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三教合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香港三聖廟,同時供奉三教的創始人孔子釋迦牟尼老子
明代丁雲鵬繪《三教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三教合流,又稱儒釋道三教合一,是指中國宋朝明朝以來,儒家佛教道教三種思想體系相互交融的現象。此種思想融合不僅反映在哲學理論層面,亦深刻影響中國民間信仰的發展,形成具有包容性與多元特質的宗教文化。

在歷史進程中,三教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許多思想家主張「三教同源」或「三教一理」,試圖調和彼此差異。此種趨勢促使儒、釋、道在教義、儀式及實踐上相互借鑑,例如儒家吸收佛教的心性論,道教融合禪宗的修持方法,而佛教亦接納部分儒家倫理觀念。

三教合流的影響延伸至民間社會,信徒往往同時尊奉三教神祇或聖賢,形成混合型的信仰模式。此現象體現中國宗教文化的靈活性,並成為東亞文化圈宗教發展的重要特徵之一。學術界普遍認為,三教合流標誌着中國傳統思想進入新的整合階段,對後世宗教與哲學思想產生深遠影響。

定義

[編輯]

三教」的說法在東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三教合流」的說法據說由南北朝時期的醫學家、道教學者陶弘景較先提出。

古代道教的上清派靈寶派等吸納了佛教許多輪迴覺悟等思想,正一道運用佛教的真言咒語手印行使符籙法術。淨明道除了吸納佛法,更主張忠敬、孝弟有成,即為神仙。

到了唐代呂洞賓等道士,已經非常地佛教化、禪宗化,他們利用離、觀等佛教觀點來充實道教,呂洞賓對《金剛經》研究深入。金代全真派全真五祖王重陽繼承呂洞賓思想,提倡儒、釋、道三教合一,三教同源,勸人讀佛門的《般若心經》、儒教的《孝經》,道家的《道德經》、《清淨經》、《黃庭經》。人人可以求仙學道,七十歲學道也不遲,修道者的真師是自己的元神,類似如來藏學派人人本有佛性之說,如果慈悲清淨,就可立刻頓悟。他吸收佛教禪宗,以打坐為修行方法,視酒色財氣為修道的大敵,主張在玄理上不立文字,最好不由書面上的字義解釋道教玄理,以免受文字束縛。重陽不重視過去道教的符籙咒語金丹。修道宗旨,應是清淨(無為)、真功、真行。「真功」就是存神固氣,保持清淨不動心,使身心安定。「真行」就是善行助人,積德,拯難貧苦有難,導人行善。他勸人修道,認為人生易逝,舊業難消,輪回難避,不修道則下地獄,萬劫不復,出家修道則可脫離慾海,消盡業障,超脫輪迴而成仙

在宋明以後,佛道混同的情況非常顯著,道教吸納了許多菩薩,觀音菩薩改尊稱為慈航天尊摩利支菩薩被道教尊稱為斗姆元君等。應該屬於道教的紫微大帝天皇大帝關聖帝君等紛紛成為佛家崇祀的護法神

值得注意的是,歷來許多儒者,如韓愈司馬光排斥佛教,故反對三教合一。程朱理學於南宋興起後,反對聲浪漸消,但佛、道則融合更速。

中國民間信仰的教派三一教,即主張三教合一的信仰。

景點

[編輯]

山西著名的懸空寺有「三教殿」主殿,內供奉孔子老子釋迦牟尼的塑像。

四大石窟中的大足石刻主要內容就為三教合流。少室山安陽宮主殿洞內祀孔子、老子、釋迦牟尼,門上書:「才分天地人總屬一理,教有儒釋道終歸一途。」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