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德·瓊斯級護航驅逐艦
外观
![]() 航行於歐胡島附近的麥克莫里斯號
| |
概况 | |
---|---|
建造者 | 埃文代爾造船廠 |
使用者 | |
前级 | 迪利級 |
次级 | 布朗斯坦級 |
建造期 | 1956–1959 |
运行期 | 1954-1974 |
完成数 | 4 |
退役数 | 4 |
技术数据 | |
船型 | 遠洋護航驅逐艦 |
排水量 |
|
船長 | 全長312英尺0英寸(95.1米) [1] |
型宽 | 38英尺0英寸(11.6米) |
吃水 | 12英尺1英寸(3.7米) |
動力來源 | |
船速 | 22節(41公里每小時) |
續航力 | 7,000 nmi(13,000 km) |
乘員 | 15名軍官和160名船員 |
传感与 处理系统 | |
武器裝備 |
|
克勞德·瓊斯級護航驅逐艦是一款於1950年代末期投入美國海軍服役的遠洋護航驅逐艦。
克勞德·瓊斯級為迪利級的閹割版,不只將動力系統改為柴油動力,並且在火力與動力方面都有所減少。然而,由於該艦為海軍為降低成本而建造的「閹割」版本,因此整體作戰能力相較於前級不升反降,尤其是反潛作戰的能力。因此在服役僅10多年後,美國海軍就將其全部退役,並且出售給印尼海軍。
發展
[编辑]克勞德·瓊斯級是依據SCB 131計畫設計的經濟型反潛護航驅逐艦,主要的特點是便宜以及建造快速,能大規模部署在所需區域。[2]該級的上層建築採用鋁,前方有三腳桅杆,中後部則是單桅杆和兩部煙囪。[1][3]為符合成本效益,該艦採用單軸柴油動力系統,並使用4具費爾班克斯-莫爾斯38ND8柴油引擎。[4][1][3]
克勞德·瓊斯級原先採用兩門3吋50倍徑火炮,其中火砲配有封閉式盾罩,後部則為開放式盾罩。反潛武器則包括兩具向前發射的刺猬反潛迫擊炮、兩組固定式Mk 32型水面船艦魚雷管,以及一具艦艉投擲式深水炸彈軌道。而後在升級中,固定式魚雷發射管改成兩組三聯裝魚雷發射管。[1][3]1961年,查爾斯·貝瑞號和麥克莫里斯號加裝了挪威設計的Terne III反潛火箭深水炸彈系統。
退役與轉售
[编辑]由於該級為低成本製造的閹割版本,因此性能不佳,甚至到堪憂的地步。因此該艦只製造4艘,並且在服役僅15年左右就與其前級迪利級一同於1970年代中期並出售至印尼海軍。而後該級被布朗斯坦級、賈西亞級和布魯克級所取代。
同級艦
[编辑]Claud Jones class[1][3][5] | |||||||||||
艦名 | 舷號 | 造船廠 | 置放龍骨 | 下水 | 服役 | 退役 | 命運 | ||||
---|---|---|---|---|---|---|---|---|---|---|---|
克勞德·瓊斯號 [b] | DE-1033 | 埃文代爾造船廠 | 1957-06-01 | 1958-05-27 | 1958-11-16 | 1974-12-16 | 出售至印尼海軍並改名為蒙京西迪號[c](343),後於2003年1月退役 | ||||
約翰·R·佩里號 [d] | DE-1034 | 1957-10-01 | 1958-07-29 | 1959-01-12 | 1973-02-20 | 出售至印尼海軍並改名為薩瑪迪昆號[e](341),後於2003年退役 | |||||
查爾斯·貝瑞號 [f] | DE-1035 | 1957-09-03 | 1959-03-17 | 1960-11-25 | 1974-01-31 | 出售至印尼海軍並改名為瑪爾塔迪納塔號[g](342),後於2005年9月8日退役 | |||||
麥克莫里斯號 [h] | DE-1036 | 1957-10-01 | 1959-05-26 | 1960-03-04 | 1974-12-16 | 出售至印尼海軍並改名為伍拉·賴號[i](344),後於2003年1月2日退役 |
補充
[编辑]參考
[编辑]- ^ 1.0 1.1 1.2 1.3 1.4 Gardiner, Chumbley & Budzbon 1995,第596頁.
- ^ Friedman, Norman. U.S. Destroyer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Annapolis, Maryland: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1982: 275–279. ISBN 0-87021-733-X.
- ^ 3.0 3.1 3.2 3.3 Moore 1974,第447頁.
- ^ Destroyer History Foundation. [1 February 2024].
- ^ Moore 1981,第2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