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比耶利纳大屠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比耶利纳大屠杀发生于1992年4月1日至2日,正值波斯尼亚战争前夕。塞族准军事组织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比耶利纳屠杀大量平民,遇难者多数为波斯尼亚穆斯林,亦包括其他族裔民众及被当局视为不忠的塞族人。当地准军事组织“米尔科的切特尼克”以及由杰利科·拉兹尼亚托维奇领导的塞尔维亚义勇军(SDG)均参与此场屠杀。塞尔维亚义勇军当时受由塞尔维亚总统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控制的南斯拉夫人民军(JNA)所指挥。

1991年9月,波斯尼亚塞族宣布建立以比耶利纳为首府的塞族自治区。1992年3月,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独立公投在波斯尼亚穆斯林及克族支持下高票通过。波斯尼亚塞族民众则抵制公投或被塞族当局阻止投票。为应对塞族的建政行动,当地穆斯林组建了组织松散的准军事团体“爱国联盟”。3月31日,爱国联盟成员在比耶利纳遭当地塞族及塞尔维亚义勇军挑衅,引发军事冲突。4月1日至2日,塞尔维亚义勇军联同南斯拉夫人民军占领比耶利纳,仅遇零星抵抗,随即展开屠杀、性侵、入户搜查及掠夺。纽约市立学院历史学教授Eric D. Weitz指这些行为具种族灭绝性质;芝加哥大学教授Michael Sells则认为涉事军事组织有意抹除比耶利纳地区的波斯尼亚穆斯林族文化历史。

4月3日前后,塞族武装部队提前转移大屠杀遇害者遗体,以阻碍即将抵达的波黑政府代表团取证及调查事件。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ICTY)与塞尔维亚战争罪行检察官办公室确认死亡人数在48至78人之间。战后调查显示,战争期间比耶利纳市辖区各族实际遇害平民逾250人。大屠杀后,当地针对非塞族群体展开系统性种族清洗行动,夷平了所有清真寺,并相继设立九处拘留营。许多比耶利纳大屠杀死者未被列入官方战时平民遇难者名单,在死亡证明书上被标注为“自然死亡”。

截至2014年12月,当地法院未就屠杀事件作出检控,塞尔维亚志愿军的成员亦未因在比耶利纳、波黑其他地区或克罗地亚犯下的任何罪行而受起诉。1999年,国际刑事法庭起诉米洛舍维奇,罪名包括在比耶利纳等地进行种族灭绝,但他在审判期间去世。塞族共和国领导人比利亚娜·普拉夫希奇莫姆契洛·克拉伊什尼克因大屠杀后的种族清洗行动,包括驱逐及强制迁移平民而被定罪。塞族共和国前总统拉多万·卡拉季奇因在比耶利纳发生的大屠杀及其他反人类罪刑被判刑。塞尔维亚情报官Jovica Stanišić及Franko Simatović亦被定罪。战争结束时,原有约三万人口的比耶利纳仅剩2,700名波斯尼亚穆斯林生活在此。比耶利纳塞族人如今将4月1日定为“城市防卫日”,并将市内一条街道以“塞尔维亚义勇军”命名。

背景

[编辑]

根据1991年人口普查,比耶利纳行政区人口约9.7万,当中59%为波斯尼亚塞族,31%为穆斯林,10%为其他种族。比耶利纳镇居民共36,414人,其中穆斯林达19,024人,占城镇人口52%;塞族则为当地第二大族群。

