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邊業銀行大樓
張學良舊居 邊業銀行舊址 | |
---|---|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遼寧省瀋陽市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民國 |
編號 | 4-221 |
認定時間 | 1996年 |
瀋陽邊業銀行大樓是邊業銀行在瀋陽市建造的分行大樓,該建築目前為瀋陽金融博物館。目前,邊業銀行大樓是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學良舊居項目之一。
歷史沿革
[編輯]邊業銀行最初由北洋政府西北籌邊使徐樹錚於1919年提議創立,旨在通過在庫倫設立金融機構,以發展邊疆經濟。因其宗旨在於「開發邊疆實業」,故定名為邊業銀行。邊業銀行於1920年9月正式成立,為官商合辦性質,但成立初期經營狀況並不理想[1]。
1924年,由於時局動盪,金融市場萎縮,邊業銀行業務陷入困境。此時,奉系軍閥張作霖出資收購,銀行重組為私營性質。1924年12月10日邊業銀行完成交接,舊邊業銀行宣告解散。1925年4月10日,新邊業銀行正式成立,任命張作霖的長子張學良為總經理,實際上成為張氏父子的私人銀行[1]。
1925年11月,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奉軍將領郭松齡倒戈反奉,使張學良意識到將銀行總部設於山海關內存在風險。為加強控制,張學良決定將邊業銀行遷往奉系大本營。民國十五年(1926年)6月1日,邊業銀行總行正式遷至奉天市大南門內。此後,邊業銀行憑藉雄厚的資本實力迅速發展,在全國各地設立分支機構達28處,發行「邊業券」,與東三省官銀號並駕齊驅,成為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銀行之一,對當時東北的金融和經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1]。九一八事變後,邊業銀行的機構被日軍查封,資產等則被滿洲中央銀行接收。
1996年,邊業銀行舊址與張學良舊居一起被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後,瀋陽市在邊業銀行舊址大樓上籌建瀋陽金融博物館,該博物館於2006年12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2],並由張氏帥府博物館負責日常管理。目前,瀋陽金融博物館對遊客開放的展覽面積約為5100平方米,展出珍貴文物近 6000件,設置有邊業銀行復原陳列、東北金融發展史、貨幣的故事、世界證券交易展示廳四大主題展區[3]。
建築
[編輯]邊業銀行大樓始建於1926年,占地4967平方米,採用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地下設一層金庫,地上主體兩層,局部三層[1]。建築正立面呈現18世紀流行於歐洲的古典復興主義風格。建築基座之上設有門廊,由六根貫通兩層的愛奧尼式(Ionic Order)巨柱支撐,柱體均由整塊花崗岩雕刻而成。三層設有挑台,其上立有六根較小的愛奧尼柱式承托屋檐。外牆通體採用假石貼面,一層窗楣、窗套及建築轉角處均有線腳裝飾。建築在西式風格中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例如,在立面壁柱的柱頭、上下窗間牆以及檐部的浮雕裝飾中,均採用了梅花圖案作為符號,被視為中西建築文化結合的範例。建築內部布局兼顧了寒帶氣候與中國傳統空間理念。為應對瀋陽漫長寒冷的冬季,建築內部圍繞天井和院落進行布局,形成了四個獨立的院落空間,確保了各房間與走廊均有良好的自然採光。營業大廳的屋頂採用了玻璃天窗,在引入充足光線的同時,也利於冬季保溫。建築其餘三面外牆則採用瀋陽本地燒制的紅磚砌築,體現了對地方材料的運用[1]。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陳伯超. 沈阳城市建筑图说.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1. ISBN 978-7-111-31262-8.
- ^ 边业银行老员工:九一八事变后黄金储备神秘失踪. 鳳凰網. [2022-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5).
- ^ 关于我们-沈阳金融博物馆. [2022-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