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錄第22章
啟示錄第22章 | |
---|---|
← 第21章 | |
![]() 1516年伊拉斯謨新約文本,最後一頁(啟示錄 22:8-21) | |
書卷 | 啟示錄 |
類別 | 默示 |
基督教聖經部分 | 新約 |
在基督教聖經中的順序 | 27 |
啟示錄第22章是《啟示錄》(或稱《約翰的啟示》)的第二十二章,也是新約全書乃至整個《聖經》的最後一章。[1]傳統上這部書被歸於使徒約翰所著,但作者的確切身份仍是學界爭論的焦點。[2]本章內容包括在新耶路撒冷中的上帝寶座、約翰與天使之間的對話以及全書的結語。[3]
伊甸園回歸信徒(22:1–5)
[編輯]上帝創造伊甸園(希伯來文意為「喜樂的園子」)作為與亞當和夏娃立約的獎賞,讓他們在其中享受並侍奉祂。他們的生命以上帝為中心,因此被禁止吃分別善惡樹的果子,因那意味着以自我取代上帝。他們違命後失去了園中的位置。此後猶太傳統認為園子升至了天堂,等待忠信者。如今的異象預示這園將降臨新天新地,歸還給上帝的子民。[4]
第一節
[編輯]天使又指示我在城內街道當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從神和羔羊的寶座流出來。[5]
地上的耶路撒冷在千禧年的榮耀中也有一條流水的河,以西結在聖殿異象中有所描述。從地上的耶路撒冷流出的活水河無疑是一條真正意義上的河流,它將治癒死海的水,也象徵着將從耶路撒冷流出的屬靈祝福。但天上耶路撒冷的生命之河並非來自聖殿,而是來自上帝和羔羊的寶座。[6]這和先前在《創世紀》中提到的河有所不同,在《創世紀》中這條河是「從伊甸園」流出來的[4]這條河的源頭是「神和羔羊的寶座」,這意味着神性,啟示錄再次強調了上帝與羔羊的合一。[4]在舊約中,先知們使用河流來表達富饒、供給和平安。神在新耶路撒冷的供應被描述為「明亮如水晶」,意味着純淨、絕對未受污染。[7]
第二節
[編輯]在河這邊與那邊有生命樹,結十二樣果子,每月都結果子;樹上的葉子乃為醫治萬民。[8]
最初的伊甸園只有一棵生命樹,但現在新的伊甸園充滿了生命。[4]當初亞當和夏娃偷吃知善惡樹的果子被放逐,如今這(永生)生命已歸還給上帝的子民。伊甸園已重建且遠比《創世記》中的更偉大,因為生命滲透了整個新造的世界。[4]在古希臘語中「醫治」一詞也可以表示「給予健康」,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醫治。[7]「每月都結果子」透漏了即使在新耶路撒冷中,月份的定義依舊不變。這也正表明地球的軌道和自轉運動將按照上帝最初確立的方式繼續下去,月球也將繼續繞地球運行。[9]
第三至第五節
[編輯]以後再沒有咒詛;在城裡有神和羔羊的寶座;他的僕人都要事奉他,也要見他的面。他的名字必寫在他們的額上。不再有黑夜;他們也不用燈光、日光,因為主神要光照他們。他們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10]
「以後再沒有咒詛」意味着聖約的詛咒,基督已為人類贖罪,邪惡已經被完全消除,同時人類也獲得了寬恕。[11][12]「在城裡有神和羔羊的寶座」意味着花園的一切意義——永生、豐盛的供應、完全的醫治、絕對的安全——都源於上帝和羔羊至高無上的同在。[11]「僕人」一詞則指代了人與神之間的關係,人已被他的寶血買贖並屬於神,是神特殊的產業並受神保護。作為回應,人也應該敬拜神並為他提供祭司的職分。[11]同時「事奉」的論述表明天堂並非無所事事的天堂。他們除了歌唱、敬拜和享受之外,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13]「他的名字必寫在他們的額上」,預示着「他們」是神的永恆的所有權和永久的財產。[14]「不再有黑夜」及「他們也不用燈光、日光」反映出今世因罪惡帶來的黑暗、危險與不潔。相對地聖城由上帝的榮耀照耀,「主上帝光照他們」意味着將永遠處於光明之中。[11]同時這段話還講了「永恆的統治」[14],這很可能意味着人們將參與基督對永恆國度的統治,就像亞當統治最初的伊甸園那樣。[11]
