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爵


聖爵(拉丁語:calix,源於古希臘語 κύλιξ (kylix,意為「酒杯」)),又稱聖餐杯,是一種帶高腳基座的禮儀杯器。雖然原本是考古學術語,現今主要特指基督教禮儀中聖體聖事使用的器皿,如天主教彌撒所用。這類聖爵多由金屬製成,形制上多為無柄的喇叭形杯口,但材質與造型並非絕對規範。
歷史上,類似形制的杯器也為世俗貴族所用。部分珍品如中世紀的拉科克杯與皇家金杯,甚至兼具宗教與世俗雙重用途。由於教會珍藏的聖爵不像世俗貴金屬器皿那樣容易被熔毀重鑄,因而得以保存至今。
世俗場合中,相同造型的杯器稱為高腳杯(源自古法語 gobellet),現仍用於指稱葡萄酒杯等高腳器皿。其中基礎圓形酒杯在業界稱為「巴黎高腳杯」。值得注意的是,現代法語中的gobelet一詞已演變為指代安德烈·法爾凱杯等無腳杯型。
宗教用途
[编辑]基督教
[编辑]
古羅馬時期,calix泛指各種飲杯,形制並無嚴格規範,多為帶腳座的無柄杯。而古希臘的基里克斯杯則是寬淺碗型配雙橫柄,常見於會飲場景的藝術作品中。隨著歷史發展,該詞逐漸專指基督教禮儀用杯。[1]
在羅馬天主教、東正教、東方正統教、安立甘宗、路德宗等基督教宗派中,聖爵是用於盛放聖血的專用器皿。這些聖爵多由貴金屬打造,常鑲嵌琺瑯與寶石,近代多採用無柄設計。
這種傳統可追溯至教會初期。根據耶穌在《路加福音》22:19對門徒「行此以紀念我」的囑咐,以及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1:24-25記載的聖體禮儀,聖體聖事成為基督教禮拜的核心儀式。因此,相關禮器都經過精心製作並備受尊崇。早期聖爵多為大碗雙柄,承襲自古典的康塔羅斯杯與斯庫弗斯杯造型。隨著時間推移,杯身逐漸縮小,底座加大以增強穩定性。後來的教會法規更明確規範了聖爵的製作、祝聖與使用標準,部分傳統甚至要求聖爵內壁必須鍍金。[2]
西方基督教的聖爵常在杯莖連接處設計節球,方便舉揚儀式。近代天主教聖爵的杯口趨於窄小,新晉神父常會收到家族贈送的聖爵作為祝賀。
東方基督教(包括東方正統教會、東正教會與東儀天主教會)的聖爵常裝飾有琺瑯彩繪或雕刻的聖像與十字架。由於東正教與東儀天主教在領聖體時,信眾同時領受聖體與聖血,因此會將部分聖體放入聖爵,再用禮儀勺分發,這使得東方聖爵的杯身較為寬大圓潤。俄羅斯正教會的信眾在領聖體後有親吻聖爵底座的習俗,其他傳統則改為親吻杯身。雖然東正教修道士不得擁有私人財產,但教會法特許司祭修士保留舉行神聖禮儀所需的聖爵等禮器。
在中世紀教會中,執事在晉鐸儀式上會獲授聖爵,象徵其職分。西方教會的執事負責在奉獻禮時將聖爵呈至祭壇;而東方教會則由司祭持聖爵,執事持聖盤(diskos)。根據規定,聖爵只能用於盛裝葡萄酒、清水與聖體,嚴禁任何世俗用途。
作為基督教最神聖的禮儀器皿之一,聖爵在使用前需經過祝聖儀式。在天主教與部分高派教會傳統中,只有主教或隱修院院長(僅限其所屬修院)才能用聖油為聖爵祝聖。[3]東方教會的祝聖規範則各不相同:有些傳統認為舉行聖事本身就具有祝聖效力;有些則需要特殊儀式;部分教會規定只有主教能祝聖,有些也允許司祭進行。無論東西教會,祝聖後的聖爵都只能由已受聖秩者(主教、司祭或執事)觸碰。不過俄羅斯正教會允許輔祭在聖爵包裹布料時接觸。
聖爵聖髑
[编辑]
基督教傳統中,聖爵聖髑被認為是最後的晚餐中耶穌使用的杯子。雖然新約經文僅在最後晚餐的記載中提到此杯,但並未對器物本身賦予特殊意義。赫伯特·瑟斯頓在1908年的《天主教百科全書》中指出:「關於基督在最後晚餐使用的器皿,沒有可靠的歷史傳承。6至7世紀時,前往聖墓教堂的朝聖者被引導相信,真正的聖爵與各各他上呈給救主的海綿一同受到供奉。」現今各地有多件貴金屬杯器被傳統認定為聖爵。
