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郑守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郑守让(1920年2月10日—2010年6月28日)[1],曾用名郑明能,是台湾樱花钩吻鲑之父”,据郑守让家族谱所载其为东宁延平王郑成功第九世裔孙,属于郑成功六子郑宽一系,先祖因避祸居住于现今高雄市桥头区,晚年长住宜兰县南澳乡

生平

[编辑]

郑守让父亲是台南地主郑子香,母亲是朱淑莲,共育有郑守忠、郑守义、郑守节、郑守孝、郑守良、郑守让、郑招治及郑助治[2][3]。早年他与二哥守义、四哥守孝皆留学日本,惟日后两位兄长大学毕业后都入读黄埔军校[4][5],留学期间他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且与日本日后的明仁天皇皆拜读于日本鱼类专家木村重门下,也因同窗之谊,每逢过年他都会收到明仁天皇的亲笔贺卡。他在日本的生活持续到1937年,后来不满日本殖民政策而赴南京工作,与此同时爆发了七七事变,为免日本人查缉,改名为“郑明能”[3]

1972年,林务局委托东海大学,展开“大甲溪上游水源水质环境与高山鱼类生态之调查”,以郑守让、欧保罗于明振为主的研究团队,针对樱花钩吻鲑的生态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工作,并且计划在桃山建造樱花钩吻鲑的自然繁殖场。

1976年,在林务局的支持之下,郑守让进行新店溪上游的水质与鱼类生态保护调查。之后又在七家湾溪进行樱花钩吻鲑的保育与研究。

1985年,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委由郑守让开始对台湾鲑鱼展开复育工作,由仅存的六尾,历经三年的细心复育,发展成三千多尾的稳定族群,才移交给政府来接手后续的相关工作,所以郑守让有台湾“樱花钩吻鲑之父”一称。

逸闻

[编辑]

郑守让身材瘦小,却有强健的体魄与过人的胆识,常常独自一人进入深山数周,足迹踏遍中央山脉。台湾的山林动植物,如数家珍,最喜别人称呼他“自然学博士”。

郑宽后裔真伪

石井郑氏后裔之一的郑梦彪于《晋邑史林》以“质疑‘郑守让是郑成功世孙’”一文对“郑明能”提出了四点质疑,第一点郑明能最初自称是第十世孙而非第九世孙,第二是郑明能没有在石井郑氏延平郡王祠完成认祖归宗,第三点郑明能的身份未获石井郑氏的确认,第四点郑明能没能证明其族谱排序与石井郑氏相同[6]。2005年8月23日,郑明能终以DNA鉴定为郑助治有血缘关系而获户政机关同意更名为郑守让,回归郑氏族谱字辈[7]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中国新闻网. 为时6年 郑成功十代孙终获准改回原名郑守让. 新浪. 2005-08-24 [2021-02-11]. 
  2. ^ 吴淑君. 恢復原名 兩個幕後功臣. 联合报. 2005-08-24 [2020-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0). 
  3. ^ 3.0 3.1 吴淑君. 鄭守讓 自稱鄭氏10代孫. 联合报. 2009-03-08. 
  4. ^ 张海燕. 鄭成功第九代孫扎根台灣 隱姓埋名躲過滅門. 中国新闻网. 2007-07-24 [2020-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0) –通过人民网. 
  5. ^ 鄭成功第九代孫 台灣生根臣. 时报周刊. 2007-07-16 [2025-01-17] –通过中国评论新闻网. 
  6. ^ 晋江市历史文化研究总会 (编). 質疑「鄭守讓是鄭成功世孫」 (PDF). 晋邑史林. 2009年: 104–108. 
  7. ^ 为时6年 郑成功十代孙终获准改回原名郑守让. 中国新闻网. 2005-08-24 [2025-05-16] –通过新浪新闻 (中文(中国大陆)).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