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启示录第8章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启示录第8章
← 第7章
第9章 →
启示录1:13-2:1位于公元二世纪第98号莎草纸的背面
書卷启示录
类别默示
基督教圣经部分新约
在基督教圣经中的顺序27

启示录第8章是新约圣经中《启示录》或称《约翰默示录》的第八章。传统上这部书被归于使徒约翰所著,但作者的确切身份仍是学界争论的焦点。[1]在第一节中,第七印的开启标志着自第八章开始,之后第一至第五节写的都是揭开第七印。第六至十三节以及第9至第11章则记载了“七号”吹响的相关情形。在第八章中,前四位天使依次吹响了号角。[2][3]

揭开第七印(8:1–5)

[编辑]

第一节

[编辑]
七位拿着七枝号角的天使和一位拿着香炉的天使

羔羊揭開第七印的時候,天上寂靜約有二刻 。[4]

“天堂的寂静持续约半小时,始于赞美之歌依然回荡的地方。”[5]扩展圣经将这种寂静描述为“由敬畏引发的戏剧性停顿”。[6]几本小先知书都提到了在上帝面前保持静默,其中包括哈巴谷书[7]西番雅书[8]撒迦利亚书[9]

第二节

[编辑]

我看見那站在神面前的七位天使,有七枝號賜給他們。[10]

海因里希·迈耶指出“那七位站在神面前的天使”是“七位特定的天使,虽然没有被称为‘天使長’,却在所有天使之上享有某种优先地位,站立在神面前”。[5]次经多俾亞傳》中,拉斐尔自我介绍说:“我是天使拉斐尔,是那七位侍立在主面前者之一。”[11]W·H·辛考克斯在《剑桥学校与学院圣经注释》中认为《多俾亞傳》中的这段话提及了“当时犹太人关于这些天使的普遍信仰”,而“圣约翰的异象正是用这一信仰的术语表达出来的,并且可以合理地认为,他以其先知性的权威对此加以认可。”[2]

第三节

[编辑]

另有一位天使,拿著金香爐來,站在祭壇旁邊。有許多香賜給他,要和眾聖徒的祈禱一同獻在寶座前的金壇上。[12]

第一句话所指的“香炉”以及“祭坛”是耶路撒冷圣殿香坛的天上对应物[13],圣殿的香坛在旧约的《出埃及记[14]以及《历代志上》中亦有提及。[15]

第四节

[编辑]

那香的煙和眾聖徒的祈禱從天使的手中一同升到神面前。[16]

约翰在其他地方[17]明确地将焚香产生的“烟”比作“圣徒的祈祷”,诚如《诗篇》所言“愿我的祷告如香陈列在你面前!愿我举手祈求,如献晚祭!”[18]。在这种情况下,升起的烟雾大概是殉道者们呼吁复仇的恳求[19]。他们的请求现已正式呈交给神并被接受。[13]

第五节

[编辑]

天使拿著香爐,盛滿了壇上的火,倒在地上;隨有雷轟、大聲、閃電、地震。[20]

因此,天使的行动从祭司的代祷转向审判。上帝听到了殉道者的恳求,现在要将他们所犯下的谋杀罪报复到未得重生的人类身上。[13]因此他把圣坛上的火盛在香炉里并倒在地上,随有雷轰、闪电、大声、地震[21]

吹响前四支号角(8:6–12)

[编辑]

与前四个印类似,“前四声号角”形成“四重奏”,每次都影响上帝创造的大地海洋淡水天堂这四个区域中的三分之一。[22]因此这场灾难的范围涵盖了所有受造物,整个世界以及其中所有的生物都受到了审判。[23]前四号的审判显然是独立的,昭示了上帝古代子民中饱受苦难和迫害的余民对审判的呼声,在地上所发生的事中得到了回应。[24]

第六节

[编辑]

拿著七枝號的七位天使就預備要吹 。[25]

梅耶指出,“这包括以某种方式抓住喇叭,以便将它们放到嘴边”。[5]

第七节

[编辑]

第一位天使吹號,就有雹子與火攙著血丟在地上;地的三分之一和樹的三分之一被燒了,一切的青草也被燒了。[26]

这场灾祸有时被解释为暴风雨中细红沙与水混合而引起的自然现象,但这混淆了科学假说和末世论的象征意义。从天而降的鲜血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屠杀,世上的居民流了殉道者的血,如今这一行为的后果正以血腥的洪流回归大地。[23]第一号彰显了上帝愤怒的证据,与以色列人在埃及遭受第七灾时所经历的一样,冰雹、火和血都是上帝愤怒的象征。树木和青草被烧毁,其中青草象征着农业和商业的繁荣。一切都将消逝,人类引以为豪的繁荣最终将以巨大的灾难告终。号角审判中反复提到的第三部分指的是罗马帝国[24]

第八至第九节

[编辑]

第二位天使吹號,就有彷彿火燒著的大山扔在海中;海的三分之一變成血,海中的活物死了三分之一,船隻也壞了三分之一。[27]

一些注释家认为这场灾难间接影射了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的爆发,但这又一次曲解了约翰的意图。[28]如前所述,这些意象出自先知最喜欢的资料之一的《以诺七书》,其中明确提到“七星如同燃烧的大山”。正如族长指南所解释的,这些天体被囚禁是因为它们“违背了耶和华的诫命”。因此这枝号角预示的并非火山爆发,而是一位被逐出天堂的叛逆天使的降临。[28]在圣经中,山象征着一个王国,大海象征着国家。一些国家内部燃起战火,可能预示着革命,最终将沉入动荡不安的国家之海,其结果将是生命和商业遭受更严重的毁灭,正如船只所象征的那样。[24]

