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泽中学男校旧址
同泽中学男校旧址 | |
---|---|
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 |
地址 |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万泉街14号 |
分类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时代 | 1928年 |
编号 | 3-25 |
认定时间 | 2008年10月27日 |
同泽中学男校旧址是位于中国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万泉街14号的一处近代建筑群,始建于1926年。该建筑群最初是张学良为同泽中学所建的男生部校舍,东临原沈阳动物园旧址,与赵尔巽公馆旧址隔街相望[1]。现为沈阳大学小河沿校区的一部分,并已被列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编辑]同泽中学的创办最初由奉系军阀将领郭松龄提议。1925年,为提高东北军军官的文化素质,郭松龄向时任东北军第一军军长的张学良建议开办一所中学。该建议获张学良同意后,由郭松龄及其夫人韩淑秀出面,在奉天市东山嘴子军营内辟出部分院落作为初始校址,招收了首批初中学生共104名[1]。同泽中学的校名出自《诗经·秦风·无衣》[2]。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 《诗经·秦风·无衣》
学校在初设时设有董事会,董事会由郭松龄担任董事长,主要董事成员包括张学良、时任教育厅长祁公亮、奉天省省长王永江以及奉系元老袁金铠等。郭松龄的秘书齐士英被董事会任命为校长。学校其他主要管理人员包括教务长阚驻臣、训育主任胡士兴以及英文教员宋清涛。郭松龄夫人韩淑秀也参与校务管理,并常至校内讲授修身和品德课程。学校实行严格的住校制度,所有学生集中食宿,仅在周末方可回家[3]。1925年秋,郭松龄发动反奉兵变,率部从关内回师反奉。学校校长齐士英随军行动,在其司令部负责文书工作。当郭军进抵新民时,教务长阚驻臣、训育主任胡士兴等人以同泽中学的名义,前往马三家子迎接郭军,但在途中被王永清率领的黑龙江骑兵队截获并带回。随着郭松龄兵变失败,同泽中学因主要领导人与兵变关系密切而被迫解散。兵变后,校长齐士英从营口经海路逃往南京,而该校学生则分别转入其他学校继续学业。1926年,张学良决定亲自接管并扩建同泽中学,自任董事长,同时委派其秘书李静澄担任校长,刘申光担任教务长。为改善办学条件,张学良拨出巨款,在奉天小河沿地区筹建新校舍,即现存的同泽中学男校建筑群[1]。同泽中学重建后,学校在师资选聘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旨在提升教学质量。学校聘请了多位名师执教:国文课教师包括宿儒尚节之、路之淦、孙吉阶和王廷思等人;英文课则聘请了南开大学毕业生王慕柳、刘涤凡等,并特邀丹麦籍牧师华茂山兼任英文教员。此外,体育课由留美归国的体育处长徐国祥任教,其他各科教师也均毕业于大学或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学上,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采用自学与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成果体现在多个方面:学生写作能力出色,并创办了校内半月刊。学生们还成立了学生自治会,制定了自治条例,形成了严明的纪律和勤奋好学的校风。尽管学生中不乏军政界子弟,但学校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同学之间关系和睦[3]。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占领沈阳,同泽中学被迫停办,师生解散,校舍被日方占用。第二次国共内战结束后,该校址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先后为多个学校作为校舍使用。1949年至1952年,校舍由沈阳市第二中学使用;1953年至1965年,由沈阳市第二十七中学使用;1970年至1980年由沈阳市师范学校使用;1980年至2000年由沈阳大学小河沿校区使用。现在为惠民馨苑居民住宅小区使用[4]。
建筑
[编辑]同泽中学男校旧址的主要建筑为两栋南北走向的教学楼,两楼北侧由一栋小礼堂连接。在教学楼的对面,建有两栋东西向对称的平房,为学生宿舍,中间则设有一栋独立的小楼作为图书馆使用[1]。建筑群主体多为三层砖混结构,局部为两层。建筑外立面采用当时常见的水泥抹灰饰面,并在墙面设置了带有古典元素的壁柱作装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