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民族博物馆
柏林民族博物馆 | |
---|---|
![]() | |
成立日期 | 原址建于1873年,1886年建设新建筑,后因战后摧毁,重建于1970年。 |
地址 | 达勒姆 |
坐标 | 52°27′24″N 13°17′31″E / 52.4567°N 13.2919°E |
类型 | 民族学 |
馆长 | Viola König |
网站 | www |
地图 | |
![]() |
柏林民族博物馆(德语:Ethnologisches Museum Berlin)也称柏林民族学博物馆,前身为皇家人种学博物馆(德语:Königliches Museum für Völkerkunde),是世界上关于非欧洲文化和艺术最大及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也是柏林国立博物馆之一。
历史
[编辑]首次有系统的组织是在1794年,当时名为“皇家古物、硬币及艺术收藏”;1830年,绘画及雕刻类收藏被移出该地,象征着旧式收藏概念的结束。
1869年,阿道夫·巴斯蒂安被任命为人种学部门的助理主任,他努力不懈的工作,大幅扩展了馆藏。1886年,位于今日Stresemannstraße的皇家人种学博物馆(Königliches Museum für Völkerkunde)正式开幕,由阿道夫·巴斯蒂安担任首任馆长,当时已有约四万件馆藏;然而不久之后,空间不足成了大问题,便计划要在达勒姆建造一栋大型综合博物馆,特别针对亚洲、非洲、美洲及大洋洲的收藏。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缘故,到了1921年才只建好一个区块;直到1926年,市中心的主建筑完工后才对外开放。二战爆发后,馆藏被移至柏林内外数个地点储存。随着战争到了尾声,馆藏被同盟国没收;苏联军队将战利品运送到列宁格勒,而西方盟国很快就在1950年代归还给柏林。位于Stresemannstraße的建筑物受战火损毁过于严重,无法再继续用作博物馆,并于1961年被拆除。
1957年成立的普鲁士文化基金会(Stiftung Preußischer Kulturbesitz),从1964年开始着手将残留在西柏林的欧洲绘画及雕塑品,集中于达勒姆的馆区进行临时展览。其中民族学的馆藏规模减少,只局限于前哥伦布时代的美洲、太平洋、非洲及部分的东亚与南亚。
两德统一后,共有5万5千件被苏联拿走或存放于莱比锡的收藏归还柏林。公元2000年,博物馆名称从人种学博物馆(Museum für Völkerkunde)改为民族博物馆( Ethnologisches Museum)[1]。
柏林民族博物馆现与亚洲艺术博物馆以及欧洲文化博物馆共同座落于达勒姆博物馆群,柏林民族博物馆与亚洲艺术博物馆由于参与洪堡论坛(Humboldt Forum)重建中的柏林城市宫则作为论坛总部,两所博物馆于2017年闭馆,并准备迁往新柏林城市宫的所在地柏林米特区,并计划2019年重新开馆。柏林民族博物馆馆藏超过50万件藏品,是世界上最大及最重要的关于非欧洲文化和艺术的博物馆之一。
藏品
[编辑]大量来自塞皮克河地区、夏威夷、贝宁帝国、喀麦隆、刚果、坦桑尼亚、中国、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中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历史文化藏品藏于此馆。除此之外,还有包括14万段的声音录音、28.5万张照片、2万段电影片段和20万页的手写档案所组成的民族音乐档案[2]。按照藏品来源划分的部门包括非洲、美洲考古、欧洲、伊斯兰世界、东亚和北亚和东南亚、南太平洋和澳大利亚,以及音乐民族学等10个部门[3]。
-
西非的黄金吊坠
-
喀麦隆/加蓬的面具
-
喀麦隆国王及孪生子的雕像
-
巴穆姆国王王座
-
人形像座椅雕像
-
绍奎女王或王后母亲的雕像
-
来自圣克鲁斯群岛的远洋支腿独木舟
-
乌利雕像
-
1887年的夏威夷冲浪板
-
夏威夷羽毛披肩
-
美拉尼西亚房屋
-
太平洋西北海岸的熊型雕像
-
尤皮克人面具
-
中美洲的文物
-
马雅花瓶
-
中美洲头骨石雕
-
黄金托利马装饰
-
前哥伦比亚时期的死亡面具
-
宋代中国木雕
-
印加人雕像
藏品归还
[编辑]2018年5月,原藏于柏林民族博物馆的9件木制品,包括面具、木偶像和婴儿篮被归还回阿拉斯加原住民社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