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GoombaKoopa/3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GoombaKoopa/3
加尔各答街头的饿殍
国家英属印度
地点
时间1943年—1944年
总死亡80万—380万人[A](仅孟加拉)
上一次1770年孟加拉饥荒

1943年,英属印度孟加拉管辖区(今孟加拉国、印度西孟加拉邦奥里萨邦发生大饥荒,导致孟加拉地区约80万—380万人死亡[A],死因包括饥饿疟疾和因营养不良强迫迁移、环境卫生问题、缺乏医疗照护、英国政府政策错误等导致的疾病[1]。饥荒也重创当地经济,大量人民陷入贫困、家庭破碎。

孟加拉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约有一半至四分之三的农村贫困人口徘徊在饥饿边缘。当地人口快速增长,但粮食产量停滞不前,导致人均粮食供应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引发了通货膨胀,当地工人薪水的涨幅不及物价升幅,购买粮食变得困难。鉴于日本入侵缅甸,英国实行焦土政策影响粮食供应,加上英国为了支援盟军让粮食价格上涨,平民的粮食消费下降[2][3][4]。主要由英国企业组成的孟加拉商会(Bengal Chamber of Commerce)经孟加拉政府允许推出计划,优先向军人和公务员等“优先阶层”优先分配物品和提供服务。此外,温斯顿·丘吉尔政府拒绝对灾区援助食物,孟加拉也受到天灾影响,让饥荒恶化。孟加拉的殖民地政府从来没有正式宣布饥荒发生,也未能提供有效的人道援助。直至1943年12月,有效援助终于运抵,但饥荒仍然持续至下一年。丘吉尔在饥荒中把军队的利益置于平民之上,又拒绝把各地粮食运至孟加拉,加上其有种族主义的思想,受到批评[5][6][7][8]

背景

[编辑]
古斯卡拉附近的孟加拉农民

从19世纪后期开始,孟加拉家庭债务上升[9]、人口急速增长、农业产量停滞、社会阶层分化、农民不再拥有土地[10],导致部分群体陷入负债和贫困。他们无法应对经济冲击,也没有稳定获取粮食的渠道,导致二战爆发时上百万人受饥荒威胁[11][12][9]

1945年,印度政府发布报告指出孟加拉农业以稻米为主[B]。孟加拉88%的耕地都用于种植水稻[13],水稻产量居印度之冠[13]。孟加拉人以稻米的主食[14],而鱼类和小麦则是其他食物来源[15][16][C]。孟加拉的水稻主要在5至6月播种,11至12月收成[17]。1942年的粮食短缺正正是发生在水稻的收成期[18]

从二十世纪开始,孟加拉每亩的稻米产量停滞[19],加上人口增长,让饥荒更容易发生[20][21]。由于死亡率下降[22][23],孟加拉的人口从1901年的4210万上升至1941年的6030万[24][25],增幅达到43%,较印度整体为高[26]。虽然孟加拉的经济以农业为主[9][27],但其生产力较低[28],技术落后,政府也因政治和财政原因未能提供援助[29]。耕地扩充导致森林被砍伐、天然的水系被破坏、河道淤积,导致孟加拉的土地品质和肥沃程度下降较印度其馀地区严重[30][31]。以上因素降低了孟加拉的粮食产量[32][33][34]

原先在1920年前,孟加拉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能透过开发耕地来满足[35],但随著可开发的土地面积减少[36][37],稻米开始短缺[38],孟加拉需要进口更多粮食。然而,进口粮食仅占所有粮食的一小部分,未能有效缓解食物供应短缺[39]。根据加尔各答的医学院教授的推算,1930年孟加拉人的饮食是全球最没营养的,严重损害当地人的健康[40],而经济史学家科马克·奥·格拉达也指出孟加拉在平常年份的稻米产量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41]。这些情形让孟加拉大量人民持续处于饥饿的边缘[27]

土地掠夺

[编辑]

孟加拉债券市场和土地转让权的转变让孟加拉时常出现饥荒风险[42][43]。英属印度的土地保有权复杂[44],社会被分为扎明达尔(地主)、乔特达(富农)、小农佃农等,每个阶层享有的权利不一[45]。地主的权益被法律和习俗保障[46],但无地农民的权利则持续丧失。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早期,乔特达的地位上升,能参与贸易,并向其他农民提供贷款[47],又透过债役和土地掠夺等手段支配佃户[48]

