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畿陆军第一师
近畿陆军第一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陆军编制,历史上有两支部队使用该番号。第一支于1912年8月由原近畿陆军第一镇改称,第二支于1924年12月以原陆军第九混成旅为基础,收编陆军第二十三混成旅大部、江西混成团组建。
第一次编组(1912年8月-1925年2月)
[编辑]组建
[编辑]近畿陆军第一师前身为清末新政中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编成的近畿陆军第一镇。该镇士兵主要属旗籍,先后驻防保定、北京仰山洼等地。凤山、何宗莲相继担任该镇统制。1911年9、10月,第一镇由北京开往察哈尔一带驻防,以一协兵力守卫黄河铁桥。 1912年1月,第一镇第一协开往绥远参与对当地民军的作战,占领萨拉齐、托克托等县。共和告成后,第一协调回北京一标,留绥混成一标[1]。2月,第一镇步兵第四标开赴河南剿匪,至5月肃清巨匪秦椒红、李鸿宾、袁振声等部[2][3][4]。4月,第一镇参与镇压归绥兵变[5]。
1912年8月,近畿陆军第一镇改番号为近畿陆军第一师,分驻张垣及多伦、归化等处,师长何宗莲[2]。同年, 骑兵第一标与驻察哈尔步兵一营,镇边马队一营合编为独立骑兵团[6]。1913年年初该师序列为:
师长 何宗莲
参谋长 董式梴 二等参谋官 穆山 中军官 王者宾 正军械官 牛葆恒
·第一旅 旅长 李奎元 参军官 忠俊
步队第一团 团长 李焕章 团附 连城
第一营 营长 刘虎臣 第二营 营长 刘荫荣 第三营 营长 双俊
步兵第二团 团长定勋
第一营 营长 张之浩 第二营 营长 杨以来 第三营 营长 铁福
·第二旅 旅长于有富 下辖
步队第三团 团长 宫长溎 团附 全斌
第一营 营长 麟贵 第二营 营长 李朝栋 第三营 营长 斌启
步兵第四团 团长 张凤鸣
第一营 营长 陆镕 第二营 营长 靳永泰 第三营 营长 刘汉歧
·马队第一团(独立骑兵第一团) 团长 孟效曾 团附 文华
第一营 营长 特克慎 第二营 营长 孔祥森 第三营 营长 兴福
·炮队第一团 团长褚其祥 团附 崑福 副军械官 铁全
第一营 营长 朱朝滨 第二营 营长 兴寿 第三营 营长 来群
·工程第一营 营长 李誉俊
·辎重第一营 营长 曹福禄
共约11,000馀人。
对蒙作战
[编辑]1913年,为应对作战,步兵第二旅一度改为第二混成旅[7]。6月,独立骑兵团驻绥远部队编入绥远陆军第一混成旅,但仍挂名于第一师内[8]。

1912年末到1913年,近畿陆军第一师在察哈尔参加了对外蒙古军队的防御作战,由于军事素质不高,且兵员多来自满蒙八旗,战斗意志消极,作战屡遭失败。1913年5月,步兵第一旅在西苏尼特袭击外蒙军包金升部时遭遇沙尘暴,全军哗溃,旅长李奎元重伤[9]。8月,步兵第二旅第四团、独立骑兵团在大王庙遭到外蒙军突袭,丢失该重要据点,几近全军覆没,第二旅旅长于有富仅以身免[10]。步兵第三团团长宫长溎则率部在张家口逗留,拒绝开往前线[11]。此后,第一师部队主要承担辅助任务,协助友军收复西苏尼特、滂江、百灵庙等处[2]。
1913年6-8月,近畿陆军第一师将步兵第一、二、四团,骑兵第二、三营遣散,并从各省挑募乡民另练补充旅。8月29日,蔡成勋接替李奎元担任第一旅旅长,并兼补充旅司令官[12]。9月28日,褚恩荣接替于于有富任第二混成旅旅长。补充旅共计步兵六营、骑兵一营,嗣后编为步兵第一旅、骑兵第二营,又在多伦招募步兵一团、骑兵一营,编为步兵第四团、骑兵第三营[2]。
