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旗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旗主指清朝初期八旗的一旗之主。顺治朝起,清朝皇帝掌管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为三旗旗主。其余五旗由宗室中的铁帽子王世袭担任旗主。雍正年间,清廷取消旗主王爷,八旗均由皇帝亲统,并派官治理。

称谓

[编辑]

当代研究者指,旗主为中国学界对掌管各旗的贝勒的通称。《满文老档天聪六年三月十三日条的记载,称主旗贝勒(满语ᡤᡡᠰᠠ ᡝᠵᡝᠯᡝᡥᡝ ᠪᡝᡳᠰᡝ转写gūsa ejelehe beise)。而旗主之下、各旗的管旗大臣——固山额真满语ᡤᡡᠰᠠ ᡳ ᡝᠵᡝᠨ转写gūsa i ejen),意译即为旗主,“但他并不占有、专主一旗,不过是一旗的总管[1]:154—155”。

满语之中用“额真”称呼主子,原为“阿哈”(奴仆)的对称。在崇德元年(1636年)以前的后金时代,此时额真满语ᡝᠵᡝᠨ转写ejen)是来自蒙古语(ᠡᠵᠡᠨ,ejen)的借词;在后蒙古帝国时代游牧社会环境下,“额真”相当于各种大小集团,诸如部落的“长”,即所谓酋长、君主。根据对清太祖、太宗朝满文档案的研究,满语当中“额真”所指的对象本来是多种多样的,诸如建立八旗后,后金将其用在八旗官名上,如固山额真(gūsa i ejen)、梅勒额真(meren i ejen)、甲喇额真(jalan i ejen)、牛彔额真(niru i ejen)等。而在天命和天聪年间,满语中用来表记国主、君主的词汇则是“”,较少使用“额真”,即便有使用也是取其一般意思,如一国之主(gurun i ejen)、在一国之主(gurun de ejen),同时也用“额真”称呼蒙古可汗和明朝皇帝;到了1634年,上述八旗官名中的“ejen”,除了最高级别的“gūsa i ejen”(固山额真)之外,其他官名中的“ejen”皆改为“janggin”(章京)。而在1636年建立大清国前后,满语中开始用“ejen”称呼清朝皇帝,如称呼皇太极为“han ejen”[2]

雍正元年(1723年)七月,给事中硕赛上奏称:“八旗都统印信,清文系固山额真字样,额真二字所关甚巨,非臣下所可滥用,应请改定,以昭名分”。雍正帝依奏立即下,“将固山额真改为固山昂邦,伊都额真(侍卫班领)改为伊都章京,将八旗印信该铸给与”。这条谕旨明确无误地宣布了皇帝和八旗的关系:只有皇帝一人才可称为主子,过去的旗主和旗下之人一律是皇帝的奴仆,必须按照皇帝的旨意办事[3]

八旗与清朝皇帝之间为主-奴关系,旗人由法律与行政规范中明订的成员资格连结在一起,再透过效忠皇帝以换取体制上的特权,与朝廷相互捆绑[4]。旗人自称“奴才”,而皇帝作为八旗的主子,故满洲大臣上时以“额真”(ejen)称之[5]

历史沿革

[编辑]

中国学界一般认为,辛丑年(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初创旗制,为黄红蓝白四旗。乙卯年(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增设四旗,八旗建制完成[a][1]:155

八旗创建后,努尔哈赤自掌镶黄旗正黄旗。其余六旗,由其子侄为旗主,多有贝勒头衔。天命六年(1621年)时,努尔哈赤次子代善镶红旗正红旗,八子皇太极正白旗,五子莽古尔泰正蓝旗,孙子杜度镶白旗,侄子阿敏镶蓝旗。有研究者指出,至天命末年,有种种迹象表明,皇太极已领有镶白旗、正白旗[1]:156—157

康熙朝起,康熙帝利用各种手段,逐步削弱下五旗旗主的权力。雍正元年(1723年),清廷在北京始设“八旗都统衙门”,总摄八旗政务,严格区分下五旗的都统佐领和府属佐领。旗主仅能控制府属佐领。雍正帝以皇子出任正蓝旗旗主,并传谕下五旗旗主,直接插手下五旗旗务[6]:17—18

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旗主失去参与军国大务决策的机会。雍正十年(1732年),雍正帝彻底收回下五旗的统属权[6]:18

备注

[编辑]
  1. ^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满洲实录》乙卯年条有“原旗有黄白蓝四色,将此四色镶之为八色,成八固山”。此为原有四旗的证据。有研究者指出,此处“旗”的满文是“Tu”(ᡨᡠ满语ᡨᡠᡵᡠᠨ转写turun缩写),而非“固山”(满语ᡤᡡᠰᠠ转写gūsa),当翻译为“旗”。故乙卯年之前并无固山[1]:155

注释

[编辑]
  1. ^ 1.0 1.1 1.2 1.3 李鸿彬、郭成康. 清入关前八旗主旗贝勒的演变. 《社会科学战线》 (吉林省: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1982, (1982年01期): 154–163 [2024-09-29]. ISSN 0257-0246 (简体中文). 
  2. ^ 小沼孝博. 「滿文中用以指代清朝皇帝的兩個詞:han(汗)、ejen(厄真)」紀要.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 [2023年2月22日] –通过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动委员会. 
  3. ^ 李尚英. 商鸿逵先生论清代八旗的组织与皇权集中的矛盾斗争. 中华文史网. [2025-03-19] –通过《清史论丛》. 
  4. ^ David C. Porter. Slaves of the Emperor: Service, Privilege, and Status in the Qing Eight Banners(皇帝之奴:清代八旗的奉公、特权与地位).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3. ISBN 9780231212779. 
  5. ^ 避暑山莊:清帝國多元統治的縮影.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2023-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0). 身为八旗的主子,满洲大臣上奏时以额真(ejen)称之。 
  6. ^ 6.0 6.1 苏亮. 《清初满洲八旗旗主贝勒权力之争与八旗制度的演变》 (硕士论文). 云南大学. 2006 [2024-09-29] (简体中文).