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挨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挨餓
1960年代後期尼日利亞內戰期間的一名女孩,該女孩遭遇嚴重飢餓和營養不良。
類型飢餓deprivation[*]社會問題undernutrition[*]
病因糧食危機[*]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急診醫學
ICD-10T73.0
ICD-9-CM994.2
DiseasesDB12415
MeSHD013217
[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顯示人口營養不良的比例的世界地圖,世界糧食計劃署,2006年。
File:Buchenwald-J-Rouard-12.jpg
1945年布痕瓦爾德集中營解放時的囚犯囚犯因嚴重飢餓與營養不良而極度消瘦,部分人正在等待手術治療。照片由比利時戰地攝影師朱爾斯·魯阿爾(Jules Rouard)拍攝。
一位挨餓的越南男子,他被關押在越共戰俘營期間不讓吃東西

飢餓是指熱量攝取嚴重不足,低於維持生物體生命所需的最低能量水平。它是營養不良最極端的形式。對人類而言,長期飢餓可導致永久性器官損傷, [1] 最終可能導致死亡

術語「枯竭」(inanition)專門用來描述因飢餓引發的一系列症狀與生理影響。[2]

國際刑法中,由外部強制力量導致的飢餓行為構成犯罪,亦可能被用作酷刑處決手段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飢餓是對全球公共衛生構成的最嚴重威脅之一。[3][4] 世衛組織還指出,營養不良是導致兒童死亡的主要因素,約占所有兒童死亡病例的一半。[3] 每年有大約310萬名五歲以下兒童的死亡與營養不良有關。[5]

儘管近年來全球飢餓水平趨於穩定,且在兒童發育遲緩和純母乳餵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全球仍有大量人口面臨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的問題。令人擔憂的是,全球在應對飢餓方面的努力出現倒退,目前的營養不良狀況已回到2008年至2009年的水平。2023年全球營養不良人口估計在7.13億至7.57億之間,比2019年(當時的中位數估計為7.33億)增加了超過1.52億人。[6]

腹部膨脹是營養不良的一種表現,稱為克瓦希奧科病(kwashiorkor)。其確切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早期研究認為該病與高碳水化合物(如玉米)但低蛋白質的飲食有關。[7] 雖然許多患者表現出白蛋白水平偏低,但這一現象被認為是疾病的結果,而非直接原因。

目前已有多種可能的致病機制被提出,包括黃麴黴毒素中毒、氧化應激免疫系統失調以及腸道微生物群變化等因素。 通過治療可以緩解體重下降與肌肉萎縮等症狀(如圖所示),但預防仍被認為是最關鍵的應對策略。[7]

人在完全不攝取食物的情況下,通常可存活約兩個月。[8] 然而,也有個別案例顯示,在醫療監護下,有人曾持續禁食長達382天仍存活。[9]

一般而言,瘦弱個體通常在體重損失達到原體重的約18%時會出現生命危險;而肥胖個體因脂肪儲備較多,可能能夠承受超過20%的體重損失。研究表明,女性由於在相同身體質量指數(BMI)下體脂率較高,相比男性可能在飢餓狀態下具有更長的生存時間。[10][11]

徵兆與症狀

[編輯]

以下是飢餓的一些常見症狀:

行為或心理狀態的變化

[編輯]

飢餓的初期階段會影響人的心理狀態與行為表現。其症狀通常表現為情緒易怒或不穩定、疲勞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對食物的持續性關注。出現這些症狀的人常常精力不足,容易分心。

飢餓所帶來的心理影響十分顯著,包括抑鬱焦慮以及認知功能的下降。[12]

生理影響

[編輯]

隨着飢餓的持續,身體症狀會逐漸顯現。症狀出現的時間取決於個體的年齡、體型和整體健康狀況,通常在數天至數周內出現。常見表現包括:虛弱心跳加快呼吸變淺且變慢、口渴以及便秘。有些情況下也可能出現腹瀉

眼球逐漸凹陷,呈現無神的「玻璃狀」外觀;肌肉體積縮小,出現肌肉萎縮。疲勞和頭暈也很常見,尤其是在進行任何體力活動後。皮膚通常呈現出異常蒼白的狀態。[13]

在兒童中,較為顯著的一個體徵是腹部腫脹。此外,皮膚可能變得鬆弛、顏色變淡,腳部與踝部則可能出現浮腫。

免疫系統衰弱

[編輯]

