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爵


圣爵(拉丁语:calix,源于古希腊语 κύλιξ (kylix,意为“酒杯”)),又称圣餐杯,是一种带高脚基座的礼仪杯器。虽然原本是考古学术语,现今主要特指基督教礼仪中圣体圣事使用的器皿,如天主教弥撒所用。这类圣爵多由金属制成,形制上多为无柄的喇叭形杯口,但材质与造型并非绝对规范。
历史上,类似形制的杯器也为世俗贵族所用。部分珍品如中世纪的拉科克杯与皇家金杯,甚至兼具宗教与世俗双重用途。由于教会珍藏的圣爵不像世俗贵金属器皿那样容易被熔毁重铸,因而得以保存至今。
世俗场合中,相同造型的杯器称为高脚杯(源自古法语 gobellet),现仍用于指称葡萄酒杯等高脚器皿。其中基础圆形酒杯在业界称为“巴黎高脚杯”。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法语中的gobelet一词已演变为指代安德烈·法尔凯杯等无脚杯型。
宗教用途
[编辑]基督教
[编辑]
古罗马时期,calix泛指各种饮杯,形制并无严格规范,多为带脚座的无柄杯。而古希腊的基里克斯杯则是宽浅碗型配双横柄,常见于会饮场景的艺术作品中。随着历史发展,该词逐渐专指基督教礼仪用杯。[1]
在罗马天主教、东正教、东方正统教、安立甘宗、路德宗等基督教宗派中,圣爵是用于盛放圣血的专用器皿。这些圣爵多由贵金属打造,常镶嵌珐琅与宝石,近代多采用无柄设计。
这种传统可追溯至教会初期。根据耶稣在《路加福音》22:19对门徒“行此以纪念我”的嘱咐,以及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1:24-25记载的圣体礼仪,圣体圣事成为基督教礼拜的核心仪式。因此,相关礼器都经过精心制作并备受尊崇。早期圣爵多为大碗双柄,承袭自古典的康塔罗斯杯与斯库弗斯杯造型。随着时间推移,杯身逐渐缩小,底座加大以增强稳定性。后来的教会法规更明确规范了圣爵的制作、祝圣与使用标准,部分传统甚至要求圣爵内壁必须镀金。[2]
西方基督教的圣爵常在杯茎连接处设计节球,方便举扬仪式。近代天主教圣爵的杯口趋于窄小,新晋神父常会收到家族赠送的圣爵作为祝贺。
东方基督教(包括东方正统教会、东正教会与东仪天主教会)的圣爵常装饰有珐琅彩绘或雕刻的圣像与十字架。由于东正教与东仪天主教在领圣体时,信众同时领受圣体与圣血,因此会将部分圣体放入圣爵,再用礼仪勺分发,这使得东方圣爵的杯身较为宽大圆润。俄罗斯正教会的信众在领圣体后有亲吻圣爵底座的习俗,其他传统则改为亲吻杯身。虽然东正教修道士不得拥有私人财产,但教会法特许司祭修士保留举行神圣礼仪所需的圣爵等礼器。
在中世纪教会中,执事在晋铎仪式上会获授圣爵,象征其职分。西方教会的执事负责在奉献礼时将圣爵呈至祭坛;而东方教会则由司祭持圣爵,执事持圣盘(diskos)。根据规定,圣爵只能用于盛装葡萄酒、清水与圣体,严禁任何世俗用途。
作为基督教最神圣的礼仪器皿之一,圣爵在使用前需经过祝圣仪式。在天主教与部分高派教会传统中,只有主教或隐修院院长(仅限其所属修院)才能用圣油为圣爵祝圣。[3]东方教会的祝圣规范则各不相同:有些传统认为举行圣事本身就具有祝圣效力;有些则需要特殊仪式;部分教会规定只有主教能祝圣,有些也允许司祭进行。无论东西教会,祝圣后的圣爵都只能由已受圣秩者(主教、司祭或执事)触碰。不过俄罗斯正教会允许辅祭在圣爵包裹布料时接触。
圣爵圣髑
[编辑]
基督教传统中,圣爵圣髑被认为是最后的晚餐中耶稣使用的杯子。虽然新约经文仅在最后晚餐的记载中提到此杯,但并未对器物本身赋予特殊意义。赫伯特·瑟斯顿在1908年的《天主教百科全书》中指出:“关于基督在最后晚餐使用的器皿,没有可靠的历史传承。6至7世纪时,前往圣墓教堂的朝圣者被引导相信,真正的圣爵与各各他上呈给救主的海绵一同受到供奉。”现今各地有多件贵金属杯器被传统认定为圣爵。