大萧条期间,大量金融实体不复存在,土地不多的农民在歉收月份需向当地放债人购买基本生活用品[49][50]。孟加拉商人米尔扎·艾哈迈德·伊斯帕哈尼英语Mirza Ahmad Ispahani称“孟加拉的农民在战争前有三个月的丰衣足食、五个月能勉强糊口、还有四个月的饥饿”[51]。另外,如果工人没有种子、耕牛等可换成现金的物品,也会负债[52]。由于农作物歉收,小农时常陷入债务,最终被迫交出土地[53]。小地主和佃农也因高利贷而欠下了巨额债务[54],债务人被乔特达强迫低价出售土地,成为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和工人[55]。大量的家庭债务被集中至单一的债权人身上,而且债务难以偿还,最终,乔特达实际上支配了孟加拉部分地区的低下阶层[56]

社会上层的剥削和穆斯林的继承习俗[57]加剧了土地拥有权的不平等[58],数百万孟加拉农民没有或只有少量土地[D],而在随后的饥荒中受最大影响的便是无地的农民[59]

运输

[编辑]
孙德尔本斯的卫星图

水运是孟加拉经济的核心,也是孟加拉雨季和孙德尔本斯地区全年的主要运输方式[60]。孟加拉道路稀疏、路况不佳[61],而铁道系统则较发达,但主要用于军事方面[62]。19世纪90年代孟加拉铁道系统的发展破坏的自然的水系,大量排水不佳的区域形成[63],而河道也过度淤积,不但增加水灾风险,降低粮食产量,大量积水也成为了霍乱疟疾等疾病的温床[64]

土壤和水供应

[编辑]

孟加拉东西的土质并不一致。孟加拉东部的沙土和孙德尔本斯的冲积土比西部的红土和黏土排水更快[65],而收到土地退化影响,孟加拉中部和西部的大片土地被迫休耕,而这些休耕土地经常被水淹没,成为疟蚊的繁殖地,导致疟疾爆发[66]。孟加拉的农村地区的用水主要来自管井和河川,并被存在陶罐中。积水的陶罐容易滋生疟蚊[67],而河水容易被霍乱弧菌污染,井水则更安全[68]。可是,孟加拉在战时有高达三分之一的井已经失修[68]

饥荒前的粮食供应

[编辑]

1942年至1943年初,军事、政治和环境因素让孟加拉的经济面临压力[69]。孟加拉的粮食需求因难民涌入而增加[70],但是受到大英帝国各区之间的贸易壁垒限制,孟加拉难以获取稻米等谷物[71]

日本入侵缅甸

[编辑]
1942年1月,难民经从缅甸逃往印度

日本入侵缅甸导致超过一半在缅甸的印度人逃至印度[72]。从日军轰炸仰光开始的数个月,大量难民穿越边境,从孟加拉和阿萨姆等地进入印度[73]。1942年4月,所有盟军部队从缅甸撤退至印度[74],但是军用的运输工具并不能被难民使用[75]。5月中旬,曼尼普尔山区的降雨量变大,平民的行动变得更为艰难[76]

至少有50万名难民能够抵达印度,而有数万名难民在途中丧命,更有七至八成的难民在随后的数个月患上痢疾、天花、疟疾、霍乱等疾病[77]。难民涌入导致食物、衣物和医疗需求上升[70],孟加拉本身就不充裕的物资进一步枯竭[78],而官员也担忧传染病会在当地爆发[79]。难民的涌入引发了民众的恐慌,导致恐慌性购买和囤积物品,可能成为饥荒爆发的原因之一[80][80]

直至1942年4月,日军在孟加拉湾总计击沉了十万吨的商船[81]。根据阿奇博尔德·韦维尔上将表示,英国陆军部东印度舰队都承认英国舰队无力招架日本海军对锡兰、印度和孟加拉湾航运的攻击[81]。原先,铁道系统是殖民政府防止印度饥荒的关键[23],但是日本的攻击和退出印度运动均影响了铁道运输[82]。再者,铁道在战时被用于军事运输,而为了阻碍日军行动,东孟加拉的部分铁道也被拆除,导致民用物资的运送受到进一步的影响[83]

