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特赦組織
![]() | |
成立時間 | 1961年5月28日,英國 |
---|---|
創始人 | 彼得·本南森 |
創始地 | 英國 |
類型 | 非政府組織 |
法律地位 | 非政府組織 |
總部 | ![]() |
服務地區 | ![]() |
方法 | 會員及支持者行動、良心呼籲 |
會員 | 逾700萬會員及支持者 |
重要人物 | ![]() |
收入 | 309,000,000 歐元 (2018年) ![]() |
捐款 | 1,962,387 歐元 (2019年) ![]() |
目標 | 人權監察、全球政策倡議 |
口號 | 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一盞燭光 |
獎項 | 諾貝爾和平獎、Barcelona Medal of Honor[*]、聯合國人權獎、伊拉斯謨獎、格武贊人權獎[*]、歐洲人權獎、Hans Böckler Preis[*]、Free Your Mind[*]、奧洛夫·帕爾梅獎、喬治·波爾克獎[*]、Honorary Member of the Order of Liberty[*]、Four Freedoms Award – Freedom of Speech[*] |
網站 | www |
國際特赦組織(英語:Amnesty International,縮寫為AI;又稱為大赦國際),是一個關注世界人權的國際非政府組織,總部設在英國。[1]該組織表示,它在世界各地擁有1000多萬會員和支持者。該組織的使命是為「一個人人享有《世界人權宣言》和其它國際人權文書所記錄的人權世界」而運動。該組織在人權問題上發揮了顯著作用,它經常被媒體和世界領導人引用。[2][3][4]
大赦國際於1961年由律師彼得·本南森在倫敦創立。大赦國際最初關注的重點是良心犯,在肖恩·麥克布賴德和馬丁·恩納爾斯的領導下,其職權範圍在20世紀70年代擴大到包括司法不公和酷刑。1977年,它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5]
大赦國際關注侵犯人權的行為和發起遵守國際法的運動。它致力於動員公眾輿論,對侵犯人權行為的政府施加壓力。[6]
歷史
[編輯]1960年代
[編輯]國際特赦組織由英國律師彼得·本南森於1961年在倫敦創立。根據其自述,他本人其實是一位英國籍猶太裔基督徒律師[7],在1960年11月19日在乘坐倫敦地鐵的時候,邊讀着報紙。他讀到了一則新聞,說有兩名來自葡萄牙科英布拉的學生,僅僅因為喝了一杯為自由與解放而乾杯的酒,就被葡萄牙當局判處七年監禁[a][8],但之後這則消息卻無從考證了[a]。而葡萄牙在1960年由「第二共和國」(又名新政權)獨裁統治,其意識形態是威權主義和反共主義,並且將境內一切「敵人」都視為「反葡分子」。在《被遺忘的囚犯》一文中,本納森談了他的一些看法:
“ | 每天當你翻開報紙,你就會發現在這個世界,總有些地方,有些人,僅僅因為個人觀點和宗教信仰在官方看來不可接受,就被監禁,被施以酷刑,乃至被處決。而報紙的讀者都會強烈地感到無能為力。但是,倘若這種無助的感受匯聚成一股行動的力量,那麼情況將有所轉機。[5] | ” |
彼得·本南森與他的朋友埃里克·貝克合作,他也是英國教友會的成員,曾參與英國核裁軍運動,並成為貴格會和平與社會見證組織的負責人。在他的回憶錄中,本南森將他描述為「項目啟動的合作夥伴」。在與其他作家、學者和律師,特別是亞歷克·迪格斯協商後,他們通過路易斯·布洛姆·庫珀寫信給《觀察家報》編輯大衛·阿斯特,後者於1961年5月28日發表了本南森的文章《被遺忘的囚犯》。這篇文章讓讀者注意到那些「因其觀點或宗教不為其政府所接受而被監禁、折磨或處決的人」,或者換句話說,政府違反了《世界人權宣言》第18條和第19條。文章描述了在全球範圍內,在限制新聞自由、政治反對派、公正法院及時公開審判和庇護的情況下發生的這些侵犯行為。它標誌着「1961年大赦呼籲」的發起,其目的是迅速和廣泛地動員公眾輿論,為這些被本南森稱為「良心犯」的人辯護。[9]
大量國際報紙轉載了《大赦呼籲》。同年,貝南森出版了一本書《1961年的迫害》,詳細介紹了貝南森和貝克調查和匯編的九名良心犯的案件(莫里斯·奧丁、阿什頓·瓊斯、阿戈斯蒂尼奧·內托、帕特里克·鄧肯、奧爾加·伊溫斯卡婭、路易斯·塔魯克、康斯坦丁·諾伊卡、安東尼奧·阿馬特和胡風)。
1961年7月,領導層決定將該呼籲作為永久組織大赦國際的基礎,第一次會議在倫敦舉行。本南森確保所有三個主要政黨都有代表,從工黨、保守黨和自由黨招募議員。1962年9月30日,它被正式命名為「大赦國際」。在「1961年大赦呼籲」和1962年9月之間,該組織被簡稱為「大赦」。[10][11]
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大赦國際的全球影響力不斷擴大,並成立了一個國際秘書處和國際執行委員會來管理大赦國際的國家組織,稱為「部門」,這些組織已經出現在幾個國家。他們當時得到了英國政府的秘密支持。國際運動開始就其核心原則和技術達成一致。例如,是否像納爾遜·曼德拉這樣鼓吹暴力囚犯的問題,使人們一致同意,不能給這些囚犯起「良心犯」的名字。除了圖書館和團體的工作外,國際特赦組織的活動還擴展到幫助囚犯家屬、派遣觀察員參加審判、向政府提出申訴,以及為囚犯尋找庇護或海外工作。它在政府間組織內的活動和影響力也在增加;在十年結束之前,它將被聯合國、歐洲委員會和教科文組織授予諮詢地位。[12][13]
1966年,本南森懷疑英國政府與一些國際特赦組織雇員勾結,壓制了一份關於英國在亞丁暴行的報告。他開始懷疑許多同事是英國特工試圖顛覆大赦國際,但他無法說服大赦國際的其他人。同年晚些時候,當美國政府報告稱愛爾蘭前外交部長兼大赦國際第一任主席塞恩·麥克布萊德參與了中央情報局的一項資助行動時,又有了進一步的指控。肖恩·麥克布賴德否認知道這筆資金,但本南森確信他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成員。他辭去了大赦國際主席的職務,理由是大赦國際被秘密機構竊聽和滲透,並表示他不能再生活在一個容忍此類活動的國家。[14][15]
1970年代至1980年代
[編輯]國際特赦組織的成員從1969年的15000人增加到1979年的200000人。在國家層面,國際特赦組織敦促適用聯合國《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和現有的人道主義公約;1976年,聯合國批准了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並在獲得禁止虐待行為的其他文書和規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72年,美洲人權委員會授予其咨商地位。[16][17]
1970年,國際特赦組織成立了日本分會,部分原因是為了回應中華民國(台灣)逮捕和起訴臺灣警備總司令部指控陳玉璽教授(Weendy Chen)在美國留學期間閱讀共產主義文學,犯有煽動罪。[18]:101-104
1976年,國際特赦組織英國分部發起了一系列籌款活動,後來被稱為「秘密警察的球」系列。它們最初是在倫敦上演的喜劇晚會,《每日電訊報》稱之為「英國喜劇界的精英」。[19]
該組織因其「捍衛人類尊嚴免受酷刑」而獲得1977年諾貝爾和平獎[20],並於1978年獲得聯合國人權獎。[21][22]
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國際特赦組織舉辦了兩場大型音樂活動,以提高人們對國際特赦組織和人權的認識。1986年的「希望的陰謀」巡演在美國舉行了五場音樂會,並以一場為期一天的演出達到高潮,在巨人體育場上演了三十多場演出,以及1988年的「現在人權!」!世界之旅。人權現在!在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40周年之際,在六周內在五大洲舉辦了一系列音樂會。兩次巡演都邀請了當時最著名的音樂家和樂隊。
1990年代
[編輯]在20世紀90年代,國際特赦組織繼續發展壯大,在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700多萬名成員。大赦國際主張設立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1993年設立)和國際刑事法院(2002年設立)。
大赦國際繼續就廣泛的問題開展工作。例如,南非團體於1992年加入,國際特赦組織領導人會見了種族隔離政府,要求對警察虐待指控進行調查,停止向非洲大湖地區出售武器,廢除死刑。大赦國際特別提醒注意對特定群體實施的侵犯人權的行為,包括難民、種族/族裔/宗教少數群體、婦女以及被處決或關押在死囚牢房的人。