1913年末到1916年,近畿陆军第一师在察哈尔地区承担剿匪任务,1914年4月在拉白庙击败俘虏外蒙伪都统圈尔吉喇嘛,1915年1月在陶林击败大股蒙匪[2]。
1914年4月,原编入绥远陆军第一混成旅之原混成标部队返回第一师建制,开回察哈尔[13]。
1914年6月,第一旅步兵第三营在张家口发生兵变,第一师师长何宗莲因此自请辞职[14][15]。8月13日,以蔡成勋署理陆军第一师师长,李焕章署理第一旅旅长[16]。两人在次年4月14日实任师长、旅长职务[17]。
蔡成勋时期与移驻绥远
[编辑]1914年10月,步兵第三团划归川省,1915年2月该团正式改为陆军第十三混成旅步兵第一团,随四川将军陈宧入川[18]。

1915年末,绥远发生卢占魁之乱,1916年1月,第一师出援归绥,进入达赖特、准噶尔、伊克昭等盟旗,将卢占魁等部土匪驱往陕西、宁夏[2]。4月,第一师先由张家口调往北京一带拱卫中央,后开往山西运城、河南陕州一带准备进攻陕西护国军[19][20]。袁世凯死后进攻计划取消,第一师调回北京,驻扎北苑,旋再派褚恩荣率第二旅前往绥远剿匪[2][21]。此后第一师以第一旅驻扎北京,第二旅驻扎绥远地区。
1916年7月10日,京畿执法处卫队两营及前奉天将军所部之卫队一营合编为步兵第三团,补入第一师[2]。
1916年末,步兵第二旅在绥远公忽洞追击土匪,遭卢占魁部伏击,第三团第一营投降全员被俘,该旅被迫回撤绥西包头防守,此后一直留驻当地[21][22]。
1917年6月,绥远混成旅旅长王丕焕发动政变,乘都统蒋雁行晋京之际杀死副官长、代理都统张凤朝。政变后,王昇褚恩荣为绥西镇守使,沈广聚则继任第二旅旅长[23]。 7月张勋复辟,褚恩荣先附和王丕焕公开通电支持复辟,后又通电转而支持讨伐[24]。在北京,第一师驻京之第一旅对张勋复辟先作观望,后见张勋大势已去,随讨逆军向东安门、南河沿一带进攻,攻占张军司令部[25]。
1917年8月6日,陆军第一师师长蔡成勋被任命为绥远都统,前往绥远查办复辟问题,第一师全军随之移往绥远驻守,此后持续四年之久。8月2日,褚其祥接替沈广聚任步兵第二旅旅长,沈广聚则降任炮兵第一团团长[26]。此时第一师序列为:
师长 蔡成勋
·步兵第一旅 旅长李焕章
步兵第一团 团长杨以来
步兵第二团 团长刘玉琦
·步兵第二旅 旅长褚其祥
步兵第三团 团长陆镕
步兵第四团 团长靳永泰
·骑兵第一团 团长冯绍闵
·炮兵第一团 团长沈广聚
另有工程、辎重各营
1918年3月13日,杨以来接任步兵第一旅旅长[27]。 1918年10月,此前招安之卢占魁部匪徒再次叛乱,褚其祥步兵第二旅应对不利,大败,12月15日,沈广聚继任第二旅旅长,指挥部队将卢占魁匪部驱入陕西[28][29]。
开往江西
[编辑]1921年,蔡成勋调京任陆军总长,仍兼第一师师长,计划7月将陆军第一师调往北京。由于第二旅旅长沈广聚一直不满蔡久居师长之位,并有风言称是其策动第一旅两营在萨拉齐兵变, 蔡成勋遂于7月24日免去沈广聚职务,以冯绍闵署理第二旅旅长[30]。沈广聚拒不解职,同时拒绝将第二旅从包头开往京兆,并发电声讨蔡成勋[31]。在马福祥、高在田等人多方调解后,直到10月沈才同意在补发军饷,给予合适位置条件下交出军队[32]。因此事延宕日久,第一师大部仍驻绥远,仅少数部队开往怀来。
1922年6月,由于孙中山北伐江西,江西督军陈光远无力抵抗,蔡成勋遂就任援赣军总司令,率领陆军第一师、河南陆军第一师、绥远陆军第一旅(缺一团)等部南下增援江西。7月,蔡成勋在南昌部署三路南下进攻北伐军,然此时陈炯明在广州发动政变驱逐孙中山,北伐军被迫回师,因此第一师并未实际战斗即收回赣南地区[33]。9月,蔡成勋任督理江西军务善后事宜,第一师遂分驻江西各地,此时序列为:
师长 蔡成勋
·步兵第一旅 旅长杨以来
步兵第一团 团长陈铨衡
步兵第二团 团长张庆昶
·步兵第二旅 旅长冯绍闵
步兵第三团 团长关纯一
步兵第四团 团长靳永泰
·骑兵第一团 团长胡建中
·炮兵第一团 团长张玉书
另有工程、辎重各营
1923年10月,原驻江西吉安之豫军樊锺秀部南下投奔孙中山,第一师第一旅杨以来部参与了江西军队在遂川对樊的围攻战,重创樊军[33]。
1924年9月,蔡成勋参与江浙战争,以第一师第一旅旅长杨以来为援浙军总指挥,以第一师第一旅、炮兵一团、暂编第三旅、第二十三混成旅攻浙。赣军长驱直入,浙军毫无抵抗,进占衢州[33][34]。
1924年10月,樊锺秀率领北伐军再次进入江西,第一师第二旅冯绍闵部在遂川迎击,将之逐出赣境[35]。
倒蔡风潮与改编、解散
[编辑]1924年11月,赣南镇守使方本仁与第九混成旅旅长邓如琢发起倒蔡(成勋)运动,向南昌进军,17日在遂川击败冯绍闵第二旅。冯旅一路撤退,与杨以来第一旅合兵在樟树设防。方、邓军于12月6日追到樟树,方军三路攻击,第一师大溃,第一师第一旅旅长杨以来被俘,残部退往湖口、赣东[36]。当日,蔡成勋乘船逃亡上海,临行前委任杨以来署理近畿陆军第一师师长,由于杨被俘,实际由冯绍闵代理师长一职[37]。12月末,冯绍闵向方本仁输诚,获番号江西陆军第三师[38]。
1925年1月初,杨以来从南昌越狱逃回部队,复自署第一师师长,率第一旅残部与江西暂编第三旅反攻南昌,为方本仁击退[39]。1月21日,执政府发表冯绍闵为江西陆军第三师师长,冯部第一师第二旅遂正式改编为江西陆军第三师,脱离第一师序列[40]。
2月,方本仁派兵将杨以来第一旅逐入安徽婺源,此时杨部仅馀千人[41]。24日,北京政府免去杨以来第一师第一旅旅长职务,第一次编成之近畿陆军第一师遂在正式编制上结束[42]。3月,杨部退入浙境,最终分别为浙江、江西分别给资遣散[43]。
第二次编组(1924年12月-1926年12月)
[编辑]重新组建与图皖失败
[编辑]1924年12月,方本仁攻入南昌接掌赣政后,将所属各部进行扩充,以邓如琢第九混成旅,敌前收降之第二十三混成旅大部及补充团一团合编为近畿陆军第一师,以邓如琢代理师长[44]。12月4日,谭延闿以湘滇赣联军攻赣,席卷赣南,于16日克吉安,威胁南昌。25日,方本仁出兵三路攻击湘军,以邓如琢第一师为右翼,在三曲滩大破湘军,湘军失枪五千馀支,被逐出江西[45]。
1925年1月22日,执政府正式发表邓如琢为陆军第一师师长,驻扎赣北[46],下辖:
·步兵第一旅 旅长刘宝题
·步兵第二旅 旅长秦虎宸
共有步兵四团,炮兵一团,骑兵一团,工辎各一营,机关枪手枪射击各一队,迫击炮一队,约近7000人[47]。该师实力强劲,被评价为江西军队最善战之部分[48]。
1925年10月,奉浙战争起,方本仁、邓如琢组织赣皖联军北上攻奉,邓任前敌总指挥。邓如琢遂率陆军第一师与江西陆军补充旅开往安徽安庆、蚌埠,夺取安徽地盘。11月25日,执政府发表第一师师长邓如琢为督办安徽军务善后事宜[49]。11月末,第一师与皖南镇守使王普之安徽陆军第三旅在芜湖发生冲突,江苏孙传芳又发表陈调元为皖军总司令,带兵入皖。12月初,邓如琢放弃就任安徽督办职务,率第一师等部回九江驻防[50][51]。
邓如琢督赣
[编辑]1926年3月,江西督办方本仁与吴佩孚交恶,拟调赣军攻鄂,引发各师不满。24日,吴佩孚、孙传芳会电任命第一师师长邓如琢为江西总司令,策动其倒方。江西诸师皆拥邓掌赣,方本仁被迫于4月1日下野,邓如琢遂于18日率陆军第一师一部进驻南昌,执掌赣政。第一师此时于驻扎南浔铁路一线[47][48][52][53]。