1942年难民离开缅甸的路线

1942年3月,日军占领仰光,切断了缅甸粮食运往印度和锡兰的通道[11]。由于难民涌入,当地的米价在1939年8月至1941年9月之间上升了69%[84]。由于失去了缅甸大米的供应,大米在印度各地被争相抢购,孟加拉出现猛烈的通货膨胀,大米市场被扰乱[85]。尽管如此,孟加拉在此后数月仍不断向锡兰出口大米,此时孟加拉已经出现粮食危机[E]。以上因素再加上政府的“船舶拒绝政策”(Boat denial policy)让粮食运输受阻[86],种种失败的政策导致粮食危机恶化[87]

战时经济

[编辑]
1943年7月加尔各答一所寺庙前的美军士兵

缅甸被日军占领后,战线逼近孟加拉,孟加拉也成为了印度受战争影响最严重的的地方[88]。各国的工人纷纷进入加尔各答等大城市,从事军工行业。孟加拉和邻近地区的非技术劳工被军事承包商雇用,建设美军和英军的军用机场[89]。数十万中国、美国、英国、印度军人抵达孟加拉[90],导致各种的生活用品短缺、供应紧张[91]。战争期间,各类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均大幅上涨[92],到了1943年初,粮食的通胀更进一步上升[93]

战时,几乎所有印度出产的布料、羊毛、皮革、丝绸都被军队收购[94],企业被迫以赊销方式向军方低价出售商品[95],但是企业仍然可以自由调整剩馀商品的市价,部分企业此时大幅价格[95]。1942年末,布料的价格达到了战前的三倍,翌年年中,布料的价格已经达到四倍[96]。此时,大部分剩馀的商品都被投机者收购[97],导致平民的消费下降[98]。直至1942年10月军队开始分发援助物资,布料的短缺才得以缓解[99]。战时,印度的名目货币供给量上升,加上消费品稀缺,造成了通货膨胀[100],但是各行业的薪水涨幅不均[101]

吉大港市停泊的的英国皇家空军飞机

大量孟加拉人在战争期间流离失所。孟加拉的农田被用于建设机场和军营,超过三万个家庭(约15万—18万人)被迫迁出,从此失去工作[102]。根据饥荒调查委员会在1945年的报告,以上家庭的很多成员在随后的饥荒受害[103]

“拒绝政策”

[编辑]

考虑到日军可能会从孟加拉的东部边界入侵印度,英军决定在孟加拉东部和沿岸地区发动先发制人、双管齐下的焦土政策,以防止日军在当地去的粮食等物资[F]

第一是“拒绝大米”政策,在孟加拉湾沿岸三个预计有大米剩馀的地区实施。1942年3月下旬,孟加拉总督发布紧急命令[104],下令立即销毁或没收当地多出的粮食[105]。官方公布的没收数量较少,对粮食危机的影响有限[106],但事实上采购人员透过欺诈、压迫、腐败的手段收走了比官方数量更多的大米,连政策不覆盖的地区也受到波及[107]。政策也扰乱了当地市场,引发公众担忧[108],非正式借贷被终止,大米的流通受到限制[109]

第二是“拒绝船只”政策,在孟加拉湾和邻近河流附近的地区实施,在1942年5月1日开始实施[110]。政策授权军方没收、重新安置或摧毁任何可承载超过十人的船只,又可以征用如自行车、牛车、大象等其他交通工具[111]。军方根据此政策在农村充公了约4万5千艘船只[112],严重扰乱了劳力、物资和食物的水路运输,船夫和渔夫的生计也受到影响[113]。农具、种子、大米的运输受阻[114],依赖船运来运输货物的工匠和农民都没有得到补偿[15],稻米的运输和市场体系几乎完全崩溃[115]。政府没有维护和修理被没收的船只[116],渔民也无法继续工作[15],而军方也没有采取措施去分配粮食[16]印度国民大会党举行抗议,批评此政策对农民带来沉重负担[117]。此政策对随后饥荒有何影响仍受到广泛讨论[118]

省际贸易限制

[编辑]

日军入侵缅甸后,米价上涨,因此1942年中旬起英属印度诸省土邦开始限制国内大米贸易[119]。印度的地方政府均希望粮食能优先被本地民众食用,并以备不时之需[120]。1942年1月,旁遮普省英语Punjab Province (British India)禁止出口小麦[121],增加了民众的粮食安全的担忧,加尔各答民众对大米需求量增加[122]。两个月后,中央省英语Central Provinces and Berar禁止粮食出口[123]。6月,马德拉斯管辖地禁止大米出口[124],而孟加拉省比哈尔省奥里萨省也紧随其后颁布出口禁令[125]