飢餓還可能表現為免疫系統功能減弱、傷口癒合緩慢以及對感染反應遲鈍。皮膚上可能出現皮疹等症狀。由於營養攝取極度不足,身體會優先將有限的營養資源用於維持主要器官的基本功能。

其他症狀

[編輯]

飢餓還可能引發多種身體系統的異常,具體包括:

飢餓的階段

[編輯]

飢餓的症狀通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可出現在跳餐、節食禁食的人身上;第三階段則更為嚴重,常見於長期飢餓個體,可能導致死亡。

第一階段

[編輯]

當進食被中斷後,身體會首先通過分解肝臟中的糖原來維持血糖水平,同時動用體內儲存的脂肪蛋白質

肝臟在最初幾小時內能夠提供葡萄糖;之後,身體開始動員脂肪和蛋白質儲備。脂肪酸成為肌肉的主要能量來源,而供給大腦的葡萄糖則減少。脂肪酸的分解還會生成甘油,甘油可轉化為葡萄糖用於能量供應,但這種來源很快會耗盡。

第二階段

[編輯]

第二階段可能持續數周。在此階段,身體主要依賴脂肪儲備供能。肝臟將脂肪轉化為酮體,供包括大腦在內的各組織使用。禁食約一周後,大腦開始使用酮體和有限的葡萄糖。

由於酮體的使用減少了對葡萄糖的依賴,身體對蛋白質的消耗相應減緩。

第三階段

[編輯]

當脂肪儲備耗盡後,身體開始動用體內的蛋白質作為主要能量來源,主要來自肌肉組織。肌肉中的蛋白質迅速被分解,用於維持基本生命功能。蛋白質對於細胞功能至關重要,當蛋白質耗盡,細胞無法正常運作,器官開始衰竭。

飢餓致死的常見原因通常是感染組織崩解併發症。這是由於身體已無法產生足夠的能量來對抗細菌病毒所致。

終末階段的典型症狀包括:毛髮變色、皮膚剝落、四肢浮腫以及腹部膨脹。儘管患者仍可能感到飢餓,但在這一階段往往已無法攝取足夠的食物自行恢復,必須依賴專業醫療介入。

成因

[編輯]

當身體在長時間內消耗的能量超過攝取的能量時,就會發生飢餓。這種能量失衡可能由一種或多種醫學狀況環境因素引起,常見原因包括:

醫學原因

[編輯]

外部成因

[編輯]

除醫學因素外,飢餓也可能由社會、政治或個人選擇等外部情境所導致,常見情況包括:

生理與代謝機制

[編輯]

在典型的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條件下,人體主要依賴血液中游離的葡萄糖作為能量來源。葡萄糖既可直接來自膳食中的單糖與雙糖,也可由其他碳水化合物經消化分解而得。當膳食攝入不足或完全缺乏糖類與碳水化合物時,機體首先通過分解肝臟和骨骼肌中儲存的糖原來維持血糖水平。

糖原是一種快速動員的葡萄糖儲備,但其量有限。糖原耗盡後,通常在接下來的兩至三天內,身體會將脂肪酸作為主要代謝燃料。此時,大多數組織開始利用脂肪酸供能;僅有大腦仍繼續消耗少量葡萄糖。為了保證中樞神經系統的能量供應,非腦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會被抑制,使得體內剩餘的葡萄糖全部優先供給大腦。

經過兩至三天禁食後,肝臟開始將來自脂肪酸分解的前體物質合成酮體,供機體各組織尤其是大腦使用,以減少對葡萄糖的依賴。禁食三天後,大腦約有30%的能量來源於酮體;禁食四天後,這一比例可升至70%或更高。[16] 因此,酮體的生成將大腦每日對葡萄糖的需求量從約80克降至30克(約為正常水平的35%),其餘65%的能量由酮體提供。在剩餘的30克葡萄糖需求中,每日可有約20克由肝臟利用甘油(脂肪分解產物)合成,仍留有約10克的缺口,需通過分解機體自身的蛋白質來補足。

