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塔里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塔里木維吾爾語‎,拉丁維文:Tarïm)又譯塔里母特里木鐵里木,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的古地名,後成為河流名稱盆地名稱。最早漢譯名為「塔林」[1]:103

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的內流河——塔里木河在西漢至唐朝初年的河名無記載。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二》中,稱南河。此名應是根據方位確定的名稱。相對的,流經「龜茲國南」的河為「北河」。唐朝初年編撰的《周書·龜茲傳》、《北史·龜茲傳》稱河名為計戍水[1]:102。10世紀成書的《世界境域志》提及WAJĀKH河[a],「河至龜茲邊境,乃稱龜茲河[2]:247(庫車河[1]:106)」。弗拉基米爾·米諾爾斯基英語Vladimir_Minorsky指其就是塔里木河[2]:247。中國研究者李樹輝推測是《水經注》所記的南河或北河[1]:106

「塔里木」一名最早見於1070年代成書的《突厥語大詞典》。此書共收錄4個詞條,分別解釋為:1,塔里木——回鶻可汗諸子的專用尊號,可汗後代的妻子、女兒則稱「黃金塔里木(維吾爾語‎,拉丁維文:altun tarïm)」;2,流入湖泊和沙漠的河川支流;3,位於回鶻人邊境上被稱為龜茲維吾爾語‎,拉丁維文:kutʃa)之地附近的一個地方,此地亦稱「玉斯迷·塔里木(維吾爾語‎,拉丁維文:ysmi tarïm)」;4,「玉斯迷·塔里木(維吾爾語‎,拉丁維文:Altun tarïm)」一條由伊斯蘭國流向回鶻國的大河。這條河便是在那裏沒入沙漠[1]:101。研究者李樹輝據此推測「塔里木」一詞原是回鶻可汗子女的尊號,820年代初,突厥語族群大規模徙居塔里木盆地地區[1]:103。擁有該尊號的特勤進駐當地,後演變為地名,又用於河流名,後成為盆地名[1]:106

明朝初期編撰的《元史》中有「曲先塔林」一詞[b],通常認為此詞為突厥語Kysεn tarïm的音譯。Kysεn為龜茲城(即庫車維吾爾語‎,拉丁維文:kutʃa)的別名[1]:102。《元朝秘史》第二六三節的「古先答鄰勒」亦是此詞的另一種漢譯名。明朝無名氏編撰的《西域土地人物略》提及「叉力失城(今焉耆附近),叉力失城南有他林河」。「他林河」即元代的「塔林」,今塔里木河[2]:246—247

清朝《西域圖志》稱塔里木河為「額爾色郭勒」,系蒙古語「漫流的水」之意。嘉慶年間,徐松撰寫的《西域水道記》記,「准語回語謂可耕之地曰塔里木,言濱河居人以畊為業也。河北岸置卡倫,[……]河逕卡倫東,復折而趨,水寬五十餘丈,是河名所由來矣。(一作塔里母河,又作特里木,鐵里木,皆音轉也。)」。至今,新疆維吾爾民間亦有類似的說法[1]:103。有當代作者解釋「塔里木」一詞在古突厥語中是「注入湖泊的沙漠之水」,在現代維吾爾語則是「田園」或「耕地」的意思[3]。研究者李樹輝指出「塔里木(tarïm)」與現代維吾爾語的「耕種、播種」義的「tarï」無關,回鶻可汗子女的尊號tarïm當是該詞的本義[1]:103,但李樹輝未提及尊號的本意。

備註

[編輯]
  1. ^ 劉迎勝提及的龜茲河記載來自《世界境域志》英譯本第70頁[2]:251
    李樹輝提及的庫車河記載來自《世界境域志》第11章第21節[1]:106
  2. ^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九年二月辛巳「從樞密院臣暗伯等請,就襄陽給曲先塔林合剌魯六百三十七戶田器種粟,俾耕而食」。合剌魯即「葛邏祿」(qarluq),龜茲地區為葛邏祿人居地[1]:102—103
    元史·成宗本紀》元禎元年春正月「壬申,立曲先塔森都元帥府」[1]:102

註釋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李樹輝. 陳霞 , 編. “塔里木”语源,语义试探. 《新疆社會科學》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 新疆社會科學院). 2007, (2007年第6期): 101—106. ISSN 1009-5330. doi:10.3969/j.issn.1009-5330.2007.06.020 (簡體中文). 
  2. ^ 2.0 2.1 2.2 2.3 劉迎勝. 元代曲先塔林考. 《中亞學刊》第一輯 (北京市: 中華書局). 1983, (1983年第一輯): 243—252 (簡體中文). 
  3. ^ 韓子勇. 文化新疆 心灵故乡.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網,來源:光明日報. 2010-11-18 [2025-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3-03)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