1945年,饥荒调查委员会认为省际的贸易限制为关键的政策失败[126]。孟加拉因此无法进口大米,市场失灵加上粮食短缺导致了大规模饥荒[127]

配给制度

[编辑]

缅甸陷落后,加尔各答作为亚洲战场的重工业中心和武器及纺织品主要供应商,其战略地位得到巩固[128]。为了配合战时动员,英属印度政府根据对作战的重要性,把当地人分为“优先”(priority)和“非优先”non-priority阶层[129]。“优先阶层”大多为巴德拉洛克资产阶级等中上阶层,他们的教育程度和流动性较高,在城市生活,并支持现代化,保护他们的利益被视为相当重要[130]。从而,农村的贫穷人口被迫与工人和部分中产阶级的民众争夺稀缺的基本生活物资[131]

1942年7月,食物价格继续上涨[132],主要由英国公使组成的孟加拉商会制定了配给计划,向军工业的工人优先分配物资,防止工人流失,孟加拉政府批准了这个计划[133]。农村的大米被转移至对作战重要的工人,尤其是位于加尔各答一带的工人[134]。战时工业、建设、纺织厂和造纸厂工人以及矿工和公务员有更多福利[135],这些工人获得了食物补贴[136],让他们免于通货膨胀[137]。他们更能优先取得水和医疗用品,并被优先分配房屋和享受免费交通[136][138]。在12月,被计划覆盖的人口达到约100万人[139]

其他人获得食物和医疗的机会因此大幅减少[79],印度东部广大农村未能从配给计划中受惠[140],成为饥荒的可能成因之一[141]

内乱

[编辑]
关于印度各地内乱的电报

战争增加了加尔各答地区农民和工商业领袖对英国统治的不满[142]。缅甸陷落后,中国和美国敦促英国透过谈判把印度交给民选机构管治,来争取印度与盟军的合作。英国的工党也支持这个提议。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提出了印度在战后自治的可能性,但谈判在1942年4月初破裂[143]

1942年8月8日,印度国民大会党发起名为“退出印度运动”的非暴力抵抗[144]。英国殖民政府囚禁了运动的领导[145],随后活动转向暴力,工厂、桥梁、铁路和政府财产被破坏[145],对殖民政府的作战造成威胁[145]。英国政府镇压了这场运动,超过6万人被拘留,也有约2500人被警察开枪射中[146]。在孟加拉,运动在塔姆卢克琼泰地区最为激烈[147][148]。到了1942年4月,政府已经在塔姆卢克摧毁了约1万8千艘船,加上通货膨胀影响,当地农民积极参与了运动[149]

退出印度运动的暴力行为受到国际谴责,英国对印度的态度也变得更为强硬[150],可能减弱了英国战时内阁对舒缓饥荒的意愿[151]。内乱造成了政治和社会混乱,在数方面加剧了随后的饥荒[152]


价格混乱

[编辑]

在1942年4月,印度的缅甸大米中断,大米价格提升。到了6月,孟加拉政府开始管制大米价格,并在7月1日将价格固定在低于当时市价的水平。然而,管制价格导致卖家不愿出售大米,大米被囤积在仓库或流入黑市[153]。政府随后宣布除非发生严重的牟取暴利行为,否则价格管理不会被实行[154]。随后四个月,当地的米价保持平稳[155]。但到了10月中旬,孟加拉西南部遭受一连串自然灾害,让米价不稳[156],黑市再度收益[157]。1942年12月至1943年3月,政府数次尝试从全省各地引入大米来提高供应、降低价格并打击黑市,但未能成功[158]

1943年3月11日,省政府废除了价格限制[159],米价随即大幅上涨[160]。在3月至5月,通胀尤为严重[161],5月首次有人在孟加拉饿死的报告[162]。为了重建公众信心,政府强调危机完全由投机行为引起[163],但公众仍然认为大米有短缺[164]。根据印度法律,进入饥荒状态时援助会大幅增加,但省政府并没有宣布进入饥荒状态。


引用错误:页面中存在<ref group="upper-alpha">标签或{{efn-ua}}模板,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upper-alpha" />标签或{{notelist-ua}}模板

