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Saimmx/不是所有柯文哲的作为都值得建立条目
(en:Wikipedia:Not_every_single_thing_Donald_Trump_does_deserves_an_article的翻译。参见:维基百科:并非习近平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值得拥有一篇条目。)
![]() |
![]() |
简单来说:不是所有柯文哲,以致任何人的所作所为,都应该建立条目。即使是独立于当事人的可靠来源详细报导了相关争议,这些往往都是例行性报导,而且除了几个星期的耸动报导外,后续通常也不会有太多关注。最近惊传的事,无论作为条目、子部分、简短段落,还是其他形式,可能根本不用列在这边。因为长远来看,它可能就不重要。 |

天哪,它已经上CNN、香港01、联合报和自由时报了!傻眼,它现在在Facebook疯传!Threads上都在聊这件事!快,我们一定要把它加到维基百科!
嗯……等等,别急。这事不一定要写到在维基百科、更不用专门弄一篇条目。
为什么不呢?
[编辑]凿于台湾民众党在台湾的重要地位,柯文哲的不少作为,确实会写到维基百科上。不过这些事情,只能在可靠的二手资料来源出来后,才能适当呈现。大多数在脸书和其他社交媒体上的讨论既不可靠,也不是二手资料。如果没有“真正”的媒体报导,那就到此为止吧;维基百科也写不了这事。如果至少有些新闻提起……那也要看情况。这是真的影响到民众党的事情吗?还是日常的名人炒作?来源是否偏颇(柯粉?柯黑?还是其他自媒体?)诚如维基百科不是新闻报导所言:
媒体就算报导了,再等一下。这不一定代表任何事。如果是过于轻微或无足轻重的报导,就建议别讨论这事了——很多新闻容易受到《维基百科:不要仓促编辑》的影响。事件即便被诸如《澎湃新闻》、《联合早报》、《端传媒》、甚至到《纽约时报》这种有名声的媒体报导,很多也只是例行性报导。它们除了报导以外,不会带来什么深远的效果;可能在一年后,甚至一周后,就没人在乎了。如果报导没有持续一段时间,那就可能不该保留。(更正式地说,可以考虑用10年或20年测试来检视是否存在近期偏见。)如果某条看似随便的推文,后来变得相关,那我们也可以之后再改。
常见回应
[编辑]“这个主题完全符合所有标准!为什么我的文章被删除/重定向?”
- 也许主题是相关没错,但这不代表它值得独立的条目。可能它更适合放在现有条目中的简短段落中。可以参考柯文哲及其多个子条目——例如东区门户计划、垃圾不分蓝绿、一五新观点等。如果段落变得很长,随时可以将其拆分成独立条目。
“但大家都很生气!”
- 呃,谁?他们对柯文哲的情绪,有没有可能引发值得关注的事件,比如卡片搜集潮、对挖土机亲吻、大规模抗议,或其他重大时事?还是说充其量,那只是群社交媒体的网友在咆哮而已?大家到底在气柯文哲的什么?人们单纯因为对某件事愤怒,并不代表这件事具有足够的知名度,也并不意味着一堆负面评论在脸书和Threads上的帖子,就成了维基百科应该列入的实际争议。
“你看这些报导,太知名了!”
- 列出一堆可靠来源来证明有人报导这场争议,对于判断其知名度其实帮助不大。这类争议通常只会获得例行的报导,并不一定能够持续受到关注。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媒体报导都属于“轰动新闻”的范畴,主要目的是吸引网站流量,本质上并非对一个具有长远重要性的议题进行深入报导。这种现象自报纸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最吸引眼球、最新、最具冲击性的内容会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例如:报纸标题),因为它能吸引读者关注,从而让出版商获利。真正具有知名度的议题会在可靠来源中持续受到讨论,而不仅仅是当周的封面故事,目的只是吸引用户点击、订阅或观看广告。这个概念在维基百科的可靠来源和不要仓促编辑方针中也有提及。
“为什么你们要掩盖柯文哲的这起恶行?”(或者,换个说法……)
“为什么柯文哲这段离谱到让人怀疑他智商有没有157的段落不见了?”
- 柯文哲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指控。根据生者传记,如果最近柯文哲的事情,是类似“宣称生者的负面或刑事事件”,这个话题就需要非常谨慎地处理。很多时候,可靠来源的指控会有充分报导,并且不可避免地,成为该人物经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比方说,京华城案?);但总的来说,维基百科通常会保持谨慎,即便指控者曾经是或是世界领袖。与其说出诽谤性言论,不如什么都不说。
“你这就是当XXX的打手!”(或者,换个说法……)
“你们在搞戒严!”
参见
[编辑]- 收录标准:事件
- 包容性并不是无视收录标准
- 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