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德·琼斯级护航驱逐舰
外观
![]() 航行于欧胡岛附近的麦克莫里斯号
| |
概况 | |
---|---|
建造者 | 埃文代尔造船厂 |
使用者 | |
前级 | 迪利级 |
次级 | 布朗斯坦级 |
建造期 | 1956–1959 |
运行期 | 1954-1974 |
完成数 | 4 |
退役数 | 4 |
技术数据 | |
船型 | 远洋护航驱逐舰 |
排水量 |
|
船长 | 全长312英尺0英寸(95.1米) [1] |
型宽 | 38英尺0英寸(11.6米) |
吃水 | 12英尺1英寸(3.7米) |
动力来源 | |
船速 | 22节(41千米每小时) |
续航力 | 7,000 nmi(13,000 km) |
乘员 | 15名军官和160名船员 |
传感与 处理系统 | |
武器装备 |
|
克劳德·琼斯级护航驱逐舰是一款于1950年代末期投入美国海军服役的远洋护航驱逐舰。
克劳德·琼斯级为迪利级的阉割版,不只将动力系统改为柴油动力,并且在火力与动力方面都有所减少。然而,由于该舰为海军为降低成本而建造的“阉割”版本,因此整体作战能力相较于前级不升反降,尤其是反潜作战的能力。因此在服役仅10多年后,美国海军就将其全部退役,并且出售给印尼海军。
发展
[编辑]克劳德·琼斯级是依据SCB 131计画设计的经济型反潜护航驱逐舰,主要的特点是便宜以及建造快速,能大规模部署在所需区域。[2]该级的上层建筑采用铝,前方有三脚桅杆,中后部则是单桅杆和两部烟囱。[1][3]为符合成本效益,该舰采用单轴柴油动力系统,并使用4具费尔班克斯-莫尔斯38ND8柴油引擎。[4][1][3]
克劳德·琼斯级原先采用两门3吋50倍径火炮,其中火炮配有封闭式盾罩,后部则为开放式盾罩。反潜武器则包括两具向前发射的刺猬反潜迫击炮、两组固定式Mk 32型水面船舰鱼雷管,以及一具舰艉投掷式深水炸弹轨道。而后在升级中,固定式鱼雷发射管改成两组三联装鱼雷发射管。[1][3]1961年,查尔斯·贝瑞号和麦克莫里斯号加装了挪威设计的Terne III反潜火箭深水炸弹系统。
退役与转售
[编辑]由于该级为低成本制造的阉割版本,因此性能不佳,甚至到堪忧的地步。因此该舰只制造4艘,并且在服役仅15年左右就与其前级迪利级一同于1970年代中期并出售至印尼海军。而后该级被布朗斯坦级、贾西亚级和布鲁克级所取代。
同级舰
[编辑]Claud Jones class[1][3][5] | |||||||||||
舰名 | 舷号 | 造船厂 | 置放龙骨 | 下水 | 服役 | 退役 | 命运 | ||||
---|---|---|---|---|---|---|---|---|---|---|---|
克劳德·琼斯号 [b] | DE-1033 | 埃文代尔造船厂 | 1957-06-01 | 1958-05-27 | 1958-11-16 | 1974-12-16 | 出售至印尼海军并改名为蒙京西迪号[c](343),后于2003年1月退役 | ||||
约翰·R·佩里号 [d] | DE-1034 | 1957-10-01 | 1958-07-29 | 1959-01-12 | 1973-02-20 | 出售至印尼海军并改名为萨玛迪昆号[e](341),后于2003年退役 | |||||
查尔斯·贝瑞号 [f] | DE-1035 | 1957-09-03 | 1959-03-17 | 1960-11-25 | 1974-01-31 | 出售至印尼海军并改名为玛尔塔迪纳塔号[g](342),后于2005年9月8日退役 | |||||
麦克莫里斯号 [h] | DE-1036 | 1957-10-01 | 1959-05-26 | 1960-03-04 | 1974-12-16 | 出售至印尼海军并改名为伍拉·赖号[i](344),后于2003年1月2日退役 |
补充
[编辑]参考
[编辑]- ^ 1.0 1.1 1.2 1.3 1.4 Gardiner, Chumbley & Budzbon 1995,第596页.
- ^ Friedman, Norman. U.S. Destroyer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Annapolis, Maryland: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1982: 275–279. ISBN 0-87021-733-X.
- ^ 3.0 3.1 3.2 3.3 Moore 1974,第447页.
- ^ Destroyer History Foundation. [1 February 2024].
- ^ Moore 1981,第2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