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濬
![]() |

王
生平
[编辑]王濬出身於世代二千石的官戶人家,年輕時就以俊美的外表著稱,雖博覽墳典,但為人卻不修邊幅,也不太在意他人眼光,整天遊手好閒,因此不受鄰里讚譽。後來,王濬認為自己不能虛度光陰,乃洗心革面,立志要做出一番事業。他把家門口的道路拓寬,人們問他這樣做的用意,他稱是為了等自己成為將軍後,將來門前街道能容納自己部隊的長戟和幡旗,人們聽了,無不以此笑他,他卻反過來說那些笑他的人不過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後被當地首長徵召為河東從事。當時,擔任刺史的徐邈的女兒還沒出嫁,徐邈召集下屬,讓女兒躲在別處觀察,看這其中是否有合她眼緣的人選。徐邈的女兒正巧相中了王濬,徐邈便将女儿嫁给了他。再後來,羊祜的哥哥羊暨聽聞王濬這號人物,觀察後,認為王濬這人雖有大志,但生活太過講求奢侈,並不可大用,羊祜則不以為然,認為像王濬這樣生活追求奢侈的人,必然會為了能繼續享受奢華生活而力爭向上,早晚都將因此成就事業。
王濬後來以其年資出任車騎從事中郎,再後來擔任巴郡太守,與吳國的邊境相連。當時蜀地勞役繁重,百姓們都過不了日子,以至於許多人生下男丁便乾脆丟棄不養。王濬憐憫,乃嚴其科條,寬其徭課,使其生產者皆能休復,因此全活了數千孩童。後又轉任廣漢太守,於任上多垂惠布政,百姓多以此賴之。
擔任太守期間,王濬曾經作夢,夢到自己頂上懸著三把刀於臥室梁上,須臾又多了一把刀,王濬驚醒後,意甚惡之。他的主簿李毅聽聞此夢,再拜慶賀道:「三把刀合起來,是為州字,又多一把刀於樑上,意思是『增益於梁』,這難道不是在說您即將成為益州的父母官嗎?」及賊張弘殺益州刺史皇甫晏,朝廷果然升王濬為益州刺史。
王濬上任後,頗設方略,誅殺了張弘等造逆者,以此封為關內侯。任內懷輯殊俗,待以威信,蠻夷徼外,多來歸降,朝廷遂又徵拜他為右衛將軍,擔任大司農。車騎將軍羊祜認為王濬有奇略,回朝任職殊為可惜,乃密表給晉武帝,請朝廷讓王濬繼續擔任益州刺史,於是王濬繼續留任。
後來,朝廷大臣如羊祜、杜預、張華等皆議謀伐吳,晉武帝亦頗有此意,於是王濬奉詔,於益州大作舟船,前後不下十年,為伐吳做準備。[1]
滅吳之戰
[编辑]咸宁五年(279年)四月,由於其他朝臣的反對伐吳,晉武帝舉棋不定,此時已年近七十的王濬上書朝廷,懇求出兵。王濬於奏章內提到,自己曾數次觀察吳、楚兩地的百姓,認為「孫皓荒淫凶逆,荊揚賢愚無不嗟怨。」加上自己身在益州,已經為了這場戰事不停造船,以至於許多原先造好的戰船都放到朽壞了,若再不伐吳,等東吳換了一個明君上場,或是自己不在人世,東吳都將不再好攻取。晉武帝對王濬的話深感認同,便讓王濬出任龙骧将军,命他沿長江進攻東吳。
當年王濬在巴郡當太守時,所全活的數千兒童,此時皆已長大成人,紛紛成為了王濬麾下的心腹戰力。其父母都跟自己孩子說:「你們的命是王大人給的,當以此命回報給他,切莫貪生怕死。」於是王濬一路上衝破铁锁,短時間內就接連攻佔了西陵、夏口、武昌等重鎮,並最終抵達抵建鄴。吳帝孙皓見大勢已去,便出城投降。
同朝相厭
[编辑]雖然成就大功,不過,王濬卻和另一路伐吳統帥王渾父子產生過節,並遭對方弹劾。起因是,王濬本該受王渾節制,當時王渾軍雖已打下秣陵,卻不敢輕進,要王濬暫緩進兵,結果王濬卻以江面風大、無法停泊為由,不甩王渾的帥令,逕自出軍,不想卻以此逼降了孫皓,奪下伐吳頭功。王渾一來氣王濬目中無己,二來又覺得自己其實比王濬早逼近建業,只是碰巧在後面待陣,被王濬借勢逼降了孫皓,因此心生嫉妒,便上書控告王濬不聽帥令,於是有關部門便打算收監王濬,晉武帝聞知消息,雖沒同意,但也給王濬下了一道斥責詔書:「伐吳是舉國大事,軍隊因此需要有人做總指揮。之前朕就下詔,讓你受安車將軍王渾的節度,王渾這人思謀深重,要你暫緩兵勢,誰讓你自己徑前、不聽從王渾命令的?你雖然立下功勳,朕也記在心頭,但當率由朝廷詔書,崇成王法,如今你恃著功勞肆意妄為,甚失大義,將來別人是否都可以有樣學樣?你又要朕何以號令天下呢?」王濬受詔不服,乃上表為自己抗辯,說:「皇上您之前才下詔『軍人乘勝,猛氣盆壯,便當順流長騖,直造秣陵。』秣陵已下,臣直逼建業,乃是順著您的方針。至於節度事宜,您只說過『太尉賈充總統諸方,自鎮東大將軍伷及渾、濬、彬等皆受充節度。』可沒有又要臣另外同受王渾節度,因此,臣不聽王渾的指揮,又有什麼錯呢?」結果王渾又誣陷王濬,說王濬擅收了吳國宮廷的珍寶,逼的王濬再度上書為自己辯白。
