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去殖民化
香港去殖民化是香港「回歸」後開始出現的政治詞語,提倡中國中心主義,排除港英時期殖民化的影響及與英國的聯結,強調香港與中國大陸的聯結。
相關事件與議題
[編輯]國民教育
[編輯]港府聲稱透過持續學習,使學生對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快速的發展引以自豪[1]及建立國民身份認同,並以價值觀和態度為導向,幫助他們養成良好品德和國民水平,從而豐富生命內涵,確立個人於家庭、社群、國家及世界範疇的身份認同[2]。
更換中式步操
[編輯]2018年2月2日,有部分制服團隊代表突然被邀請到中聯辦開會,要求他們「改用中式步操」[3];此事掀起香港社會很大的迴響,有制服團隊高層批評相關舉動,認為「改步操如改掉靈魂」[4]。2020年8月,香港學者陳偉強呼籲香港紀律部隊看清形勢,勿再迷戀殖民地做法,應停止派員至英國受訓,警察與紀律部隊亦應改用中式步操[5]。2022年7月1日,香港警隊改採解放軍的中式步操及口令,「Yes, Sir!」英文回應不再使用。[6]
地名去殖民化
[編輯]在港英時代,英國以多種方式命名的地名帶有殖民色彩,包括宣稱占領權(如水坑口,英語名為Possession Point,是1841年鴉片戰爭期間,英軍登陸地)或以英國王室(如維多利亞公園)、港督(如般鹹道)和侵華人員(如火燒圓明園的伊利近、白加士)命名的地名。[7]
2018年3月4日,港區政協委員佘德聰建議為了從小培養和激發幼兒的「愛國情感」,中央政府應該在適當時候去除殖民地符號,例如由香港的地名和道路名開始[8][9][10]。2021年10月,有民眾舉辦集會請願稱希望港府將維多利亞公園更名為人民公園,以突顯香港已經回歸。[查證請求]
2023年兩會期間,有11位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對香港地名去殖民化,改以中國傑出人物命名。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法學教授傅健慈表示,地名的去殖民化有必要性,但不宜「一刀切」,有些地名有觀光打卡的意義。民建聯議員周浩鼎則認為具有文化特色,應寬容處理。[7]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楊華勇亦認為,港英時代的建築本身見證了香港從小漁村到國際大都會的成長,與其拆掉,不如予以保留、活化,使其融入社會。[11]
成文法修訂
[編輯]2022年立法會議員陳曼琪曾建議刪除《刑事罪行條例》「襲擊女王罪」等字樣。2024年,香港政府就所有殖民地法律用語修改為回歸後用語,7月提出《2024年成文法(雜項規定)條例》法案[7],於8月19日生效,將香港法例「女皇陛下」、「港督」等字眼替換為「中央及特區政府」、「行政長官」等符合香港憲制的說法[12]。
評論
[編輯]2015年,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原中國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陳佐洱批評香港「沒有依法實行去殖民化」,造成內耗,並導致經濟發展被澳門等鄰近地區超越。「……就是沒有依法實行去殖民化,讓一些本應放在博物館裏的東西跑出來招搖過市,有的還被奉為金科玉律。……不去殖民化,反而『去中國化』,使得『一國』之下的『兩制』都受到了傷害。」時任香港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對此不做評論,但不認為香港要用法律去殖民化。劉慧卿則對陳的批評持反對意見,認為他「真的(頑固)不化」。[13]
2024年,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涉外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東曉認為,香港的去殖民化是捍衛國家安全的需要,「需放在全球視野、歷史眼光中去看,以更積極主動的姿態擁抱這一歷史進程」,並打破「去殖禁忌」。從歷史上,1945年台灣光復後,台北市的地名以全中國的地名重新命名,體現中國版圖的形狀。從國外經驗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均推動本國的國家象徵去除英國色彩,韓國拆除了日據時代朝鮮總督府,坦桑尼亞致力於斯瓦西里語取代英語成為教學語言。但他也表示,去殖民化不等於「閉關自守」。[12]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課程指引》第123頁
- ^ 立法會二十題:德育及国民教育科. 2012年6月30日 [2015年8月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9月24日).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制服團體﹕中聯辦促轉中式步操 惹「去殖化」憂慮 青少年軍陳振彬﹕只協助非要求. 明報. [2018-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制服團體高層﹕改步操如改掉靈魂. 明報. [2018-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盧伯華. 港警公安化 港學者籲警察訓練棄英改中 換陸式步操. 中時新聞網. [2020-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Yes Sir走入歷史 香港警察改用中式步操及口令. [2022-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7.0 7.1 7.2 葉藍,陳青青. 加速「去殖民化」,香港將修改律例. 新華澳報. 2024-07-01.
- ^ 隔牆有耳: 港區政協倡街名去殖化 皇后大道東 改名麗媛道?. 蘋果日報. [2018-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改街名變毛澤大道東?香港政協倡去殖民符號. 蘋果日報. [2018-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中國政協提議改香港路名「去殖民化」. 本土新聞. [2018-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楊華勇. 来稿:香港保持國際化,沒必要更換殖民時期的建築物和地名 原文網址: 來稿|香港保持國際化 沒必要更換殖民時期的建築物和地名. 香港01. 2024-05-14 [2025-07-06].
- ^ 12.0 12.1 林東曉. 香港需擁抱全球“去殖民化”浪潮. 紫荊. 2024-08 [2025-07-06].
- ^ 劉子維. 中國智庫首長陳佐洱:香港無「依法去殖民化」致內耗. BBC NEWS. 2015-09-20 [2021-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