1926年4月10日,原第一旅旅长刘宝题升任赣西镇守使,第一旅旅长由原第二旅旅长秦虎宸褫升,第二旅旅长则由原第四团团长岳思寅褫升[54]。
北伐战争
[编辑]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9月6日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赖世璜部攻陷赣州,8日邓如琢率近畿陆军第一师抵达樟树镇督战。16日,邓如琢亲督近畿陆军第一师、江西陆军第一师、陆军第九混成旅等部在新喻迎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三军主力。两军激战三天,赣军先成功击退北伐军数次进攻,并击毙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十二团团长邓赫绩,杀伤甚重,第三军第十九团几乎伤亡殆尽。后北伐军第六师刘凤团迂回侧后以火炮轰击阵地,加以正面冲锋肉搏,赣军始溃退至樟树一带,与北伐军隔河对峙[55][56][57]。
9月19日,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六军乘赣西北防御空虚,从高安、奉新突袭攻占南昌。20日,邓如琢急派陆军第一师、第九混成旅回援,激战两日,第一师第二旅旅长岳思寅首率第四团攻入城内,于23日克复南昌[52][58]。
10月6日,江西军务善后督办、赣军总司令、第一师师长邓如琢因丢失南昌被迫引咎辞职,由原第二旅旅长岳思寅继任第一师师长。第一旅旅长秦虎宸因竞争师长失败,愤而出走,其职由第一团团长孙富庆继任[59]。
9月27日,国民革命军第二、三军再次向南昌发动进攻,于10月9日合围南昌城内的陆军第一师与第九混成旅。岳思寅指挥赣军坚守城池,数度击退北伐军进攻,并派遣敢死队出城袭击,重创北伐军第二师第六团。12日,岳思寅指挥工兵将南昌城外市街烧毁,北伐军失去掩护,只能于14日撤围而去[60]。
11月2日,北伐军再次向南昌发动进攻,截断南昌守军后路。8日南昌城守军第一师等部投降,师长岳思寅被俘,后被公审枪决[61]。中央第一师残部四千馀人在第二旅旅长王乐善的带领下向浙江撤退,王随即被任命为第一师代师长。12月。陆军第一师开往宝应一带休整,12月24日,王乐善属陆军第一师残部被改编为陆军第十三混成旅,王任旅长,第二次编成之近畿陆军第一师遂结束[62][63][64]。
历任师旅长
[编辑]近畿陆军第一师师长
[编辑]第一次组建
[编辑]何宗莲(1912.8-1914.8.13)
蔡成勋(1914.8.13-1915.4.14署 1915.4.14-1925.1)
冯绍闵(1924.12-1925.1.21代)
第二次组建
[编辑]邓如琢(1925.1.22-1927.10.6)
岳思寅(1927.10.6-1927.11.8)
王乐善(1927.11-1927.12.24代)
近畿陆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
[编辑]第一次组建
[编辑]李奎元(1912.8-1913.8.29)
蔡成勋(1913.8.29-1914.8.13)
李焕章(1914.8.13-1915.4.14署 1915.4.14-1918.3.13)
杨以来(1918.3.13-1925.2.24)
第二次组建
[编辑]刘宝题(1925.2-1926.4.10)
秦虎宸(1926.4.10-1927.10.7)
孙富庆(1927.10.7-?)