  1. ^ Churchill's legacy leaves Indians questioning his hero status. 2020-07-20 [2024-06-19] (英国英语). 
  2. ^ Monbiot, George. Putin exploits the lie machine but didn't invent it. British history is also full of untruths. The Guardian. 2022-03-30 [2024-07-01]. ISSN 0261-3077 (英国英语). 
  3. ^ Profit Inflation, Keynes and the Holocaust in Bengal, 1943–44 |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www.epw.in. 2018-10-17 [2024-07-01] (英语). 
  4. ^ Patnaik, Utsa. Mr Keynes and the forgotten holocaust in Bengal, 1943–44: Or, the macroeconomics of extreme demand compression. Studies in People's History. December 2017, 4 (2): 197–210. ISSN 2348-4489. doi:10.1177/2348448917725856 (英语). 
  5. ^ Safi, Michael. Churchill's policies contributed to 1943 Bengal famine – study. The Guardian. 2019-03-29 [2024-06-19]. ISSN 0261-3077 (英国英语). 
  6. ^ Churchill's legacy leaves Indians questioning his hero status. 2020-07-20 [2024-06-19] (英国英语). 
  7. ^ Remembering WW2's forgotten famine. BBC News. [2024-06-19] (英国英语). 
  8. ^ Osborne, Samuel. 5 of the worst atrocities carried out by British Empire, after 'historical amnesia' claims | The Independent. The Independent. 2017-08-14 [2024-06-19] (英语). 
  9. ^ 9.0 9.1 9.2 Arnold 1991,第68页.
  10. ^ Bose 1986,第33–37页.
  11. ^ 11.0 11.1 Ó Gráda 2008,第20页.
  12. ^ J. Mukherjee 2015,第6–7页.
  13. ^ 13.0 13.1 Mahalanobis, Mukherjea & Ghosh 1946,第338页.
  14. ^ Famine Inquiry Commission 1945a,第10页.
  15. ^ 15.0 15.1 15.2 De 2006,第13页.
  16. ^ 16.0 16.1 Bayly & Harper 2005,第284–285页.
  17. ^ A. Sen 1977,第36页; Tauger 2009,第167–168页.
  18. ^ Famine Inquiry Commission 1945a,第32–33页.
  19. ^ Islam 2007a,第433页.
  20. ^ Das 2008,第61页.
  21. ^ Islam 2007a,第433–434页.
  22. ^ Dyson 2018,第158页.
  23. ^ 23.0 23.1 Roy 2019,第113页.
  24. ^ Dyson 1991,第279页.
  25. ^ Weigold 1999,第73页.
  26. ^ Famine Inquiry Commission 1945a,第4, 203页.
  27. ^ 27.0 27.1 Greenough 1982,第84页.
  28. ^ Islam 2007b,第185页.
  29. ^ Islam 2007b,第200–204页.
  30. ^ Roy 2006,第5393–5394页.
  31. ^ Roy 2007,第244页.
  32. ^ Islam 2007b,第203–204页.
  33. ^ Greenough 1982,第61–84页.
  34. ^ Das 1949,第Chapter XI, pp. 96–111页.
  35. ^ Washbrook 1981,第670页.
  36. ^ Mahalanobis, Mukherjea & Ghosh 1946,第382页.
  37. ^ S. Bose 1982b,第469页.
  38. ^ Mahalanobis 1944,第70页.
  39. ^ Islam 2007b,第55–56页.
  40. ^ C. Bose 1930,第2–3, 92, 96页.
  41. ^ Ó Gráda 2015,第12页.
  42. ^ Mukherji 1986,第PE-21页; Iqbal 2009,第1346–1351页.
  43. ^ Chaudhuri 1975; Chatterjee 1986,第170–172页; Arnold 1991,第68页; [[#CITEREF|]].
  44. ^ Bekker 1951,第319, 326页.
  45. ^ Das 2008,第60页.
  46. ^ Cooper 1983,第230页.
  47. ^ Ray & Ray 1975,第84页; Brennan, Heathcote & Lucas 1984,第9页.
  48. ^ Mukherji 1986; S. Bose 1982b,第472–473页.
  49. ^ Ali 2012,第135–140页.