本書結語(22:6–21)
[編輯]本書的最後若干段圍繞着預言的真實性和基督即將再來這兩個主題,主要有兩位發言者,分別是天使宣告三條誡命(22:8-11)和基督發表七句話(22:12-19)。[15]
第六至第七節
[編輯]天使又對我說:這些話是真實可信的。主就是眾先知被感之靈的神,差遣他的使者,將那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僕人。看哪 ,我必快來!凡遵守這書上預言的有福了![16]
天使所言論證了神賦予這些異象的可靠性[15],意味着以上異象並非夢境或想象,而是對尚未發生事件和人物的準確描述。[17]神被稱為「就是眾先知被感之靈的神」,這意味着約翰的預言信息源於主。「靈」是指預言的靈還是聖靈存在爭議,當然是兩者兼而有之,意味着約翰作為先知的思想和屬靈特質是由於聖靈在他裡面的運作。[15]同時書中還通過「有福了」的論述號召引導人們信靠和順服上帝,並將其應用到生活中。[7]
第八節
[編輯]這些事是我約翰所聽見、所看見的;我既聽見、看見了,就在指示我的天使腳前俯伏要拜他。[18]
約翰說這些事是自己「所聽見、所看見的」相當於一項聲明,表明上帝揀選他作為將這些異象傳達給眾教會的正式渠道。不過在這裡他卻犯了個錯誤,他敬拜的是使者(天使),而不是差遣他的上帝。[19]這體現了即使是像約翰這樣的人,都無法逃脫這種微妙的誘惑,去敬拜天使而不是唯一該受敬拜的上帝。[20]
第九節
[編輯]他對我說:千萬不可!我與你和你的弟兄眾先知,並那些守這書上言語的人,同是作僕人的。你要敬拜神。[21]
天使責備他並指出其錯誤,同時也闡明了原因,即天使與上帝的子民同為上帝的僕人,關係乃是平等的。[22]而上帝是唯一造物主,其餘都是受造物,因此只有上帝該受到敬拜。[20]
第十節
[編輯]他又對我說:不可封了這書上的預言,因為日期近了 。[23]
既然聖徒必須「遵守這書上的話」,約翰就不能封住這些話。這本書的內容被視為來自上帝的預言,這意味着它們揭示了以前隱藏的真理,而現在是解開神聖書籍並揭示它們的時候了。[22]這與先前但以理時代有所不同,在但以理時代需要「封住這異象」,但當下則是「日期近了 」。[24]
第十一節
[編輯]不義的,叫他仍舊不義;污穢的,叫他仍舊污穢;為義的,叫他仍舊為義;聖潔的,叫他仍舊聖潔。[25]
表面上看天使似乎在命令惡人繼續作惡,實則警告未得救的人要根據基督即將再來的現實認真思考他們所選擇的生活方式。約翰和其他基督教領袖並沒有能力阻止惡的風潮,他們的任務不是充當道德警察,而是宣揚預言,其餘的交給上帝和羔羊。此外他們還必須鼓勵義人和聖潔的人繼續行善,忠心為基督而活。[22]同時這句話也昭示了惡人的頑固不化,拒絕一切悔改的機會。[26]
第十二節
[編輯]看哪,我必快來!賞罰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27]
「我必快來」是對後續的警告提供基礎,既然基督即將再來,就必須時刻做好準備。所謂的賞賜是上帝的子民從被擄中得救,指的是從永恆的折磨中得救以及上帝對忠心侍奉者的賞賜。[28]
第十三節
[編輯]
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初,我是終。[29]
阿拉法和俄梅戛是希臘字母的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寓意着始末。[30]這個稱號是主所獨有的,在《啟示錄》的開篇也有所提及。[31]「阿拉法和俄梅戛」、「首先的和末後的」以及「初和終」這三個稱號都強調了上帝和基督對歷史的主權,也證明其一直掌控着之間的每一個時刻,引導人類歷史走向上帝在末世的旨意結局。[28]