第十至第十一节

[编辑]

第三位天使吹號,就有燒著的大星,好像火把從天上落下來,落在江河的三分之一和眾水的泉源上。這星名叫茵蔯。眾水的三分之一變為茵蔯;因水變苦,就死了許多人。[29]

一些学者再次试图将这场灾难解释为陨石,以此来合理化这一意象,但援引自然现象来解释末世符号,就是误解了这些符号的根本性质。[30]在希伯来圣经中,天使偶尔被拟人化为“星”,这一比喻在后来的基督徒和犹太人中仍然常见。由此推论,坠落的星与“堕落”天使之间存在联系。[30]这颗特殊的“星”的身份仅被称为“茵陈”,这个名字显然更具隐喻性。[30]他或许是最后的敌基督,他起初可能自称是以色列伟大的导师,拥有神圣的权柄,后来却经历了可怕的坠落。[31]抑或是是与撒旦一起被驱逐的天使之一,其结果与前一号角基本相同,但作用于不同领域。前一个火球影响海洋,而后一个火球影响河流和溪流。在这两相作用下,三分之一的水都变得有毒。[30]

第十二节

[编辑]

第四位天使吹号,太阳的三分之一、月亮的三分之一、星辰的三分之一都被击打,以致日月星的三分之一变黑了,白昼的三分之一没有光,黑夜也是这样。[32]

结果并非如预期般光度成比例地减少,而是间歇性地停止运转,周期性地使世界陷入完全黑暗。[30]太阳象征着最高权威,月亮本身不发光,象征着衍生的权威,星宿则象征着从属的权威。这号角审判的象征意义在于,复兴的罗马帝国境内所有权威都将被上天之手击倒,随之而来的是极其可怕的道德黑暗。[31]这四号角审判预示着繁荣将从地上消失、一个强大的势力燃烧着革命之火并影响着列国、一位伟大的领袖将陨落并化为茵陈、被剥夺和击倒的权威将使罗马帝国的领土陷入最浓重的黑暗之中。[31]

吹响后三支号角之前(8:13)

[编辑]

第十三节

[编辑]

我又看见一个鹰飞在空中,并听见它大声说:“三位天使要吹那其余的号。你们住在地上的民,祸哉!祸哉!祸哉!”[33]

三次重复的“祸哉!”对应着即将到来的三支号角。然而这一次毁灭并非从天而降,而是从阴间升起。[30]灾祸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其不再针对四个区域,而是直接指向了生活在大地上的人。[30]由于在古希腊语中鹰和天使非常相似,因此有时“鹰”也写作“天使”。[34]

参考文献

[编辑]
  1. ^ Harris, Stephen L. Understanding the Bible: a Reader's Introduction 2nd. Palo Alto: Mayfield. 1985: 355. ISBN 978-0-87484-696-6. Although ancient traditions attributed to the Apostle John the Fourth Gospel, the Book of Revelation, and the three Epistles of John, modern scholars believe that he wrote none of them. 
  2. ^ 2.0 2.1 Revelation 8 Cambridge Bible for Schools and Colleges. Bible Hub. [2025-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1-27). 
  3. ^ Bauckham 2007,第1289頁.
  4. ^ 启示录 8:1
  5. ^ 5.0 5.1 5.2 Revelation 8 Meyer's NT Commentary. Bible Hub. [2025-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23). 
  6. ^ Bible Gateway passage: Revelation 8 - Expanded Bible. Bible Gateway. [2025-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3) (英语). 
  7. ^ 哈巴谷书 2:20
  8. ^ 西番雅书 1:7
  9. ^ 撒迦利亚书 2:13
  10. ^ 启示录 8:2
  11. ^ Bible Gateway passage: Tobit 12:7 - Douay-Rheims 1899 American Edition. Bible Gateway. [2025-04-30] (英语). 
  12. ^ 启示录 8:3
  13. ^ 13.0 13.1 13.2 Arthur 2021,第133頁.
  14. ^ 出埃及记 40:5、26–27
  15. ^ 历代志上 6:49
  16. ^ 启示录 8:4
  17. ^ 启示录 5:8
  18. ^ 诗篇 141:2
  19. ^ 启示录 6:10
  20. ^ 启示录 8:5
  21. ^ Gaebelein 1915,第60頁.
  22. ^ Bauckham 2007,第1294頁.
  23. ^ 23.0 23.1 Arthur 2021,第140頁.
  24. ^ 24.0 24.1 24.2 Gaebelein 1915,第61頁.
  25. ^ 启示录 8:6
  26. ^ 启示录 8:7
  27. ^ 启示录 8:8–9
  28. ^ 28.0 28.1 Arthur 2021,第141頁.
  29. ^ 启示录 8:10–11
  30.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Arthur 2021,第142頁.
  31. ^ 31.0 31.1 31.2 Gaebelein 1915,第62頁.
  32. ^ 启示录 8:12
  33. ^ 启示录 8:13
  34. ^ 启示录第8章. 開路者學院. [2025-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05). 

书籍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