1990年,南斯拉夫人民军(JNA)的塞尔维亚军官团队及其心理作战部门专家制定了RAM计划,以组织境外塞尔维亚人、巩固对塞尔维亚族民主党(SDS)控制权,及筹备武器弹药。1990至1991年间,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境内的塞尔维亚人宣布建立多个塞族自治区(SAO),有意最终将其整合成“大塞尔维亚”。早在1990年9月或10月,南斯拉夫人民军已开始武装波斯尼亚塞族,并组建民兵组织。同年,人民军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领土防御部队(TORBiH)解除武装。截至1991年3月,人民军已向塞族准军事组织分发约51,900件武器,并向塞尔维亚族民主党提供了23,298件武器。1991年至1992年初,塞尔维亚族民主党大力推动警察部队塞族化,以强化政治控制。1991年9月,波斯尼亚塞族将比耶利纳定为东北波斯尼亚塞族自治州SAO North-East Bosnia)首府。11月,该区域易名为森贝里亚塞族自治州(SAO Semberija),最终在12月定名为森贝利亚和马耶维察塞族自治州(SAO Semberija and Majevica)。当地穆斯林遂组建准军事组织“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爱国联盟”,简称“爱国联盟”。

1992年1月,塞尔维亚族民主党议会宣布成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塞族人民共和国,即将就任总统的拉多万·卡拉季奇宣称“统一的波黑已不复存在”。3月,波黑独立公投在波斯尼亚穆斯林与克族支持下通过,而多数塞族民众则选择抵制。塞尔维亚族民主党称独立将使塞族沦为“伊斯兰国家的少数民族”,又动员武装分子阻止票箱运送及空投鼓励抵制公投的传单,但仍有数千城市塞族人投下赞成票,多宗暴力事件随后在全国发生。历史学家Noel Malcolm指出:“卡拉季奇及其政党采取的措施——(宣布建立)塞族自治区、武装塞族民众、制造地方性小规模冲突、持续舆论宣传、请求联邦军队‘保护’——与克罗地亚境内发生的一切如出一辙。当时几乎无人怀疑同一套行动计划正在运作。”比耶利纳的地理位置具战略价值,可便捷运送兵力、武器及物资至Posavina及波斯尼亚克拉伊纳等塞族武装部队集结地。

冲突升级与大屠杀

[编辑]

塞尔维亚义勇军指挥官杰利科·拉兹尼亚托维奇在袭击前到比耶利纳耗时整月筹划作战方案。1992年3月30日,南斯拉夫人民军波斯尼亚塞族总参谋长Blagoje Adžić宣布军队已经“准备就绪,将保护塞族免受公然侵略”。4月1日,当地塞族及塞尔维亚义勇军向商铺投掷手榴弹,包括一所波斯尼亚穆斯林咖啡馆,爱国联盟仓促应战。数千名塞尔维亚义勇军及切特尼克成员随后攻陷比耶利纳的关键设施。据记者及政治分析师Miloš Vasić记载,比耶利纳当时仅有35至38名穆斯林族警察驻守。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判决指比耶利纳为“1992年首个被波斯尼亚塞族以武力接管的波黑行政区”。尽管南斯拉夫人民军在克罗地亚独立战争中持亲塞族立场,波黑主席团主席阿利雅·伊泽特贝戈维奇仍请求人民军抵御塞尔维亚义勇军对比耶利纳的进攻。

1992年4月1日至2日,南斯拉夫人民军以“维持秩序”为由包围比耶利纳镇。非政府组织人权观察(HRW)记录指,蒙面塞族武装分子占据城市各要地,并在建筑顶层窗口设立狙击点。直接听命于塞尔维亚总统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的塞尔维亚义勇军迅速占据比耶利纳,途中仅遇零星抵抗。巷战同时,炮兵部队炮击城市各地。据记者Ron Haviv报导,塞族军队率先开火,士兵乘坐数辆巴士抵达比耶利纳后,随即夺取广播电台,并胁迫当地塞族居民指认非塞族居民。塞尔维亚族民主党创始人柳比沙·萨维奇率领的准军事组织亦参与了进攻或在其后抵城。该组织与塞尔维亚义勇军对当地穆斯林及部分塞族平民犯下暴力罪行,包括强奸、谋杀、入户搜查及掠夺财产。波黑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随即要求南斯拉夫人民军进驻比耶利纳,制止暴力事件。卡拉季奇庭审中,前比耶利纳市长Cvijetin Simić证实4月1日至2日城内唯一激烈战斗发生于医院周边,使该区域最多人死亡。

参考资料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