聖杯傳說
[编辑]另一個更為人熟知的傳統是關於聖杯的傳說。在這個版本中,最後晚餐使用的杯子被稱為聖杯,據傳耶穌用它建立了彌撒聖事。另有傳說稱亞利馬太的約瑟用此杯承接了基督受難時流出的寶血。
一位論普救派
[编辑]一位論普救派在崇拜儀式開始時,常會點燃聖爵中的火焰。[4]火焰聖爵已成為一位論與一位論普救派最廣泛認可的象徵,也是一位論普救派協會的官方標誌。[5]這個設計源自藝術家漢斯·多伊奇,其靈感來自古希臘與羅馬祭壇上的油燈。二戰期間,它成為納粹佔領歐洲時期,協助一位論派、猶太人等受迫害者逃亡的地下標誌。[6]聖爵常與雙環標記搭配使用,後者象徵一位論與普救派的融合。
火焰聖爵的象徵意義有多種解讀:一種認為聖爵代表免於教會階級教條束縛的宗教自由與開放性,火焰則紀念為宗教自由犧牲的先驅;另一種解讀則認為火焰聖爵的造型類似十字架,象徵一位論普救派源自基督教的傳統。[5]
威卡教
[编辑]在威卡教中,聖爵作為陰性象徵,常與代表陽性的阿薩姆刀配合使用。兩者的結合象徵宇宙創造力,是偉大儀式的重要表徵。聖爵也用於小型儀式中。
新異教主義
[编辑]其他新異教主義流派也在儀式中使用聖爵,可能放置在祭壇上或地面,盛裝葡萄酒、威士忌等液體,象徵女神的生殖力量。
拉斯塔法里運動
[编辑]拉斯塔法里信徒在「推理」儀式中,會使用稱為聖爵的水煙斗吸食大麻,以追求內心平和、群體合一與靈性覺醒。[來源請求]
毒杯隱喻
[编辑]「毒杯」一詞比喻表面美好實則有害的事物或處境。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努西亞的聖本篤的驅魔經文中,刻於聖本篤聖牌上:「退去吧撒旦!勿以虛妄誘我!你所獻乃邪惡,自飲此毒!」
威廉·莎士比亞在《馬克白》第一幕第七場巧妙運用這個隱喻,出現在馬克白謀殺鄧肯前的獨白中:
但此等行徑 終將反噬:我們教導血腥 終成己身教案:這公正天平 必將毒杯成分 傾注我等唇間
紋章學
[编辑]聖爵作為紋章圖案相當常見,特別是在教會紋章學中。許多地區也採用聖爵圖案,例如瑞士格勞賓登州普萊蒂高/達沃斯區法納斯市的紋章就是藍底金聖爵;布萊斯高地區施陶芬的紋章則包含施陶芬領主(古德語稱drei staufen)的三個金聖爵;而自中世紀晚期以來,加利西亞王國的紋章就以藍底單金聖爵(或三/五個聖爵)為核心圖案。
圖集
[编辑]-
圖坦卡蒙陵墓出土的雪花石膏杯,約前14世紀
-
塔西洛聖爵複製品,原物約製於780年
-
阿德聖爵,8世紀
-
《使徒敬拜十字架聖爵》,拜占庭帝國(沃爾特斯藝術博物館藏品)
-
蘭斯主教座堂寶藏中的聖爵,12世紀
-
波爾沃主教座堂聖爵,約1250年
-
現代聖爵與聖盤組合
-
大型現代聖爵與聖盤
其他用法
[编辑]
魁北克
[编辑]在法裔加拿大文化中,特別是在魁北克地區,「câlice」(chalice的法語變體)等聖物名稱常被用作詛咒語。這種用法類似美式英語中的「goddam」,例如「Câlice! 我忘記鎖前門了」或爆胎時低聲咒罵「tabarnak」(聖體龕的法語變體)。這種現象可能源自「妄稱上帝之名」的行為演變。[7]
捷克
[编辑]隨著胡斯運動的發展,聖爵除了宗教用途外,還成為波希米亞王國捷克人的非官方民族象徵,廣泛出現在歷史旗幟與國家象徵中。
參見
[编辑]註釋
[编辑]外部連結
[编辑] 维基词典中的词条「chalice」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聖爵
- 《天主教百科全書》「聖爵」條目
- 高腳杯分類
- 愛爾蘭托缽修會物質文化,含愛爾蘭方濟會聖爵等宗教器物照片與詳細資料(都柏林大學數字圖書館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