當脂肪儲備完全耗盡後,機體細胞開始分解蛋白質以提供能量,釋放丙氨酸和乳酸(由丙酮酸轉化而來),由肝臟轉化為葡萄糖。由於骨骼肌中含有大量蛋白質,該過程導致肌肉萎縮。機體可選擇性地動員不同細胞的蛋白質:一般需分解2–3克蛋白質以合成1克葡萄糖,約20–30克蛋白質每日被動員,以合成維持大腦存活所需的10克葡萄糖;隨着禁食期延長,為保全機體蛋白質,此動員量會逐漸減少。

當脂肪和蛋白質均被耗盡且無其他可用燃料時,飢餓致死隨之發生。此時,機體重要器官功能受損,最終因心律失常或心臟驟停(與組織崩解和電解質失衡有關)而死亡。代謝性酸中毒等併發症亦可導致飢餓者死亡。[17]

挨餓問題

[編輯]

據估算,2018年全球超過8.2億人挨餓,沒有充足的食物,高於前一年的8.11億人,世界飢餓人口連續第三年出現增長。這表明到2030年實現零飢餓可持續發展目標存在巨大挑戰。[18]

原因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Stratton, Rebecca J.; Green, Ceri J.; Elia, Marinos. Disease-related malnutrition: 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to treatment. Disease-related Malnutrition: 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to Treatment. Wallingford: CABI Pub. 2003. ISBN 978-0-85199-648-6. 
  2. ^ Definition of INANITION. www.merriam-webster.com. [2025-05-27] (英語). 
  3. ^ 3.0 3.1 The starvelings. The Economist. [2025-05-27]. ISSN 0013-0613. 
  4. ^ As more go hungry and malnutrition persists, achieving Zero Hunger by 2030 in doubt, UN report warns. www.who.int. [2025-05-27] (英語). 
  5. ^ Ending hunger | World Food Programme. www.wfp.org. [2025-05-27] (英語). 
  6. ^ Kahleova, Hana; Barnard, Neal D. The Role of Nutrition in COVID-19: Taking a Lesson from the 1918 H1N1 Pandemic. American Journal of Lifestyle Medicine. 2022-05-02, 17 (1) [2025-05-27]. ISSN 1559-8276. doi:10.1177/15598276221097621. 
  7. ^ 7.0 7.1 Kwashiorkor - Symptoms, Causes, Treatments - Better Medicine. www.bettermedicine.com. [2025-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2) (英語). 
  8. ^ Burkeman, Oliver. Blaine emerges from his 44-day 'fast'. The Guardian. 2003-10-20 [2025-05-27]. ISSN 0261-3077 (英國英語). 
  9. ^ Insider, Business. The True Story of a Man Who Survived Without Any Food For 382 Days. ScienceAlert. 2017-02-27 [2025-05-27] (美國英語). 
  10. ^ Lieberson, Alan D. How Long Can a Person Survive without Food?. Scientific American. [2025-05-27] (英語). 
  11. ^ Rai, Tapil P. How long can an Elongated Tortoise (Indotestudo elongata) survive without food?. Reptiles & Amphibians. 2021-07-15, 28 (2) [2025-05-27]. ISSN 2332-4961. doi:10.17161/randa.v28i2.15585. 
  12. ^ Browse Resources. NEDC. [2025-05-27] (澳大利亞英語). 
  13. ^ Kalm, Leah M.; Semba, Richard D. They Starved So That Others Be Better Fed: Remembering Ancel Keys and the Minnesota Experiment.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2005-06, 135 (6) [2025-05-27]. doi:10.1093/jn/135.6.1347 (英語). 
  14. ^ H., J. P.; Bancroft, Hubert Howe. The Native Races of the Pacific States of North America.. The Journal of the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1875, 4 [2025-05-27]. ISSN 0959-5295. doi:10.2307/2840992. 
  15. ^ Unsigned review, Literary Panorama, Routledge: 213–216, 2002-06-01 [2025-05-27], ISBN 978-0-203-19875-9 
  16. ^ Wathen, Alexander M. CADRE Quick-Look: Airspace Management in Global CONOPs (報告). Fort Belvoir, VA: Defense Technical Information Center. 2004-01-01 [2025-05-28]. 
  17. ^ Toth, Heather L; Greenbaum, Larry A. Severe acidosis caused by starvation and stress. 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 2003-11, 42 (5) [2025-05-28]. doi:10.1016/j.ajkd.2003.07.012 (英語). 
  18. ^ 《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年度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