圣杯传说
[编辑]另一个更为人熟知的传统是关于圣杯的传说。在这个版本中,最后晚餐使用的杯子被称为圣杯,据传耶稣用它建立了弥撒圣事。另有传说称亚利马太的约瑟用此杯承接了基督受难时流出的宝血。
一位论普救派
[编辑]一位论普救派在崇拜仪式开始时,常会点燃圣爵中的火焰。[4]火焰圣爵已成为一位论与一位论普救派最广泛认可的象征,也是一位论普救派协会的官方标志。[5]这个设计源自艺术家汉斯·多伊奇,其灵感来自古希腊与罗马祭坛上的油灯。二战期间,它成为纳粹占领欧洲时期,协助一位论派、犹太人等受迫害者逃亡的地下标志。[6]圣爵常与双环标记搭配使用,后者象征一位论与普救派的融合。
火焰圣爵的象征意义有多种解读:一种认为圣爵代表免于教会阶级教条束缚的宗教自由与开放性,火焰则纪念为宗教自由牺牲的先驱;另一种解读则认为火焰圣爵的造型类似十字架,象征一位论普救派源自基督教的传统。[5]
威卡教
[编辑]在威卡教中,圣爵作为阴性象征,常与代表阳性的阿萨姆刀配合使用。两者的结合象征宇宙创造力,是伟大仪式的重要表征。圣爵也用于小型仪式中。
新异教主义
[编辑]其他新异教主义流派也在仪式中使用圣爵,可能放置在祭坛上或地面,盛装葡萄酒、威士忌等液体,象征女神的生殖力量。
拉斯塔法里运动
[编辑]拉斯塔法里信徒在“推理”仪式中,会使用称为圣爵的水烟斗吸食大麻,以追求内心平和、群体合一与灵性觉醒。[来源请求]
毒杯隐喻
[编辑]“毒杯”一词比喻表面美好实则有害的事物或处境。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努西亚的圣本笃的驱魔经文中,刻于圣本笃圣牌上:“退去吧撒旦!勿以虚妄诱我!你所献乃邪恶,自饮此毒!”
威廉·莎士比亚在《马克白》第一幕第七场巧妙运用这个隐喻,出现在马克白谋杀邓肯前的独白中:
但此等行径 终将反噬:我们教导血腥 终成己身教案:这公正天平 必将毒杯成分 倾注我等唇间
纹章学
[编辑]圣爵作为纹章图案相当常见,特别是在教会纹章学中。许多地区也采用圣爵图案,例如瑞士格劳宾登州普莱蒂高/达沃斯区法纳斯市的纹章就是蓝底金圣爵;布莱斯高地区施陶芬的纹章则包含施陶芬领主(古德语称drei staufen)的三个金圣爵;而自中世纪晚期以来,加利西亚王国的纹章就以蓝底单金圣爵(或三/五个圣爵)为核心图案。
图集
[编辑]-
图坦卡蒙陵墓出土的雪花石膏杯,约前14世纪
-
塔西洛圣爵复制品,原物约制于780年
-
阿德圣爵,8世纪
-
《使徒敬拜十字架圣爵》,拜占庭帝国(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藏品)
-
兰斯主教座堂宝藏中的圣爵,12世纪
-
波尔沃主教座堂圣爵,约1250年
-
现代圣爵与圣盘组合
-
大型现代圣爵与圣盘
其他用法
[编辑]
魁北克
[编辑]在法裔加拿大文化中,特别是在魁北克地区,“câlice”(chalice的法语变体)等圣物名称常被用作诅咒语。这种用法类似美式英语中的“goddam”,例如“Câlice! 我忘记锁前门了”或爆胎时低声咒骂“tabarnak”(圣体龛的法语变体)。这种现象可能源自“妄称上帝之名”的行为演变。[7]
捷克
[编辑]随着胡斯运动的发展,圣爵除了宗教用途外,还成为波希米亚王国捷克人的非官方民族象征,广泛出现在历史旗帜与国家象征中。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维基词典中的词条“chalice”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圣爵
- 《天主教百科全书》“圣爵”条目
- 高脚杯分类
- 爱尔兰托钵修会物质文化,含爱尔兰方济会圣爵等宗教器物照片与详细资料(都柏林大学数字图书馆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