1995年,當大赦國際想要宣傳殼牌石油公司如何參與尼日利亞環境和人權活動家卡山偉華的處決時,它被阻止了。報紙和廣告公司拒絕刊登他們的廣告,因為殼牌石油公司也是他們的客戶。殼牌的主要論點是,它在一個已經侵犯人權、無法執行人權政策的國家鑽探石油。為了對抗大赦國際試圖製造的嗡嗡聲,它立即公布了殼牌如何幫助改善尼日利亞的整體生活。大赦國際主任薩利爾·謝蒂說:「社交媒體重新激發了全球公民的想法」。[23]
國際特赦組織參與了智利前獨裁者奧古斯托·皮諾切特的法律鬥爭,皮諾切特於1998年被倫敦警察廳逮捕後,試圖避免被引渡到西班牙接受指控。霍夫曼勳爵與國際特赦組織有間接聯繫,這對英國法律訴訟中是否存在偏見進行了重要考驗。在做出釋放皮諾切特參議員的決定之前,當時的英國內政大臣傑克·斯特勞曾對該決定提起訴訟,試圖阻止皮諾切特獲釋。英國高等法院駁回了該申請,皮諾切特被釋放並返回智利。[24][25]
2000年代
[編輯]2000年後,大赦國際的主要重點轉向全球化帶來的挑戰以及對九一一襲擊事件的反應。全球化問題引發了大赦國際政策的重大轉變,因為其工作範圍擴大到包括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而大赦國際過去拒絕在這一領域開展工作。大赦國際認為這一轉變很重要,不僅是為了證明其權利不可分割的原則,而且因為它認為公司的力量在不斷增強,全球化對許多民族國家造成了破壞。[26]
九一一襲擊事件發生後,新任國際特赦組織秘書長艾琳·汗報告稱,一名高級政府官員曾對國際特赦組織代表說:「隨着紐約雙子塔的倒塌,你的角色也隨之崩潰。」在襲擊發生後的幾年裡,一些人認為人權組織在過去幾十年中取得的成果可能已經受到侵蝕。國際特赦組織認為,人權是所有人安全的基礎,而不是障礙。艾琳在2005年將美國政府的關塔那摩灣拘押中心比作蘇聯的古拉格。[27][28][29][30]
國際特赦組織將注意力轉向了針對女性的暴力行為、對軍火貿易的控制、對聯合國有效性的擔憂以及結束酷刑。到2005年,大赦國際的成員已接近200萬,大赦國際繼續為良心犯開展工作。[31]
2007年,大赦國際執行委員會決定支持「在合理的妊娠期內……在強姦、亂倫或暴力的情況下,或在懷孕危及母親生命或健康的情況下……為婦女提供墮胎服務」。[32]
2008年3月17日,國際特赦組織就伊拉克戰爭發表報告稱,儘管聲稱伊拉克的安全局勢在最近幾個月有所改善,但在2003年五年前戰爭開始後,人權狀況是災難性的。[33]
2009年,國際特赦組織指責以色列和哈馬斯在1月份以色列對加沙發動「鑄鉛行動」的進攻中犯下戰爭罪,該行動導致1400多名巴勒斯坦人和13名以色列人死亡。這份117頁的大赦國際報告指控以色列軍隊殺害了數百名平民,肆意破壞了數千所房屋。大赦國際發現了以色列士兵將巴勒斯坦平民用作人盾的證據。隨後,聯合國加沙衝突實況調查團進行了調查;大赦國際表示,其調查結果與大赦國際自己的實地調查結果一致,並呼籲聯合國迅速採取行動,落實調查團的建議。[34][35]
2010年代
[編輯]

早期
[編輯]2012年8月,國際特赦組織駐印度首席執行官尋求聯合國領導的公正調查,為斯里蘭卡受戰爭罪行影響的人伸張正義。
中期
[編輯]
2014年8月18日,在人們抗議警察槍殺一名手無寸鐵的18歲男子邁克爾·布朗,他襲擊了一名警察,然後拒捕,隨後槍殺他的警察達倫·威爾遜被無罪釋放引發的示威活動之後,大赦國際派遣了一支13人的人權活動家隊伍,尋求與官員會面,並對當地活動家進行非暴力抗議方法的培訓。這是該組織首次在美國部署這樣的團隊。[36][37][38]
2015年國際特赦組織英國年會上,代表們以468票對461票的微弱優勢投票反對一項在英國開展反猶太主義運動的動議。關於該動議的辯論達成了共識,即國際特赦組織應打擊「對所有種族和宗教群體的歧視」,但代表們之間的分歧在於,是否適合開展一場「單一」的反種族主義運動。《猶太紀事報》指出,國際特赦組織此前曾發表過一份關於歐洲對穆斯林歧視的報告。[39][40]
2015年8月,《泰晤士報》報道稱,時任國際特赦組織信仰與人權主任、前國際倡導負責人、聯合國著名代表亞斯敏·侯賽因「與伊斯蘭主義者的關鍵人物有未公開的私人聯繫」,包括穆斯林兄弟會和哈馬斯。《泰晤士報》還詳細報道了侯賽因被指控與卡扎茲家族關係的情況,該家族成員當時是穆罕默德·穆爾西政府的高級政府部長和穆斯林兄弟會領導人。侯賽因女士否認支持穆斯林兄弟會。[41][42]
2016年6月,國際特赦組織呼籲聯合國大會「立即暫停」沙特阿拉伯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成員資格。國際特赦組織聯合國辦事處負責人表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信譽岌岌可危。自加入理事會以來,沙特阿拉伯國內糟糕的人權記錄持續惡化,其領導的聯盟在沙地武裝干涉也門中非法殺害和傷害了數千名平民。」[43][44][45]
2016年12月,國際特赦組織透露,一個虛假的非營利組織「無聲受害者」一直試圖監視他們的工作人員,該組織聲稱要提高人們對卡塔爾人權狀況的認識和關注。[46][47]
晚期
[編輯]
2018年10月,一名國際特赦組織研究員在俄羅斯印古什首都馬加斯觀察示威活動時被綁架和毆打。[48]
10月25日,印度對國際特赦組織班加羅爾辦事處進行了10個小時的突擊搜查,懷疑該組織違反了執法局的外國直接投資準則。國際特赦組織的員工和支持者表示,這是一種恐嚇質疑政府領導人權威和能力的組織和個人的行為。印度分部執行主任聲稱:「執法局今天對我們辦公室的突襲表明,當局現在如何將人權組織視為犯罪企業,使用高壓手段。9月29日,內政部表示,大赦國際使用關於人道主義工作等的「光鮮聲明」作為「轉移注意力的策略」,以轉移人們對其明顯違反印度法律的活動的注意力。大赦國際在2000年12月只獲得了一次許可,此後歷屆政府根據《外國捐款法》拒絕了其外國捐款許可。然而,為了規避《公平信用報告法》的規定,大赦國際英國將大量資金匯給了四個在印度註冊的實體,將其歸類為外國直接投資(FDI)。[49]
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受到外國媒體的批評,稱其損害了印度的公民社會。印度根據《外國捐款管理法》取消了大約15000個非政府組織的註冊,聯合國發表聲明反對。儘管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證實這些指控,但政府計劃繼續調查,並凍結了所有辦事處的銀行賬戶。執法局發言人表示,調查可能需要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50][51][52][53][54]
2018年10月30日,大赦國際呼籲起訴尼日利亞安全部隊,聲稱他們在尼日利亞阿布賈的一次和平宗教遊行中對什葉派抗議者過度使用武力。活動中至少有45人死亡,122人受傷。[55]
2018年11月,大赦國際報告稱,埃及逮捕了19名或更多的維權人士和律師。埃及當局逮捕了這些人,埃及持續鎮壓異見人士。其中一名被捕者是60歲的人權律師、前國家人權委員會成員。大赦國際報告稱,在逮捕事件發生後,由於埃及對民間社會的敵對環境,埃及權利與自由協調會決定暫停其活動。[56]
2018年12月5日,國際特赦組織強烈譴責白俄羅斯處決「黑人房地產經紀人」的領導人。儘管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要求延期,但他們還是被殺了。[57][58]

2019年2月,國際特赦組織的管理團隊提出辭職,因為一份獨立報告發現了職場欺凌的「有毒文化」,並發現了欺凌、騷擾、性別歧視和種族主義的證據。此前,他們被要求調查2018年5月在巴黎30年的國際特赦組織資深人士蓋坦·穆圖和2018年7月在日內瓦28歲的實習生羅莎琳德·麥格雷戈的自殺事件。[59]
2019年4月,國際特赦組織歐洲研究副主任馬西莫·莫拉蒂警告說,如果被引渡到美國,維基解密創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將面臨「嚴重侵犯人權的風險,拘留這可能違反禁止酷刑的規定」。[60]
2019年5月14日,國際特赦組織向以色列特拉維夫地區法院提交了一份請願書,要求撤銷監控技術公司NSO集團的出口許可證。該文件指出,「大赦國際的工作人員擔心他們可能會繼續成為NSO的目標,並最終受到監控」。以色列法院還就涉嫌侵犯人權的行為對國家統計局提起了其他訴訟,包括沙特持不同政見者奧馬爾·阿卜杜勒阿齊茲於2018年12月提起的一項訴訟,他聲稱國家統計局的軟件在他與被謀殺的記者賈邁勒·卡舒吉經常接觸期間針對他的手機。[61][62][63]
2019年9月,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設立了「保護我們歐洲生活方式副主席」的新職位,負責維護法治、內部安全和移民。大赦國際指責歐盟將移民與安全聯繫起來,「利用極右翼」。[64][65]
2019年11月24日,國際特赦組織前董事會成員阿尼爾·拉吉在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時被汽車炸彈炸死。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在11月2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了拉傑的去世,並在會上討論了恐怖主義行為。[66]