回京敘職時,有司上奏,說王濬前面不甩王渾節制,後面抗辯皇帝的詔書,是大不敬罪,應該交付廷尉收監,被晉武帝制止。晉武帝認為,王濬雖然沒有受節制,但其立下的功勞不應該就此被掩沒。有司又奏,說王濬於戰爭結束後,沒有經過朝廷批准,就燒毀了吳國遺留的戰船三百多艘,損壞戰利品,應該被究責,再次被武帝擋下來;武帝依功,拜王濬為輔國大將軍,領步兵校尉。有司這時又一次上奏,說輔國大將軍不是顯赫官爵,因此既不置司馬,也不給王濬官騎,武帝便破例下詔,表示該依征、鎮大將軍的待遇,給王濬五百大車,並增兵五百人為「輔國營」,另再給親騎百人、官騎十人,並別置司馬。同時加封王濬為襄陽侯,食邑萬戶。王濬的小兒子王彝封為楊鄉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戶,並賜絹萬匹,又賜衣一襲、錢三十萬及食物。
王濬受到賞賜後,自以為立下不世之功,而為王渾父子及其他權貴所排擠,導致自己的官爵很小,又經常被打小報告,所以每次進見武帝,都忍不住向武帝重述自己的征伐之勞,以及被他人誣陷的委屈。話講到一半,王濬往往不勝忿憤,常因此對武帝不辭而別,直接回家。武帝性寬厚,每次都容恕王濬的失禮。益州護軍範通,是王濬的親戚,見王濬如此犯狂,便跟王濬說:「王老將軍您功勞當然很大,但你現在這樣,卻正在給自己搬磚砸腳啊。」王濬不明所以,範通繼續說道:「以後您不管是進宮議事,還是在私宅見客,千萬別再提及自己平吳的功勞了。若有人提起,你只要回答:「這都是憑托我皇上如天之德,及各位將帥之力,老夫我哪有出什麼力氣!』如此,話傳出去,大家都會說您這人謙虛、識大體,反而會覺得是王渾小家子氣故意針對你,到時候,王渾又能不為此感到慚愧嗎?」王濬聽了,潘然醒悟,便照著範通教的說法而為,久了之後,時人都以為王濬功重報輕,朝廷裡面,博士秦秀、太子洗馬孟康、前溫令李密等都紛紛上表為王濬叫屈,晉武帝亦覺得王濬當年確實受了不少委屈,便遷王濬為鎮軍大將軍,另加散騎常侍,領後軍將軍。
太康六年(285年),王濬再次被朝廷加封,晉武帝特賜王濬特進,並給他開府儀同三司的禮遇。同年十二月庚子(286年1月28日),王濬去世,葬於柏谷山。谥號為武侯,享年八十歲。其爵位由兒子王矩繼承。
後來,晉武帝去世,到了懷帝世,天下喪亂,王濬一族唯有兩個孫子成功南逃,遷入東晉,但宗譜齒錄已然佚失,不復見列。東晉的安西將軍恆溫,曾上表求朝廷尋訪王濬後人,依照慣例給予官職,以示朝廷對待有功賢者的推崇。然而其兩個孫子都已年過六十,及至恆溫上表時,已卒不見省。
家族
[编辑]評價
[编辑]- 何攀:「濬性在忠烈,受命必果,宜重其位號。」《華陽國志·卷十一》
- 羊祜:「濬有大才,將欲濟其所欲,必可用也。」《晉書·卷四十二》
- 羊暨:「濬為人志太,奢侈不節,不可專任,宜有以裁之。」《晉書·卷四十二》
- 范通:「卿功則美矣,然恨所以居美者,未盡善也。」《晉書·卷四十二》
- 侯君集:臣聞命將出師,主於克敵,茍能克敵,雖貪可賞;若其敗績,雖廉可誅。是以漢之李廣利、陳湯,晉之王濬,隋之韓擒虎,皆負罪譴,人主以其有功,咸受封賞。《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
- 郝經:濬既克清建業,渾亦獻捷橫江,皆為得儁,渾其次也。然語平吳之功,武帝歸之羊太傅是已,濬等特輸力而終之爾。始用濬則祜也,著恩信則祜也,力請大舉以乘孫皓,祜也。卒之杜預使濬不受節度,以成破竹之勢而徑造建業,濬乃自以為功,而忘羊、杜;渾又爭之,過浮於功矣。《續後漢書·卷七十七》
- 房玄齡:二王總戎,淮海攸同。渾既害善,濬亦矜功《晉書·卷四十二》
- 蔡東藩:惟晉之伐吳,倡議為羊祜,立功為王濬,而從中慫恿者為張華,餘子碌碌,皆因人成事而已。《兩晉演義》
游戏作品
[编辑]- 《三国杀》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參考書目
[编辑]政府职务 | ||
---|---|---|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王衍
|
西晉司空 310年-314年 |
繼任: 劉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