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濬
![]() |

王
生平
[编辑]王濬出身于世代二千石的官户人家,年轻时就以俊美的外表著称,虽博览坟典,但为人却不修边幅,也不太在意他人眼光,整天游手好闲,因此不受邻里赞誉。后来,王濬认为自己不能虚度光阴,乃洗心革面,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他把家门口的道路拓宽,人们问他这样做的用意,他称是为了等自己成为将军后,将来门前街道能容纳自己部队的长戟和幡旗,人们听了,无不以此笑他,他却反过来说那些笑他的人不过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后被当地首长征召为河东从事。当时,担任刺史的徐邈的女儿还没出嫁,徐邈召集下属,让女儿躲在别处观察,看这其中是否有合她眼缘的人选。徐邈的女儿正巧相中了王濬,徐邈便将女儿嫁给了他。再后来,羊祜的哥哥羊暨听闻王濬这号人物,观察后,认为王濬这人虽有大志,但生活太过讲求奢侈,并不可大用,羊祜则不以为然,认为像王濬这样生活追求奢侈的人,必然会为了能继续享受奢华生活而力争向上,早晚都将因此成就事业。
王濬后来以其年资出任车骑从事中郎,再后来担任巴郡太守,与吴国的边境相连。当时蜀地劳役繁重,百姓们都过不了日子,以至于许多人生下男丁便干脆丢弃不养。王濬怜悯,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使其生产者皆能休复,因此全活了数千孩童。后又转任广汉太守,于任上多垂惠布政,百姓多以此赖之。
担任太守期间,王濬曾经作梦,梦到自己顶上悬著三把刀于卧室梁上,须臾又多了一把刀,王濬惊醒后,意甚恶之。他的主簿李毅听闻此梦,再拜庆贺道:“三把刀合起来,是为州字,又多一把刀于梁上,意思是‘增益于梁’,这难道不是在说您即将成为益州的父母官吗?”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朝廷果然升王濬为益州刺史。
王濬上任后,颇设方略,诛杀了张弘等造逆者,以此封为关内侯。任内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朝廷遂又征拜他为右卫将军,担任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认为王濬有奇略,回朝任职殊为可惜,乃密表给晋武帝,请朝廷让王濬继续担任益州刺史,于是王濬继续留任。
后来,朝廷大臣如羊祜、杜预、张华等皆议谋伐吴,晋武帝亦颇有此意,于是王濬奉诏,于益州大作舟船,前后不下十年,为伐吴做准备。[1]
灭吴之战
[编辑]咸宁五年(279年)四月,由于其他朝臣的反对伐吴,晋武帝举棋不定,此时已年近七十的王濬上书朝廷,恳求出兵。王濬于奏章内提到,自己曾数次观察吴、楚两地的百姓,认为“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加上自己身在益州,已经为了这场战事不停造船,以至于许多原先造好的战船都放到朽坏了,若再不伐吴,等东吴换了一个明君上场,或是自己不在人世,东吴都将不再好攻取。晋武帝对王濬的话深感认同,便让王濬出任龙骧将军,命他沿长江进攻东吴。
当年王濬在巴郡当太守时,所全活的数千儿童,此时皆已长大成人,纷纷成为了王濬麾下的心腹战力。其父母都跟自己孩子说:“你们的命是王大人给的,当以此命回报给他,切莫贪生怕死。”于是王濬一路上冲破铁锁,短时间内就接连攻占了西陵、夏口、武昌等重镇,并最终抵达抵建邺。吴帝孙皓见大势已去,便出城投降。
同朝相厌
[编辑]虽然成就大功,不过,王濬却和另一路伐吴统帅王浑父子产生过节,并遭对方弹劾。起因是,王濬本该受王浑节制,当时王浑军虽已打下秣陵,却不敢轻进,要王濬暂缓进兵,结果王濬却以江面风大、无法停泊为由,不甩王浑的帅令,径自出军,不想却以此逼降了孙皓,夺下伐吴头功。王浑一来气王濬目中无己,二来又觉得自己其实比王濬早逼近建业,只是碰巧在后面待阵,被王濬借势逼降了孙皓,因此心生嫉妒,便上书控告王濬不听帅令,于是有关部门便打算收监王濬,晋武帝闻知消息,虽没同意,但也给王濬下了一道斥责诏书:“伐吴是举国大事,军队因此需要有人做总指挥。之前朕就下诏,让你受安车将军王浑的节度,王浑这人思谋深重,要你暂缓兵势,谁让你自己径前、不听从王浑命令的?你虽然立下功勋,朕也记在心头,但当率由朝廷诏书,崇成王法,如今你恃著功劳肆意妄为,甚失大义,将来别人是否都可以有样学样?你又要朕何以号令天下呢?”王濬受诏不服,乃上表为自己抗辩,说:“皇上您之前才下诏‘军人乘胜,猛气盆壮,便当顺流长骛,直造秣陵。’秣陵已下,臣直逼建业,乃是顺着您的方针。至于节度事宜,您只说过‘太尉贾充总统诸方,自镇东大将军伷及浑、濬、彬等皆受充节度。’可没有又要臣另外同受王浑节度,因此,臣不听王浑的指挥,又有什么错呢?”结果王浑又诬陷王濬,说王濬擅收了吴国宫廷的珍宝,逼的王濬再度上书为自己辩白。