2020年代
[編輯]2020年8月,國際特赦組織對白俄羅斯「和平抗議者普遍遭受酷刑」和被拘留者的待遇表示關切。該組織還表示,2020年上半年,尼日利亞北部農村社區有1100多人被土匪殺害。國際特赦組織調查了在冠狀病毒疫情期間執行限制措施的安哥拉警察對青少年的「過度」和「非法」殺害。[67][68][69]
2020年5月,該組織對卡塔爾強制使用新冠肺炎接觸者追蹤應用程序的安全缺陷表示擔憂。[70]
2020年9月,在政府因涉嫌財務違規而凍結其銀行賬戶後,大赦國際關閉了其在印度的業務。[71]
2020年11月2日,國際特赦組織報告稱,埃塞俄比亞加瓦坎卡村有54人被奧羅莫解放陣線殺害,其中大多數是阿姆哈拉婦女、兒童和老人。[72][73]
2021年4月,國際特赦組織新任秘書長阿涅斯·卡拉馬爾在推特上聲稱以色列殺害了亞西爾·阿拉法特;卡拉馬爾本人並沒有刪除這條推文。[74][75][76]
2022年2月,大赦國際指責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犯下種族隔離罪,此前也有人權組織指責以色列犯有危害人類罪。2021年,人權觀察和卜采萊姆都指責以色列對被占領土上的巴勒斯坦人實行種族隔離。大赦國際的一份報告稱,以色列「為了以色列猶太人的利益,對巴勒斯坦人民實行制度化的壓迫和統治」。以色列外交部表示,大赦國際在兜售「來自知名反以色列仇恨組織的謊言、前後矛盾和毫無根據的斷言」。巴勒斯坦外交部稱該報告「詳細肯定了巴勒斯坦人民所遭受的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排斥、壓迫、殖民主義、種族隔離和企圖抹除的殘酷現實」。[77][78]
2022年3月,國際特赦組織美國分部主任保羅·奧布萊恩在美國全國婦女民主俱樂部對聽眾發表講話時表示:「我們反對以色列應該作為猶太人民的國家而保留的想法,我認為這是辯論中存在的一部分」,同時補充道:「國際特赦組織對任何問題都不持任何政治觀點,包括以色列國的生存權。」[79][80][81]
2022年4月7日,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六周後,俄羅斯司法部宣布,大赦國際和其它14個國際組織因「違反俄羅斯法律」而暫停工作。[82]
2024年12月,國際特赦組織稱以色列在加沙犯下了種族滅絕罪。2025年1月,國際特赦組織暫停了以色列分會的活動,原因是該分會「有證據表明以色列境內普遍存在反巴勒斯坦種族主義」,並且沒有接受國際特赦組織關於以色列種族隔離的報告的結論以及對加沙巴勒斯坦人的種族滅絕指控。暫停將持續兩年,由審查小組決定是恢復以色列分支機構還是永久禁止它。[83][84][85]
結構
[編輯]
國際特赦組織主要由自願者組成,但保留了少數有償專業人員。在大赦國際有強大影響力的國家,成員被組織成「部門」。2019年,全球共有63個部門。最高管理機構是全球大會,每年舉行一次會議,每個部門的主席和執行主任都會出席。
國際秘書處(IS)在國際委員會的指導下負責大赦國際的行為和日常事務。它由大約500名專業工作人員管理,由一名秘書長領導。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成立以來,其辦事處一直設在倫敦。[86]
著名的國家分會
[編輯]慈善組織
[編輯]在英國,大赦國際有兩個根據英國法律註冊的慈善組織:大赦國際慈善機構和大赦國際英國分部慈善信託。[87][88]
原則
[編輯]該組織的核心原則是關注良心犯,即那些被監禁或被暴力阻止表達意見的人。除了反對壓制言論自由的承諾外,大赦國際的創始原則還包括不干預政治問題、堅定地致力於收集各種案件的事實和促進人權。[89]
這些原則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涉及那些可能主張或默許在反對鎮壓的鬥爭中使用暴力。大赦國際不判斷訴諸暴力是否正當,本身也並不反對使用暴力,因為《世界人權宣言》在序言中預見了人們可能「被迫作為最後手段反抗暴政和壓迫」的情況。如果一名囚犯在經過公平審判後因涉及暴力的活動而服刑,大赦國際不會要求政府釋放該囚犯。
大赦國際本身既不支持也不譴責政治反對派團體使用暴力。然而,它支持政府和反對派都應遵守的最低程度人道標準。當一個團體折磨或殺害俘虜、劫持人質或故意殺人時,大赦國際譴責這些虐待行為。[90]
大赦國際認為死刑是對人權的最終、不可逆轉的剝奪,反對在所有情況下判處死刑,無論所犯罪行、個人的情況或處決方法如何。[91]
目標
[編輯]國際特赦組織在1961年成立時,以救援各國的「良心犯」為主要目標。五十餘年來,其任務逐漸擴及禁止酷刑、廢除死刑[92]、保護難民、移民與尋求庇護者、阻止濫刑、濫殺與強迫失蹤、墮胎除罪化、阻止針對婦女及LGBT的暴力、提倡宗教間和睦、乃至經濟、社會與文化諸權利[93]。當前,其主要目標包括:捍衛言論自由、保護婦女權利、追究危害人類罪行和要求侵犯人權的企業負起責任。國際特赦組織認為人權是不可分割的與互相關聯的,並致力於通過人權教育計畫,和努力爭取批准人權條約的活動來促進世界人權宣言和其它國際標準中載明的所有人權。
該組織稱「態度公允」,「不受任何政府、政治派系或宗教派系的支配」;「該組織既不支持、也不反對任何政府或政治制度」;「既不支持、也不反對受害者的觀點,儘管它致力於保護受害者的權利」;該組織「唯一關心」的是「保護每個案件中涉及的人權」,它「既不考慮政府和反對派的意識形態如何,也不考慮個人的信仰如何」;該組織「並不按各國的人權紀錄而將其分級分等,也不企圖進行比較,而是集中精力去努力終止那些違反人權的特定案件」[94]。
國際特赦組織的其他目標還包括:
- 停止未經合法程序的刑罰與處決
- 維護囚犯權利,使其符合國際人權標準
- 保證所有政治犯獲得即時及公平的審判
- 停止徵用童兵
- 為社會上邊緣群體爭取經濟、社會和文化上的權利
- 保護人權捍衛者
- 停止在任何武裝衝突中的非法殺戮
- 社會運動者及記者的失蹤案件
- 女性、原住民以及LGBT及多元性別者的人權
- 難民、移民以及無身分者之權利
- 勞工工會以及工人人權
- 停止非法拘禁以及酷刑、虐待
重點國家
[編輯]
大赦國際對相對更民主和開放的國家的報告不成比例,認為其目的不是製作一系列統計上代表世界侵犯人權行為的報告,而是施加輿論壓力,鼓勵國家改善。[95]
西方主要政府和主要非西方國家的行為的示範效應是一個重要因素;正如一位前國際特赦組織秘書長所指出的那樣,「對許多國家和大量人民來說,美國是一個榜樣」,一位國際特赦組織經理表示,「大國影響小國。」此外,隨着冷戰的結束,國際特赦組織認為,需要更加重視北方的人權,通過展示其以真正全球性的方式報道人權問題的意願,來提高其在發展中國家批評者中的信譽。
根據一項學術研究,由於這些考慮,除了侵犯人權的頻率和嚴重程度外,大赦國際報告的頻率還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大赦國際對經濟實力更強的國家的報告(比侵犯人權行為預測的要多得多);以及接受美國軍事援助的國家,因為西方對虐待行為的共謀增加了公眾壓力能夠有所作為的可能性。此外,大約在1993-1994年,國際特赦組織有意識地發展了與媒體的關係,製作了更少的背景報道和更多的新聞稿,以增加其報道的影響力。新聞稿部分是由新聞報道推動的,利用現有的新聞報道作為討論大赦國際人權問題的槓桿。這增加了國際特赦組織對媒體更感興趣的國家的關注。[96]
2012年,主要關注敘利亞的大赦國際英國競選經理克里斯蒂安·本尼迪克特將幾個國家列為「侵犯人民基本普遍權利的政權」:緬甸、伊朗、以色列、朝鮮和蘇丹。本尼迪克特因將以色列列入這份短名單而受到批評,理由是他的意見僅來自「他自己的訪問」,沒有其它客觀來源。
大赦國際的國家重點與其他一些類似的非政府組織相似,特別是人權觀察組織:1991年至2000年期間,大赦國際和人權觀察組織在其「前十名」中共有十個國家中的八個(大赦國際新聞稿;大赦國際報告為七個)。此外,在20世紀90年代人權觀察組織報道最多的10個國家中,有6個國家也進入了《經濟學人》和《新聞周刊》的「最受關注」名單。
資金
[編輯]國際特赦組織指明其資金主要來自其全球會員的會費和捐款,不接受來自政府或政府組織的捐贈[97]。然而,該組織在過去十年中獲得了英國國際發展部[98]、 歐盟委員會[99]、 美國國務院[100][101]和其他政府或政府組織的資助[102][103]。
國際特赦組織美國分會已獲得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但這些資金僅用於「支持其人權教育工作」,多年來,該組織還獲得了福特基金會的資助。[104][105]
出版物
[編輯]國際特赦組織的出版物(報告)主要有:國際特赦組織年報及全球死刑報告,每年定期出版,並配有紙質版和電子USB記憶棒兩種商品可供讀者購買。
《2013死刑處決和判決報告》
