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行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行取,指的是明清两代的选拔科道官员制度,通常和考选一起进行。《大明会典》曾提及地方州县的知县推官中,若有进士举人出身而治绩才能出众者,就可以经由吏部会同都察院行取考选,调职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等官职[1][2][3]。例如晚明的名臣杨涟就是从常熟县知县经行取后,被提拔为户科给事中[4]袁化中也曾经任内黄泾阳知县,以政绩被朝廷行取考选,最后授予河南道御史的官职。[5]

万历年间,明神宗倦勤怠政,官缺不补,于是当时科道曾经出现“上久格行取,言路寥寥,其中者,俱积资岁久”[6]、“近因主上久不考选科道,其俸满应行取同咨到部守候者,充满辇下”的情况[7]崇祯年间,御史王道纯就曾提出晚明“天下守令甲科当十之三,而举贡其七。考选之所及者,甲科得其九,乙榜得其一”,可见晚明以后,行取考选制度开始演变为“首甲科,次乡科”的不平衡状态,大部分都是进士出身的知、推官员才能被录入行取册内[8]清朝大体跟随明制[9][10],但略有进行改良,例如清圣祖时期就命令“行取州县,曾陷贼中者勿选科道”[11],有时还会委任行取未补官者,作为“额外御史”随班议事[12]

注释与参考资料

[编辑]
  1. ^ 大明会典》(卷之五):“凡给事中、御史。旧皆类选。后给事中、止于进士内、年三十以上者、考选奏补。其御史、以进士举人教官等项选除、又后以行人、博士、进士中书、及行取进士举人出身知县推官、吏部会同都察院考选、分送两京理刑、或试职满日、升除实授”
  2. ^ 大明会典》(卷之五):“五年、令行取推官知县等官、以四分为率、进士三分、举人岁贡一分、一体选除科道”
  3. ^ 明史》(选举一):“给事中、御史谓之科道。科五十员,道百二十员。明初至天顺、成化间,进士、举贡、监生皆重选补。其迁擢者,推官、知县而外,或由学官。其后监生及新科进士皆不得与。或庶起士改授,或取内外科目出身三年考满者考选,内则两京五部主事、中、行、评、博,国子监博士、助教等,外则推官、知县。自推、知入者,谓之行取。”
  4. ^ 《明史·卷244》:“杨涟 ,字文孺,应山人。为人磊落负奇节。万历三十五年成进士,除常熟知县。举廉吏第一,擢户科给事中,转兵科右给事中。”
  5. ^ 《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进士履历便览》:“袁化中,熙宇,书四房,壬午六月十九日生。武定州人,庚子乡三十四名,会二百五十三名,三甲二十九名。礼部观政,丁未六月授内黄知县,壬子补泾阳知县,充本省同考,戊午行取考选,庚申授河南道御史...”
  6. ^ 万历野获编》(第十二卷)
  7. ^ 万历野获编》(第二十六卷)
  8. ^ 崇祯长编》:“近日荐剡之登,首甲科,次乡科,而岁选则寥寥也。至于弹章所及,非痼病之,乙榜则潦倒之,明经而甲科之及者亦鲜。自今开荐,宜以才品为主,如廉能卓异,虽贡举亦登前列,才守无疵者次之;若贪纵自恣,虽甲科亦宜重惩,则人人争励矣。又次则公考选之法,縂计天下守令,甲科当十之三,而举贡其七;考选之所及者,甲科得其九,乙榜得其一。且有台而无省,多南而少北,夫莫非王臣,何分台省﹖莫非王土,何分南北﹖自今宜先行各直抚按凡俸满循卓,推知等官皆载入行取册内,临时虗公咨访,南北一体备用,则大典为有光矣。臣非过求于甲科也,现今边功昭著,大半出于乙榜,倘不遭此大患,则刘可训竟以监司老,而左应选不几以下僚沉乎。天下之为二臣者,不少惟圣明深念之也。帝谓辨官论才岂拘资格,奏内选除、举劾、考选等项有関吏治,所司即与酌行。”
  9. ^ 清史稿》(志八十五):“知县行取,盖仿明制,初有荐推、知皆得考选科、道。吴江知县郭琇、清苑知县邵嗣尧、三河知县彭鹏、灵寿知县陆陇其、麻城知县赵苍璧,皆以大臣荐举,行取授御史,得人称最。”
  10. ^ 清史稿》(志九十一):“初制,县置知县一人。顺治十二年,谕吏部参酌州、县制,区三等。先是台谏需人,依明往例,行取知县。”
  11. ^ 清史稿》(圣祖本纪一)
  12. ^ 清史稿》(圣祖本纪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