第十四節
[編輯]那些洗淨自己衣服的有福了!可得權柄能到生命樹那裡,也能從門進城。[32]
這是七福中的最後一福,其統一的主題是必須忠於主,才能參與復活並獲得永生。這最後一個福重申了先前用羔羊的血把衣服洗淨的論述。兩處都出現了洗淨的說法,都是指屬靈的復興,擺脫生活中累積的塵世污穢,在神面前過聖潔的生活。[28]「權柄」一詞在書中經常用來描述聖徒凌駕於列國之上或邪靈控制其追隨者的能力。在這裡則象徵着上帝的子民獲得通往生命樹的新途徑,意指永生。[28]而通過城門進入,就等於有權享用生命樹,這是因為生命樹位於城內。要接近生命樹,就必須先通過城門。[33]
第十五節
[編輯]城外有那些犬類、行邪術的、淫亂的、殺人的、拜偶像的,並一切喜好說謊言、編造虛謊的。[34]
而與之相對的是,惡人將被排除在外,象徵着排斥和羞辱。這些人是「犬類」,是指不潔淨的動物,同時也是愚昧之人或不配得上帝真理之人的綽號。[33][28]此外該章節還列出了「行邪術、淫亂、謀殺、拜偶像、說謊」這五種惡行,最後一種尤其指那些散布謊言並教導與羅馬妥協的假教師。[28]
第十六節
[編輯]我─耶穌差遣我的使者為眾教會將這些事向你們證明。我是大衛的根,又是他的後裔。我是明亮的晨星。[35]
這句話是為了證實整本書的真確性,同時也說明了《啟示錄》是寫給眾教會的,也是寫給所有信徒而非只是少數精英的。[7]耶穌是耶西的根(後裔),而耶西是大衛的父親。因此他是大衛的後裔,有資格繼承大衛的寶座。[36]而「大衛的根」也是一個軍事隱喻,以以戰士彌賽亞為中心,大衛的後裔將拯救上帝的子民。作為大衛的後裔,耶穌應驗了所有大衛家對彌賽亞的期盼。而「明亮的晨星」在猶太教中被視為彌賽亞的預言,這也凸顯了耶穌作為彌賽亞戰士的身份。[37]
第十七節
[編輯]聖靈和新婦都說:來!聽見的人也該說:來!口渴的人也當來;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38]
這邀請是邀請基督這位新郎,而「來!」的邀請是由教會發出,教會是這時代的新婦,注定要與上帝的其他子民一同居住在新耶路撒冷。[39]而末世教會要進入新耶路撒冷,強調進入永恆時的勝利和喜樂。[37]而「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是耶穌公開的邀請,邀請人接受他的救恩,他不會拒絕任何來到他面前的人。[7]
第十八至第十九節
[編輯]我向一切聽見這書上預言的作見證,若有人在這預言上加添甚麼,神必將寫在這書上的災禍加在他身上;這書上的預言,若有人刪去甚麼,神必從這書上所寫的生命樹和聖城刪去他的分 。[40]
這兩節意味着《聖經》是不可篡改的,篡改《啟示錄》和《聖經》都要付出高昂的代價。[7]此外還指出那些刪減及添加《聖經》內容的假教師,都將在此受到應有的審判。[41]同時也警告了讀者,故意歪曲上帝的真理和否認基本教義就等於叛教。[42]
第二十節
[編輯]證明這事的說:是了,我必快來!阿們!主耶穌阿,我願你來![43]
這是即將到來的基督再臨,整本《聖經》所期待的事件即將發生。最後一句話則體現了信徒對基督再臨的強烈渴望。[42]
第二十一節
[編輯]願主耶穌的恩惠常與眾聖徒同在。阿們![44]
保羅幾乎所有的書信(《羅馬書》除外)都以「願恩惠與你們同在」這樣的形式結束,所以正如引言中提到的,《啟示錄》不僅是一部默示和預言,也是一封書信。「主耶穌的恩惠」的目的與保羅的目的相同,都是祈求神的恩典降臨讀者。約翰希望「主耶穌」用他至高無上的能力光照他們,使他們能夠真正成為得勝者,為主的再來做好準備。[42]
參考文獻
[編輯]- ^ Chat, Bible. Bible Study Revelation 22. Bible Chat. 2023-11-03 [2025-05-19].