[編輯]國際特赦組織2014年3月發布《2013死刑處決和判決報告》( Death sentences & executions in 2013),全文分7個章節,共計56頁,針對全球死刑執行現狀做出了年度分析和總結。
這份新的報告中說,2013年22個國家共有778人被執行司法處決。該項統計不包括中國、朝鮮等把死刑人數列為機密的國家,因為此類信息在這些國家是機密文件,報告指出,去年全球死刑人數增長的主要原因在於伊朗、伊拉克以及沙特阿拉伯執行死刑的人數增多,在伊朗,官方正式承認的人數為「至少369人」,但有「可靠消息來源」報道說這一數字還要再增多335人,該組織統計,在伊拉克,至少有169人被執行死刑,沙特阿拉伯為至少79人。[106]
報告列出的內容中,其中公開處決發生在伊朗、朝鮮、沙特阿拉伯和索馬里。行刑方式上,包括了沙特阿拉伯的斬首,美國的電刑,中國、越南和美國的注射死刑,還有一些國家被指仍在使用絞刑和槍決。此外,報告說明,去年未有石刑(Stoning)處決的報道。[107]
《2016死刑處決和判決報告》
[編輯]國際特赦組織發表最新報告,未計中國在內,2016年全球至少有1,023人被處以死刑,比前年大跌近4成。組織利用中國大陸搜索引擎「百度」翻查報道,發現過去3年有近千宗死刑報道,但中國大陸官方數據庫只公開85宗,組織批評當局依然將數據列為機密,外界難以得知實際死刑宗數,違背北京近年稱要公開透明的原則[108]。
批評與爭議
[編輯]對大赦國際的批評包括發表不正確的報告,與人權保護記錄可疑的組織聯繫,意識形態和外交政策偏見,以及組織內部的制度歧視問題。2019年兩名工作人員自殺後,大赦國際進行了內部審查,並報告了內部糟糕的工作環境,包括欺凌和歧視案件。自報告發布以來,世界各地的多名工作人員談到了大赦國際的系統性的虐待。[109][110][111]
許多國家批評國際特赦組織對它們的批評,包括澳大利亞;[112]捷克共和國;[113]中華人民共和國;[114]剛果民主共和國;[115]埃及;[116]印度;伊朗;以色列;[117]摩洛哥;卡塔爾;[118]沙特阿拉伯;越南;[119]俄羅斯;[120]尼日利亞[121]和美國。[122]他們聲稱單方面報告或未能將安全威脅視為一種原因。這些國家以及其它批評國際特赦組織的國家政府一直是國際特赦組織表達的人權關切的主題。
內部爭議
[編輯]2019年職場霸凌報告
[編輯]2019年2月,國際特赦組織的工作人員在發布一份獨立報告指出職場霸凌的「有毒文化」後提出辭職。在調查了2018年兩起自殺事件後,發現了霸凌、騷擾、性別歧視和種族主義的證據:2018年5月,30歲的大赦國際資深人士蓋坦·穆圖在巴黎自殺;2018年7月,28歲的實習生羅莎琳德·麥格雷戈在日內瓦自殺。[123]
2019年的一份外部委託報告指出,欺凌、公開羞辱和其它濫用權力的行為是管理層的常見做法。[110][124]它還聲稱,員工中對大赦國際的高級管理層嚴重缺乏信任。到2019年10月,國際特赦組織國際秘書處高級領導團隊的七名成員中有五名成員辭職。在國際特赦組織沒有一名對欺凌行為負責的經理被追究責任後,一群工人請求國際特赦組織主席庫米·奈杜辭職。2019年12月5日,奈杜以健康狀況不佳為由辭去了國際特赦組織秘書長的職務。[125][126][127]
2019年預算危機
[編輯]2019年5月,國際特赦組織秘書長承認,到2020年底,該組織的預算缺口高達1700萬英鎊。為了應對預算危機,奈杜向員工宣布,作為緊急重組的一部分,該組織總部將裁減近100個工作崗位。英國最大的工會聯合工會表示,裁員是「該組織高級領導團隊超支」的直接結果,並且「儘管收入增加」。國際特赦組織擔心,低收入員工的裁員將最為嚴重。在前一年,國際特赦組織收入最高的23人的總收入為260萬英鎊,平均每年11.3萬英鎊,要求重新審視組織中是否有必要有這麼多經理。[128][129]
2019年兩名工作人員自殺後,國際特赦組織的預算危機被公開。隨後對工作場所文化的獨立審查發現,在重組過程後,該組織處於「緊急狀態」。授予前高級管理層的離職補償金額引起了其他工作人員的憤怒和大赦國際成員的強烈抗議,並導致奈杜於2019年12月辭職。[125][125][130]
2020年秘密支出
[編輯]2020年9月,《泰晤士報》報道稱,國際特赦組織為蓋坦·穆圖在工作場所自殺支付了80萬英鎊的賠償金,並要求他的家人對這筆交易保密。總部位於倫敦的國際特赦組織秘書處與的他妻子達成了審前協議,條件是她簽署保密協議,對交易保密。這樣做是為了防止與媒體或社交媒體討論解決方案。這一安排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批評,人們問為什麼像大赦國際這樣的組織會寬恕使用保密協議。女權主義倡導組織非政府組織「安全空間」的聯合創始人沙伊斯塔·阿齊茲在推特上質疑為什麼「世界領先的人權組織」會僱傭這樣的合同。資金來源不明。國際特赦組織表示,向他家人支付的款項「不會來自捐款或會員費」。[131][132]
2021年系統性偏見指控
[編輯]2021年4月,《衛報》報道稱,大赦國際的工作人員指控高級職員存在系統性偏見和使用種族主義語言。[133]
國際特赦組織國際秘書處的內部審查報告於2020年10月發布,但未向媒體發布,記錄了工作人員報告的多個涉嫌種族主義的例子,其中包括種族誹謗、系統性偏見、對宗教習俗的爭議評論。
國際特赦組織英國分會的工作人員也聲稱存在種族歧視。該報告還記錄了種族誹謗「黑鬼」的使用情況,員工對其使用的任何反對意見都被淡化了。截至2021年4月,總部位於英國的非洲之角活動家凡妮莎·澤海耶拒絕發表評論。
2022年關於系統性種族主義的報告
[編輯]2022年6月,管理諮詢公司進行的一項長達106頁的獨立調查得出結論,英國大赦國際(AIUK)表現出制度性和系統性種族主義。這份報告被國際特赦組織完全接受,國際特赦組織英國分會於2022年4月公布了調查結果。GHPO的獨立調查發現,UKAIUK「未能將反種族主義原則融入其自身,並在組織內部存在霸凌問題。」[134][135]
GHPO的報告包括組織應採取的改進措施的建議。報道稱,AIUK表示「接受所有建議」,鑑於該非政府組織多年來表現出的反猶太種族主義,「媒體」堅持將大赦國際描述為「領先的人權組織」是有問題的。」[136]
奈伊拉證詞
[編輯]1990年,當美國決定是否入侵伊拉克時,一名科威特婦女向美國國會作證說,當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時,她的一些家人離開了這個國家,而她了留下來。她說自己在當地一家醫院做志願者時,伊拉克士兵偷走了裝有孩子的保溫箱,任由他們凍死。在科威特調查的國際特赦組織證實了這一消息,並且在西方媒體中傳播。該組織還將搶劫案中死亡的兒童人數誇大到300多人,超過了該國城市醫院可用的孵化器數量。她的證詞在ABC新聞的和NBC晚間新聞播出,估計有3500萬至5300萬美國人收看。七名參議員在支持使用武力的演講中引用了她的證詞。在接下來的幾周里,喬治·布什總統至少重複了這個故事十次。她對暴行的描述有助於激起美國支持參與海灣戰爭的輿論。戰爭結束後,人們發現她的證詞完全是偽造的,「奈伊拉」實際上是科威特駐美國代表的女兒,她在負責組織聽證會的親戰智庫中發揮了主導作用。[137]
以色列
[編輯]2010年,國際特赦組織芬蘭分會主席稱以色列為nilkkimaa,這是一個貶義詞,有「渣滓國家」、「蠕變國家」或「朋克國家」的不同翻譯。約翰遜堅持自己的說法,稱這是基於以色列「一再蔑視國際法」,以及他自己與以色列人的個人經歷。當一位記者問他,地球上是否還有其它國家可以用這些術語來描述時,他說他想不出任何國家。[138][139]
2021年4月,國際特赦組織與新任秘書長阿涅斯·卡拉馬爾在2013年寫的一條推文保持距離,該推文寫道:「《紐約時報》的採訪[原文如此],他承認亞西爾·阿拉法特是被謀殺的」;國際特赦組織回應說:「這條推文是匆忙寫的,是不正確的。這並不反映大赦國際或阿涅斯·卡拉馬爾的立場。卡拉馬爾本人並沒有刪除這條推文。[140][141][142]
2022年3月11日,國際特赦組織美國辦事處主任保羅·奧布萊恩在一次私人活動上表示:「我們反對以色列應該作為一個猶太民族的國家被保留下來的想法,我認為這是辯論中關乎生存的一部分」,同時補充道:「國際特赦組織對任何問題都不持政治觀點,包括以色列國的生存權。」,猶太人可以稱之為家。」2022年3月14日,眾議院所有25名猶太民主黨人發表了一份罕見的聯合聲明,譴責奧布萊恩,稱他「在幾個世紀以來試圖否認和篡奪猶太人獨立機構的人名單上加上了自己的名字」以及「譴責這一行為以及任何否認猶太人民控制自己命運的反猶太主義企圖。」2022年3月25日,奧布萊恩寫信給猶太國會議員:「我很遺憾代表了猶太人民的觀點。」[143][144][145][146][147][148][149]
俄羅斯
