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国建筑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建筑是研究中国境内建筑发展演变的学科,涵盖从史前时代至现代的建筑成就。作为世界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建筑以其独特的木构架体系、丰富的建筑类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建筑可分为史前与早期文明、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技术成就,从早期的穴居建筑到明清时期的宫殿建筑群,展现了中国建筑技术和艺术的不断发展。

概论

[编辑]

中国建筑史是研究中国境内建筑发展演变的综合性学科,涵盖从史前时代至当代的建筑成就。作为世界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建筑以其独特的木构架体系、丰富的建筑类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东亚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建筑史可划分为史前与早期文明、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时期。史前时期的穴居和干栏式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基础;秦汉时期确立了宫殿建筑的基本格局和木构架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兴起,塔、寺等新建筑类型出现;隋唐时期是中国建筑的黄金时代,技术成熟,规模宏大;宋元时期建筑技术精细化,《营造法式》等理论著作问世;明清时期建筑艺术达到顶峰,紫禁城等建筑群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成就。

中国建筑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体系,发展出斗栱榫卯等独特技术,形成了抬梁式和穿斗式两大构架类型。在空间组织上,采用中轴对称、院落组合的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等级观念。建筑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宫殿、坛庙、寺观、园林、民居、城池、陵墓等,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功能要求和艺术特色。中国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建筑装饰方面,运用彩画、雕刻、琉璃等多种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装饰艺术体系。建筑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通过建筑规模、色彩、装饰等要素体现社会地位的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理论著作丰富,《营造法式》、《工程做法则例》等文献详细记录了建筑技术和规范,为后世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指导了中国建筑的发展,也对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的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中国建筑史研究注重多学科交叉,结合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等方法,深入探讨建筑的技术、艺术和文化价值。同时,随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中国建筑史研究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修复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实现传统建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学术支撑。

时期分野

[编辑]

中国建筑史的时期划分主要依据政治朝代更替、建筑技术发展阶段和建筑风格特征变化,学术界普遍采用以下分期方法:

  • 史前时期(约公元前8000年-前2070年 )
    • 新石器时代早期:穴居、半穴居建筑
    •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地面建筑、干栏式建筑
    • 龙山文化时期:城址出现,建筑技术初步发展
  • 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前221年,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埃及、希腊)
    • 夏代(约前2070-前1600年):早期宫殿建筑萌芽
    • 商代(约前1600-前1046年):宫殿建筑体系初步形成
    • 西周(前1046-前771年):建筑等级制度确立
    •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建筑技术多元发展
  • 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希腊、罗马)
    • 秦代(前221-前206年):大一统建筑风格确立
    • 西汉(前206年-8年):宫殿建筑规模化
    • 东汉(前25-220年):建筑技术成熟化
  •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早期基督教时期、拜占庭时期)
    • 三国时期(220-280年):地域建筑特色分化
    • 西晋(266-316年):建筑艺术精细化
    • 东晋十六国(317-420年):南北建筑风格差异显现
    • 南北朝(420-589年):佛教建筑兴盛
  • 隋唐时期(581-907年,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拜占庭时期、早期歌德时期)
    • 隋代(581-618年):建筑技术整合期
    • 唐代(618-907年):中国建筑黄金时代
  • 五代宋元时期(907-1368年,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歌德时期)
    • 五代十国(907-979年):建筑技术传承期
    • 北宋(960-1127年):建筑理论体系化
    • 南宋(1127-1279年):建筑艺术精致化
    • 辽金(907-1234年):北方建筑特色发展
    • 元代(1271-1368年):多元文化建筑融合
  • 明清时期(1368-1912年,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文艺复兴之后)
    • 明代(1368-1644年):建筑规范化高峰
    • 清代(1644-1912年):传统建筑集大成
  • 近现代时期(1912年至今)
    • 民国时期(1912-1949年):中西建筑融合探索
    •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至今):

史前时代

[编辑]

