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比耶利納大屠殺
![]() | 本草稿尚未提交審核
提交前,请先查閱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下常見錯誤。 要让草稿被接受,需要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我们强烈不鼓励您創建與您自己、您所在的組織、其對手或其產品相關的條目。如果您仍要这么做,请申报利益冲突。 注意:若您提交之后,本模板出现在页面最下方,表示您已成功提交。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本草稿由BaconSpider(贡献·日志)於38小時前最后编辑。 | ![]() |
比耶利納大屠殺發生於1992年4月1日至2日,正值波斯尼亞戰爭前夕。塞族準軍事組織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比耶利納屠殺大量平民,遇難者多數為波斯尼亞穆斯林,亦包括其他族裔民眾及被當局視為不忠的塞族人。當地準軍事組織「米爾科的切特尼克」以及由傑利科·拉茲尼亞托維奇領導的塞爾維亞義勇軍(SDG)均參與此場屠殺。塞爾維亞義勇軍當時受由塞爾維亞總統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控制的南斯拉夫人民軍(JNA)所指揮。
1991年9月,波斯尼亞塞族宣布建立以比耶利納為首府的塞族自治區。1992年3月,波斯尼亞與黑塞哥維納獨立公投在波斯尼亞穆斯林及克族支持下高票通過。波斯尼亞塞族民眾則抵制公投或被塞族當局阻止投票。為應對塞族的建政行動,當地穆斯林組建了組織鬆散的準軍事團體「愛國聯盟」。3月31日,愛國聯盟成員在比耶利納遭當地塞族及塞爾維亞義勇軍挑釁,引發軍事衝突。4月1日至2日,塞爾維亞義勇軍聯同南斯拉夫人民軍佔領比耶利納,僅遇零星抵抗,隨即展開屠殺、性侵、入戶搜查及掠奪。紐約市立學院歷史學教授Eric D. Weitz指這些行為具種族滅絕性質;芝加哥大學教授Michael Sells則認為涉事軍事組織有意抹除比耶利納地區的波斯尼亞穆斯林族文化歷史。
4月3日前後,塞族武裝部隊提前轉移大屠殺遇害者遺體,以阻礙即將抵達的波黑政府代表團取證及調查事件。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ICTY)與塞爾維亞戰爭罪行檢察官辦公室確認死亡人數在48至78人之間。戰後調查顯示,戰爭期間比耶利納市轄區各族實際遇害平民逾250人。大屠殺後,當地針對非塞族群體展開系統性種族清洗行動,夷平了所有清真寺,並相繼設立九處拘留營。許多比耶利納大屠殺死者未被列入官方戰時平民遇難者名單,在死亡證明書上被標註為「自然死亡」。
截至2014年12月,當地法院未就屠殺事件作出檢控,塞爾維亞志願軍的成員亦未因在比耶利納、波黑其他地區或克羅地亞犯下的任何罪行而受起訴。1999年,國際刑事法庭起訴米洛舍維奇,罪名包括在比耶利納等地進行種族滅絕,但他在審判期間去世。塞族共和國領導人比利亞娜·普拉夫希奇及莫姆契洛·克拉伊什尼克因大屠殺後的種族清洗行動,包括驅逐及強制遷移平民而被定罪。塞族共和國前總統拉多萬·卡拉季奇因在比耶利納發生的大屠殺及其他反人類罪刑被判刑。塞爾維亞情報官Jovica Stanišić及Franko Simatović亦被定罪。戰爭結束時,原有約三萬人口的比耶利納僅剩2,700名波斯尼亞穆斯林生活在此。比耶利納塞族人如今將4月1日定為「城市防衛日」,並將市內一條街道以「塞爾維亞義勇軍」命名。
背景
[编辑]根據1991年人口普查,比耶利納行政區人口約9.7萬,當中59%為波斯尼亞塞族,31%為穆斯林,10%為其他種族。比耶利納鎮居民共36,414人,其中穆斯林達19,024人,佔城鎮人口52%;塞族則為當地第二大族群。
1990年,南斯拉夫人民軍(JNA)的塞爾維亞軍官團隊及其心理作戰部門專家制定了RAM計劃,以組織境外塞爾維亞人、鞏固對塞爾維亞族民主黨(SDS)控制權,及籌備武器彈藥。1990至1991年間,克羅地亞及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境內的塞爾維亞人宣布建立多個塞族自治區(SAO),有意最終將其整合成「大塞爾維亞」。早在1990年9月或10月,南斯拉夫人民軍已開始武裝波斯尼亞塞族,並組建民兵組織。同年,人民軍將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共和國領土防禦部隊(TORBiH)解除武裝。截至1991年3月,人民軍已向塞族准軍事組織分發約51,900件武器,並向塞爾維亞族民主黨提供了23,298件武器。1991年至1992年初,塞爾維亞族民主黨大力推動警察部隊塞族化,以強化政治控制。1991年9月,波斯尼亞塞族將比耶利納定為東北波斯尼亞塞族自治州(SAO North-East Bosnia)首府。11月,該區域易名為森貝里亞塞族自治州(SAO Semberija),最終在12月定名為森貝利亞和馬耶維察塞族自治州(SAO Semberija and Majevica)。當地穆斯林遂組建準軍事組織「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愛國聯盟」,簡稱「愛國聯盟」。
1992年1月,塞爾維亞族民主黨議會宣布成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塞族人民共和國,即將就任總統的拉多萬·卡拉季奇宣稱「統一的波黑已不復存在」。3月,波黑獨立公投在波斯尼亞穆斯林與克族支持下通過,而多數塞族民眾則選擇抵制。塞爾維亞族民主黨稱獨立將使塞族淪為「伊斯蘭國家的少數民族」,又動員武裝分子阻止票箱運送及空投鼓勵抵制公投的傳單,但仍有數千城市塞族人投下贊成票,多宗暴力事件隨後在全國發生。歷史學家Noel Malcolm指出:「卡拉季奇及其政黨採取的措施——(宣布建立)塞族自治區、武裝塞族民眾、製造地方性小規模衝突、持續輿論宣傳、請求聯邦軍隊『保護』——與克羅地亞境內發生的一切如出一轍。當時幾乎無人懷疑同一套行動計劃正在運作。」比耶利納的地理位置具戰略價值,可便捷運送兵力、武器及物資至Posavina及波斯尼亞克拉伊納等塞族武裝部隊集結地。
參考資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