[編輯]國際特赦組織於2012年將阿列克謝·納瓦爾尼指定為良心犯。然而,在2021年2月,由於對納瓦爾尼在2007-2008年發表的視頻和親民族主義言論進行遊說,據稱這些言論構成了仇恨言論,國際特赦組織剝奪了納瓦爾尼的政治地位。西方媒體將大赦國際的決定描述為「俄羅斯國家宣傳的巨大勝利」,這破壞了大赦國際對納瓦爾尼獲釋的支持。2021年5月,納瓦爾尼被重新指定為良心犯。大赦國際為做出這一決定道歉,並表示「通過確認納瓦爾尼的良心犯身份,我們並不支持他的政治綱領,而是強調俄羅斯當局迫切需要承認他的權利,包括獲得獨立醫療的權利,並採取行動」。[150][151][152][153][154][155][156]
英國
[編輯]在大赦國際的早期歷史中,它得到了英國外交部的秘密支持。1963年,英國外交部指示其海外特工為大赦國際的活動提供「謹慎的支持」。同年,本南森寫信給殖民地國務大臣蘭斯當勳爵,提議在貝專納保護國和南非邊境設立一名「難民顧問」。大赦國際旨在幫助從鄰國南非越境逃離的人,但不包括那些積極參與反對種族隔離鬥爭的人。本南森寫道:[157]
我想重申我們的觀點,即這些[英國]領土不應被南非政府的反對者用於進攻性政治行動(……)不應允許共產主義的影響力在非洲的這一地區蔓延,在目前的微妙局勢下,大赦國際希望支持英王陛下政府的任何此類政策。
第二年,大赦國際宣布納爾遜·曼德拉為「良心犯」,因為他被南非政府判犯有暴力罪。曼德拉也是南非共產黨員。[158]
英國外交部還協助本南森執行海地任務,由於擔心海地人發現英國政府贊助了他的訪問,他在那裡偽裝了起來。當他的偽裝被揭露時,本南森受到了媒體的嚴厲批評。
在英國亞丁殖民地,國際特赦組織瑞典分會主席漢斯·戈蘭·弗蘭克撰寫了一份關於殖民政府經營的審訊中心酷刑指控的報告。大赦國際拒絕公布該報告;據本南森稱,國際特赦組織秘書長羅伯特·斯旺出於對英國外交部的尊重而壓制了這一消息。據聯合創始人埃里克·貝克稱,本南森和斯旺都在9月會見了外交大臣喬治·布朗,並告訴他,如果外交部承諾不再出現酷刑指控,他們願意暫停出版。工黨政治家、大法官傑拉爾德·加德納的一份備忘錄指出:
國際特赦組織儘可能長時間地擱置了瑞典的投訴,僅僅是因為彼得·本南森不想做任何傷害工黨政府的事情。
本南森隨後前往亞丁,並報告說他一生中從未見過「更醜陋的情況」。他隨後表示,英國間諜已經滲透到國際特赦組織,並壓制了該報告的發表。後來,文件浮出水面,暗示本南森與英國政府有聯繫,英國政府開始了哈里信件事件。他隨後辭職,聲稱英國和美國情報人員滲透到大赦國際並顛覆了其價值觀。在這一系列事件之後,一些人將其稱為「1966-67年的大赦危機」,大赦國際與英國政府之間的關係被中止。大赦國際誓言,今後,它「不僅必須獨立和公正,而且不得被置於任何可能被指控的地位」,外交部警告說,「目前我們對大赦國際的態度必須是保留態度」。
2019年庫爾德絕食
[編輯]2019年4月,30名庫爾德活動人士,其中一些人正在無限期絕食,占領了國際特赦組織在倫敦的大樓進行和平抗議,以反對國際特赦組織對阿卜杜拉·奧賈蘭在土耳其監獄被隔離一事保持沉默。絕食者還談到了大赦國際的「拖延戰術」。2019年4月26日晚,倫敦警察局逮捕了21名剩餘的示威者。[159][160][161][162]
烏克蘭
[編輯]2022年8月4日,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期間,國際特赦組織發表了一份報告,指責烏克蘭武裝部隊的作戰戰術危及平民,特別指出烏克蘭在居民區(包括學校和醫院)建立了軍事基地,並從人口稠密的平民區發動了襲擊。國際特赦組織烏克蘭領導人表示,該報告「由外國觀察員編寫,沒有得到當地工作人員的協助」。報告發表後,她辭職並離開了該組織。[163][164][165]
人權律師稱,8月4日的報告「幾乎沒有任何軍事或人道主義背景,而這些背景對於在當前軍事背景下合理看待什麼是必要的(或不是必要的)是必不可少的」,該報告「缺乏事實和分析,缺乏過激的指控」。皇家聯合研究所研究員表示,「你需要在軍事必要性和相稱性之間取得平衡,因此你需要採取合理措施保護平民,但這必須與你保衛一個地區的命令相平衡」,因此報告建議烏克蘭軍隊應搬遷到附近的田野或森林「表明你對軍事行動缺乏了解,損害了研究的可信度」。研究員稱該報告「與當前現實脫節」,並表示烏克蘭軍隊可以合法地在他們保衛的城鎮居住,即使附近有平民,因為烏克蘭當局不斷呼籲從前線城鎮撤離,強迫平民搬遷將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專門研究減輕平民傷害的聯合國戰爭罪行調查員表示,「烏克蘭可以在他們正在保衛的地區部署部隊」,「不需要在戰場上並肩作戰——這不是19世紀」,並表示擔心該報告可能會給俄羅斯軍隊一個藉口「擴大對平民地區的打擊」,從而危及烏克蘭平民。[166][167][168][169]
記者湯姆·穆奇表示,他在大赦國際的一個案件中參與並報道了平民的疏散,他與大赦國際的聲明形成對比,大赦國際表示「不知道位於居民區民用建築內的烏克蘭軍隊要求或協助平民疏散附近的建築」。基輔獨立報編輯團隊強烈批評該報道,指出推理中的缺陷,並表示「國際特赦組織無法正確闡明烏克蘭暴力的主要肇事者是誰」。[170]
該報告在烏克蘭和西方引發了公憤。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指責大赦國際試圖「赦免恐怖主義國家,將責任從侵略者轉移到受害者身上」,而烏克蘭外交部長德米特羅·庫列巴表示,該報告「在壓迫者和受害者之間建立了虛假的平衡」。該報告受到了俄羅斯駐英國大使館和親俄人士的讚揚,引發了對該組織的進一步批評。[171][171][172][173]
8月12日,大赦國際報告稱,「結論沒有像大赦國際所期望的那樣微妙和準確」,並表示「這也適用於國際秘書處隨後對公眾批評的溝通和反應」。該組織譴責「俄羅斯當局將新聞稿工具化」,並承諾該報告將由獨立專家核實。[174][175]
這一批評導致大赦國際呼籲由獨立的國際人道主義法專家組成的內部審查委員會審查該報告,大赦國際沒有發表該報告的結論,但《紐約時報》獲得了該結論。審查得出的結論是,雖然大赦國際將烏克蘭納入其總體分析是正確的,因為國際人道主義法適用於衝突的所有各方,但其關於烏克蘭的結論是有偏見的,沒有得到現有證據的充分證實,報告的模糊語言可能會給人留下一種印象,即使這不是故意的,也沒有證據支持,即「烏克蘭軍隊對俄羅斯襲擊造成的平民死亡負有主要或同等責任」。相反,審查得出的結論是,根據大赦國際收集的證據,「根本不可能斷言平民普遍死於」烏克蘭軍隊的疏忽,而報告中的「輕率語言」表明了這一點。[176]
獎項和榮譽
[編輯]1977年,大赦國際因「為確保自由、正義以及世界和平做出了貢獻」而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177]
1984年,國際特赦組織在言論自由類別中獲得了四大自由獎。[178]
文化影響
[編輯]人權音樂會
[編輯]
《希望的陰謀》是1986年6月大赦國際在美國舉行的六場慈善音樂會的短期巡演。這次旅行的目的不是籌集資金,而是提高人們對人權和大赦國際成立25周年工作的認識。這些節目由U2樂團、史汀和布萊恩·亞當斯領銜,彼得·蓋布瑞爾、盧·里德、瓊·貝茲和內維爾兄弟也參與其中。在每個城市的新聞發布會上和媒體活動中,以及通過音樂會上的音樂,藝術家們與公眾就人權和人類尊嚴的主題進行了接觸。這六場音樂會是後來統稱為「人權音樂會」的第一場音樂會,這是國國際特赦組織美國分會於1986年至1998年間舉辦的一系列音樂活動和巡演。
人權現在!是1988年,國際特赦組織在全球範圍內舉辦了20場慈善音樂會,為期六周。舉辦這些節目不是為了籌集資金,而是為了提高人們對《世界人權宣言》40周年紀念和大赦國際工作的認識,布魯斯·斯普林斯汀和E街樂隊、斯汀、彼得·加布里埃爾、特蕾西·查普曼和尤素·恩杜爾,以及來自舉辦音樂會的每個國家的特邀藝術家。
大赦蠟燭
[編輯]
該組織的標誌結合了受諺語「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燃蠟燭」啟發的兩個圖像。蠟燭代表了該組織為揭示世界各地關押政治犯的事實所做的努力,以及為囚犯帶來公平待遇和釋放希望的承諾。鐵絲網代表了被不公正地關進監獄的人的絕望。[179][180]
該標誌由戴安娜·雷德豪斯於1963年設計,是國際特赦組織的第一張聖誕卡。[181]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About Us.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25-06-17] (英語).
- ^ AMNESTY INTERNATIONAL'S STATUTE.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25-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7) (英語).
- ^ Wong, Wendy. Internal Affairs: How the Structure of NGOs Transforms Human Rights 1.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2. ISBN 978-0-8014-5079-2. doi:10.7591/j.cttq43kj.
