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湖 (新街口)

太平湖是原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新街口外的一處湖泊,現已無存。其位於海淀區東南部,東至新街口外大街,西到小村,北至索家墳,南鄰德勝門西大街。
歷史
[編輯]新街口外的太平湖原為與積水潭相連一體的自然水面,曾經是京城重要的水道,元代稱「泓亭」。明代改築大都,將此地隔於城外西北角,成為湖沼。此小湖泊由永定河故道沖刷而成,類似什剎海。其水面逐漸縮減,到清代已經成為獨立的湖泊了。清末,一貢姓大戶於此地經營蘆葦製品,始稱為「(貢姓)葦塘」。

20世紀50年代末,北京城牆已被扒開了許多豁口。出新街口外豁口,過護城河上的木橋,即可見廣闊的蘆葦蕩。夏季蚊蠅滋生、雨季交通不便,居民期待政府可仿照龍鬚溝改造此地。
1953年,政府組織附近群眾疏浚葦塘,清除了周邊蘆葦與雜草,引入護城河水,修起環湖的道路,因位於南太平莊,故命名為太平湖。當時,太平湖是呈∞字形的人工園林,東西湖區由木拱橋分割,環境優美,湖心有種柳樹的孤島。電影《水上春秋》、《無名島海戰》《柳堡的故事》等影片的部分外景曾在此拍攝。
1966年初夏,北京市民為避免和「四舊」沾邊,開始向太平湖中丟棄金魚、字畫、瓷器、自行車等物,後來發展成跳湖自殺。
1966年8月24日,老舍自沉於太平湖。其自殺動機可能和八二三事件有關,但眾說紛紜。老舍當時家住燈市口,距太平湖並不近。其子舒乙考證認為,此地距老舍母親晚年的住地(西直門大街西北角的觀音庵胡同)較近;且老舍青年時曾任北郊勸學員,熟悉這一帶。冰心則認為,老舍作品中好人大多姓李,姓李者多自殺,自殺多投水。[1]
1972年修建環城地鐵時,太平湖成為工程的渣土填埋場而填平,改建為地鐵太平湖車輛段[2]。
2005年,北京在北護城河綜合治理工程中進行了所謂的「重現太平湖」規劃。「新太平湖」並非在原先的北太平湖原址上復建,而是將北護城河西直門暗涵至新街口大街段拓寬改造而成。面積1萬餘平方米,水深1.3米。
小村
[編輯]太平湖之西原為「小村」,是德勝門外至西直門外的必經處,今不存。1905年建京張鐵路佔去小村西部,日佔時期建淺香軋鋼廠(後改為北京第一軋鋼廠,之後又為首鋼第一線材廠,今改作居民區,不存)佔去南部,1986年建西直門北大街。
參考文獻
[編輯]- ^ 老舍之死:1966年的太平湖之谜(组图). 新京報. 2009-06-11 [2020-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5) –透過中新網.
- ^ 海淀區地名志編輯委員會. 北京市海淀区地名志 第一版. 北京出版社. 1992年9月: 66. ISBN 7-200-01890-2.[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