最早的构成因就地取材的而有“筑土构木、建房架屋”,早期大致上有以下三种形式

  • 干阑式—湿热地区,如云南、贵州等地,可防蚊虫、野兽,并防止房屋过于潮湿。人居楼上,楼下放木材、养牲口等。
  • 木骨泥墙式---黄河流域,伞架方式,圆形结构
  • 夯土墙---奴隶时代,与青铜器时代制度有关

商周

[编辑]

秦汉春秋战国

[编辑]

代表性建筑:长城、阿房宫、未央宫

建筑著作:考工记

魏晋南北朝

[编辑]

南朝

[编辑]

南朝建筑遗物无存,亦无如北朝建筑能从敦煌壁画及佛教石窟得知其形像,只能从少量墓葬壁画及经百济传于日本的飞鸟样间接推断其形像。一般认为,南朝建筑因为气候湿暖,夯土容易湿埳,因此比北方建筑更早摆脱土木混合结构承重,早期南朝技术上亦较为先进,成为北朝建筑模仿对象[1]。南朝建筑木构建多数外露,无夯土墙包裹,风格秀美劲挺。史载南朝建有大量佛塔,多为类似飞鸟样法隆寺五重塔,以塔心柱为中心,四面围有井干壁斗拱铺作层的楼阁式纯木结构塔。南朝建筑传统与北朝迥异,宫殿正殿好用双数开间,承汉魏之习。《通典》载宋建太庙正室十四间,东西储各一间合十六间,《通志》亦载有十二间明堂[2]。另外,日本法隆寺中门亦作四开间,可为旁证。南朝建筑多涂为赤白,木构建涂朱红,墙壁、拱眼等刷白灰。部份奢华佛寺如建康同泰寺以赤石脂泥遍刷红色。立柱多用梭柱,亦有八角柱等制。柱用料多为木材,亦有宫中载用黑石雕刻涂金或用铜柱等制。

隋唐五代

[编辑]

代表性建筑:如佛教寺院、佛塔、石窟、山西五台山北佛光寺大殿、莫高屈、云岗窟、赵州桥

建筑著作:唐《营缮令》唐《梓人传》

隋及初唐

[编辑]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782年)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857年)

隋代统一全国,隋文帝杨坚立国之初休养生息,经济发展迅速。至隋炀帝大兴土木,建立大量如仁寿宫等离宫别苑[3],游幸江都更建立大量行宫,劳民伤财之馀同时推动建筑技术发展。唐太宗李世民曾批评隋代宫室营造太奢,烧毁部份建筑如洛阳则天门,可见隋代宫室十分华丽。隋代建筑除砖石塔外已无遗传,其形像可从墓葬壁画,敦煌壁画及出土明器可见一二。

初唐承隋风,贞观之治时国力大大提升,建筑文化南北交融,得到较大发展。初唐早期最大规模的营造活动首推建于龙朔二年的长安大明宫武周篡唐后,大兴营建,于东都洛阳明堂,方88米,复原高约86米,体量极大。遗址发掘后复原为全木构建筑,非早期夯土承重结构,可见当时木构建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唐代初年国际交流频繁,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传入中土文化,初唐建筑样式亦通过中日交流传播日本,日本建筑史学称为白凤样

隋及初唐建筑斗拱多在柱上立栌斗,上承一扶壁,柱间以双层不出头阑额连结成为纵架。出挑斗拱多为单材偷心造,最多可作双三出跳。最外跳承令拱不出头,梁尾不作出跳,垂直截平不作耍头状。补间铺作多为单补间曲脚人字拱鸵峰蜀柱[4]。立柱有用梭柱,圆柱,方柱及八角柱等例。隋及初唐早期木构建筑构架未能完全脱离土木混合结构,大明宫含元殿麟德殿等大体量建筑均使用厚承重墙。屋面檐口曲线柔和,起翘不明显。隋代部份歇山屋顶仍使用汉魏早期两段式做法,亦有连为一连续举折曲线例子,为并行做法。用瓦多为灰色陶瓦,宫署建筑多用渗碳磨光的青掍瓦,多用莲纹瓦当。宫殿建筑多用绿琉璃瓦作剪边,亦偶见黄琉璃瓦或三彩瓦。正脊两端施鸱尾,初唐鸱尾形状简洁,末端较向内弯。木构构件多遍刷赤白,部份建筑外部施有彩画

