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去殖民化
香港去殖民化是香港“回归”后开始出现的政治词语,提倡中国中心主义,排除港英时期殖民化的影响及与英国的联结,强调香港与中国大陆的联结。
相关事件与议题
[编辑]国民教育
[编辑]港府声称透过持续学习,使学生对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快速的发展引以自豪[1]及建立国民身份认同,并以价值观和态度为导向,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品德和国民水平,从而丰富生命内涵,确立个人于家庭、社群、国家及世界范畴的身份认同[2]。
更换中式步操
[编辑]2018年2月2日,有部分制服团队代表突然被邀请到中联办开会,要求他们“改用中式步操”[3];此事掀起香港社会很大的回响,有制服团队高层批评相关举动,认为“改步操如改掉灵魂”[4]。2020年8月,香港学者陈伟强呼吁香港纪律部队看清形势,勿再迷恋殖民地做法,应停止派员至英国受训,警察与纪律部队亦应改用中式步操[5]。2022年7月1日,香港警队改采解放军的中式步操及口令,“Yes, Sir!”英文回应不再使用。[6]
地名去殖民化
[编辑]在港英时代,英国以多种方式命名的地名带有殖民色彩,包括宣称占领权(如水坑口,英语名为Possession Point,是1841年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登陆地)或以英国王室(如维多利亚公园)、港督(如般咸道)和侵华人员(如火烧圆明园的伊利近、白加士)命名的地名。[7]
2018年3月4日,港区政协委员佘德聪建议为了从小培养和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中央政府应该在适当时候去除殖民地符号,例如由香港的地名和道路名开始[8][9][10]。2021年10月,有民众举办集会请愿称希望港府将维多利亚公园更名为人民公园,以突显香港已经回归。[查证请求]
2023年两会期间,有11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对香港地名去殖民化,改以中国杰出人物命名。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法学教授傅健慈表示,地名的去殖民化有必要性,但不宜“一刀切”,有些地名有观光打卡的意义。民建联议员周浩鼎则认为具有文化特色,应宽容处理。[7]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杨华勇亦认为,港英时代的建筑本身见证了香港从小渔村到国际大都会的成长,与其拆掉,不如予以保留、活化,使其融入社会。[11]
成文法修订
[编辑]2022年立法会议员陈曼琪曾建议删除《刑事罪行条例》“袭击女王罪”等字样。2024年,香港政府就所有殖民地法律用语修改为回归后用语,7月提出《2024年成文法(杂项规定)条例》法案[7],于8月19日生效,将香港法例“女皇陛下”、“港督”等字眼替换为“中央及特区政府”、“行政长官”等符合香港宪制的说法[12]。
评论
[编辑]2015年,全国港澳研究会会长、原中国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佐洱批评香港“没有依法实行去殖民化”,造成内耗,并导致经济发展被澳门等邻近地区超越。“……就是没有依法实行去殖民化,让一些本应放在博物馆里的东西跑出来招摇过市,有的还被奉为金科玉律。……不去殖民化,反而‘去中国化’,使得‘一国’之下的‘两制’都受到了伤害。”时任香港立法会主席曾钰成对此不做评论,但不认为香港要用法律去殖民化。刘慧卿则对陈的批评持反对意见,认为他“真的(顽固)不化”。[13]
2024年,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外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林东晓认为,香港的去殖民化是捍卫国家安全的需要,“需放在全球视野、历史眼光中去看,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拥抱这一历史进程”,并打破“去殖禁忌”。从历史上,1945年台湾光复后,台北市的地名以全中国的地名重新命名,体现中国版图的形状。从国外经验看,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均推动本国的国家象征去除英国色彩,韩国拆除了日据时代朝鲜总督府,坦桑尼亚致力于斯瓦西里语取代英语成为教学语言。但他也表示,去殖民化不等于“闭关自守”。[12]
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课程指引》第123页
- ^ 立法會二十題:德育及国民教育科. 2012年6月30日 [2015年8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24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制服團體﹕中聯辦促轉中式步操 惹「去殖化」憂慮 青少年軍陳振彬﹕只協助非要求. 明报. [2018-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制服團體高層﹕改步操如改掉靈魂. 明报. [2018-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卢伯华. 港警公安化 港學者籲警察訓練棄英改中 換陸式步操. 中时新闻网. [2020-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Yes Sir走入歷史 香港警察改用中式步操及口令. [2022-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7.0 7.1 7.2 叶蓝,陈青青. 加速「去殖民化」,香港將修改律例. 新华澳报. 2024-07-01.
- ^ 隔牆有耳: 港區政協倡街名去殖化 皇后大道東 改名麗媛道?. 苹果日报. [2018-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改街名變毛澤大道東?香港政協倡去殖民符號. 苹果日报. [2018-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中國政協提議改香港路名「去殖民化」. 本土新闻. [2018-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杨华勇. 来稿:香港保持國際化,沒必要更換殖民時期的建築物和地名 原文網址: 來稿|香港保持國際化 沒必要更換殖民時期的建築物和地名. 香港01. 2024-05-14 [2025-07-06].
- ^ 12.0 12.1 林东晓. 香港需擁抱全球“去殖民化”浪潮. 紫荆. 2024-08 [2025-07-06].
- ^ 刘子维. 中國智庫首長陳佐洱:香港無「依法去殖民化」致內耗. BBC NEWS. 2015-09-20 [2021-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