- ^ Srivastava, Swati (編), Shadowing for Human Rights through Amnesty International, Cambridge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5–228, 2022 [2025-06-17], ISBN 978-1-009-20445-3, doi:10.1017/9781009204453.007
- ^ 5.0 5.1 Benenson, Peter. The Forgotten Prisoners. The Guardian. 1961-05-28 [2025-06-17]. ISSN 0261-3077 (英國英語).
- ^ About Amnesty International | Amnesty International. www.amnesty.org. [2025-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2) (英語).
- ^ Childs, Peter; Storry, Mike (編). Amnesty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ntemporary British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22–23. 2002.
- ^ Elizabeth Keane. An Irish Statesman and Revolutionary: The Nationalist and Internationalist Politics of Sean MacBride. I.B.Tauris. 2006. ISBN 978-1-84511-125-0.
- ^ Buchanan, Tom. `The Truth Will Set You Free': The Making of Amnes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2002-10-01, 37 (4) [2025-06-19]. ISSN 0022-0094. doi:10.1177/00220094020370040501 (英語).
- ^ McVeigh, Tracy. Amnesty International marks 50 years of fighting for free speech. The Guardian. 2011-05-28 [2025-06-19]. ISSN 0261-3077 (英國英語).
- ^ Report 1962. Amnesty International. 1963..
- ^ Sellars, Kirsten. Kirsten Sellars, 'Peter Benenson' in David P. Forsythe (ed.), The Encyclopaedia of Human Right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 162-165.. 2009-01-01 [2025-06-19].
- ^ Larsen, Egon. A flame in barbed wire : the story of Amnesty International. Internet Archive. New York : Norton. 1979. ISBN 978-0-393-01213-2.
- ^ Peter Benenson. The Independent. 2005-02-28 [2025-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5) (英國英語).
- ^ Power, Jonathan. Amnesty International, the Human Rights Story. McGraw-Hill. 1981. ISBN 978-0-07-050597-1 (英語).
- ^ Amnesty International Report 1968-69. Amnesty International. 1969..
- ^ Amnesty International Report 1979. Amnesty International. 1980..
- ^ Chen, Wendy. Island X: Taiwanese Student Migrants, Campus Spies, and Cold War Activism. 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23-11-01 [2025-06-19]. ISBN 9780295752051 (英語).
- ^ Hot ticket: The Secret Policeman's Ball at the Royal Albert Hall, London. The Telegraph. 2008-10-04 [2025-06-19] (英語).
- ^ The Nobel Peace Prize 1977 - Presentation Speech. Nobel Prize. [2019-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0).
- ^ United Nations Prize in the field of Human Rights (PDF). [2019-03-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29).
- ^ The Nobel Peace Prize 1977 - Presentation Speech. NobelPrize.org. [2025-06-19] (美國英語).
- ^ Russell, James M. The ambivalence about the globalization of telecommunications: The story of Amnesty International, Shell Oil Company and Nigeria.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02-09-01, 1 (3) [2025-06-20]. ISSN 1475-4835. doi:10.1080/14754830210156625.
- ^ BBC News | UK | Legal lessons of Pinochet case. news.bbc.co.uk. [2025-06-20].
- ^ BBC News | UK | Pinochet appeal fails. news.bbc.co.uk. [2025-06-20].
- ^ Amnesty International 26th International Council Meeting Media briefing México, Morelos 2003.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03-08-14 [2025-06-20] (英語).
- ^ Amnesty International Report 2002.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03..
- ^ Revisiting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Post-September 11. www.carnegiecouncil.org. [2025-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0) (美國英語).
- ^ 'American Gulag'. 2005-05-26 [2025-06-20]. ISSN 0190-8286 (美國英語).
- ^ Bush says Amnesty report 'absurd'. 2005-05-31 [2025-06-20] (英國英語).
- ^ Hong Kong: www.endtorture.org - new Amnesty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website.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03-03-25 [2025-06-20] (英語).
- ^ "Reports: 'Disastrous' Iraqi humanitarian crisis" (PDF). www.amnestyusa.org. [2025-06-2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6-24).
- ^ Reports: 'Disastrous' Iraqi humanitarian crisis - CNN.com. edition.cnn.com. [2025-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4-27) (英語).
- ^ Koutsoukis,Jerusalem, Jason. Israel used human shields: Amnesty. The Age. 2009-07-02 [2025-06-20] (英語).
- ^ UN must ensure Goldstone inquiry recommendations are implemented.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09-09-15 [2025-06-20] (英語).
- ^ McAllister, Edward. Police presence drawing down in Ferguson, Missouri. Reuters. 2014-08-27 [2025-06-20] (美國英語).
- ^ Some warn that Gov. Jay Nixon's curfew for Ferguson, Mo., may backfire. Los Angeles Times. 2014-08-17 [2025-06-20] (美國英語).
- ^ Amnesty International Calls For Investigation Of Ferguson Police Tactics. HuffPost. 2014-08-17 [2025-06-20] (英語).
- ^ page, Stuart Winer You will receive email alerts from this author Manage alert preferences on your profile page You will no longer receive email alerts from this author Manage alert preferences on your profile. Amnesty International rejects call to fight anti-Semitism. www.timesofisrael.com. [2025-06-20] (美國英語).
- ^ Doherty, Rosa. Amnesty rejects call to campaign against antisemitism. The Jewish Chronicle. 2015-04-21 [2025-06-20] (英語).
- ^ Norfolk, Andrew. Amnesty director’s links to global network of Islamists. www.thetimes.com. 2015-08-17 [2025-06-20] (英語).
- ^ Norfolk, Andrew. A shadowy web traced back to Bradford. www.thetimes.com. 2015-08-17 [2025-06-20] (英語).
- ^ Suspend Saudi Arabia from UN Human Rights Council.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16-06-29 [2025-06-20] (英語).
- ^ UN: Shameful pandering to Saudi Arabia over children killed in Yemen conflict.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16-06-07 [2025-06-20] (英語).
- ^ Norton, Ben. Rights groups: Suspend Saudi Arabia from U.N. Human Rights Council over war crimes. Salon. 2016-06-29 [2025-06-20] (英語).
- ^ Comment une ONG fantôme a tenté d’espionner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16-12-21 [2025-06-20] (法語).
- ^ Brewster, Thomas. This Fake Nonprofit Has Been Accused Of Spying On Real Human Rights Activists. Forbes. [2025-06-20] (英語).
- ^ Luhn, Alec. Amnesty International activist abducted, beaten and faced mock-execution in Russia. The Telegraph. 2018-10-15 [2025-06-23]. ISSN 0307-1235 (英國英語).
- ^ Amnesty International's statement far from truth, attempt to influence probe into its illegalities: MHA. The Economic Times. 2020-09-29 [2025-06-23]. ISSN 0013-0389.
- ^ Mohan, Rohini. Opinion | Narendra Modi’s Crackdown on Civil Society in India. The New York Times. 2017-01-09 [2025-06-23]. ISSN 0362-4331 (美國英語).
- ^ Bhalla, Nita. India uses foreign funding law to harass charities: rights groups. Reuters. 2016-11-09 [2025-06-23] (美國英語).
- ^ Kazmin, Amy. Indians sound alarm over ‘Orwellian’ data collection system. Financial Times. 2018-07-30 [2025-06-23].
- ^ Das, Krishna N. Amnesty India says raid and frozen accounts aimed at silencing government critics. The Japan Times. 2018-10-26 [2025-06-23] (英語).
- ^ The UN wants India to stop trying to starve charities that are critical of the government. Business Insider. [2025-06-23] (美國英語).
- ^ Amnesty International Wants Nigerian Security Forces Held Accountable for Killing Shiites – THISDAYLIVE. www.thisdaylive.com. [2025-06-23] (美國英語).
- ^ Egypt arrests 19 rights activists: Amnesty – DW – 11/02/2018. dw.com. [2025-06-23] (英語).
- ^ Belarus: Amnesty International condemns execution of two more prisoners.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18-12-05 [2025-06-23] (英語).
- ^ S.A, Telewizja Polska. News from Belarus, Ukraine, Russia, and the former USSR region | Belsat. en.belsat.eu. [2025-06-23] (英語).
- ^ Report into 'toxic culture' of bullying at Amnesty. 2019-02-23 [2025-06-23] (英語).
- ^ UK’s Labour Party calls for PM to prevent Assange’s extradition. Al Jazeera. [2025-06-23] (英語).
- ^ Amnesty supports legal action to stop chilling spy web.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19-05-13 [2025-06-23] (英語).
- ^ Sabbagh, Dan. Israeli firm linked to WhatsApp spyware attack faces lawsuit. The Guardian. 2019-05-18 [2025-06-23]. ISSN 0261-3077 (英國英語).
- ^ Buchanan, Tom. `The Truth Will Set You Free': The Making of Amnes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2002-10-01, 37 (4) [2025-06-23]. ISSN 0022-0094. doi:10.1177/00220094020370040501 (英語).
- ^ Editorial, Reuters. New EU post to protect European Way of Life slammed as 'grotesque'. U.K. [2025-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1) (英國英語).
- ^ EU chief under fire over 'protecting way of life' portfolio. 2019-09-11 [2025-06-23] (英國英語).
- ^ SUNITA SOHRABJI/India-West Staff Reporter. Indian American UNDP Aid Worker Anil Raj Killed in Afghanistan. India West. [2025-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6) (英語).
- ^ Kelly, Laura. Pressure builds on US to respond to brutal crackdown in Belarus. The Hill. 2020-08-15 [2025-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11) (美國英語).
- ^ ‘Rampaging gunmen’ kill 1,100 Nigeria villagers in 2020. Al Jazeera. [2025-06-23] (英語).