- ^ Harris, Stephen L. Understanding the Bible: a Reader's Introduction 2nd. Palo Alto: Mayfield. 1985: 355. ISBN 978-0-87484-696-6.
Although ancient traditions attributed to the Apostle John the Fourth Gospel, the Book of Revelation, and the three Epistles of John, modern scholars believe that he wrote none of them.
- ^ Bauckham 2007,第1289頁.
- ^ 4.0 4.1 4.2 4.3 4.4 Osborne 2016,第168頁.
- ^ 啟示錄 22:1
- ^ Gaebelein 1915,第168頁.
- ^ 7.0 7.1 7.2 7.3 7.4 7.5 Enduring Word Bible Commentary Revelation Chapter 22. ENDURING WORD. 2015-12-06 [2025-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25).
- ^ 啟示錄 22:2
- ^ Garland 2007,第166頁.
- ^ 啟示錄 22:3–5
- ^ 11.0 11.1 11.2 11.3 11.4 Osborne 2016,第169頁.
- ^ Gaebelein 1915,第169頁.
- ^ Garland 2007,第170頁.
- ^ 14.0 14.1 Gaebelein 1915,第170頁.
- ^ 15.0 15.1 15.2 Osborne 2016,第171頁.
- ^ 啟示錄 22:6–7
- ^ Garland 2007,第172頁.
- ^ 啟示錄 22:8
- ^ Osborne 2016,第171-172頁.
- ^ 20.0 20.1 Garland 2007,第174頁.
- ^ 啟示錄 22:9
- ^ 22.0 22.1 22.2 Osborne 2016,第172頁.
- ^ 啟示錄 22:10
- ^ Garland 2007,第175頁.
- ^ 啟示錄 22:11
- ^ Garland 2007,第176頁.
- ^ 啟示錄 22:12
- ^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Osborne 2016,第173頁.
- ^ 啟示錄 22:13
- ^ 阿耳法和敖默加ALPHA AND OMEGA. 天主教方濟會 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2013-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4).
- ^ Garland 2007,第177頁.
- ^ 啟示錄 22:14
- ^ 33.0 33.1 Garland 2007,第178頁.
- ^ 啟示錄 22:15
- ^ 啟示錄 22:16
- ^ Garland 2007,第179頁.
- ^ 37.0 37.1 Osborne 2016,第174頁.
- ^ 啟示錄 22:17
- ^ Garland 2007,第180頁.
- ^ 啟示錄 22:18–19
- ^ Gaebelein 1915,第175頁.
- ^ 42.0 42.1 42.2 Osborne 2016,第175頁.
- ^ 啟示錄 22:20
- ^ 啟示錄 22:21
引用著作
[編輯]- Bauckham, Richard. 81. Revelation. Barton, John; Muddiman, John (編). The Oxford Bible Commentary first (paperbac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287–1306 [2019-02-06]. ISBN 978-0199277186.
- Garland, Anthony Charles. A Testimony of Jesus Christ - Volume 2: A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Revelation 2 illustrated, revised. SpiritAndTruth.org. 2007. ISBN 9780978886424.
- Osborne, Grant R. Revelation Verse by Verse. Lexham Press. 2016 [2025-05-19]. ISBN 978-1-57799-734-4.
- Gaebelein, Arno Clemens. The Revelation: An Analysis and Exposition of the Last Book of the Bible. Publication Office "Our Hope". 1915 [2025-05-01]. ASIN B00085A3U4.
- Arthur, David. The Walls of Babylon: An Alternative Reading of the Revelation to John. Rowman & Littlefield. 2021 [2025-05-01]. ISBN 978-1-9787-02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