  50. ^ Ali 2012,第29页; Chatterjee 1986,第176–177页.
  51. ^ J. Mukherjee 2015,第60页.
  52. ^ Greenough 1982,第66页.
  53. ^ Mukherji 1986,第PE-18页; J. Mukherjee 2015,第39页.
  54. ^ S. Bose 1982b,第471–472页; Ó Gráda 2009,第75页.
  55. ^ Chatterjee 1986,第179页.
  56. ^ S. Bose 1982b,第472–473页; Das 2008,第60页.
  57. ^ Ali 2012,第128页; S. Bose 1982b,第469页.
  58. ^ Hunt 1987,第42页; Iqbal 2010 chapter 5, particularly p. 107
  59. ^ Mahalanobis, Mukherjea & Ghosh 1946,第341页; A. Sen 1981a,第73页.
  60. ^ J. Mukherjee 2015,第63–64页; Iqbal 2011,第272–273页.
  61. ^ Famine Inquiry Commission 1945a,第8–9页; Natarajan 1946,第542, 548 note 12; Brennan 1988,第10–11页.
  62. ^ Mukerjee 2014,第73页; Iqbal 2011,第273–274页.
  63. ^ Iqbal 2010,第14–15页.
  64. ^ Kazi 2004,第154–157页; Iqbal 2010,chapter 6, see for example the map on page 187.
  65. ^ McClelland 1859,第32, 38页.
  66. ^ Hunt 1987,第127页; Learmonth 1957,第56页.
  67. ^ Roy 2006,第5394页.
  68. ^ 68.0 68.1 Famine Inquiry Commission 1945a,第128页.
  69. ^ Tauger 2009,第194–195页.
  70. ^ 70.0 70.1 Maharatna 1992,第206页.
  71. ^ Famine Inquiry Commission 1945a,第98页.
  72. ^ Tinker 1975,第2页.
  73. ^ Rodger 1942,第67页.
  74. ^ Tinker 1975,第8页.
  75. ^ Tinker 1975,第8–10页.
  76. ^ Tinker 1975,第11页.
  77. ^ Tinker 1975,第2–4; 11–12页.
  78. ^ Famine Inquiry Commission 1945a,第23–24, 28–29, 103页.
  79. ^ 79.0 79.1 Bhattacharya 2002b,第101页.
  80. ^ 80.0 80.1 Famine Inquiry Commission 1945a,第25页.
  81. ^ 81.0 81.1 Wavell 2015,第96–97页.
  82. ^ Wavell 2015,第99–100页.
  83. ^ Iqbal 2011,第273–274页.
  84. ^ Famine Inquiry Commission 1945a,第23页.
  85. ^ Greenough 1982,第103页.
  86. ^ Famine Inquiry Commission 1945a,第24页.
  87. ^ Famine Inquiry Commission 1945a,第29页.
  88. ^ Famine Inquiry Commission 1945a,第103页.
  89. ^ Iqbal 2011,第278页.
  90. ^ J. Mukherjee 2015,第131–132页.
  91. ^ Famine Inquiry Commission 1945a,第170–171页; Greenough 1980,第222页; J. Mukherjee 2015,第40–41, 110, 191页; De 2006,第2页.
  92. ^ A. Sen 1981a,第50, 67–70页.
  93. ^ S. Bose 1990,第715页.
  94. ^ Mukerjee 2010,第221–222页.
  95. ^ 95.0 95.1 Rothermund 2002,第115–122页.
  96. ^ Natarajan 1946,第49页.
  97. ^ Mukerjee 2010,第222页.
  98. ^ Mukherji 1986,第PE-25页.
  99. ^ Knight 1954,第101页.
  100. ^ S. Bose 1990,第715页; Rothermund 2002,第115–122页; A. Sen 1977,第50页; Mukherji 1986,第PE-25页.
  101. ^ Brennan, Heathcote & Lucas 1984,第12页.
  102. ^ Greenough 1982,第90页.
  103. ^ Famine Inquiry Commission 1945a,第27页.
  104. ^ Mukerjee 2010,第66页; J. Mukherjee 2015,第217页.
  105. ^ Famine Inquiry Commission 1945a,第25–26页; Iqbal 2011,第282页; Ó Gráda 2009,第154页.
  106. ^ A. Sen 1977,第45页; S. Bose 1990,第717页.
  107. ^ Weigold 1999,第67页; J. Mukherjee 2015,第62, 272页; Greenough 1982,第94–95页.
  108. ^ J. Mukherjee 2015,第61–63页; Ghosh 1944,第52页.
  109. ^ Greenough 1982,第120–121页.