近畿陆军第一师第二旅旅长
[编辑]第一次组建
[编辑]于有富(1912.8-1913.9.28)
储恩荣(1913.9.28-1927.8.2)
褚其祥(1917.8.2-1918.12.25)
沈光聚(1918.12.25-1921.7.24免职令/1921.10实际卸任)
冯绍闵(1921.7.24/1921.10-1925.2.24)
第二次组建
[编辑]秦虎宸(1925.2-1926.4.10)
岳思寅(1926.4.10-?)
王乐善(?-1927.12.24)
参见
[编辑]·北洋军
参考文献
[编辑]- ^ 绥远通志馆. 綏遠通志稿 第九冊 卷65至卷77.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7.08: 276-277.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张侠; 孙宝铭; 陈长河. 北洋陸軍史料 1912-1916.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7.10: 61-63.
- ^ 保定軍事彙紀. 大公报-天津版. 1912-04-14.
- ^ 第一鎭赴汴勦匪之捷報. 时事新报(上海). 1912-05-23.
- ^ 歸綏亂事彙聞. 申报. 1912-04-24.
- ^ 张侠; 孙宝铭; 陈长河. 北洋陸軍史料 1912-1916.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7.10: 177-178.
-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 軍事(一). 南京: 凤凰出版社. 1991.06: 416-417.
- ^ 绥远通志馆. 綏遠通志稿 第九冊 卷65至卷77.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7.08: 277-279.
- ^ 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编写组编.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三冊.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5: 310-311.
- ^ 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编写组编.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三冊.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5: 314.
- ^ 陸軍總長段祺瑞呈大總統擬將步兵團長陸軍上校宮長溎褫革軍職軍官其遺缺以曹福祿薦任請鈞鑒分別照准施行文并批. 政府公报 (484). 1913-09-07.
- ^ 臨時大總統令. 政府公报. 1913, 16 (474): 586.
- ^ 绥远通志馆. 綏遠通志稿 第九冊 卷65至卷77.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7.08: 336.
- ^ 張家口兵變紀詳. 申报. 1914-06-30.
-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 軍事(一). 南京: 凤凰出版社. 1991.06: 218
-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 軍事(一). 南京: 凤凰出版社. 1991.06: 219.
- ^ 策令. 盛京时报. 1915-04-23.
- ^ 张侠; 孙宝铭; 陈长河. 北洋陸軍史料 1912-1916.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7.10: 61-63,156.
- ^ 東方通信社電. 申报. 1916-05-18.
- ^ 第一師赴豫之裏面. 民国日报-上海版. 1916-05-28.
- ^ 21.0 21.1 綏遠剿匪之經過. 新申报. 1916-12-06.
- ^ 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 記蔣雁行任“綏遠都统”期間的几件事&関鍾麟. 内蒙古文史資料選輯 第5輯. 内蒙古文史研究馆. 1996.07: 159-160.
- ^ 歸綏政變之前後. 顺天时报. 1917-08-15.
- ^ 包頭鎭綏西司令等聲罪討逆電. 大公报-长沙版. 1917-07-13.
