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白鹡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白鹡鸰
白面黑背亚种(leucopsis)冬羽,摄于加尔各答
黑背眼纹亚种(lugens)冬羽,摄于名古屋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鹡鸰科 Motacillidae
属: 鹡鸰属 Motacilla
种:
白鹡鸰 M. alba
二名法
Motacilla alba
Linnaeus, 1758
eBird 全球分布报告
  全年
  夏季
  冬季
白鹡鸰
大杜鹃的卵在白鹡鸰巢中

白鹡鸰学名Motacilla alba),是一种鹡鸰科鹡鸰属的一种小型鸟类,体色由黑、灰、白组成[2]。其种加词alba”意为“白色的”。

分布与生态环境[编辑]

白鹡鸰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区。于东亚繁殖的鸟南迁至东南亚菲律宾越冬[2]

喜滨水活动,多在河溪边、湖沼、水渠等处,在离水较近的耕地附近、草地、荒坡、路边等处也可见到。

形态[编辑]

体长16.5-19厘米,嘴和脚均为黑色,体羽上身为灰色,下体为白色,两翼和尾均为黑白相间,头后、颈背、胸具黑色斑块,斑块多少依亚种而异[2]

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卷描绘的白鹡鸰

习性[编辑]

白鹡鸰并非直线飞行,而是一上一下地飞行,在地上能快速行走而不像其他鸟类只能跳跃移动,行动时尾巴会不断上下摆动,有研究认为摆动尾巴是忠实地表示警惕的行为[3]。受惊时会突然起飞并发出警示叫声[2]

食物[编辑]

昆虫种子为食,也食厨馀,也称“厨馀鸟”。

繁殖[编辑]

白鹡鸰在四月至七月间繁殖,常在岩石缝隙或建筑物屋檐下等地筑巢。其中雄性在繁殖中会一定程度地参与到哺育幼鸟和清理粪囊英语Fecal sac中,而雌性则主要负责筑巢、孵卵等其他事务。初次筑巢一般花费16天,而后续繁育新鸟则只需要5天整理;产卵阶段约4-5天,孵化则需要两周左右。幼鸟喂食主要依靠双翅目昆虫,尤其是大蚊科,并经历三个阶段:雌鸟喂食、雄鸟喂食、雄鸟将食物递给雌鸟并由雌鸟喂食。[4]

参考资料[编辑]

  1.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Motacilla alb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9. [30 October 2018]. 
  2. ^ 2.0 2.1 2.2 2.3 约翰·马敬能; 卡伦·菲利普斯; 何芬奇.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457. ISBN 7535532241 (中文(中国大陆)). 
  3. ^ Randler, Christoph. Is tail wagging in white wagtails, Motacilla alba, an honest signal of vigilance?. Animal Behaviour. 2006-05, 71 (5). doi:10.1016/j.anbehav.2005.07.026 (英语). 
  4. ^ Nakamura, Syuya; Hashimoto, Hiroyuki; Sootome, Osamu. Breeding Ecology of Motacilla alba and M. grandis and their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the Yamashina Institute for Ornithology. 1984, 16 (2-3). ISSN 1883-3659. doi:10.3312/jyio1952.16.114.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典·鹡鸰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