- ^ Teens killed by Angolan police enforcing virus curbs: Amnesty. Al Jazeera. [2025-06-23] (英語).
- ^ Anwar, Nessa. Governments have collected large amounts of data to fight the coronavirus. That's raising privacy concerns. CNBC. 2020-08-17 [2025-06-23] (英語).
- ^ Amnesty International to halt India operations. 2020-09-29 [2025-06-23] (英國英語).
- ^ Staff. At least 54 killed in Ethiopia massacre, says Amnesty. The Guardian. 2020-11-02 [2025-06-23]. ISSN 0261-3077 (英國英語).
- ^ Ethiopia: over 50 killed in 'horrendous' attack on village by armed group. www.amnesty.org.uk. [2025-06-23] (英語).
- ^ Amnesty denounces S-G's tweet that alluded Israel assassinated Arafat | The Jerusalem Post. The Jerusalem Post | JPost.com. 2021-04-16 [2025-06-23] (英語).
- ^ Jerusalem, Anshel Pfeffer. Israel leaks Amnesty report on ‘apartheid’ against Palestinians. www.thetimes.com. 2022-02-01 [2025-06-23] (英語).
- ^ Daventry, Michael. Amnesty International chief retracts ‘Israel murdered Arafat’ claim. Jewish News. 2021-04-15 [2025-06-23] (美國英語).
- ^ Berger, Miriam; Kelly, Meg; Lee, Joyce; Tabrizy, Nilo; Hill, Evan; Moriarty, Dylan; Masih, Niha; Jeong, Andrew; Sands, Leo. Amnesty International, joining other human rights groups, says Israel is ‘committing the crime of apartheid’. The Washington Post. 2022-02-01 [2025-06-23]. ISSN 0190-8286 (美國英語).
- ^ Israeli policies against Palestinians amount to apartheid - Amnesty. 2022-02-01 [2025-06-23] (英國英語).
- ^ Deutch, Gabby. Israel ‘shouldn’t exist as a Jewish state,’ Amnesty USA director tells Democratic group. Jewish Insider. 2022-03-11 [2025-06-23] (美國英語).
- ^ Bandler, Aaron. Amnesty USA Head Criticized for Saying Israel “Shouldn’t Exist As a Jewish State”. Jewish Journal. 2022-03-11 [2025-06-23] (美國英語).
- ^ Kampeas, Ron. Amnesty International official is 'opposed' to Israel as a Jewish state. Jewish Telegraphic Agency. 2022-03-11 [2025-06-23] (美國英語).
- ^ Moskau: Arbeitsverbot für AI, HRW und deutsche Stiftungen. FAZ.NET. 2022-04-09 [2025-06-23] (德語).
- ^ Amnesty International concludes Israel is committing genocide against Palestinians in Gaza.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24-12-05 [2025-06-23] (英語).
- ^ Staff, ToI. Amnesty International suspends defiant Israel branch for ‘undermining’ its mission. www.timesofisrael.com. [2025-06-23] (美國英語).
- ^ Amnesty International suspends Israel branch for rejecting NGO's reports | The Jerusalem Post. The Jerusalem Post | JPost.com. 2025-01-07 [2025-06-23] (英語).
- ^ Monitor, N. G. O. "Amnesty International: Founding, Structure, and Lost Vision". ngo-monitor.org. 2014-12-01 [2025-06-17] (美國英語).
- ^ AMNESTY INTERNATIONAL CHARITY - Charity 294230. prd-ds-register-of-charities.charitycommission.gov.uk. [2025-06-17] (英國英語).
- ^ AMNESTY INTERNATIONAL UK SECTION CHARITABLE TRUST - Charity 1051681. prd-ds-register-of-charities.charitycommission.gov.uk. [2025-06-17] (英國英語).
- ^ Ann Marie Clark. Diplomacy of Conscience. Internet Archiv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03-01. ISBN 978-0-691-05743-9.
- ^ "AI's Focus". www.amnesty-volunteer.org. [2025-06-17].
- ^ The death penalty is the ultimate cruel, inhuman and degrading punishment..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25-06-17] (英語).
- ^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總會,〈讓死刑從地球上消失:AI強力捍衛生命權 終結對人性尊嚴的侮辱〉,司法改革雜誌,第77期,2010年5月31日。
- ^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總會,〈打一場消滅貧窮的聖戰:AI嚴肅面對當前迫切的人權危機〉,司法改革雜誌,第77期,2010年5月31日。
- ^ 存档副本. [2013-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2).
- ^ Document - Colombia: Amnesty International response to Andrés Ballesteros, Jorge A. Restrepo, Michael Spagat, Juan F. Vargas, The Work of Amnesty International and Human Rights Watch. www.bookdownloading.com. [2025-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3) (英語).
- ^ Amnesty International Official Calls Israel A “Scum State”. The New Republic. [2025-06-05]. ISSN 0028-6583.
- ^ Who finances Amnesty International's work?. Amnesty International. 28 May 1961 [2021-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0).
- ^ Amnesty International Charity Limited Report and financial statements for the year ended 31 March 20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 8, Paragraph 10.
- ^ Amnesty International Limited and Amnesty International Charity Limited Report and financial statements for the year ended 31 March 2007 (PDF): 45, Note 17. [2021-08-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3-28).
- ^ Report of Government Foreign Funding, in Hebrew, 2009 (PDF).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16 June 2012).
- ^ Report of Government Foreign Funding, in Hebrew, 2008 (PDF).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16 June 2012).
- ^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10 Report, Page 10, Indicator 8 (PDF).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16 June 2012).
- ^ Amnesty International – INGO Accountability Charter Global Compliance Report 2009, Page 3 (PDF).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16 June 2012).
- ^ Amnesty International Charity Limited: Report and financial statements for the year ended 31 March 2011.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11-11-01 [2025-06-05] (英語).
- ^ Grants All. Ford Foundation. [2025-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7) (英語).
- ^ 报告:2013年全球死刑处决人数增长百分之15(SCHANTUNG)2014年03月28日. 山東周刊(Shandong Weekly). [2014年3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3月28日) (中文(簡體)).
- ^ 报告:2013年全球死刑处决人数增长百分之15(SCHANTUNG). 《山東周刊》(Shandong Weekly). 2014年3月28日 [2014年3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3月28日) (中文(簡體)).
- ^ 國際特赦組織:中國3年處決至少近千人 官方只公開85宗 批違反透明承諾. [2017-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5).
- ^ Francis Boyle: Amnesty on Jenin. cosmos.ucc.ie. [2025-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7).
- ^ 110.0 110.1 McVeigh, Karen. Amnesty International has toxic working culture, report finds. The Guardian. 2019-02-06 [2025-05-30]. ISSN 0261-3077 (英國英語).
- ^ Charity boss 'pressured woman to give up breastfeeding'. openDemocracy. [2025-05-30] (英語).
- ^ Australia rejects Amnesty report as 'slur' – DW – 10/29/2015. dw.com. [2025-05-30] (英語).
- ^ Czech prosecutor rebukes Amnesty International report. neurope.eu. [2025-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2) (美國英語).
- ^ US-China Policy Foundation. www.uscpf.org. [2025-05-30].
- ^ DR Congo blasts Amnesty International report on repression. www.namibian.com.na. [2025-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1-03).
- ^ Egypt says Amnesty International's accusations are 'biased and politicized' - Politics - Egypt. Ahram Online. [2025-05-30].
- ^ Amnesty International Official Calls Israel A “Scum State”. The New Republic. [2025-05-30]. ISSN 0028-6583.
- ^ Editorial, Reuters. Qatar rejects rights group report on 'rampant' labour abuse. Reuters UK. [2025-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2) (英國英語).
- ^ The Cream of The Diplomatic Crop from Ha Noi. www.thienlybuutoa.org. [2025-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4-21).
- ^ Chechnya news 8/9 2003. www.hrvc.net. [2025-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11-09).
- ^ Adebayo, Bukola. Amnesty accuses Nigerian troops of raping women rescued from Boko Haram. CNN. 2018-05-24 [2025-05-30] (英語).
- ^ Press Briefing by Scott McClellan. georgewbush-whitehouse.archives.gov. [2025-05-30].
- ^ Report into 'toxic culture' of bullying at Amnesty. 2019-02-23 [2025-05-30] (英語).
- ^ Document. www.amnesty.org. [2025-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3) (英語).
- ^ 125.0 125.1 125.2 Reporter, Sean O』Neill, Chief. Anger over big payoffs for bosses at ‘toxic’ Amnesty. www.thetimes.com. 2019-05-27 [2025-05-30] (英語).
- ^ Can Amnesty recover from this tragic death?. RFI. 2019-05-26 [2025-05-30] (英語).
- ^ Amnesty International’s Secretary General steps down.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19-12-05 [2025-05-30] (英語).
- ^ McVeigh, Karen. Amnesty International to make almost 100 staff redundant. The Guardian. 2019-06-06 [2025-05-30]. ISSN 0261-3077 (英國英語).
- ^ Booth, Robert; correspondent, Robert Booth Social affairs. Amnesty International staff braced for redundancies. The Guardian. 2019-04-27 [2025-05-30]. ISSN 0261-3077 (英國英語).
- ^ Our Leadership.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25-05-30] (英語).
- ^ Reporter, Sean O』Neill, Chief. Amnesty’s secret £800,000 payout after suicide of Gaetan Mootoo. www.thetimes.com. 2020-09-28 [2025-05-30] (英語).
- ^ Ricketts, Andy. Amnesty International criticised for using non-disclosure agreement in relation to alleged £800k payment. www.thirdsector.co.uk. [2025-05-30] (英語).
