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人飛船
載人飛船是一種用於載乘太空人的太空囊,屬於載人航天器中的一種[1]。載人飛船能保障宇航員在外層空間執行航天任務並返回地面,屬於一次性使用的返回型載人航天器。宇宙飛船可以獨立進行航天活動,也可作爲往返於地面和空間站之間的「載體」,還能與空間站或其他航天器對接後進行聯合飛行。過去的宇宙飛船與太空梭相比,容積較小,受到所載消耗性物資數量的限制,不具備再補給的能力,而且不能重複使用。新一代載人飛船是可以重複使用的。
歷史
[編輯]人類成功發射的第一艘載人飛船是由前蘇聯在1961年4月12日發射升空的東方一號,而它搭載的宇航員尤里·加加林也成為人類史上的第一位宇航員。1961年到1972年間美國實行了阿波羅計劃,於1969年7月16日用阿波羅11號成功將人類送上月球,乘員之一的尼爾·阿姆斯特朗也成為首位踏上月球的人類。中國於2003年10月15日成功發射了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航天員楊利偉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中國人。
分類
[編輯]按照運行方式的不同,現在已成功發射的載人飛船可被分為衛星式載人飛船和登月載人飛船兩大類。衛星式載人飛船繞低地球軌道運行,登月載人飛船用於載運登月航天員[1]。目前尚在研究階段的還有行星際載人飛船。
載人飛船的功能和作用
[編輯]- 進行近地軌道飛行,試驗各種載人航天技術,如軌道交會和對接及太空人在軌道上出艙,進入太空活動等;
- 考察軌道上失重和空間輻射等因素對人體的影響,發展航太醫學;
- 進行載人登月飛行;
- 爲空間站接送人員和運送物資;
- 進行軍事偵察和地球資源勘測;
- 進行臨時性的天文觀測。
載人飛船結構
[編輯]
- 登月艙是用於作載人月球着陸器的艙段。僅阿波羅飛船實用。
- 軌道艙是太空人在軌道上的工作場所,裏面裝有各種實驗儀器和設備。聯盟號宇宙飛船和神舟飛船採用。
- 返回艙,也稱指令艙,是載人飛船的核心艙段,也是整個飛船的控制中心,返回座艙不僅和其他艙段一樣要承受起飛、上升和軌道運行階段的各種應力和環境條件,而且還要經受再入大氣層和返回地面階段的減速過載和氣動加熱。
- 推進艙,也稱服務艙,通常安裝推進系統、電源和氣源等設備,對飛船起服務保障作用。
新一代載人飛船
[編輯]
新一代載人飛船為兩艙結構,由返回艙和服務艙組成。其特點是返回艙體積、質量增大,最大乘員數量是過去的載人飛船的兩倍以上,兼顧三艙結構載人飛船的軌道艙功能,配合可復用設計,提高了飛船經濟性。星際航線和龍飛船2號發射時不需要配置有效載荷整流罩,進一步提高了飛船經濟性。
此外,獵戶座太空船、夢舟載人飛船和鷹宇宙飛船作為有載人月球任務需求的飛船,需要減輕飛船質量,獲得較強的變軌能力,仍採用逃逸塔設計。星際航線將逃逸系統整合到了服務艙上。龍飛船2號將逃逸系統整合到了返回艙上,採用可複用設計,提高了飛船經濟性。
型號
[編輯]
東方號飛船,1961-1963年
水星號飛船,1961-1963年
上升號飛船,1964-1965年
雙子座飛船,1965-1966年
/
聯盟號宇宙飛船,1967年至今
阿波羅太空船,1968-1972年
神舟飛船,2003年至今
龍飛船2號,2020年至今
星際航線,2024年至今
獵戶座太空船,預計2026年
加岡揚號飛船,預計2027年
夢舟載人飛船,預計2028年
鷹宇宙飛船,預計2028年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謝礎、賈玉紅、黃俊、吳永康. 航空航天技术概论(第2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2008: 9. ISBN 978-7-81124-4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