盛唐

[编辑]

开元之治后,唐代国力到达顶峰,建筑技术亦快速发展,这时期建筑技术的进步是空前的。斗拱结构趋向成熟,从敦煌壁画可见,转角三向出跳问题已经解决,出现逐跳计心七铺作重拱造,补间出跳等形式。出跳亦最多达双抄双昂四出跳。令拱开始交出耍头。扶壁仍用一拱一枋,如初唐之制。[5]

中晚唐、五代

[编辑]

宋、辽、金、元

[编辑]

宋代

[编辑]

代表性建筑:永乐宫、芦沟桥、长虹桥

建筑著作:宋《元祐营造法式》、营造方式由宋代将作监少监李诫奉命由元祐法式重编为营造法式

金代

[编辑]

金代建筑承继辽代北方建筑传统,但揉入纤巧的宋风,使金代建筑比辽代建筑更为秀丽,缺少辽代建筑的雄浑。金代建筑构架大量使用减柱造及移柱造,典型例子有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另外,金代件筑亦有部份手法如斜拱营造法式未见,可视为一地方特点。

西夏

[编辑]

西夏建筑木构已无遗传,谨剩下小数砖石塔。其木构建筑可从敦煌壁画窥见其形像,从西夏晚期榆林第三窟可见,西夏佛寺好用重檐,还有龟头屋抱厦,组合十分复杂。屋顶举高十分陡峭,起翘明显,斗拱较小而且密集,使用普柏枋额阑断面大,彩画用色青绿,宋金影响明显。[6]

元代

[编辑]

元代建筑大木铺作层进一步简化,用材比两宋建筑进一步缩小,补间铺作已超过宋式两朵之限。元代北方建筑好用未经加工的原木构件,常见使用弯曲的大梁。元代南方建筑承南宋地方传统个别发展。江浙地区五山十刹等大形佛寺式样继续影响日本禅宗样建筑。

明清

[编辑]

明清时代对封建等级有更系统的规范,如:都城、宫殿…

代表性建筑:太和殿、紫禁城建筑群

建筑著作:明-鲁班营造正式、清式营造则例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工段营造录

是官式建筑走向程式化的时代。

官式建筑斗拱的用在明中叶大为缩小,攒当增加,一间往往使用多于五攒补间。

相应斗拱的结构出挑承重功能变得可有可无,沦为纯装饰产物。

屋面亦由宋式的先折后举改成先定举高再定每架高度,令屋面比前朝更加陡峭,补偿斗拱萎缩所缩减的高度。

另外大量使用推山延长正脊,令屋顶曲线与前代有所不同。

官式建筑多使用和玺彩画旋子彩画,以龙及几何图形作母题,亦更趋向程式化。

明中叶以后官式建筑趋向定型,大木结构发展缓慢。

现代

[编辑]

主条目:中国现代建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2卷, 两晋, 南北朝, 隋唐, 五代建筑》,279页
  2. ^ 张梁皋,《双开间建筑・东向座礼仪与符号化》
  3. ^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2卷, 两晋, 南北朝, 隋唐, 五代建筑》,398页
  4. ^ 箫默,《敦煌建筑研究》,226-229页
  5. ^ 箫默,《敦煌建筑研究》,230-232页
  6. ^ 箫默,《敦煌建筑研究》,245页
  • 箫默,《敦煌建筑研究》
  •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2卷, 两晋, 南北朝, 隋唐, 五代建筑》
  • 傅熹年,《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
  • 张十庆,《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
  • 张十庆,《五山十刹图与南宋江南禅寺》
  • 张十庆,《中国江南禅宗寺院建筑》
  • 杨鸿勋,《建筑考古论文集》
  • 张梁皋,《双开间建筑・东向座礼仪与符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