49 49 41 39 39
數據來源: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3][4]

行政沿革

[編輯]
  • 五代後梁貞明六年(920年),閩國威武軍長樂郡。
  • 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屬長樂府寧德縣
  • 後晉天福六年(941年)劃寧德縣關隸里置關隸鎮,鎮治設在西里(今鎮前鎮鎮前村)天王寺北,屬福州寧德縣。
  • 後晉開運二年(945年),南唐兵克建州,閩帝王延政投降,關隸鎮屬南唐。
  • 後漢乾祐元年(948年),福州守將李仁達叛南唐歸吳越,關隸鎮屬吳越。
  • 宋太平興國三年(977年),吳越歸順於宋,關隸鎮屬宋。
  • 宋咸平三年(1000年),關隸鎮升為關隸縣,劃建寧軍建安縣東北部東平里、高宅里、長城裏、東衢里、感化里併入關隸縣,隸屬建寧軍。縣治移到感化里東岸口黃熊山麓。
  • 政和五年(1115年),因進貢白毫銀針茶,關隸縣改名為政和縣。
  • 紹光三十二年(1162年),改建寧軍為建寧府,政和縣隸屬建寧府。
  •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改建寧府為建寧路,政和縣隸屬建寧路。
  • 洪武元年(1368年),復改建寧路為建寧府。政和縣隸屬建寧府。
  • 景泰六年(1456年),劃出政和縣東部南里10都,北里11都、12都,東里13都、14都、15都歸屬壽寧縣。
  • 清朝,政和縣沿舊制,隸屬建寧府。
  • 民國元年(1912年),改建寧府為建安道,道署駐建安,政和縣屬建安道
  •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除道制,政和縣直屬福建省。
  •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7月,福建省劃分為10個行政督察區,政和縣隸屬第十行政督察區,區署駐浦城
  •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0月,全省改劃為7個行政督察區,政和縣隸屬第三行政督察區,區署於民國二十七年8月由浦城移駐建陽。
  •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6月,閩東蘇維埃政府在今政和縣境內設立政屏縣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福建省劃分為8個專區2個市,政和縣隸屬第一專區,區署駐建甌。
  • 1950年4月1日,第一專區更名為建甌專區,政和縣隸屬建甌專區,區署駐建甌。
  • 1950年9月,建甌專區更名為建陽專區,政和縣隸屬建陽專區,區署駐建陽。
  • 1956年6月,建陽專區更名為南平專區,政和縣隸屬南平專區,區署駐南平。
  • 1959年7月,政和縣改隸福安專區,區署駐福安。
  • 1960年2月1日,政和縣與松谿縣合併為松政縣,縣府駐松溪,隸屬福安專區,區署駐福安。
  • 1962年8月1日,松政縣分縣,恢復政和縣建制,隸屬福安專區,區署駐福安。
  • 1970年7月1日,政和縣與松谿縣再度合併為松政縣,縣革命委員會駐松溪,隸屬建陽地區。
  • 1975年3月15日,松政縣再次分縣,恢復政和縣建制,隸屬建陽地區。
  • 1988年1月,建陽地區行政公署改名為南平地區行政公署,公署駐南平市,政和縣隸屬南平地區。
  • 1994年9月,撤銷南平地區設立地級南平市,原縣級南平市同時改為延平區,政和縣隸屬南平市[5]」。

行政區劃

[編輯]

政和縣下轄1個街道辦事處、4個、5個[6]

熊山街道、​東平鎮、​石屯鎮、​鐵山鎮、​鎮前鎮、​星溪鄉、​外屯鄉、​楊源鄉、​澄源鄉和​嶺腰鄉

交通

[編輯]

教育與文化

[編輯]

教育:政和縣古代教育興盛於宋朝。北宋宣和年間,縣尉朱松首創星溪書院和雲根書院,其子大理學家朱熹常於雲根書院講學,因而政和縣有「先賢過化之鄉」的美稱。全縣書室、社學、書院、學宮等教育體系完善,歷代共有進士17人,舉人52人。清光緒末,書院先後改辦為小學堂。民國7年(1918年),全縣城鄉有小學堂25所,建東師範學校在縣城開辦。民國14年(1925年),政和初級中學創辦。民國17年(1928年)培淑女子小學創辦。[7]1958年政和初級中學成立高中部,更名為政和一中,2005年秋由完全中學改制為高級中學,成為政和縣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級中學。政和一中原校址位於城關東門文昌閣(今縣委黨校)內,現址位於城關北大路122號。

戲曲:2006年5月20日,楊源鄉四平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政和縣誌》記載,四平戲是明末清初傳入政和的,從"泳霓軒"四平戲班活動到現在的楊源四平戲業餘劇團,已有350多年的歷史。

語言

[編輯]

政和話與閩北語類似,存在部分讀音的差異,但大同小異。

旅遊

[編輯]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佛子山;省級風景名勝區洞宮山;寶岩;念山梯田

特產

[編輯]

政和縣先後獲「中國白茶之鄉」、「中國竹具工藝城」、「中國錐栗之鄉」、 「中國楠木之鄉」、「產茶明星縣」稱號。擁有中國馳名商標「政和工夫」紅茶、中國地理標誌產品[8]政和白茶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2. ^ 政和縣統計局. 人口民族. 政和縣人民政府. 2024-09-19 [2024-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13). 
  3. ^ 中国气象数据网 – WeatherBk Data.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23 June 2023] (中文(簡體)). 
  4. ^ 中国气象数据网.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23 June 2023] (中文(簡體)). 
  5. ^ 政和县志. [2020-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6. ^ 行政区划搜索:政和县. 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 
  7. ^ 政和縣誌 跋 [永久失效連結]
  8. ^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实施以来批准的地理标志名录(2005年7月至2009年6月).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科技司. 2009-06-22 [2025-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11). 

外部連結

[編輯]

引用錯誤:<ref>標籤中沒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