- ^ 第一師第一旅報告戰鬥情形. 大公报-天津版. 1917-07-20.
- ^ 大總統令. 政府公报. 1917, 113 (555): 36.
- ^ 大總統令. 政府公报. 1918, 122 (768): 445.
- ^ 大總統令. 政府公报. 1918, 136 (1037): 412.
- ^ 政协包头市昆都仑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昆都侖文史資料選編 第6輯. 1990.09: 155.
- ^ 大總統令. 政府公报. 1921, 176 (1946): 299.
- ^ 包頭鎮沈旅宣告獨立. 民国日报-上海版. 1921-08-27.
- ^ 沈廣聚抗命案解决 高在田極力調楚 撥給兩萬元交卸. 顺天时报. 1921-10-08.
- ^ 33.0 33.1 33.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蔡成勳督理江西軍務之前後&潘振英. 文史資料存稿選編2 晚清 北洋 下.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2.08: 430.
- ^ 閩軍攻破衢州情形(玉山通信). 申报. 1924-09-29.
- ^ 贛西戰事經過情形. 时事新报(上海). 1924-10-27.
- ^ 方軍進佔南昌之鄂訊. 大公报-长沙版. 1924-12-11.
- ^ 楊以來乘機取師長 謂第一師無人主持. 晨报. 1925-01-31.
-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 軍事(一). 南京: 凤凰出版社. 1991.06: 615-618.
- ^ 國内專電. 申报-上海版. 1925-01-15.
- ^ 临时执政令. 政府公报. 1925, 215 (3166): 359.
- ^ 贛軍楊以來部敗竄皖境. 申报-上海版. 1925-02-20.
- ^ 临时执政令. 政府公报. 1925, 216 (3198): 455.
- ^ 蔡成勛舊部已結束 改編潰散經過情形 常德盛部已無問題. 晨报. 1925-04-11.
-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 軍事(一). 南京: 凤凰出版社. 1991.06: 614-615.
- ^ 文公直. 最近三十年中国軍事史 下. 上海太平洋书店. 1933: 275.
- ^ 临时执政令. 政府公报. 1925, 215 (3167): 383.
- ^ 47.0 47.1 江西最近軍事政治概況. 民国日报-广州版. 1926-05-22.
- ^ 48.0 48.1 方本仁對吳態度不定 下令第一師第二師動員經過. 晨报. 1925-03-30.
- ^ 临时执政令. 政府公报. 1925, 225 (3465): 438.
- ^ 皖省形勢嚴重之滬訊. 民国日报-上海版. 1925-12-04.
- ^ 鄧如琢班師回贛. 申报-上海版. 1925-12-05.
- ^ 52.0 52.1 朱寅健. 民國江西編年史記.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9.05: 87-88.
- ^ 方本仁被迫去贛之索隱. 民国日报-上海版. 1926-04-21.
- ^ 鄧如琢接任後之贛局 文武官員 大舉更動. 益世报(北京). 1926-04-21.
- ^ 朱寅健. 民國江西編年史記.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9.05: 88-96.
-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余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新余文史資料 第3輯. 1988.10: 1-7.
- ^ 本報記者與黃昌谷談話. 民国日报-广州版. 1926-10-11.
- ^ 聯黨兩軍南昌一役之囘顧. 时事新报(上海). 1926-10-15.
- ^ 贛軍長官之更動 岳思寅代鄧長一師. 时事新报(上海). 1926-10-14.
- ^ 南昌附近已無革命軍 岳思寅戰敗蔣軍之經過. 时事新报(上海). 1926-10-21.
- ^ 南昌失守經過之詳情 聯軍七日退出南昌 黨軍八日入城. 益世报(北京). 1926-11-16.
- ^ 今晨消息. 时事新报(上海). 1926-11-30.
- ^ 杭州快信. 申报. 1926-12-03.
- ^ 報吿就職之兩通電 張敬堯與王樂善. 益世报 天津版. 1926-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