  110. ^ J. Mukherjee 2015,第63–65页; De 2006,第13页.
  111. ^ A. Sen 1977,第45页; Bayly & Harper 2005,第284–285页; Iqbal 2011,第274页; J. Mukherjee 2015,第67页.
  112. ^ J. Mukherjee 2015,第9页.
  113. ^ Ó Gráda 2009,第154页; Brennan 1988,第542–543页.
  114. ^ Iqbal 2011,第272页; S. Bose 1990,第717页.
  115. ^ J. Mukherjee 2015,第9页; Pinnell 1944,第5页.
  116. ^ Iqbal 2011,第276页.
  117. ^ J. Mukherjee 2015,第67–74页; Bhattacharya 2013,第21–23页.
  118. ^ J. Mukherjee 2015,第58–67页; Iqbal 2011.
  119. ^ Knight 1954,第270页.
  120. ^ Famine Inquiry Commission 1945a,第17, 192页.
  121. ^ Knight 1954,第279页; Yong 2005,第291–294页.
  122. ^ Famine Inquiry Commission 1945a,第32页.
  123. ^ Famine Inquiry Commission 1945a,第23, 193页.
  124. ^ Knight 1954,第280页.
  125. ^ Famine Inquiry Commission 1945a,第24页; Knight 1954,第48, 280页.
  126. ^ Famine Inquiry Commission 1945a,第16–17页.
  127. ^ A. Sen 1977,第51页; Brennan 1988,第563页.
  128. ^ J. Mukherjee 2015,第47, 131页.
  129. ^ Bhattacharya & Zachariah 1999,第77页.
  130. ^ Greenough 1982; Brennan 1988,第559–560页.
  131. ^ Bhattacharya 2002a,第103页.
  132. ^ A. Sen 1977,第36–38页; Dyson & Maharatna 1991,第287页.
  133. ^ Famine Inquiry Commission 1945a,第30页, as cited in A. Sen 1981a,第56页
  134. ^ Famine Inquiry Commission 1945a,第101页.
  135. ^ Bhattacharya 2002a,第39页; J. Mukherjee 2015,第42页.
  136. ^ 136.0 136.1 Bhattacharya 2002a,第39页.
  137. ^ Greenough 1980,第211–212页; J. Mukherjee 2015,第89页.
  138. ^ Bhattacharya 2002b,第101–102页.
  139. ^ Famine Inquiry Commission 1945a,第30页; Ó Gráda 2015,第40页.
  140. ^ Bhattacharya 2002b,第102页.
  141. ^ S. Bose 1990,第716–717页.
  142. ^ Bhattacharya & Zachariah 1999,第99页.
  143. ^ Datta 2002,第644–646页.
  144. ^ Bayly & Harper 2005,第247页.
  145. ^ 145.0 145.1 145.2 Bayly & Harper 2005,第248页.
  146. ^ Brown 1991,第340页.
  147. ^ Bandyopadhyay 2004,第418页.
  148. ^ Chakrabarty 1992a,第791页; Chatterjee 1986,第180–181页.
  149. ^ Bandyopadhyay 2004,第418–419页.
  150. ^ Panigrahi 2004,第239–240页.
  151. ^ Bayly & Harper 2005,第286页.
  152. ^ De 2006,第2, 5页; Law-Smith 1989,第49页.
  153. ^ Greenough 1982,第105, quoting Navanati Papers, "Memo of Rice Mills Association", pp. 181–82页.
  154. ^ Famine Inquiry Commission 1945a,第1, 144–145页; Greenough 1982,第104–105页.
  155. ^ Greenough 1982,第106页; Famine Inquiry Commission 1945a,第33页.
  156. ^ Greenough 1982,第106–107页.
  157. ^ Famine Inquiry Commission 1945a,第34页.
  158. ^ A. Sen 1977,第36, 38页.
  159. ^ Famine Inquiry Commission 1945a,第58页.
  160. ^ A. Sen 1977,第38, 50页.
  161. ^ A. Sen 1976,第1280页.
  162. ^ Famine Inquiry Commission 1945a,第112页; Aykroyd 1975,第74页; Iqbal 2011,第282页.
  163. ^ Famine Inquiry Commission 1945a,第55, 98页.
  164. ^ A. Sen 1977,第50页; Ó Gráda 2015,第55, 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