- ^ Parveen, Nazia; correpondent, Nazia Parveen Community affairs. Amnesty International has culture of white privilege, report finds. The Guardian. 2021-04-20 [2025-05-30]. ISSN 0261-3077 (英國英語).
- ^ Racism Inquiry. www.amnesty.org.uk. [2025-05-30] (英語).
- ^ Bozinovska, Elizabeta. Global HPO: Amnesty International UK is ‘Institutionally Racist’. Focus Washington - Navigating the Swamp. 2022-06-18 [2025-05-30] (美國英語).
- ^ Algemeiner, The. Where Was the Media When an Independent Investigation Found Amnesty Int’l to Be ‘Institutionally Racist’? - Algemeiner.com. www.algemeiner.com. 2022-06-22 [2025-05-30] (美國英語).
- ^ Krauss, Clifford. CONGRESSMAN SAYS GIRL WAS CREDIBLE. The New York Times. 1992-01-12 [2025-05-30]. ISSN 0362-4331 (美國英語).
- ^ Finland’s Amnesty head calls Israel ‘punk state’ | JTA - Jewish & Israel News. www.jta.org. [2025-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27) (美國英語).
- ^ Pro-Israeli editor beaten in Bangladesh. The Jerusalem Post | JPost.com. 2006-10-17 [2025-05-30] (英語).
- ^ Daventry, Michael. Amnesty International chief retracts ‘Israel murdered Arafat’ claim. Jewish News. 2021-04-15 [2025-05-30] (美國英語).
- ^ Amnesty denounces S-G's tweet that alluded Israel assassinated Arafat. The Jerusalem Post | JPost.com. 2021-04-16 [2025-05-30] (英語).
- ^ Jerusalem, Anshel Pfeffer. Israel leaks Amnesty report on ‘apartheid’ against Palestinians. www.thetimes.com. 2022-02-01 [2025-05-30] (英語).
- ^ Deutch, Gabby. Israel ‘shouldn’t exist as a Jewish state,’ Amnesty USA director tells Democratic group. Jewish Insider. 2022-03-11 [2025-05-30] (美國英語).
- ^ Bandler, Aaron. Amnesty USA Head Criticized for Saying Israel “Shouldn’t Exist As a Jewish State”. Jewish Journal. 2022-03-11 [2025-05-30] (美國英語).
- ^ Kampeas, Ron. Amnesty International official is 'opposed' to Israel as a Jewish state. Jewish Telegraphic Agency. 2022-03-11 [2025-05-30] (美國英語).
- ^ Amnesty’s US director: Israel shouldn’t be Jewish state, rather ‘safe Jewish space’ — report. www.timesofisrael.com. [2025-05-30] (美國英語).
- ^ Samuels, Ben. All Jewish House Democrats slam Amnesty chief's 'offensive' remarks on U.S. Jews and Israel. Haaretz.com. [2025-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4) (英語).
- ^ Rod, Marc. Amnesty’s O’Brien responds to Jewish Dems: ‘I regret representing the views of the Jewish people’. Jewish Insider. 2022-03-31 [2025-05-30] (美國英語).
- ^ JTA. In rare show of unity, all 25 Jewish House Dems blast Amnesty director’s comments on Israel. www.timesofisrael.com. [2025-05-30] (美國英語).
- ^ Navalny, Udaltsov 'Prisoners Of Conscience'. 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 2012-05-18 [2025-05-30] (英語).
- ^ JAMnews. Amnesty’s removal of Navalny’s ‘prisoner of conscience' status sparks Twitter storm. Jamnews in English. 2021-02-25 [2025-05-30] (美國英語).
- ^ Amnesty International rescinds Alexey Navalny’s ‘prisoner of conscience’ status because of past ‘hate speech,’ following rumored ‘campaign’ by individuals tied to Russia Today. Meduza. [2025-05-30] (英語).
- ^ Amnesty strips Alexei Navalny of 'prisoner of conscience' status. BBC News. 2021-02-24 [2025-05-30] (英國英語).
- ^ Brown, David. Supporters quit Amnesty International over ‘betrayal’ of Alexei Navalny. www.thetimes.com. 2021-02-27 [2025-05-30] (英語).
- ^ Amnesty apologises to Alexei Navalny over 'prisoner of conscience' status. 2021-05-07 [2025-05-30] (英國英語).
- ^ Statement on Alexei Navalny’s status as Prisoner of Conscience.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21-05-07 [2025-05-30] (英語).
- ^ Sellars, Kirsten. Kirsten Sellars, 'Peter Benenson' in David P. Forsythe (ed.), The Encyclopaedia of Human Right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 162-165.. 2009-01-01 [2025-06-05].
- ^ Mandela and the South African Communist Party | South African History Online. sahistory.org.za. [2025-06-05].
- ^ Protest at Amnesty International office.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19-04-25 [2025-06-05] (英語).
- ^ Cities, Rebel. Kurdish Hunger Strikers Occupy Amnesty International HQ. Byline Times. 2019-04-26 [2025-06-05] (英國英語).
- ^ Hunger-strikers accuse Amnesty International of hypocrisy | Morning Star. morningstaronline.co.uk. [2025-06-05].
- ^ sskonline.org.uk. www.sskonline.org.uk. [2025-06-05].
- ^ Ukraine: Ukrainian fighting tactics endanger civilians.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22-08-04 [2025-06-05] (英語).
- ^ Hayda, Julian. Amnesty International's report criticizing Ukraine is dividing the rights group. NPR. 2022-08-05 [2025-06-05] (英語).
- ^ Pietsch, Bryan; Horton, Alex; O'Grady, Siobhán; Burianova, Tetiana; Morgunov, Serhiy; Karklis, Laris. Amnesty International’s Ukraine chief resigns after report criticizes Kyiv. The Washington Post. 2022-08-07 [2025-06-05]. ISSN 0190-8286 (美國英語).
- ^ What is wrong with Amnesty International’s Conclusions that “Ukrainian fighting tactics endanger civilians”. Ukrainska Pravda. [2025-06-05] (英語).
- ^ Hopkins, Valerie; Gibbons-Neff, Thomas. Amnesty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That Ukraine ‘Put Civilians in Harm’s Way’ Stirs Outrage. The New York Times. 2022-08-07 [2025-06-05]. ISSN 0362-4331 (美國英語).
- ^ Скандал вокруг обвинений Amnesty против Украины: могут ли ВСУ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 школы и больницы. BBC News Русская служба. [2025-06-05] (俄語).
- ^ Mutch, Tom. Why did Amnesty International Ignore My Warnings about their Ukraine Investigation?. Byline Times. 2022-08-08 [2025-06-05] (英國英語).
- ^ Editorial: It is Amnesty International’s report that endangers Ukrainian civilians. The Kyiv Independent. 2022-08-08 [2025-06-05] (英語).
- ^ 171.0 171.1 Outrage in Kyiv after Amnesty accuses it of endangering civilian life. euronews. 2022-08-05 [2025-06-05] (英語).
- ^ Amnesty International in turmoil after publication of its report on the war in Ukraine. 2022-08-06 [2025-06-05] (英語).
- ^ Times, The Moscow. Pro-Moscow Figures Hail Controversial Amnesty Report on Kyiv War Tactics. The Moscow Times. 2022-08-05 [2025-06-05] (英語).
- ^ Доклад AI о ВС Украины проверят независимые эксперты – DW – 13.08.2022. dw.com. [2025-06-05] (俄語).
- ^ Shandra, Alya. Amnesty to review controversial statement on Ukrainian Army. Euromaidan Press. 2022-08-13 [2025-06-05] (美國英語).
- ^ Savage, Charlie. Unreleased Report Finds Faults in Amnesty International’s Criticism of Ukraine. The New York Times. 2023-04-27 [2025-06-05]. ISSN 0362-4331 (美國英語).
- ^ The Nobel Peace Prize 1977. NobelPrize.org. [2025-05-29] (美國英語).
- ^ 2019 Franklin D. Roosevelt Four Freedoms Awards. Roosevelt Institute. [2025-05-29] (美國英語).
- ^ Airey, David. Amnesty International logo. Logo Design Love. 2008-06-15 [2025-05-29] (英語).
- ^ Amnesty International Canada || About AI Canada || History - The Meaning of the Amnesty Candle. www.amnesty.ca. [2025-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18) (英語).
- ^ Yvonne; Baron, Denis. Diana Redhouse. The Guardian. 2007-12-07 [2025-05-29]. ISSN 0261-3077 (英國英語).
來源
[編輯]- 書籍
- Hopgood, Stephen. Keepers of the Flame: Understanding Amnesty International.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8014-4402-9.
- Power, Jonathan. Like water on stone: the story of Amnesty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2001: 331. ISBN 1-55-553487-2.
- Amnesty International. Amnesty International Report 2006: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Human Rights.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05. ISBN 0-86210-369-X.
- Clarke, Anne Marie. Diplomacy of Conscience: Amnesty International and Changing Human Rights Norm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0-691-05743-5.
- Power, Jonathan. Amnesty International: The Human Rights Story. McGraw-Hill. 1981. ISBN 0-08-028902-9.
- Sellars, Kirsten. The Rise and Rise of Human Rights. Sutton Publishing Ltd. April 2002. ISBN 978-0-7509-2755-0.
外部連結
[編輯]- 國際特赦組織 - 中文官方網站
- 國際特赦組織是否有所偏頗?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2年丹尼斯·伯恩斯坦博士與法蘭西斯·波爾博士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