回京叙职时,有司上奏,说王濬前面不甩王浑节制,后面抗辩皇帝的诏书,是大不敬罪,应该交付廷尉收监,被晋武帝制止。晋武帝认为,王濬虽然没有受节制,但其立下的功劳不应该就此被掩没。有司又奏,说王濬于战争结束后,没有经过朝廷批准,就烧毁了吴国遗留的战船三百多艘,损坏战利品,应该被究责,再次被武帝挡下来;武帝依功,拜王濬为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有司这时又一次上奏,说辅国大将军不是显赫官爵,因此既不置司马,也不给王濬官骑,武帝便破例下诏,表示该依征、镇大将军的待遇,给王濬五百大车,并增兵五百人为“辅国营”,另再给亲骑百人、官骑十人,并别置司马。同时加封王濬为襄阳侯,食邑万户。王濬的小儿子王彝封为杨乡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并赐绢万匹,又赐衣一袭、钱三十万及食物。
王濬受到赏赐后,自以为立下不世之功,而为王浑父子及其他权贵所排挤,导致自己的官爵很小,又经常被打小报告,所以每次进见武帝,都忍不住向武帝重述自己的征伐之劳,以及被他人诬陷的委屈。话讲到一半,王濬往往不胜忿愤,常因此对武帝不辞而别,直接回家。武帝性宽厚,每次都容恕王濬的失礼。益州护军范通,是王濬的亲戚,见王濬如此犯狂,便跟王濬说:“王老将军您功劳当然很大,但你现在这样,却正在给自己搬砖砸脚啊。”王濬不明所以,范通继续说道:“以后您不管是进宫议事,还是在私宅见客,千万别再提及自己平吴的功劳了。若有人提起,你只要回答:“这都是凭托我皇上如天之德,及各位将帅之力,老夫我哪有出什么力气!’如此,话传出去,大家都会说您这人谦虚、识大体,反而会觉得是王浑小家子气故意针对你,到时候,王浑又能不为此感到惭愧吗?”王濬听了,潘然醒悟,便照着范通教的说法而为,久了之后,时人都以为王濬功重报轻,朝廷里面,博士秦秀、太子洗马孟康、前温令李密等都纷纷上表为王濬叫屈,晋武帝亦觉得王濬当年确实受了不少委屈,便迁王濬为镇军大将军,另加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
太康六年(285年),王濬再次被朝廷加封,晋武帝特赐王濬特进,并给他开府仪同三司的礼遇。同年十二月庚子(286年1月28日),王濬去世,葬于柏谷山。谥号为武侯,享年八十岁。其爵位由儿子王矩继承。
后来,晋武帝去世,到了怀帝世,天下丧乱,王濬一族唯有两个孙子成功南逃,迁入东晋,但宗谱齿录已然佚失,不复见列。东晋的安西将军恒温,曾上表求朝廷寻访王濬后人,依照惯例给予官职,以示朝廷对待有功贤者的推崇。然而其两个孙子都已年过六十,及至恒温上表时,已卒不见省。
家族
[编辑]评价
[编辑]- 何攀:“濬性在忠烈,受命必果,宜重其位号。”《华阳国志·卷十一》
- 羊祜:“濬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晋书·卷四十二》
- 羊暨:“濬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晋书·卷四十二》
- 范通:“卿功则美矣,然恨所以居美者,未尽善也。”《晋书·卷四十二》
- 侯君集:臣闻命将出师,主于克敌,茍能克敌,虽贪可赏;若其败绩,虽廉可诛。是以汉之李广利、陈汤,晋之王濬,隋之韩擒虎,皆负罪谴,人主以其有功,咸受封赏。《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五》
- 郝经:濬既克清建业,浑亦献捷横江,皆为得儁,浑其次也。然语平吴之功,武帝归之羊太傅是已,濬等特输力而终之尔。始用濬则祜也,著恩信则祜也,力请大举以乘孙皓,祜也。卒之杜预使濬不受节度,以成破竹之势而径造建业,濬乃自以为功,而忘羊、杜;浑又争之,过浮于功矣。《续后汉书·卷七十七》
- 房玄龄:二王总戎,淮海攸同。浑既害善,濬亦矜功《晋书·卷四十二》
- 蔡东藩:惟晋之伐吴,倡议为羊祜,立功为王濬,而从中怂恿者为张华,余子碌碌,皆因人成事而已。《两晋演义》
游戏作品
[编辑]- 《三国杀》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书目
[编辑]政府职务 | ||
---|---|---|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 王衍
|
西晋司空 310年-314年 |
继任: 刘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